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上不要急于定输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线上论文,输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孩子的成长好比小树长高,鲜花盛开,它的长,它的开,都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对于特长儿童不加以特殊的关爱是不正常的;但同时,也不应忽视其他方面的健全发展,一味拔高特长而不顾其他同样是不正常的
●早期教育不等于超越阶段,不是不顾孩子成长规律的任意拔高
●在儿童教育这个问题上,家长应该有定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要演变为逼子成龙、逼女成凤
拔苗助长竟成风气
上世纪末以来,“低龄”出书热,一浪高一浪,媒体的炒作,也一波又一波。本来,出书的年龄并无限定,只要有价值,有读者,出版商愿意,都可以出,与他人无关。然而,发展到后来,成了一种倚小卖小的趋势,而且内容越来越离奇、越来越荒诞、越来越庸俗。八九岁的儿童胡诌人生,十一岁少女大谈“泡妞“伟哥”,十三四岁孩子写起黑社会……现在又出现了六七岁的幼儿侃起教育。孩子们一个个像菜市场里的黄鳝、猪泡,打了激素,灌了水,突然膨胀起来。为了成名获利,甚至不惜放弃正常的教育,钻门路,托关系,走捷径,下赌注。出了一两本书,便百般吹嘘,到处贩卖,儿童天真无邪的心灵,注入了太多功利,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被严重干扰。这些孩子,似乎没有了“童年”而直接进入成年。“童年”成了“小成年人”的代名词。有的家长还因此沾沾自喜,四处作报告,开讲座。鼓吹他们的“成功教育”、“早期开发”。
更可怕的是,不少正在为孩子的“将来”担忧的家长们,闻说有这等“好事”,又不明底细,便竞相仿效,跃跃欲试,把各种压力强加于孩子身上,于是乎,各种名目的早期教育班纷纷露脸,甚至出现了幼儿写作班,幼儿奥数班等怪事,孩子的每一天都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一点自主的空间,没有一点玩乐的时间。大面积的拔苗助长已形成了风气。这对孩子们来说,真是一场灾难!
“起跑”不能太猛太快
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由于人们面临着择业的难题,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焦虑、浮躁甚至恐惧的心态,社会竞争从成年人不断下移,从高中初中到小学,现在已下降到幼儿园甚至更早,于是出现了两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怪现象:一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一是索性绕开正规的学校教育,另避蹊径,走“早出书早成名”的成才“捷径”。这两种现象当然不成比例,但急功近利、违反教育规律的本质是相同的。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个口号,叫“赢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确实很诱人。表面上看起来也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模糊观念。
本来,孩子的成长好比小树长高,鲜花盛开,它的长,它的开,都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是什么输和赢的问题。
即使从社会竞争的角度看,“赢在起跑线上”的提法也不妥当,人生并不是百米短跑,人生是漫长的马拉松长跑,有经验的长跑教练都知道,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必须有全面的素质,而不是光靠速度。尤其是起跑时,不能“豁出去”,不能跑得太猛太快,相反必须放松。如果一开始便紧张,便“冲刺”,到后面就无法再跑了。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在“起跑”时,关键是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打下扎实的知识技能基础,注重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这一切,又必须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自由自在轻松愉快地习得,而不是违背儿童的心理特点,强加于他。
上世纪初,鲁迅在他的名篇《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早就指出:“用全副精力,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闻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身体、道德、知识、精神及心态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底子,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的“赢”打下扎实的基础。
单科突进可能阻碍发展
我们承认,孩子是有差异的,不但在智力因素上有差距,在非智力因素上也有差异。特长的儿童和天才的儿童是存在的,对于特长,我们不应该忽视,不应该抹杀。不承认差别是不符合实际的。当前教育的一个弊端就是不能因材施教,不能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施展并加以特殊的培养。对于特长儿童不加以特殊的关爱是不正常的。但同时,也不应忽视其他方面的健全发展,一味拔高特长而不顾其他同样是不正常的。据统计,很多特长儿童都患有发展不平衡综合征,结果反而阻碍了特长儿童的正常和健全的发展。
西方有一种木桶理论,是说人的成长发展像木桶盛水,往往受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限止。单科突进,以牺牲其他方面的基本素质的发展为代价,是不值得的,结果只会阻碍特长的发挥。
当然,如前所说,我们不主张平均使用力量,对于有某方面特长的孩子,我们认为正确的态度是:特长方面充分发展,而其他方面和谐发展。
早熟的果实不甜美
我们承认人的潜力是很大的,有待于开发。开发的最佳时机在儿童时期,所以必须重视早期教育。但早期教育不等于超越阶段,不是不顾孩子成长的规律任意拔高。教育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点。比如一棵树,何时发枝,何时长叶,何时开花,何时结果,有一定次序,有不变的规律,盲目超前会适得其反。何时翻土,何时施肥,何时浇水,浇多少水也都有一定规律。水少了要干死,水多要烂根。
就拿“成名”这件事来说,对于成年人“成名”有利又有害。成年人有自制力,容易控制自我膨胀,容易应付因“成名”后的各种干扰,容易克服“成名”后的消极因素。儿童则不行,过早“成名”只有害处。他无法控制自我,无法应付外界的各种压力和干扰。六岁就出版长篇小说的窦蔻成名后就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甚至说别人与他合影是为了卖钱,可以到处炫耀。还说自己的作品可以“留给后人看”。出名后他再也无法与同龄人交往,再也无法真正融入到同龄人中去。至于媒体与出版社的跟踪,更使他没有安宁的时间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这也难怪,成年人尚且很难不为声名所累,何况儿童!成名的结果不是爱他,实在是害了他!所以,在我看来,不应让孩子过早地发表作品,过早地出名。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吸收,而不是输出;幼蚕的主要任务是吃桑叶,而不是吐丝。让幼蚕吐丝是残酷的。
关于发展的阶段性问题,250年前,法国教育家卢梭有过很精辟的论述,他在《爱弥儿》中说:“大自然希望孩子在成人以前像个孩子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应该记住这个忠告。
最重要的是“人”的教育
在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教育,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一颗善良的充满爱的心,当然还有健康的体魄,这比什么都重要。急功近利教育的最大危害,正是在于牺牲了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以及对社会的责任与对他人的爱,专在技能上智力上进行强化训练。
在儿童教育这个问题上,家长应该有定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要演变为逼子成龙,逼女成凤,孩子在童年时应该自由自在地玩乐,应该保护他们玩的权利,应该尽可能让他们和同龄人在一起,与同龄人一起成长,让他们充分享受童年的幸福。失去童年幸福的孩子,将一辈子得不到幸福。
社会,尤其是媒体,应该真正爱护儿童,不要吹捧炒作,更不要打着扶持“天才”“神童”的幌子,掩盖牟取暴利的目的。让我们的教育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