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 518118
【内容摘要】
圆的教学在初中平面几何乃至整个数学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圆的知识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今后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上两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具备了学习新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而两圆的位置关系又是今后高中继续学习平面与球的位置关系,球与球的位置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至关重要,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两圆
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有关《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笔者认为,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节课教材的作用与地位,根据新课标标准的具体要求,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2)两圆相切时,切点与两圆连心线的位置关系;
(3)两圆相切时,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之间的数量关系。
【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2)通过平移实验直观地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1)经历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2)通过列举生活中反映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根据对本节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掌握两圆相切时,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而相切的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对教法学法的理解
由于本节课知识新概念较多,知识比较分散的特点,如果直接引入定义,很容易造成学生机械式的记忆,更谈不上学生对定义形成过程的自行探究。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客体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内化的过程,它并非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注重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通过教师的引导,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学生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图形变换能力。
4、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学习本节新课前,通过幻灯片展示本节课的三个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每学习完一个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讲学稿及时进行小结,每个学习目标在讲学稿上都有相配套的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对所学的新知识及时进行巩固。其中知识目标二“两圆相切时,切点与两圆连心线的位置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突破难点后,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利用“两圆相切时,切点与两圆的圆心三点共线”去探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两圆相切时,圆心距与两圆半径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教科书削弱了圆和圆位置关系的内容和要求,因此本节课只讨论两圆相切时,圆心距与两圆半径的数量关系。
5、课堂小结设计思路与目的
为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全面,有必要对本节课进行回顾与反思,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此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小结,最后老师再帮学生进行小结如下:两圆的位置关系有五种:外离、相切、相交、内切、内含;若按交点个数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相离、相切、相交;当两圆外切时,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和;当两圆内切时,圆心距等于两圆的半径差;至于两圆外离、相交和内含时,圆形距与两圆半径有什么数量关系,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行探究。
设计目的:一是给学生抒发感受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能力;二是让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的收获,理清思路,整理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给老师一个反思的机会,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对本节课的“教”作一个客观和理性的思索,真正体现出“以学论教”的教学理
设计目的:一是给学生抒发感受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能力;二是让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的收获,理清思路,整理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给老师一个反思的机会,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对本节课的“教”作一个客观和理性的思索,真正体现出“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
6、课后反思与点评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贯穿一个中心,坚持两个原则,体现三个结合,重视每一知识点的小结和应用。即发展学生能力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坚持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原则;体现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习动机与毅力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与规律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验得到的,并及时在讲学稿上对知识点作小结,通过习题练习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培养其应用新知识的能力。整节课中,学生是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突破了本节教学难点之后,利用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去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方法,即使是在遗忘某些知识时,仍可以自己去推导、去发现,这才是终身受用的本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学法的渗透,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在数学王国里,成功和机遇永远属于勇于探索的人!
论文作者:许伟瑞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4
标签:学生论文; 节课论文; 关系论文; 位置论文; 知识论文; 圆心论文; 能力论文; 《科技新时代》2019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