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用氮肥对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

施用氮肥对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

李青常[1]2002年在《施用氮肥对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于2000—2001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教学基地农场进行,选用烟农15号和济麦19号两个代表性小麦品种,研究了氮肥不同施用量对小麦加工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尤其是重点研究了氮肥对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了其生理生化基础。试验主要结果如下: 1.施用氮肥是调控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有效措施 施用氮肥可以明显改善小麦面粉品质和面条加工品质。面条的综合评分与氮肥用量之间有显着的正相关(与鲜湿面相关系数为0.8038~*,与干挂面相关系数为0.6675,与两种面条的相关系数为0.7375~(**)),与面条适口性和韧性也有显着的正相关。同时,施用氮肥对色泽和粘性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对食味和光滑性影响不大。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研究表明,施氮量增加可以明显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提高谷蛋白含量、面筋含量和沉淀值等;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面团的粘性降低,拉伸度明显下降,但对粘度仪参数影响较小。同时,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也使降落值和灰分含量有所增加。 相关分析表明,两种中国面条(鲜湿面和干挂面)综合评分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面团流变学特性是反应小麦加工品质的重要指标,其中面团稳定时间和面条品质显着正相关。在影响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品质指标中,按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面筋含量、稳定时间、沉淀值、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谷蛋白大聚合体(GMP)的含量。 2.氮肥调控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生理生化基础 在氮素代谢方面,增施氮肥使小麦旗叶中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旗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可明显延缓小麦叶片的衰老;增施氮肥可明显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籽粒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的含量,同时还可以改变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之间的比例关系,使籽粒麦谷蛋白与醇溶蛋白比值提高,使蛋白质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增施氮肥对籽粒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的影响不大。氮肥用量对谷蛋白大聚合体的形成有明显的提高作用。相关分析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与面条加工品质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 在淀粉代谢方面,施用氮肥对旗叶中磷酸蔗糖合成酶(SPS)和籽粒中淀粉合成酶8 李青常 施用氮肥对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SS)活性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济麦19号旗叶SPS、籽粒SS的活性受氮肥调控较大,烟农15号的SPS、SS活性则相对稳定,增施氮肥对其无明显影响.增施氮肥对小麦籽粒中总淀粉含量和淀粉中支链淀粉/直链淀粉的比例没有显着的影响。3.施用氮肥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增施氮肥对小麦群体结构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有极显着的影响。增施氮肥能显着提高小穗结实率和粒重。在影响产量的各因素中,增施氮肥可明显增加烟农15号的亩穗数,以中肥处理作用最明显,对千粒重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而对济麦19号而言,增施氮肥可明显提高亩穗数和千粒重,穗粒数变化并不显着。表明,施氮对两个品种的产量都有提高作用,但提高的途径并不相同。4.氮素在植株体内的运转分配 研究表明,开花期是小麦氮素需求的最高峰,花后14天左右植株体内氮素积累达到最大值,茎、鞘是小麦氮素最重要的贮存库,其次是旗叶和其他叶。两品种相比较,烟农15号成熟期营养器官中残留的氮素较少,济麦19号的成熟期营养器官尤其是茎、鞘中残留的氮素较多。氮素运转再分配能力的不同是品种间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5.最佳施氮量的确定 以小麦面粉稳定时间、灰分含量、湿面筋含量、阵落值,鲜湿面条综合评分、籽粒蛋白含量、产量和容重8个品质指标,作为优化氮肥施用量的参数,以氮肥用量与其相关系数为权重,进行氮肥对品质调控作用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氮肥对烟农15号品质的调控作用比济麦19号更加明显。烟农15号有较好的耐肥性,以高肥处理对品质的提高作用最为显着,济麦19号则以中肥处理最为适宜品种特性的发挥。

李青常, 王振林, 张艳, 刘霞, 石书兵[2]2005年在《施氮水平对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感官评价为标准,研究施氮水平对不同小麦品种烟农15号和济麦19号中国面条(鲜面条和干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小麦面粉蛋白质含量和SDS沉淀值明显增加,并在一定范围内明显改善两品种鲜、干面条的加工品质。施用氮肥对鲜面条品质的影响明显高于对干面条品质的影响,对济麦19号面条品质改善的幅度略大于烟农15号。施用氮肥使烟农15号小麦所制作的鲜面条和干面条的综合评分分别比对照提高10.8%和9.1%,而施用氮肥使济麦19号小麦所制作的鲜面条和干面条的综合评分分别比对照提高12.5%和11.0%。小麦面粉蛋白质含量与面条品质的关系密切。小麦面粉SDS沉淀值与面条品质各参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施用氮肥改善面条加工品质主要是通过影响面条的韧性、粘性、适口性和表观状态而实现的。

马冬云[3]2007年在《氮肥运筹对两种穗型超高产小麦品种碳氮代谢、产量及品质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两种穗型超高产小麦品种在不同施氮量、不同追氮时期条件下的碳氮代谢特征,及其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并利用~(14)C和~(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光合同化物在小麦植株体内的运转分配动态,以及小麦植株对土壤中~(15)N的吸收、利用规律。主要研究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同氮肥处理对小麦旗叶光合酶活性及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参数具有明显的调节效应。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旗叶光合酶活性呈增加趋势,其中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活性多数时段以N4(N 4.80g盆~(-1))处理最高,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多数时段以N3(N 3.60g盆~(-1))处理最高;随着追氮时期的推迟,旗叶光合酶活性也呈增加的趋势,且以拔节期或抽穗期追施氮肥处理的活性较高。在旗叶衰老后期,大穗型小麦品种旗叶光合酶活性要略高于多穗型小麦品种。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和氮肥追施时期的适当推迟,两种穗型品种的旗叶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参数Fv/Fo、Fv/Fm均呈增加趋势,且处理之间的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光合酶活性、荧光动力学参数Fv/Fo、Fv/Fm与穗粒重之间多数呈正相关关系,表明适量施用氮肥和追氮时期适当后移,可增强旗叶光合酶活性,提高光合速率,有利于穗粒重的提高。二、两个供试品种旗叶、籽粒中SPS、SS活性的变化趋势和可溶性总糖、蔗糖积累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即两品种花后旗叶、籽粒中SPS、SS酶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花后15-20d;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旗叶、籽粒中SPS、SS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以N3(N 3.60g盆~(-1))处理的值最高,表明适宜的施氮量有利于蔗糖代谢酶活性的提高,而过高施氮则相反。旗叶、籽粒中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含量也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均以N3(N 3.60g盆~(-1))处理的值最高。蔗糖代谢酶活性、糖含量与穗粒重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糖代谢酶活性的提高、糖供应充足有利于小麦粒重的提高。叁、小麦籽粒中ADPG-PPase、SSS、SBE、GBSS活性均随着灌浆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花后25d;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四种酶活性均呈增加趋势,但当氮肥过量时酶活性有下降趋势,表明在适宜范围内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提高。随着氮肥追施时期的推迟,淀粉合成酶活性也有增加的趋势,并且在花后25、30d,各处理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通过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和淀粉积累量、积累速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提高有利于淀粉积累量、积累速率的提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表明适宜氮肥量有利于淀粉的增加,有助于提高粒重增加产量,同时支链淀粉的积累量高于直链淀粉的积累量,这也为通过采用不同栽培管理模式来改变籽粒中淀粉组分,以改善淀粉品质提供了参考。四、氮肥运筹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旗叶、籽粒中氮代谢酶活性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旗叶NR、GS、GOGAT呈增加趋势,其中豫麦49-198多数时段以N2(N 2.40g盆~(-1))或N3(N 3.60g盆~(-1))处理的酶活性较高,兰考矮早8则以N4处理(N 4.80g盆~(-1))的酶活性最高,表明施氮量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旗叶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效应不同,且处理之间的差异有随灌浆进行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适当推迟追氮时期,旗叶中NR、GS活性呈增加趋势,以拔节或抽穗期处理活性最高;同时籽粒中蛋白质含量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追氮时期后移而增加,表明氮代谢酶活性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蛋白质含量的提高。五、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小麦植株对不同来源氮的吸收、运转及氮素在植株中的分配。结果表明:成熟期小麦植株各部位的氮含量大小为籽粒>根系>颖壳+穗轴>茎鞘+叶,而氮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为籽粒>茎鞘+叶>根系(颖壳+穗轴);随着施氮时期适当推迟,籽粒中氮积累量呈增加趋势,以拔节期或抽穗期追氮处理最高。小麦植株吸收追施尿素N的比例为16.45%~26.6%,随着追施时期推迟,吸收~(15)N的比例呈增加趋势,兰考矮早8和豫麦49-198分别以返青和拔节期追氮处理吸收的比例最高。随着籽粒灌浆的进行,植株各营养器官中~(15)N的含量下降,籽粒中增加,表明营养器官中~(15)N向籽粒进行转运;而营养器官中~(15)N/N的比例在花后0-20d呈下降趋势,花后20-30d基本保持不变,表明灌浆前期营养器官中~(15)N向籽粒的转运量大于其他N的转运量。随着施氮时期推迟,氮的花后同化量、花后贡献率呈增加趋势,花前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全氮对籽粒贡献率表现为花前转运的贡献大于花后同化的贡献,而抽穗期追氮处理中追施氮素对籽粒的贡献表现为花后同化率大于花前转运贡献率。氮肥适当后移有利于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的提高,且以拔节期处理最高。六、通过~(14)C-同位素标记研究光合同化物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动态,结果表明:成熟期~(14)C同化物的分配率表现为茎鞘>籽粒>颖壳+穗轴>叶片;其中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8茎鞘、叶片中的光合同化物分配率高于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表明成熟时大穗型品种有更多的同化物滞留在茎鞘和叶片中。高氮条件下,茎鞘中光合同化物分配率下降,籽粒、颖壳+穗轴、叶片中的光合同化物分配率增加。随着灌浆进行,~(14)C同化物在单茎籽粒中积累量逐渐增加,在接近成熟时略有下降,高氮条件下籽粒积累量高于低氮条件下的积累量。小麦籽粒中同化物有34.94%来自花前贮藏物质的运转,有65.06%来自开花后同化量,但不同品种、不同氮素水平处理之间有较大差异。高氮条件下,花前运转量、运转率、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均下降,但花后同化量、对籽粒贡献率以及单穗粒重均增加。兰考矮早8花前贡献率和花后贡献率分别为22.51%和77.84%,豫麦49-198则分别为34.72%和56.29%,表明兰考矮早较豫麦49-198有更多的花后同化量。高氮条件下,两品种均表现为结实小穗数增加,不孕小穗数降低,最终籽粒产量为高氮处理高于中氮处理,并且大穗型品种的增产幅度大于多穗型品种,表明增施氮肥对不同品种的增产效应存在差异。七、两品种面粉的L~*值随施氮量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以NO处理的L~*值最高,并且各处理之间的差异分别达显着水平;a~*、b~*表现为随着施氮量增加总体呈增加趋势,以中等氮肥处理N180或N270处理的值最高。随着施氮时期推迟,面粉L~*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a~*、b~*呈升高趋势。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面片的a~*、b~*升高,而L~*值下降,在不同的放置时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面片的L~*值下降,a~*、b~*增加,其中豫麦49-198以N180(180kg.hm~(-2))处理的红色度和黄色度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的面条硬度、黏合性、黏结性和咀嚼性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同时,感官评价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面条评分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以中等氮肥处理的评分最高。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相结合能更客观的反映面条品质。

张强, 戴其根, 许轲, 张洪程, 霍中洋[4]2004年在《氮肥对小麦籽粒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国内外氮肥施用量和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营养品质、一次加工品质 (磨粉品质 )及二次加工品质 (食品制做品质 )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氮肥的施用要因土壤氮素供给量和作物需肥量精确确定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的总施氮量 ,选择合适的施氮时期 ,并采用适宜的基追肥比例。同时 ,还要配施一定数量的磷钾肥。并进一步指出氮肥的施用还要根据小麦最终用途的不同 ,实行按类施肥

张军[5]2006年在《氮肥运筹对小麦综合生产力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为更好地解决江苏及同类地区专用小麦优质高产栽培中存在的肥料合理运筹问题,在江苏扬州市区(N32°2′)、高邮(N32°48')与淮北东海(N34°28′)试验点,分别选择江苏淮南与淮北两大麦区大面积推广有代表性的弱筋小麦宁麦9号,中筋小麦扬麦10号、扬麦11号、陕农229及强筋小麦济南17为供试材料,设置氮肥不同施氮量、不同基追比和不同追施氮肥时期等专题和综合试验,研究了氮肥运筹对不同类型条播专用小麦和稻田套播小麦综合生产力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氮肥运筹对产量的影响。(1)不同类型专用小麦产量与施氮量、基追比呈显着或极显着二次曲线关系,均有一个高产适宜施氮量和基追比范围;拔节期是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最佳氮肥高产施用期。(2)施氮量与单位面积穗数呈线性正相关,氮肥基追比与穗数呈二次曲线或线性负相关,专用小麦不同追施氮肥时期处理均叁叶一心期追施氮肥穗数最多。(3)施氮量与穗粒数呈二次曲线关系,追氮比例与穗粒数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并均以拔节期追施氮肥处理最多,氮肥前移或后移均不利于穗粒数的增加。(4)施氮量与粒重呈二次曲线负相关,而增加拔节期追肥比例或追施氮肥时期后移粒重呈增大的趋势。从稳定高产角度看,弱筋小麦宁麦9号总施氮量宜在168.8~225㎏.hm-2,基追比例为7:3~6:4,中筋小麦扬麦10号和陕农229,总施氮量分别宜在225、262㎏.hm-2,基追比例为5:5,强筋小麦济南17总施氮量宜在328㎏.hm-2,基追比为5:5~4:6。2、氮肥运筹对品质的影响。(1)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粉品质的影响:淮南和淮北麦区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湿(干)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均随施氮量和拔节期追肥比例的增加呈极显着直线上升,且随追施氮肥时期后移也呈上升趋势。(2)对磨粉品质的影响:容重、出粉率与施氮量和拔节期追氮比例呈显着二次抛物线关系,随追施氮肥时期后移呈上升趋势。硬度随施氮量、追氮比例的增加及追施氮肥时期

赵俊晔[6]2004年在《冬小麦植株-土壤氮素循环及产量与品质形成生理基础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用济麦20号、烟农15号等6个优质强筋冬小麦品种,采用15N示踪技术、酶学研究方法、生理生化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多年进行秸秆还田的高产田条件下,小麦-土壤系统氮素的转化利用规律,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施氮量及土壤肥力条件对它们的影响和调控。为了进一步揭示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关系,明确淀粉品质形成生理基础,还选用32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系),对淀粉含量及其组分含量与小麦品质的关系、淀粉不同组分合成的酶学基础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施氮量对小麦-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1.1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随施氮量增加,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增加,济麦20号品种在地块一(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5%、全氮含量0.111%,碱解氮含量102.78mg·kg-1)、地块二(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33%、全氮含量0.082%,碱解氮含量85.87mg·kg-1)上,分别在施氮150 kg·hm-2、195 kg·hm-2的处理达到最高氮素积累量;在此基础上,继续增氮,植株氮素积累量无显着增加;当施氮量大于240 kg·hm-2(常规施氮量)时,植株氮素积累量降低。1.2施氮量对土壤氮素含量变化的影响随施氮量增加,小麦各生育时期,0~4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微生物量氮含量呈增加趋势。成熟期,施氮量大于150 kg·hm-2的处理的0~4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与播前持平或高于播前,施氮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都显着高于不施氮的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异。随施氮量增加,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着增加,随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硝态氮呈下移趋势。当施氮量为105 kg·hm-2时,成熟期两地块0~100cm土层土壤剖面未检测到硝态氮的大量累积;当施氮量为195 kg·hm-2时,成熟期地块一60~1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显着增加,地块二40~8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显着增加,说明两地块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硝态氮的向下运移,较高土壤肥<WP=11>力条件下,硝态氮运移层次较深;当施氮量为240 kg·hm-2时,成熟期两地块60~1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显着高于拔节期,说明两地块硝态氮均已运移到该层次。追施氮肥后,0~40cm土层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在较短时间内显着增加,而后下降,施氮量增加,影响幅度变大;其中对微生物量氮含量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滞后于铵态氮,但持续时间较长。1.3施氮量对氮素利用与损失的影响15N示踪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利用率降低,氮肥损失率提高;基肥氮的利用率、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小于追肥氮,损失率大于追肥氮。较低土壤肥力条件下,小麦植株吸收基肥氮、追肥氮的比例较大,吸收土壤氮素的比例较小,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的转移效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较高,肥料氮的转移量也较大。较高土壤肥力条件下,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高,损失率高,氮肥利用率低;氮肥利用率降低主要是基肥利用率下降所致。随施氮量增加,小麦的氮素生产效率下降。同一处理地块一的小麦氮素生产效率低于地块二。处理之间比较,地块一上施氮量为105~150 kg·hm-2时,地块二上施氮量为105~195 kg·hm-2时,氮素生产效率较高。2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2.1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定施氮量范围内(济麦20号品种地块一,≤150 kg·hm-2;济麦20号品种地块二,≤195 kg·hm-2;烟农15号品种,≤195 kg·hm-2),增加氮肥用量,能提高小麦产量各构成因素的水平,因而提高产量;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施氮量,籽粒产量相对稳定;当施氮量大于240 kg·hm-2时,单位面积穗数减少,粒重降低,产量趋于下降。随施氮量增加,小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也呈现增加—相对稳定—降低的趋势。济麦20在地块一、地块二上获得较高蛋白质含量的施氮量范围分别为150~240 kg·hm-2、195~285 kg·hm-2,获得较高蛋白质产量的施氮量范围分别为150~195 kg·hm-2、195~240 kg·hm-2。烟农15获得较高蛋白质含量和较高蛋白质产量的施氮量范围分别为0~150 kg·hm-2、105~195 kg·hm-2。随施氮量增加,籽粒容重降低;沉降值、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等指标,在施氮量为105~195 kg·hm-2的范围内,有所提高,并趋于稳定,当施氮量大于240 kg·hm-2时,呈降低趋势。烟农15对过量施氮的反应比济麦20敏感。较低的土壤肥力条件下,过量施用氮肥易造成济麦20面团品质变劣。<WP=12>2.2施氮量对小麦氮素代谢的影响当施氮量小于150 kg·hm-2时,增施氮肥能显着促进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施氮量大于240 kg·hm-2时,植株对氮素的吸收量趋于降低;随施氮量增加,营养器官的氮素分配比例趋于增加,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效率降低。施氮提高了开花后旗叶的氮代谢强度,但其强度提高不与施氮量的增加同步。随施氮量增加,开花后小麦旗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灌浆前期处理间差异较大,灌浆后期较小,施氮处理间差异也较小;施氮提高了灌浆过程中旗叶的NR活性和GS活性,而施氮处理间无显着差异。施氮量对强势粒和弱势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存在差异。随施氮量增加,弱势粒及灌浆后期强势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灌浆前期强势粒中游离氨基酸

周龙静[7]2013年在《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品质性状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对氮肥的响应》文中认为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化学组分存在差异,而这种空间差异既受遗传因素控制,也受生态因子、栽培措施的影响。氮素是影响小麦品质最重要的营养元素,在小麦的品质性状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以蛋白质含量差异显着的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和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扬麦16、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运用籽粒分层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化学组分与品质性状的空间变异规律,以及对氮素的响应,同时采用’5N同位素标记技术,追踪小麦籽粒不同部位氮素来源,以进一步深化小麦籽粒品质形成机理和氮素调控机制研究,为小麦籽粒品质调优途径与合理氮肥运筹技术的建立提供依据。1、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化学组分与品质性状的差异分析运用籽粒分层技术,对蛋白质含量差异显着的两个小麦品种进行化学组分和品质指标的测定,发现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HMW-GS和GMP含量,面粉糊化参数等因部位和基因型的差异出现显着变异。由籽粒外向籽粒内,面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A-和B-型淀粉粒数目、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总蛋白、GMP和HMW-GS含量,主要糊化参数,降落值,SDS-沉淀值、膨胀势基本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而支/直比、C-型淀粉粒数目、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呈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因此,籽粒外面第一层(P1)淀粉和HMW-GS含量、淀粉粘度参数、降落值、沉淀值和膨胀势最低,第二层(P2)总蛋白含量最高。总体而言,由外向内,小麦各层面粉加工品质呈逐渐提高趋势。2、小麦籽粒不同部位蛋白质含量对叶面喷施氮肥响应的基因型差异在大田栽培条件下,通过叶面喷施氮肥结合籽粒分层技术,对180个家系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筛选出对氮素响应具有代表性的5个家系,发现与对照相比,叶面喷施氮肥处理下,不同品种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总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主要分为3种类型,一是,随着籽粒从外到内,对氮素的响应逐渐减弱;二是,随着籽粒从外到内,对氮素的响应逐渐增强;叁是,随着籽粒从外到内,对氮素的响应先增强后减弱。3、叶面喷施氮肥对小麦籽粒不同部位蛋白质及其组分的调控效应对5个家系进行蛋白质各组分的测定,发现与对照相比,5个家系品种籽粒不同部位蛋白质组分对叶面喷施氮肥的响应各不相同,除清蛋白含量对氮素的响应均不明显外,其中球蛋白或醇溶蛋白对氮素的响应较为敏感。对5个家系进行GMP和HMW-GS的测定,发现与对照相比,叶面喷施氮肥对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GMP含量均有增加效应,随着籽粒从外到内,先增加后减小,并在P2达到了最大值。而叶面喷施氮肥对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HMW-GS及其各基因位点编码的亚基含量的调节效应有增加也有减少,且均受7+8亚基对的主效作用,这可能由于不同位点亚基对的表达量对氮肥的响应具有品种间差异。对5个家系进行GMP和HMW-GS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具有Glu-A1位点的家系对叶面喷施氮肥的响应,不同部位的Glu-D1位点对GMP含量的效应较为显着,而不具有Glu-A1位点的家系对叶面喷施氮肥的响应,不同部位的Glu-B1位点和Glu-D1位点对GMP含量效应虽未达到显着水平,但Glu-D1位点对GMP含量效应相对较大。还发现叶面喷施氮肥处理下,籽粒不同部位总蛋白质含量增加的家系,具有Glu-A1位点的GMP和HMW-GS含量也相对增加,而不具有Glu-A1位点的GMP和HMW-GS含量相对减小,表明具有Glu-A1位点的GMP和HMW-GS含量对氮素的响应与其他蛋白质组分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导致与籽粒总蛋白含量变化同步。4、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吸收氮素对小麦籽粒不同部位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影响在砂培试验条件下,采用15N同位素标记结合籽粒分层技术,研究不同时期植株吸收氮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追踪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氮素来源,以进一步深化小麦籽粒品质形成机理和氮素调控机制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花前吸收并对籽粒氮素贡献较大的器官为叶片和茎中;开花后,不同生育时期吸收的氮素开始向籽粒转运。小麦籽粒不同部位蛋白质及其组分中的氮70%以上来自花前贮藏氮素的再转运,其中以拔节到开花期吸收的氮素贡献更大。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无论是花前贮藏氮素还是花后积累氮素在籽粒不同部位氮素分配,随着籽粒从外到内,先增加后减小,在第二层(P2)达到最大值。花前贮藏氮素对清蛋白和醇溶蛋白的贡献随着籽粒从外到内逐渐减小,而花后积累氮素逐渐增加;播种到拔节期吸收的氮素对球蛋白的贡献随着籽粒从外到内逐渐减小,而拔节到开花期和花后积累氮素逐渐增加;花前贮藏氮素对麦谷蛋白的贡献随着籽粒从外到内逐渐增加,而花后积累氮素逐渐减小。

盛婧[8]2004年在《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淀粉形成及其与加工品质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2001-2003年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直、支链淀粉含量、比例及累积动态,观察了小麦籽粒淀粉粒形成过程,分析了籽粒中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及不同器官糖含量与淀粉形成的关系,探讨了淀粉、蛋白质对加工品质的影响以及栽培措施和激素处理对淀粉、品质的调节效应,以期为专用小麦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主要结果如下: 1.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种籽粒淀粉积累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中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随籽粒灌浆充实而不断上升,其含量增加速率呈“慢-快-慢”的趋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速率在花后25-30天达到最大,总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增加速率高峰则出现在花后15-20天;籽粒中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积累量变化均呈“S”型曲线,直链淀粉积累速率在花后25-30天达到峰值,支链淀粉、总淀粉积累速率在花后20-25天达到峰值。直/支比随籽粒灌浆历程的推移呈“V”型曲线变化。弱筋小麦籽粒淀粉含量高于中强筋小麦。不同粒位籽粒淀粉质量也存在差异。4粒小穗中4位粒的淀粉含量和粘度参数最高,但其粒重最小、淀粉积累量最低。 2.通过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淀粉粒形态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种籽粒胚乳中淀粉粒的生长过程基本一致。花后7天籽粒胚乳细胞内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均开始出现少量I型淀粉粒;花后9天I型淀粉粒上开始出现乳头状突起,之后突起从I型淀粉粒上剥离,形成n型淀粉粒;花后21天n型淀粉粒剥离速度加快,数目剧增。花后25天I型淀粉粒上乳头状突起分化基本停止,之后I、n型淀粉粒继续充实。花后25天弱筋小麦胚乳中n型淀粉粒数量显着多于强筋小麦,此差异一直保持至籽粒成熟。同一籽粒腹部11型淀粉粒多于背部。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比例对I、n型淀粉粒大小比例有着显着的调节效应。当施氮量增加或氮肥后移,籽粒中n型淀粉粒体积扩增明显。 3.以叁个类型专用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植株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及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分析关键酶活性与淀粉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专用小麦花后剑叶中SPS活性变化呈下降趋势,蔗糖合成相应减少;籽粒中蔗糖含量在开花10天后亦呈下降趋势,55活性同步下降;茎鞘中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花后巧天达到最大值,基部节间、中部节间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高于穗下节间。剑叶、茎鞘、籽粒中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籽粒中AGPP、555、GBSS、SBE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AGPP、555、SBE活性均在花后25天达到峰值,而GBSS则在花后30天出现峰值。支链淀粉、总淀粉积累速率与籽粒中总的AGPP、555、GBSS、SBE活性呈极显着正相关,直链淀粉积累速率与籽粒中总的AGPP、GBSS、 SBE活性呈极显着正相关。淀粉含量与单位籽粒重量的AG卫P、555、GBSS、SBE活性成正比。叁个类型品种以弱筋小麦扬麦9号单位重量的AGPP、555、GBSS、SBE活性最高,因而其最终淀粉含量也最高;而强筋小麦烟2801单位重量的AGPP、555、GBSS、SBE活性最低、其淀粉含量也最低。 4.以江苏省具有代表性的叁个专用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籽粒淀粉、蛋白质和加工品质关系,结果表明:淀粉含量与降落值、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加工品质指标呈显着负相关。面粉粘度参数与大多数加工品质指标也呈显着负相关。面粉粘度特性7个参数中,以峰值粘度和糊化温度变异度最大。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对籽粒品质指标要求不同,就强、中筋小麦而言,要求较高的湿面筋含量和较长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因此不宜追求过高的淀燮鱼工回娄型专用小麦籽粒淀粉形成及其与加工品质的关系粉含量;而弱筋小麦要求较低的湿面筋含量和较短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因此应提高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降落值、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加工品质指标呈极显着正相关,因此强、中筋小麦应以提高蛋白质含量为目标,而弱筋小麦蛋白质含量则不宜过高。就蛋白质组分而言,醇溶蛋白与各加工品质性状的相关系数均为最大,谷蛋白和清蛋白其次,球蛋白最小。通径分析表明,蛋白质对各籽粒加工品质指标的影响作用大于淀粉。 5.本试验认为总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可以作为专用小麦的品质指标来考虑。优质专用小麦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应具备以下条件:一等优质强筋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应蕊68.8%,直链淀粉含量毛13.5%;二等优质强筋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应蕊71.1%,直链淀粉含量延14.5%;优质弱筋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应)78.5%,直链淀粉含量妻17.3%;中筋小麦介于两者之间。 6.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专用小麦籽粒淀粉质量和加工品质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播期、密度、氮肥、磷肥等栽培措施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含量、粘度特性和加工品质都具有显着的影响。在适宜播期范围内迟播有利于提高强筋小麦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延长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降低淀粉含量及面粉各粘度参数;播期过迟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反而下降。密度对品质的影响因品种而有差异。相同施

王永吉[9]2005年在《小麦灰分形成及其与加工品质的关系》文中认为试验于2002~2004年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试验场和徐州两地进行,以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32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小麦灰分含量及其与小麦营养与加工品质的关系,不同施肥措施下专用小麦灰分含量、积累量的差异,不同类型小麦Fe、Zn积累、分配与栽培措施的调控效应。主要结果如下: 1.不同基因型小麦灰分含量、积累量及动态变化特点 1.1不同基因型小麦灰分含量、积累量 小麦籽粒、面粉、麸皮灰分含量、积累量在基因型间差异达极显着水平,籽粒不同部位的灰分含量的变异表现为面粉>麸皮>籽粒,灰分的积累量变异度表现为面粉>麸皮>籽粒。根据面粉灰分含量的差异可将32个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分为3类,面粉灰分含量较高型、中等型、较低型;其中弱筋小麦品种主要为面粉灰分含量中等型和较低型,灰分含量较高型多为强、中筋品种。 1.2小麦籽粒灰分含量变化动态 开花后小麦籽粒灰分含量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前期下降较快,花后20~25天后下降较平缓。花后灰分的积累量占总量的百分比随花后天数的增加成“S”型曲线变化趋势,可以用logistic方程拟合。 2小麦灰分与籽粒外部性状、营养加工品质的关系 2.1小麦灰分与籽粒外部性状的关系 小麦的灰分含量和小麦的粒色、粒型、品种的春化特性相关关系不显着;小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麦籽粒、面粉灰蛤量和籽粒的质地呈极显着的相关关系;面粉的灰分含量和籽粒的长宽比呈显着的正相关。2.2小麦灰分与营养加工品质的关系 籽粒、默皮灰分含量与面粉的白度呈负相关,面粉灰分含量与面粉的白度呈极显着的负相关;籽粒、面粉灰分含量与蛋白质、干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籽粒灰分含量和淀粉含量成极显着的负相关;淀粉含量与面粉的白度呈显着的正相关。3,施肥对专用小麦灰分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3.1氮肥对专用小麦灰分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 施氮增加了籽粒及其各部分的灰分含量,增加了籽粒、面粉的灰分积累量。氮肥运筹可以显着地调节籽粒及面粉中灰分含量及积累量3.2氮肥对籽粒灰分含量变化动态的影响 施氮量、氮肥运筹对小麦籽粒灰分含量动态有一定的影响。不施氮的处理籽粒的灰分含量在整个灌浆期中始终低于施氮处理;施氮量多少在籽粒灌浆前期对灰分含量影响不大,在花后21天左右,施氮量高的处理籽粒灰分含量高于施氮量低的处理。不同的氮肥运筹下,在籽粒的形成期前后差异不大,在花后14天以后差异较大,后期追氮高的处理灰分下降的幅度大于后期追氮低处理。3.3氮磷钾肥配比对专用小麦灰分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在施氮的基础上只施磷,籽粒灰分含量降低。灰分含量降低,灰分含量降低,籽粒、面粉的灰分积累量均升高。在施氮钾的基础上施磷,面粉在施氮的基础上只施钾,籽粒籽粒灰分积累量降低。在施氮磷的基础上施钾,增加了籽粒、面粉的灰分积累量。增加施肥结构中的磷钾的比例,籽粒灰分含量上升,面粉灰分含量下降,籽粒的灰分积累量增加。与施氮的处理相比,NPK配合施肥处理对籽粒及不同部位灰分含量的都有影响,效应因品种而异,但NPK配合施肥均增加了籽粒、面粉的灰分积累量。4不同类型小麦Fe、Zn积累、分配与施肥的调控教应4.扭不同类型小麦Fe、zn积累、分配

杨光梅[10]2004年在《肥料运筹对小麦品质的调控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肥料运筹是调控小麦品质最重要的栽培措施之一,本研究以对小麦品质影响较大的肥料措施为重点,以优质强筋小麦中优9507为材料,在全生育期肥料用量一致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的肥料(氮、磷、钾、硫配方,氮肥施用时期)组合,研究和比较分析了各组合对小麦品质指标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并对小麦的品质评价指标的确立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在常规栽培方式下,增施硫肥对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品质的调控作用。主要结果如下: 1.明确了旗叶露尖3周以后,旗叶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及氮素含量等生理指标与小麦的最终品质显着正相关,抽穗后小麦各营养器官含氮量与小麦最终营养品质显着正相关。此结果对预测小麦品质有重要参考价值。 2.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生理指标和品质有明显影响,氮肥追肥处理比基肥处理提高了旗叶中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氮素含量及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含量;氮肥追肥分拔节肥和开花肥施用各项生理指标最高,最终提高了小麦籽粒醇溶蛋白、总蛋白含量、面团流变学特性及干湿面筋含量,是提高小麦综合品质的最佳肥料组合。 3.系统分析比较了小麦的各项品质指标对评价小麦籽粒的品质的重要性和代表性,沉降值、湿面筋含量与总蛋白含量及干面筋含量与贮藏蛋白含量正相关关系最密切,出粉率与籽粒中醇溶/谷蛋白的比值关系最为密切。且成负相关关系。醇溶/谷蛋白、千粒重及干面筋含量对面包的综合品质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且醇溶蛋白与谷蛋白含量的比值的作用大于其余两个指标。 4.在常规肥料措施下增施硫肥,提高了小麦营养体及籽粒中的含氮量,显着提高了籽粒中醇溶蛋白及总蛋白含量,不同基因型对硫肥的反应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1]. 施用氮肥对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D]. 李青常. 山东农业大学. 2002

[2]. 施氮水平对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J]. 李青常, 王振林, 张艳, 刘霞, 石书兵.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 氮肥运筹对两种穗型超高产小麦品种碳氮代谢、产量及品质的调控研究[D]. 马冬云. 河南农业大学. 2007

[4]. 氮肥对小麦籽粒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 张强, 戴其根, 许轲, 张洪程, 霍中洋.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5]. 氮肥运筹对小麦综合生产力影响的研究[D]. 张军. 扬州大学. 2006

[6]. 冬小麦植株-土壤氮素循环及产量与品质形成生理基础的研究[D]. 赵俊晔. 山东农业大学. 2004

[7]. 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品质性状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对氮肥的响应[D]. 周龙静. 南京农业大学. 2013

[8].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淀粉形成及其与加工品质的关系[D]. 盛婧. 扬州大学. 2004

[9]. 小麦灰分形成及其与加工品质的关系[D]. 王永吉. 扬州大学. 2005

[10]. 肥料运筹对小麦品质的调控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D]. 杨光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

标签:;  ;  ;  ;  ;  ;  ;  ;  ;  ;  ;  ;  

施用氮肥对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