我国新时期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改革目标重构论文

我国新时期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改革目标重构论文

我国新时期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改革目标重构

黄柳媚1,2

(1.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菲律宾国立大学(洛斯巴诺斯校区),菲律宾 拉古娜 4031)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成为我国最为显著的社会变迁。城市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有效利用资源,创造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潜力”。同时,新一轮的二元结构将随之产生,城市内部社会空间受到影响,形成新城市贫困,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步显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挑战。而在城市化进程中,教育肩负着提升全民素质、促进社会融合、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但现行的教育体系结构亟需改善,教育空间布局仍需调整,与教育制度改革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城市化;教育目标;重构

国际上对于城市化的定义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比例逐渐增加,以及每个社会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新时期城市化的进程,更多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乡村走向城镇,希冀在城市获得更多发展机会,而良好的教育为此奠定了基石。

根据沃格特勒《所有权共有协议》相关条款,如果项目造价在2018年年初估计值基础上增加超过10亿美元,会触发协议条款规定的项目不利事件(PAE),将需要项目所有业主以投票表决方式来决定该项目的未来,且至少需要90%以上的赞成票才能继续推进。

在我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原则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具体要求是“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社会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学者们对城市化与人的发展,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刘传江(2006)认为,新时期除了传统的物化城市化,更强调“人的城市化”,是指将农村转移人口,在物质和精神上达到相当的水平,包括无户籍身份差异;职业由农转非;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享有同样的公共服务;具备现代市民的综合素养等。邬志辉、马青(2008)认为,新时期的城市化,应包含在农村教育的价值选择上,定位为城乡共同发展,培养高素养公民。褚宏启(2013)提出,人的城市化,实质是人的现代化的过程。教育恰好可以增进人的现代性,增强主体兼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李强(2013)指出,城市化的目标和核心任务是从传统的“物的城市化”向“人的发展城市化”转变。邬巧飞(2015)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应当重视人的权利、主体性兼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1 增强目标的针对性,推动进程新型化

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过程,它与一系列包括城市规划、地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随着环境的深刻变化,城市化必须促进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与社会共同发展。新时期的城市化要求教育目标重构,而教育的目标也需要在原来目标的基础上,增强其针对性。

现代个性化的推荐系统所利用的推荐算法主要可以分为4种,在下面,我们将分别来讨论这四种不同的推荐算法的特征。此外,在一些特定的问题中,还会涉及到一些非传统的,并不常用的推荐算法,限于篇幅,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暂不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参考文献[1]中的相应章节。

在新时期的城市化背景下,教育应当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多方位提升全面素养的同时,针对性培养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以及质量良好的技能型人才。在全球经济二次平衡和产业格局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市场竞争日增激烈。促进城市发展与产业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统一,成为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内容,而制约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技能型人才不足。因此,教育亟需改革,必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技能支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 提供技能性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及其结构等因素的外在表现,推进中国城市化发展,决不仅是废除户籍制度、放开城门,无产业根基的城市化是违反发展规律的。有学者认为,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在于经济结构的变化。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出路,而产业集聚是城镇化的首要特征。

各国城市化发展具有普遍规律,尤其在亚洲和非洲,各国二元结构分化依然严重。但我国仍需根据现有国情进行适时调整,要在原有城市化模式基础上,进行升级,缓解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多重矛盾,人与社会共同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新时期的教育需要不断改革,应当对人的城市化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平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3 提升包容性素养,促进社会发展大融合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农民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将不断完善,促成截至2013年底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融入城市社会。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目标应该针对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教育更应该讲求民主管理和科学教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建设,通过不同类型的针对性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民主素养。而教育的群体应当是多元的,除了农村转移人口,更有部分基层工作人员以及高层管理人员。通过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等,充分培养民主参与能力,并以此作为培养的目标之一。

4 提升全民参与能力,促进民主政治大发展

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包容性素养,促进社会大融合,其作用在于:一是通过基础教育、社会教育等整体改变城镇居民对农村转移人口的认识,促进城市包容性。二是通过教育提升农村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及质量,缩小城市间的社会距离,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融合。

教育目标要反映出城市化变迁对教育的特殊要求、展现出教育对于城镇化变迁的主动适应与积极应对。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核心任务就是促进社会融合、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建设与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现实利益,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必须让各方利益相关者充分表达诉求,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完善制度管理机制,提升治理水平,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在和谐有序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促进民主政治大发展。

由表1、2得出95份判决书的审判程序以及地域分布情况:95份判决书中,一审案件有58份(61.05%),二审案件有35份(36.84%),再审案件2件(2.11%),一审案件最多。95份判决书共涵盖20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判决书数量最多,为28份,其次是上海市和北京市。

5 结束语

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约64%的发展中国家和86%的发达国家将被城市化,大部分将发生在非洲和亚洲,2017~2030年全球人口增长几乎全部由城市吸收,未来近13年将有约11亿新城市人口。城市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有效利用资源,创造更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潜力”。同时,催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新一轮的二元结构将随之产生,城市内部社会距离不断扩大、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形成新的城市贫困,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逐步显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风险隐患。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这更要求教育需要新一轮的变革,不断调整结构体系,重构教育目标,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与融合。

参考文献:

[1]Gries,T,Grundmann,R.生育率和现代化: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J].国际发展杂志,2018(3):493-506.

[2]王占可.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发展机遇[J].河南农业,2014(2):12-13.

[3]刘传江.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农民工市民化[J].人口研究,2005,29(4):48-51.

[4]褚宏启.教育制度改革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J].教育研究,2010,31(11):3-11.

[5]李强.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黄柳媚(1987-),女,水族,广西桂林人,桂林旅游学院,讲师,菲律宾国立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城乡经济发展与管理,东南亚乡村发展。

(收稿日期: 2019-04-16)

标签:;  ;  ;  ;  ;  

我国新时期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改革目标重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