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辽河金海采油厂 辽宁 盘锦 124010
摘要:洼38块难动用储量512.6万吨,因油井出砂严重、注汽压力高,区块开发停滞10年;通过水平井开发、老井复产,区块以小于0.2%的采油速度低速开发9年,开井率16.7%,日产油16吨,采出程度4.3%。通过开展地质体精细刻画、开发动态评价等工作,深度剖析制约区块开发效果的主要原因;通过实施井网调整、复合防砂、高压注汽等关键技术,区块开发效果明显改善,采油速度提高6.5倍,实现了难采储量的整体有效动用。
关键词:稠油油藏;难动用储量;复合防砂;高压注汽
1 油田基本情况
小洼油田洼38块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盆地中央隆起南部倾没带的北端,其西以大洼断层与清水洼陷相临,处于大洼断层的上升盘;东北以洼38断层与洼60块相连;东部为中央隆起,向南逐渐倾没。洼38块含油面积为8.9km2,地质储量3224×104t,其中洼25-新12块、洼79井区为难采储量区块,分别位于洼38块东北和西南边部,为受断层控制的断鼻和单斜构造,含油面积2.06km2,地质储量512.6×104t,开发目的层均为东三段,油藏埋深1300~1390m,油层厚度15~20m,50℃地面原油粘度34400mPa.s,为深层特稠油油藏。
2 难动用储量评价
2.1 储层特征分析
两个难采区块构造相对简单且平缓,区块内部均无断层发育。洼25-新12块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前缘薄层砂,洼79井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河口沙坝、前缘薄层砂沉积微相。受此影响储层砂体变化较快,油层多且薄,砂地比0.28,每百米油层数14.2个;平均孔隙度25%、渗透率1105mD、泥质含量18%、粘土成分以伊蒙混层为主,占比71%、细砂+粉砂含量83%、粒度中值0.17mm,与主体部位相比,孔隙度、渗透率略差、泥质含量高9%、细砂+粉砂含量高22%。
2.2 开发动态评价
难采储量区52%的老井初期日产油大于5t,平均5.5t,且油层厚度大、储层物性好的区域产能高;油井初期周期效果差,平均注汽压力高达17MPa,注汽干度仅为36%,热损失较大,严重制约生产效果,周期生产时长36天、产油量181t,油汽比0.13,回采水率21.4%。难采区储层胶结松散、岩性细,同时原油粘度约为主体部位的5倍,流动阻力增大,对储层骨架颗粒的冲击力与拖拽力也更强,导致生产过程中易出砂,难采区所有油井均出砂,平均单井出砂量9.1方(最大21.9方),平均检泵次数8.1次(最多27次),平均单次出砂量1.5方(最高4.2方),平均检泵周期12.9天。不同区域泥质含量差别较大,直接影响油井出砂量,进而导致单井产能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泥质含量低,产能高,其中泥质含量小于20%区域,油井单次出砂量小于1.0方;泥质含量20~30%区域,油井单次出砂量1.0~2.0方;泥质含量大于30%区域,油井单次出砂量大于2.0方。对比不同类型防砂效果,压防+筛管复合防砂实现“防挡结合”,防砂效果好。通过油藏工程研究推导经验公式计算区块采收率为27.8%,目前区块总体采出程度仅为4.3%,主力小层采出程度也低于10%,动用程度较低,地层压力保持9.0Mpa以上,具备较大的挖潜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难采储量动用技术研究
3.1 井网调整
针对难采区块储层变化快的特点,综合考虑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及后期开发方式转换调整,在叠加厚度大的区域整体实施直井加密调整;对叠加厚度小、主力砂体发育的区域实施水平井挖潜。通过油藏工程计算结合邻井注汽干扰情况分析,最终确定100m为合理井距。在油层厚度大于15m,按照100×100m井距、正方形井网,加密及扩边部署直井开发;在油层厚度小于15m、单层厚度大于5m的区域,实施水平井挖潜;对局部井况差的油井,实施老井更新。
3.2 复合防砂
通过优化射孔、复合防砂解决油井出砂。优选物性含油性好的主力层射孔,薄差层选射,同时对射孔油层顶底各避射0.1m,射孔井段控制在40m以内,既保证油层厚度,又保证防砂效果。研究表明单一的防砂技术对稠油难采区块适应性较差,防砂成功率低至35%,平均有效期仅25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油井出砂、储量无法动用的技术问题,压防+筛管复合防砂技术可形成多级分选挡砂屏障,为确保在地层中建立有效的挡砂屏障,实施过程中增大了填砂量,填砂强度1.9m3/m,同时采用三层整体复合控砂防砂筛管,提高挡砂强度,挡砂精度0.25mm,实现了对地层砂“防挡结合”,防砂成功率92%,出砂井数及出砂量均明显减少,检泵周期延长至185天,单次作业出砂量降至0.2方,有效解决了难采区油井出砂、储量无法动用的技术问题。
3.3 优化注汽
生产时间证明,稠油难采区块吞吐需提高注入压力、保证注汽干度、降低原油粘度,实现“注的进、排的出”。针对采出程度低、注汽压力高的区域实施高压锅炉注汽,改善注汽效果,注汽压力16.0~18.4Mpa,注汽干度由38%升至59%,周期产油量增加396吨,油汽比提高0.14。为了缓解汽窜,将相互干扰的16口井规划为4个井组开展集团组合注汽,平均单井日产油提高25%,周期油汽比提高0.1;针对水平井单层注汽强度大、突破快,开展5井组直-平组合注汽,对应直井注汽,延长邻近水平井生产周期100天以上。
4 结论与认识
(1)地质体精细刻画、油藏开发动态再评价是实现难采储量动用的基础。
(2)合理的井网井距是实现难采储量整体有效动用的前提。
(3)压防+筛管复合防砂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薄层特稠油油藏出砂难动用问题。
(4)高压注汽、组合注汽等注汽配套技术,可有效提高注汽干度、改善稠油难采区块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 汤志.辽河油区难采储量二次评价研究与实践[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何冠军.疏松砂岩常规稠油油藏适度出砂提高产能基础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3] 胡常忠编.稠油开采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6.
[4] 邱宝金等.蒸汽在辽河油区特稠油注汽热采中的实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8,15(5).
论文作者:樊瑞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时代》2019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储量论文; 区块论文; 油井论文; 油层论文; 辽河论文; 厚度论文; 含量论文; 《文化时代》2019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