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笔谈(五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学科建设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五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确处理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陈占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强有力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其成果提供展示舞台,更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并作出贡献。
1.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按照“1998方案”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从总体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到目前为止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除了有社会环境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因素以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本身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明确的学科归属,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意见》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来建设,从而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这里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是有着特定涵义的。它是指在已经建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几个二级学科,而又不准备把这几个二级学科纳入新的一级学科的情况下,着重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二级学科。比较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思想把握上的整体性。它要求从整体上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其中包括要从整体上弄清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和科学内涵,弄清楚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走向和主要内容。二是问题研究上的综合性。它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把握,特别是在关注重大的社会实践问题时,它不是从某些局部的和具体的方面去研究,而是从综合的角度同时也是运用综合的手段去研究和把握。它要求打破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之间的界限。三是理论教育上的公共性。各种专业性的理论学科无疑也有教育的功能,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育性则突出其公共性或者叫大众性。它需要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是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对所有大学生的一般要求。
上述三个特点刚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需要的,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点相一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公共性思想政治教育,它所关注的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和大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知识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是朝着这样的方向而建设着,它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为其展示学科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并推动其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
2.为了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路
我们在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时候,不应该割断学科建设的历史。应该说,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样的,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在教学方面很有成绩,而且在推动学科建设方面也是很努力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努力往往受到了制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马克思主义分解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学科、多个方面加以研究、开展教学,而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把握。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学科,也一直没有突出其应有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公共性特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等课程相联系,实际上这个学科继续强化了专业性教育,加上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又自觉不自觉地同某门课程紧紧连在一起,甚至终生都在从事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这样长此以往就产生了一种错觉,误认为课程就是专业,课程就是学科。正是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最新规定下来准备作为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就其内容来说,都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分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设置的这4门必修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正是适应这种要求的一种重大举措。
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处于学科支撑主干的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我们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时候,应该注意总结并吸取以往在这个学科建设中的经验教训。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专业分工不明确,特点不鲜明,并没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在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学科只不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简单集合体。甚至有的学校把这个学科搞成了一个“小文科”,把一些明明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力量也拉了进来。这样做的结果,极大地干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严重影响着这个学科应有的形象。
我们要吸取过去的教训,不断总结学科发展的经验,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努力建设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该把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首要的任务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仅仅是为了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那肯定是片面的、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除了这项任务以外,还要为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但是,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应该是首要的任务。现实的情况是,在个别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变成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本上没有关系的事情,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种倾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投入不足,科研能力不够,科研成果不多,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弱点。甚至在一些人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要搞好教学就行了,用不着搞科研。而事实上也确有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承担大量教学任务,而没有太多的时间搞科研,逐渐使自己游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仅仅当成了教书匠。这一状况反过来又使一些学校在申报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排斥在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科研水平不高,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把政治性与学术性结合起来,不能很好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寓于学术性之中,在教学中更多地起着政治宣传的作用,而不能给学生在学术上更多的启发,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也大多是学生已经知道或者大体上已经知道的东西,这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实效性。
另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支撑也并非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学科,它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等众多学科。从长远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形成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干、众多学科为侧翼的共同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科支撑体系。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得到改善的希望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加强和改进也必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
当前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具有一些重要优势
张雷声
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学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学科不断整合的必然趋势。我认为,当前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具有一些重要的优势,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1.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变化一方面是指党中央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决策的提出,另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全面实施。
从江泽民2001年8月7日在北戴河接见部分国防科技专家和哲学社会科学专家时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开始,到2002年4月28日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五个高度重视”和“五点希望”,再到2004年1月5日党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在新世纪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认识,体现了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殷切期望,也说明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反映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执好政,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校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基地,也是培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摇篮,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客观需要。从这一意义上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提出了迫切要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材的编写,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队伍的建设,为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对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积累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个学科是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1997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几年来,这个学科的发展和积累已经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理论研究方面,在特定的描述对象、语言系统和理论体系结构方面已开始趋于规范化,在学科梯队、课程设置,以及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培养等方面基本趋于成熟;在学术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的交流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改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从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对这一学科的需求等方面所显现的优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
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合所产生的学科生长合力,给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重要启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生长合力是“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教育等。这种“教育”是要把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融于知识性、学术性之中,是一个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研究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节省资源与高效利用并重的问题。显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这种整合反映了学科建设效率的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可以在同一研究对象和语言系统的基础上,整合人力资源,可以节省大量的物质资源、财力资源和管理资源。经过各种资源的节省和高效利用,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发展,进一步提升这个学科的发展能力。
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围内,硕士点和博士点及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设立,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的建立,学术研究队伍的形成,各种类型学术会议的召开,学科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本科人才的培养,等等,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后的学科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后的学科制度建设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它涉及到如何设立硕士点和博士点、要不要通过招收本科生来培养这个学科的专门人才、高校中要不要设立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来加强研究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涉及到一些关系这个学科水平能否提升的重大问题,例如,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如何使学科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的课程内容向着整体化方向发展,如何建立符合学科内在要求的学术团体或学术组织,如何组建创新团队以推动团结协作和集体攻关,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后劲,如何制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同层次学生的学科培养计划,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起来以后需要面对和认真加以解决的。
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有充分的客观根据
梅荣政
今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了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任务,要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领导和规划,指导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总结学科发展的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这一重大措施反映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客观要求,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当代中国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机遇。这里,我就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客观根据谈点认识。
1.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举措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我党一贯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近年来,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义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例如,2004年初,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随后,中央召开了专门工作会议,对实施这一工程作出具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2004年2—3月,胡锦涛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情况连续作了批示,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随后,各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就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学科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2004年3月25日,中央党校、教育部与中国社科院联合召开“首都理论界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座谈会”,就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
围绕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中央、地方和高校召开了各种学术研讨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2004年9月,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公开发布。《意见》强调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
特别要提出的是,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和创新投入的经费空前增多,如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承担了众多的重大科研项目,这包括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项目、“211”工程二期建设项目、“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对这些项目的承担和实施增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学研究的规模,大大改善了其研究条件,提高了其研究水平。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建设有了重大进展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近些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深入地开展理论研究,作出新的理论创造。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建设有了重大进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机构增多且日趋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都成立了社会科学院,在不同层次的社科院中,均设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机构,集聚了一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近些年来,推出了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层次已达到齐备的程度。已经有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有100多个硕士点、28个博士点(含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国内学科目录中已成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数量最多的学科,还有多所高校建立了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这些硕士、博士学位点几乎遍及我国各个省区,不仅数量多,分布面也很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学位点培养了大批的硕士生、博士生,其中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有些已经成长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中坚力量。
3.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这些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撰写的《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上、下)》(《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7、8期)和我与顾海良教授为教育部年鉴撰写的《2004年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学术进展》,综合概括了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课题、理论创新观点,反映了本学科科学研究概况和达到的水平。仅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出的创新观点来说,2004年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含原理及其构成的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继承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实质、理论体系及历史地位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评价,等等。近些年来,在上述各方面推出的科研成果数以万计,其中有一些成果,如《伟人毛泽东丛书》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4.国内外学术交流空前增强,规模日益扩大
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性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理应包括学术交流的方面。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的国内交流已经达到经常化且有形成制度化的趋向,这包括学科建设年会和专题研讨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学者的国际学术交流也大大加强,包括参加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大会、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大会,专家互访,同国外一些知名大学互派学者,应邀出国讲学、访学、进修、开展合作项目研究、建立合作研究机构等;开展学术交流的国家也日益广泛,如美国、加拿大、日本、西欧各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学术交流过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在不少国家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众多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向许多国家的人民宣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上述情况表明,当前在我国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到今天的必然。
搞好博士点建设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
张耀灿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在抓紧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在深入开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点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里对怎样搞好这一学科的博士点建设谈几点个人见解。
1.搞好博士点建设首要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性质搞好本专业的学科建设
搞好博士点建设对于搞好硕士点、本科点建设,服务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而搞好博士点的建设最根本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性质搞好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特征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社会理想的,以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为政治立场的,以与时俱进为理论品质的完整的科学体系。为了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国家决定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改为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课,我认为,这一改革精神非常符合马克思主义固有的整体性特征。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应就课程论课程,而应树立学科意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作为自己强大的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二级学科专业的设置也应当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特征;如能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5个二级学科,认真搞好学科建设,便有利于帮助人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各个博士点在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搞好一、二级学科的调整和建设中担负着重任,一定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性质搞好学科建设,实现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良性互动。
2.认清整合发展的客观趋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博士点建设、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现代社会呈现出高度系统化、社会化、整合化的发展趋势,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着分化与整合的统一。党中央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认识的深化,是对党的发展理论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在思想理论战线,党中央作出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决策,关于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决策,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进一步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内)的决策,也都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博士点建设应当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博士点建设放到思想理论战线全局下来考虑和规划。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本科点、硕士点和博士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等工作都是紧密相关的。当前一些专家同时参与这些工作,有的则侧重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尽管分工各有不同,但都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做整合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为了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的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还应当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如欧美19至20世纪发展起来的“学科整合法”便体现了学科间的有机联系。它反对因学科的高度分化而以科目去割裂知识有机联系的弊端,主张整合越来越多的分科课程,以改进的形态将相关课程合并为“融合课程”,甚至形成多学科或跨学科的“广域课程”。这种观念和方法完全打破了传统学科只注意分科分化的片面性,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我国的基础教育吸取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正在开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相对而言,高校的教学改革难度更大,因而开展也较慢。当前,就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而言,都应当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充分吸取“学科整合法”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大力建设“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以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目的,促进学科知识结构更好地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结构。过去,我们在较长时间内运用分科教学法,分别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教学,缺乏对各门学科间有机联系的教学和研究,以致学生学了许多门知识,不少人还是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说不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观点。现在的改革、调整,将有利于克服这些弊病。但要真正达到目的,取得理想效果,则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博士点建设、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几方面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总结吸取历史经验,使博士点建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力支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经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一轮的改革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能否全面总结、认真吸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认为过去改革中的好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应继承和发扬:一是课程设置较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如“1985方案”开设了“中国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课,“1998方案”改革为“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二是课程设置注重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如“1985方案”设“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不仅减少了课程门数,符合“要精要管用”的方针,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方法,学会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三是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现了中心是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1998方案”不仅给“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较多的课时,而且,随着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拓展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各高校在抓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中,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好经验一定要认真继承和发扬。过去改革中的不足,我认为主要是缺乏得力的配套改革措施来保证正确决策的高效实施。如,“1985方案”关于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本来是个好决策,但在学科调整、专业调整、师资培养等方面缺乏有力的配套改革措施,虽然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二级学科,按课程名称审批了30多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点,但数量少,跟不上改革发展的需要,以至多数学校的教师很少有人能独立胜任“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工作。
这次“2005方案”要得到顺利实施,一定要吸取上述经验教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和相应的学科专业调整为契机,认真贯彻中央精神,转变观念,调整本科点、硕士点和博士点的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为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保驾护航。为此,第一,要努力在二级学科招生,在一级学科培养。各二级学科专业博士点,均应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克服专业本位主义的束缚,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努力做到在广博基础上的专深,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第二,各个专业都应当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经典著作选读,作为专业基础课,使博士生打牢理论基础;第三,各专业既要学习研究理论,又要学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使每个博士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会用。这样,本专业博士点才能真正担当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职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基地;毕业的博士生既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又能从事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毕业生能够根据工作需要,胜任所教课程,并能担当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力量和学科带头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础与视野
郑永廷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及指导价值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内容与体系、地位与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个新的一级学科建立起来,既是我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基础,以面向世界的广阔视野,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1.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根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产生150多年以来,经历了从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再到制度形态的发展,经历了从部分地区向全世界广泛传播的过程,在世界上形成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流派,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行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而且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不仅是我国社会的指导思想,而且是世界文化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中。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根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离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会脱离马克思主义和歪曲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主要著作,也包括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列宁、毛泽东等的主要著作。这些论著集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者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发展特点与历史趋势,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多样性和生动性的表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一种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与发展性、人民性与社会性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综合化理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涵盖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并不断凝聚时代与民族精华,对社会各个领域和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指导作用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还有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研究等,其学科与研究成果极其丰富,这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了借鉴,奠定了基础。应当肯定,在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研究,掌握专业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从整体上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包括从纵向层面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从横向层面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才能完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极其丰富的体系,在形成与发展的进程中,在发挥指导作用的过程中,既具有综合性,也具有专门性;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因而,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基础,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在各个学科领域分门别类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一样,都是必要的。
在世界范围内,既有侧重某一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流派和学者,也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多层面多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流派,诸如社会主义国家和不少共产党组织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等,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综合研究。这些研究的理论与流派,既向我们提出了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了参照与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既要在实践基础上发展,也要在同各种理论、文化的比较、鉴别中发展。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围绕我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特点,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面向实践、服务实践,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同时,科学研究的目的与要求是要从问题出发,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索规律和促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面对的问题,主要是我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综合性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市场机制所引发的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社会复杂程度加大,发展速度加快,并不断涌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诸如,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在多样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与维护民族文化安全问题;在社会信息化环境中,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与协调科技和人文的关系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探索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问题,等等。这些实际问题,都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变更性特点。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党中央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并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只重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强调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要求。这就充分表明,随着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全面性、系统性也相应突出。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围绕我国当代社会的重要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探索新的理论成果,不断扩大学科外延,丰富学科内涵,赋予学科时代特征。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诸如,在经济、科技强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在文化多样、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多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选择、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问题;在竞争激烈、关系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如何保持个人与社会、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问题;在信息化社会与网络领域,如何认识和处理学习与创新、虚拟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实际问题,也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发展性特点。
针对以上问题,党中央相继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之后,又先后发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方面一系列的文件,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知识,围绕人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开展研究,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教育人、培养人、开发人、促进人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3.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要有开放的国际视野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不仅因为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学说,而且因为它吸收了人类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因而,马克思主义形成之后便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推动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地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格局,为全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因而,它能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历史进程和人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当今西方世界也仍有巨大的影响力。
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人们就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文本为主要内容的理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持续不断,各种各样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和流派风起云涌,斑斓多彩。诸如,国外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组织,根据时代变化和本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既批判资本主义又批评现实社会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等等。即使在苏联、东欧发生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像西方敌对势力所预言的那样“终结”、“失败”,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重新聚集起来,兴起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在这些研究中,有的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贡献;有的学说和思潮尽管并不科学,但它毕竟是复杂多变时代的一种反映,并在实际生活中曾经或者还在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的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各种思潮交汇、激荡局面的出现,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流派的理论,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理论,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逐步增大,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观点、理论、流派进行梳理、分析、鉴别,这对我们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有益成果,批判其错误观点,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要面向世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与思潮,而且要面向世界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与价值。只有把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全球化与民族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必须要有开放的国际视野。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教育论文; 一级学科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