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国家社会民主党执政的经验教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验教训论文,民主论文,党执政论文,社会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末,反共狂潮席卷中东欧,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并改建为社会民主党,老社会民主党恢复活动,新建社会民主党相继出现。1992年后,大规模社会动乱逐步平息,街头政治开始转入议会斗争,在右翼政策失误引起人民强烈不满,右翼内部矛盾上升的形势下,社会民主力量渐渐复苏,以波兰社会民主党在1993年议会大选中获胜为发端,大多中东欧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在大选中得票率上升,接二连三地赢得大选胜利,执掌政权,成长为可与右翼势力相抗衡的最重要的左翼政治力量。
截至2006年末,波兰社会民主党(后改组为民主左派联盟党)1993~1997年和2001~2005年两度执政;匈牙利社会党在1994~1998年执政后,2002年再度上台,2006年赢得大选胜利,得以连续执政;保加利亚社会党在1994~1997年执政后,2005年再次上台;马其顿社会民主联盟1994~1998年和2002~2006年两次执政;斯洛伐克民主左翼党曾于1994年3~11月与民主联盟、基督教民主运动联合组阁,1998~2002年参加以斯洛伐克民主联盟为首的联合政府,2006年,方向——社会民主党获胜上台;阿尔巴尼亚社会党和捷克社会民主党分别于1997~2005年和1998~2006年连续执掌两届政府;克罗地亚社会民主党在2000~2003年入主政府。此外,罗马尼亚由救国阵线和民主救国阵线发展而来的社会民主主义党(后改名为社会民主党)自政局变化直到1996年11月在议会和总统选举中失利前,始终掌握着罗马尼亚的政权,并于2000~2004年再度执政;塞尔维亚社会党、黑山社会主义者民主党在1992~2000年间也一直是南斯拉夫联盟的执政党。
中东欧国家社会民主党在政治上由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向西方多党议会民主制、经济上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双重转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以谋求和保持执政地位为第一要务,通过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实现其政治主张。它们的执政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经验教训发人深思,可资借鉴。
一、社会民主党要争取和维护执政地位,就必须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纲领政策。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转轨的展开,中东欧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论是采用“休克疗法”的波兰和捷克,还是推行渐进改革的匈牙利,经济都曾一度出现危机,更不用说经济转轨起步较晚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陷于战乱的多数前南斯拉夫国家了。国内生产总值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社会两极分化加剧,社会治安恶化,民众对右翼政权丧失信心。同时,右翼势力内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甚至发生裂变,力量大为削弱。
波兰社会民主党、匈牙利社会党和保加利亚社会党等由原共产党演变而来的社会民主党抓住这一契机,及时总结原共产党被赶下台的沉痛教训,结合既不愿回到原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又为转轨代价所苦的社会心理,既坚决摈弃现实社会主义的高度集权模式,又反对照搬西方做法,主张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平稳的中间道路,因而扩大了影响,赢得了民心,相继取代右翼势力成为执政党。捷克社会民主党也于1995年4月在党代表大会上提出竞选纲领,抨击执政的公民民主党的现行经济政策,特别是投资券私有化方针,以及大学和医疗保健实行收费等制度,主张大学不收学费,继续实行免费医疗等政策,并以此为突破口,阐述自己的社会福利主张,向公民民主党挑战,树立了最为关心百姓切身利益的形象,赢得了不少选民的好感,地位明显上升,为上台执政打下基础。
二、社会民主党要争取和维护执政地位,就必须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以人为本,使选民真正得到实惠。
社会民主党能否上台,执政是否顺利,经济是关键,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根本,缺一不可。社民党多以强调降低失业率、控制通货膨胀、减轻群众负担、增加社会保障、改善人民生活的竞选纲领取得选民支持,得以执掌政权。捷克社会民主党在1996年大选后,提出确保公民社会福利、改革医疗和住房政策、恢复州级行政建制等10项主张,与公民民主党全面对抗。在讨论政府1997年预算时,社会民主党以预算中没有该党提出的增加教师工资的内容为由,拒不支持在议会通过1997年预算草案,致使1997年预算久拖未果,后因社会民主党中两名议员转变立场,才使政府的预算草案获得通过。此外,社会民主党还提出了降低退休年龄等深得民心的法律草案,树立该党是民众利益的捍卫者的形象,与政府的现行方针相对抗。社会民主党处处给捷克政府制造麻烦,使政府难以有大的作为。1997年末,公民民主党政府因非法接受政治捐款丑闻曝光而宣布辞职,社会民主党如愿以偿,在1998年6月提前举行的大选中获胜,组成一党少数政府,打破了捷克右翼势力一统天下的历史,开创了左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新局面。2002年上台的匈牙利社会党也曾在竞选纲领中提出“保障自由和公共福利、为穷人负责,尊重劳动”等口号吸引选民。2006年方向——社会民主党在斯洛伐克的胜利亦是由于针对贫富不均、失业严重等现象,许诺保护弱势群体、增加社会福利而赢得了民众的好感。
另一方面,社会民主党在执政期间,不得不继续推行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转轨政策,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往往使它们的承诺难以兑现。而即使经济保持了增长势头,只要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不见下降、社会保障不见增加、生活状况不见好转,一句话,只要选民没有从经济增长中得到好处,社民党也难以获得选民支持而继续执政。波兰以社会民主党为主的民主左派联盟在1993~1997年执政期间,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推行的私有化、税收、养老金和社会保障等政策引起了民众不满,尤其是1997年特大水灾发生后,政府抗灾不力更使民左联在大选中失了分。2001年上台的民左联党政府虽然带领波兰摆脱了经济停滞,但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机会,相反,大型国营企业的私有化致使大批职工被解雇,失业率从2000年的15.1%上升到2003年的20.0%,每5人中就有1人失业。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感受不到经济增长的好处,所能体味的只有收入的下降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自2002年起,波兰在剧变10余年后重现全国性的罢工抗议浪潮。2003年9月,政府关闭西里西亚4个煤矿又引起了工人的大规模示威。民左联党及其领导的政府的支持率不断下跌,最终在2005年下台。
1994年上台的保加利亚社会党政府在进入1996年后,基于对经济形势盲目乐观的估计,在国际金融组织的压力下,采取集中提高增值税和银行利率,停止向亏损企业贷款,关闭国有亏损企业和负债银行等一系列激烈的经济改革步骤,使多年积累的资金短缺、工艺落后、管理混乱等弊端日益尖锐,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1997年社会党在提前选举中的失利与此有直接关系。
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在2000~2004年执政期间,虽然国家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复苏态势,但国内生产总值仍未恢复到1989年以前的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未见根本性好转。另外,私有化暗箱操作和偷税漏税现象严重,地下经济猖獗。凡此种种,直接损害了社民党的声望。在2004年11~12月举行的大选中,社民党没有得到继续执政的机会,沦为在野党。
三、社会民主党要争取和维护执政地位,就必须提高协调不同利益关系的能力,克服党派矛盾,实现左翼团结。
首先,在多党制条件下,社会民主党很难赢得议会绝对多数,获得单独执政资格,而不得不与其他党派联合掌权。在执政联盟内,只有协调好不同的党派利益,执政的社会民主党才能完全贯彻自己的政纲。否则,不仅将疲于应付来自执政伙伴党的压力,难以把自己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而且整个执政联盟有因内部分歧自行解体的危险。
在波兰,不论是1993~1997年间的以社会民主党为主体的民主左派联盟,还是2001年以来的民左联党,都没有获得单独掌权的机会,前者与农民党共同组阁,后者与劳动联盟和农民党联合执政。1993年上台后,民主左派联盟和农民党在人事问题、私有化政策、地方自治、政府工作方式,以及执政联盟相互沟通情况等方面存在分歧,多次发生冲突,更换了三位总理,政府也险些垮台。1997年初,围绕波兰加入欧盟问题,民左联与农民党再起争执,导致政府危机。同年8月,农民党提出增购粮食预付款计划,对民左联发难,向议会提出对齐莫谢维奇总理的不信任案,双方几乎分道扬镳。选民厌倦了这两个争吵不休的执政伙伴,这为民左联和农民党在1997年9月议会大选中的失利埋下了祸根。
2001年上台的民左联党——劳动联盟与农民党之间也是矛盾不断。早在酝酿联合组阁时,双方就曾在人事安排上激烈争论。组成联合政府后,在涉及农民利益的问题上,农民党经常与民左联党闹别扭,在议会中拒绝支持政府提出的一些法律草案,并不时以退出政府威胁民左联党就范。农民党这种“既当执政派又当反对派”的角色定位,干扰了政府工作,增加了民左联党执政的难度。2003年3月,农民党被逐出政府,执政联盟解散,民左联党领导的少数政府面临的形势愈加严峻。
在匈牙利,社会党在1994年大选中获得了超过半数的议席,本来可以单独组阁,但由于该党不拥有2/3多数席位,而重要提案的通过必须要2/3的多数,社会党不愿形成一党与多党联合力量抗衡的局面,冒经常被抵制乃至成为短命政府的危险,遂决定与拥有70议席的右翼的自由民主主义者联盟一起联合掌权,为组成联合政府,让出了三名部长席位,其中包括一名副总理兼内务部长(政府第二把手)的实权位置,并特别同意“双方完全平等”,所有问题都要在“一致同意”的基础上作出决定,这就等于赋予了自民盟否决权。两党在修宪、私有化政策上存在分歧,在一些问题上不能步调一致,社会党一些主张难以实现,两党执政联盟在1998年下台与此有关。社会党与自由民主主义者联盟的矛盾在2002~2006年两党第二次联合执政时依然存在,2004年8月18日,总理迈杰希·彼得决定进行政府改组,改组涉及4个部长的职务,其中包括撤换来自执政伙伴自由民主主义者联盟的经济与交通部部长奇洛格·伊什特万。自民盟强烈反对撤换奇洛格,表示不再信任迈杰希,迈杰希则以辞职相威胁。8月25日,在仍未获得自民盟信任的情况下,迈杰希宣布辞职,成为匈牙利自1989年剧变以来第一位提前下台的总理。
在捷克,2002年连续执政的捷克社会民主党与其执政伙伴基督教民主联盟——人民党和自由联盟——民主联盟间明争暗斗不断,组阁仅两个月便发生政府危机,致使社会民主党不能履行竞选时的承诺,失去民心。此后,执政联盟三党未能就共同的总统候选人达成一致,公民民主党候选人瓦茨拉夫·克劳斯当选,社会民主党的影响遭到削弱。
其次,左翼政党的团结与合作有助于加强左翼阵营的力量和竞争力,多数老社会民主党发展不力大都与其不愿与其他左翼政党合作有关,而波兰民左联党和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在各自国内左翼政党合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合并,则有助于壮大它们的力量,对夺取或维护政权大有帮助。
1945年前成立、1989年前后恢复活动的老社会民主党在剧变之初,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性,不愿与其他左翼政党联合,而是加入到能够进行选举斗争的东拼西凑的政治联盟中,但政治主张和党派利益的差异往往使它们无法在这种联盟中生存,在党派分野日益明显的情况下,或发生分裂,或不得不退出联盟,力量受挫,在与改建社会民主党争夺相同的社会基础时败下阵来。在这方面,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党是最好的例证,它在与其他12个政党发起组织民主力量联盟之时,是民主力量联盟中拥有议会席位最多的大党之一,但随着与民盟中诸右翼政党的分歧加深,在民盟日益为右翼政党控制的情况下,它不得不退出民盟,这引起了党的分裂和影响的下降,到1991年10月大选民盟上台执政时,社会民主党竟因得票极少未能进入议会,并且从此一蹶不振。
相反,波兰社会党和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虽然在本国剧变后的第一次选举中都表现不佳,但在以后的发展中,它们采取了与其他左翼政党和组织合作的政策。1991年10月,波兰社会党加入以社会民主党为首的民主左派联盟;1999年4月中旬,民左联各政党和社团代表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民主左派联盟党,民左联中大多数团体的代表签署了建立新党的声明;4月底,民主左派联盟党作为一个统一政党在华沙地方法院注册,波兰左翼实现了空前的统一。2001年6月,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与社会民主主义党合并为社会民主党,从而结束了社会民主党和社会民主主义党的对立局面,同是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两党抛弃前嫌,握手言欢,加强了罗马尼亚社会民主阵营的力量。
四、社会民主党要争取和维护执政地位,就必须提高妥善处理外部事务的能力,为执政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回归欧洲”是中东欧国家一贯追求的目标,波兰民左联党、匈牙利社会党和捷克社民党在其执政期内把自己的国家带入了欧盟,可算是一大政绩。入盟的确给中东欧新成员带来了更多的外国投资,使之更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部分选民对此心存赞赏,并因此拥护把他们的国家带入欧盟的执政党,匈牙利社会党在2006年得以连续执政或多或少得益于此。
但是,为实现入盟目标,执政党不得不按要求进行公共财政改革,实施紧缩政策,削减社会福利,并对欧盟过多让步,凡此种种,招致民众不满。在波兰,为满足加入欧盟所需的政府年财政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的要求,政府不得不削减公共开支,减少社会福利;此外,欧盟给波兰的农业补贴未达到波兰农民的要求,各地农民纷纷进行抗议示威,向政府施压,有的农民甚至把农用机械开到公路上堵塞交通。选民利益受到伤害,越来越多的选民不再支持民左联党,这是民左联党失去执政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捷克,民众认为社会民主党政府在入盟谈判中没有很好地维护民族利益,并因此在2004年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中不支持社民党候选人,致使社民党惨败,捷克总理、社民党主席弗拉迪米尔·什皮德拉辞去总理及社会民主党主席职务,社民党的执政地位受到极大威胁。在匈牙利,虽然社会党得以蝉联政权,但不久即因总理久尔恰尼·费伦茨在2006年5月社会党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录音被曝光——在发言中,久尔恰尼承认在过去近两年时间里为赢得议会选举,向选民隐瞒了国家发展现状——以及实行紧缩政策引起民众强烈不满,首都布达佩斯及其他城市多次爆发反政府示威、集会乃至骚乱,要求久尔恰尼及其政府下台,社会党政府陷入严重危机之中。同时,加入欧盟后,随着新成员国与欧盟的矛盾凸显,不愿当欧盟“二等公民”、要求更多发言权的民族情绪蔓延,斯洛伐克方向——社会民主党保持本民族的特点,不屈服于欧盟压力的主张恰好顺应了这种情绪,得到民众拥护,在2006年上台执政。
五、社会民主党要争取和维护执政地位,就必须提高自我完善能力,反腐倡廉,增强凝聚力。
腐败和党内分歧是影响社会民主党的执政质量,甚至威胁其执政地位的两大痼疾。腐败损害了社会民主党的声望。波兰民左联党在其执政期间多次受到腐败困扰,其中“雷温案”最具代表性。2002年12月,波兰第一大报《选举日报》披露电影制片商列弗·雷恩向该报总编辑亚当·米赫尼克索取1750万美元的贿赂,作为回报,波兰议会将对《媒体所有权法》进行修订,允许《选举日报》的出版商收购一家商业电视台。雷温声称他代表“掌权集团”,反对派则认定“掌权集团”即为民左联党领导的政府,民左联党及政府声誉受到严重伤害。2003年7月,在总理、民左联党主席莱谢克·米莱尔公开宣布要铲除党内腐败后仅一周,波兰一家重要报纸披露斯塔拉霍维采市的副市长和他的一名下属当年3月因被控欺诈和与当地犯罪组织有关联而被捕的消息,民左联党和政府再次陷入腐败丑闻之中。捷克社会民主党也未能摆脱腐败的影响。2005年初,捷克总理、社会民主党主席斯坦尼斯拉夫·格罗斯因购房巨额资金来历不明及其妻子经商问题遭到反对党抨击并在执政联盟内部引起分歧,被迫辞去总理职务;9月,格罗斯再次受到在捷克联合石油公司私有化过程中接受贿赂的指责,辞去党主席职务。社会民主党的威望大受影响。
党内分歧则制约了社会民主党的施政能力,威胁其执政地位。波兰社会民主党及其后的民左联党内部存在分歧,有时甚至引发分裂。在1993~1997年执政期间,社会民主党在经济政策上明显分成两派,一是以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为代表的“自由派”,主张加速私有化,更多地继承团结工会政府的政策,一是以米莱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派或称“保守派”,主张保持社会民主党的本色,反对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市场经济的扩大而要广大劳动者作出巨大牺牲,结果是自由派占优势,使得大众私有化法案得以推行。2004年3月,在民左联党执政期间,由于不满于米莱尔领导的民左联党因国内经济状况不佳和腐败丑闻引发信任危机,在多次敦促米莱尔辞职未果的情况下,为与丑闻缠身的民左联党脱开干系,并以更多强调社会改正和重新分配政策吸引选民,以众议院议长马雷克·博罗夫斯基为首的27名议员宣布脱离民左联党,组建新的波兰社会民主党,威胁如果不改组政府,就不再支持执政联盟,并与反对党一道要求提前举行大选。新党的成立带走了一批议员和骨干,民左联党的实力遭遇重创,米莱尔的压力陡然增大,不得不决定辞职。
匈牙利社会党是一个由社会民主派、豪约什派、保护工人利益组织等多个派别组成的党,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缺乏凝聚力。1995年政府实行紧缩政策,左翼联合体、豪约什派、保护工人利益组织纷纷对此提出批评,一年中,10名社会党部长中就有5人因政见不同而辞职。在2002年开始的社会党执政期内,党内矛盾依然存在,2003年12月,在党的领导人会议上,以社会党主席科瓦奇·拉斯洛为首的一派坚持不放弃扶贫原则,要求改革分配体系,减少贫困;而以久尔恰尼·费伦茨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必须改革卫生、福利和教育制度,削减社会开支。社会党的执政质量受到影响,2004年的政府变动与此有关。
捷克社会民主党在2002年组阁时,就在是否与基督教民主联盟——人民党和自由联盟——民主联盟结盟问题上意见不一,不少社民党成员认为社民党与上述其他两党的政治纲领和理念格格不入,主张建立由社民党组成的少数政府。但什皮德拉最终还是选择了与两党结盟,这使社民党内部裂痕加深。联合政府成立后,社会党内部在三党执政联盟政策上经常出现不同看法。2004年6月社民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惨败后,一些党员要求追究该党主席什皮德拉的责任,要他辞去党主席和政府总理职务。6月26日,社民党执委会对什皮德拉进行了信任投票,结果什皮德拉仅以6票之差勉强过关。在党内的强大压力下,什皮德拉决定主动辞去社民党主席和政府总理职务,由社民党代理主席格罗斯接任。
可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决与腐败作斗争,增强党的凝聚力,保证全党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团结统一,对于巩固社会民主党的执政地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