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生育控制_印度教论文

印度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生育控制_印度教论文

印度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生育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社会经济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508(2001)02-0027-05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1998年印度人口已超过9.7亿,很快将突破10亿大关。联合国预测表明,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政府早在1951年就开始推行计划生育项目,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人口控制政策的国家。然而,为什么到目前印度人口仍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相比于计划生育成绩卓然的中国,印度生育控制不利的原因是什么?制约印度人口与生育控制的政治社会经济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每一个关心世界人口状况的人所想要了解的。

一、印度人口的基本状况

1951年人口普查,印度人口为3.6亿,1991年人口普查,人口已达到8.46亿,到1998年5月10日,笔者离开印度之日,孟买国际人口学院前的人口指示牌已指向9.7亿。年均人口增长率1951~1961年间为1.96%,1961~1971年为2.21%,1971~1981年为2.20%,1981~1991年为2.14%。

1995年印度人口出生率为28.3‰,死亡率为9.0‰,自然增长率为19.3‰,几近于中国的两倍(中国199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55‰)。50年代和60年代印度和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基本持平,都在一个很高的水平。(见表1)。然而7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生育率下降迅速,到1998年已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印度的总和生育率也有所下降,但却非常缓慢,1995年印度人口总和生育率仍为3.9。

表1 中国和印度总和生育率对比

年份 1950 1960~1965 1975~1980 1985~1990 1998

中国 6.11

5.613.262.41

 1.80

印度 5.97

5.814.834.07

 3.40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1994 Version.

二、印度生育控制的历史回顾

印度的生育控制始于1951年。在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提出要节制生育,成为世界上最早实行控制人口政策的国家。但政府并没有提出明确的人口目标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因此,印度人口依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1971年人口普查表明,印度人口年均增长率已超过2.25%。此结果引起印度上层社会的极大震惊,社会各界就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讨论。

1975年10月,当时的卫生部长Karan Singh向英迪拉·甘地总理呈交了一份报告,陈述“人口过快增长问题如此严重,为了国家的利益,有必要采取一些强迫手段。”

在人们关注人口爆炸危机的同时,甘地总理领导的政府也正面临着一场政治危机。为了压制政见不同者,甘地夫人在1975年6月26日宣布了一项紧急法令以维护其权威。

在总理的直接授意下,印度国会在1976年修改了宪法,予以中央政府在实施计划生育方面更大的权力。1976年1月,总理宣称:“现在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加速人口出生率的降低。”继宣言之后,中央政府在1976年4月出台了新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出用大胆的手段控制人口增长。

接到中央的明确指示后,印度中央和各邦的行政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以促使生育率的下降。在过去,生育目标由中央政府下达给各邦,地方官员是印度降低生育率的主要力量。在紧急状态之前,这些目标从不强迫达到。然而紧急状态期间在新建立的行政部门的推动下,地方邦和中央政府领导竭力去实现这些目标,这引起社会普遍的反应。

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印度的绝育人数从1974~1975年度的130万,上升到1975~1976年度的260万,进而升至1976~1977年度的810万。在中央邦,1975~1976年尚不能实现其17.5万的绝育目标,到第二年达到83.7万人。政府侧重直接用绝育降低生育率。

对不同政见者的压制和过于狂热地推行节育目标,引起了公众对政府的强烈不满。在1977年1月提前举行的大选中,甘地夫人和国大党被从中央政府和许多激进推行计划生育的邦中扫地出门。

以压倒多数获胜的人民党,执掌了在新德里的权杖。他们对甘地夫人的生育节育计划予以否定,并很快宣布了一项新的人口政策——家庭幸福工程。此工程的意图是明确的,即它是以自愿为原则的。对此自愿原则的反响是,绝育人数在1977~1978年度降到只有100万,已经从1975年的35.2‰下降到1977年的33.0‰的出生率,又上升到33.3‰,而且一直持续到1985年。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成了各政党和领袖的符咒。尽管英迪拉·甘地1980年重新获得权力,她和她的政党已变得非常谨慎,他们已失去了对计划生育项目的热情。1971~1981年的10年间,印度的人口增长达历史最高水平。

1981年普查表明,印度人口继续以2.2%的速度增长,这次虽然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但政府的回应却是踌躇的。80年代,国大党虽然宣布了健康政策并提出了新的人口政策,只是并未有任何实际措施出台。各政党都谨慎地采取自愿实现计划生育的政策,因此,虽然不能说印度的人口政策完全失败,但至少可以说它是不成功的。要了解印度人口控制举步维艰的原因,有必要对印度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有所了解。

三、印度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特征

(一)印度社会的多样性

印度社会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宗教、民族、语言和经济等方面的多样性。印度人口的宗教构成如下表所示。

表2 1990年印度宗教人口的分布

宗教 百分比人数(亿)

印度教82.7

6.93

穆斯林11.3

0.94

基督教2.4

0.20

锡克教2.0

0.17

佛教 0.7

0.06

嗜那教0.5

0.04

其他 0.4

0.04

总计 100

8.38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中央统计组织:《有选择的印度社会经济统计》1995年,新德里。

印度的民族、种族和种姓构成更加复杂。据估计仅印度教本身就有2378个主要种姓和亚种姓。印度的落后阶层委员会估计1980年印度有约3743个落后种姓。1981年印度人口普查列出了1086个种姓包括近16%的人口,部落数为566个,占人口的8%。

与多种姓对应的是语言的多样性。单是被官方列入宪法的语言就有16种之多,其中包括英语。1961年印度人口普查表明,全国共有1652种语言。在其后的普查中,政府把这些语言归类到15种宪法规定的语言和91种其他语言。语言的多样性使印度教育和通讯都面临挑战,并直接影响到家庭计划的宣传教育和传播。

除了宗教、种族和语言的复杂多样,印度的经济在社会各阶层和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表明,印度人口中最富有的20%人口的消费,占印度全部消费的50%;而20%的最穷者只消费7%(世界银行,1989)。1993~1994年度有近36%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新德里,1997)。各邦之间贫困状况差别很大,在比哈尔邦1993~1994年度有5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社会经济的落后和巨大差异,是制约印度社会发展和人口政策实施的社会现实。

(二)印度的政治体制

印度实行的是联邦民主政治体制,经选举产生的联邦政府在25个邦和5个中央直辖区发挥作用。1947年独立后,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的宪法把印度联邦的权力分成三个方面:中央政府的权力,各邦的权力和地区的权力。在冲突的情况下,邦立法机关要服从中央立法机关。

印度独立后,国大党一直占统治地位。但从1969年国大党第一次分裂后,其力量受到削弱。在1989年9月的大选中,国大党再一次在联邦失去权力。目前,印度有13个邦由非国大党执掌,既有全国性政党,也有邦一级政党。

由于党派繁多,加上复杂的宗教、民族和语言差异,各种冲突时有发生,使印度政府不断面临紧张和压力。这一方面使他们必须谨慎小心地处理好各种矛盾,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政策难以一呼百应,贯彻到底。笔者在印度期间,与有关人士探讨中国计划生育的成功经验时,他们都提到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四、印度的社会现实对生育控制的影响

印度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特征从方方面面制约着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宗教与生育控制

尽管印度教在印度占压倒多数,但在许多选区和一些邦里,依然是非印度教占多数。这些邦的政治领袖,害怕人口的下降会削弱他们的政治势力,因而反对生育控制,甚至想利用生育控制项目增强他们的政治地位。例如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前穆斯林首席部长G.M.Shan1989在一次接受报纸采访时说:“政府的计划生育项目是为了试图减少克什米尔的穆斯林人口,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每一名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应该有4个妻子,生至少一打孩子。”(Shan,1989)。宗教对生育的影响可见一斑。

但在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和教育水平较高的地方,宗教的影响力不是很大。象南方的喀拉拉、果阿等,穆斯林和基督徒的生育率与印度教并没有显著区别。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宗教势力对生育控制的影响。

(二)民族和种姓差异与生育控制

民族和种姓差异,同样对计划生育项目的接受和实施有影响。印度教和非印度教的落后种姓占总人口的50%以上,中间种姓担心他们自己人数的减少将导致他们政治权力的丧失。当中间种姓的政治经济利益与这些落后种姓发生冲突时,问题变得尤为尖锐。

近些年,落后阶级的政治意识增强了。按照人数,他们可以控制选举模式并影响选举的结果。有着众多人口的落后阶级正在步入政治舞台甚而进入权力机构。来自于这些阶层的部长和首席部长的比例增加。他们已经看出数量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因而对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心存疑虑。况且他们成长于大家庭受尊敬,至少期望有两个孩子的乡村环境下,对城市精英们的控制人口的思想能否理解也很值得怀疑。笔者在印度拉贾斯坦邦访问时了解到,该邦的一个来自于落后种姓的前首席部长生有9个孩子。他很有理由地说,到该邦之后,他只生了两个,前面7个是在别的邦生的。

教育在中等种姓的普及和在落后种姓的增加将减少人们对计划生育的敌意。不幸的是,印度的几个人口大邦社会发展进程缓慢,识字率很低,这不能不影响计划生育项目的实施。

(三)经济差异和生育控制

占印度人口25%的上层社会是实行并支持计划生育的中坚力量。他们担心人口的增长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全和幸福。35%的穷人并不认为人口增长是重要问题,这些处于生存边缘的人认为大家庭是有利的。当生存是首要问题的时候,为改善自己或自己孩子的命运而限制家庭规模并不被接受。40%的中产阶级介于两者之间,受教育多的同意上层的态度,受教育少的同穷人一样观点。

(四)联邦政治和人口控制

当1976年重新修改宪法时,中央政府把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放在一致同意之列,这确保了当中央和各邦之间发生冲突时中央政府可以法律通过的权力。但印度政府没有直接执行计划生育项目的机构,国家的计划生育项目必须依靠各邦的机构来实施。政府调控的唯一手段是每5年的国家发展计划和此计划下的生育控制资源配置。各邦一般在此项目之中。

从政府来说,印度的几个主要政党一致认为应该控制生育以减轻人口增长对国家财政和自然资源的压力。三个主要的全国政党,国大党、国大党社会主义者和人民党,在竞选宣言中都提到生育控制。这些政党中的国家领导人大都支持计划生育项目。但在议会宣言和五年计划中,人口控制却从未作为优先行动而出现。这主要是由于此项目的政治敏感性。尤其是在1975~1977年紧急状态期间的过分行动之后。

各政党对生育控制的态度不一。一些政党意识到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危害,因而愿意推行计划生育。但他们在支持计划生育时,都非常小心谨慎,以免惹怒他们的选民。对大多数邦来说,包括那些人口增长最多的落后邦,计划生育项目在政治上不具优先地位。如果选择的话,大多数邦政府领导更愿意把中央指定用于生育控制的经费用到其它他们认为更重要的项目上。

印度的政府结构是实施国家人口政策的一个阻碍。即使计划生育项目完全由中央政府资助,项目的执行依然要完全依赖于邦政府。权力的划分意味着中央只能提议,各邦按它的自身利益、它的政治领导的素质和它的管理水平去实施。这样,各邦在执行项目时的差别非常显著。中央政府的确进退维谷。在民主政治阶段,它必须考虑各邦的态度和自身的存亡。

从50年代以来,促使人们接受生育控制和支持国家计划生育项目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状况的改善。印度家庭项目的政治支持依然靠受过教育的非农业精英们。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种姓和宗教已不再能决定人们的生育意愿。

结语

在农业和传统社会里,生育控制一向难以进行,对于印度这样一个有着巨大差异的联邦民主国家就更加困难。每一个群体,无论宗教、种族、种姓或语言,都觉得保有一定数量和比例的人口才是安全的。他们担心人口水平的下降,会影响他们对政府的重要性并损害到它们的实际利益。这种对数量的忧虑是印度家庭计划的中心问题。只有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最终改变人们的生育态度,带来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但其过程将是漫长而痛苦的。

标签:;  ;  ;  ;  

印度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生育控制_印度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