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入学考试口语交际命题的困境--以2014年中学入学考试试题为例_中考论文

中考口语交际命题困境——以2014年中考试题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试题论文,为例论文,命题论文,年中论文,中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口语交际试题进入中考语文试卷已十年有余。但笔者在整理了历年关于中考口语交际试题研究的文献之后发现,以往研究大多停留于试题的归类整理、应试策略等,而对其命题的反思较为缺乏。本文试图通过梳理2014年中考口语交际试题,反思其命题现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口语交际题是指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以考查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为主要测试内容的口语表达题,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际。本文选取了2014年全国有代表性的39套中考试卷,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发现:测试内容将交际能力与情意态度并重,测试材料大多取材于生活,测试形式主客观题并行,试题位置并不固定。此外,在这些命题现象的背后,还存在三大困境。

      一、庶儿地位,步履蹒跚

      在当前的中考评价体系中,不同省市对口语交际的认知程度尚有较大差异,仍未形成相对完全稳定的命题模式。例如,广西南宁、黑龙江哈尔滨等连续几年都考查了口语交际,而北京、天津等并未形成稳定趋势。由下页表1可知,2014年的试卷中有一半以上并未考查口语交际。即使是考查了口语交际的省市,分值也不是太高。纵观2010-2014年的口语交际试题,分值基本处于2-4分之间,占卷面总分比例不超过5%。此外,口语交际试题的题量大多仅为1个小题。

      中考口语交际试题的这一现状,无疑与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有关。从近五年的口语交际试题来看,大部分交际任务不会太难,选择题干扰项特征明显,主观题言之成理即可。因此,“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得零分很难……只要不离题,就不会全失分”,[1]这也成为学生和教师长期以来对口语交际不够重视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考前学不学、练不练对考试成绩的影响不会太大,而且学生天天都在说话,口语交际题又有何难?因此,口语交际的“教学评价更多地仍停留在教师随意的、模糊的、凭整体印象的评价阶段,评价最终也不会体现在学生的语文学业成绩之中”。[2]有些省市直接将其视为“鸡肋”,时考时不考,还有些省市甚至从未考查过。

      

      不是每个学生都要成为文学家,要写出一手漂亮的作文,但是,他们都需要进入社会,与他人交流、沟通,需要学会准确、得体地使用口语,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作出不同的反应。因此,口语交际试题有必要受到充分的重视,在中考中提升分数比例和题量。

      二、中考口语交际试题中的“伪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3]重视在母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交际素养,这就需要口语交际生活化、情境化。仔细分析中考口语交际题,会发现其命题结合了当下的社会时事热点与学生的家庭、学校生活,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与此同时,试题也出现了一些“伪情境”,有“为说话而说话”的感觉。例如:

      【示例一】

      12.汉字是维系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2014年3-4月,成都市举办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下面是三位语文老师就汉字听写大会与学生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的一番对话,请根据情境,补出张老师说话的内容。(4分)

      李老师:我看,我们不能夸大汉字听写大会的功能。一个活动,怎么能提升靠长期培养才能形成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呢?况且,认字识词只是语文能力的一个方面,想靠它来提高语文能力,恐怕也不行。

      张老师:________。

      王老师:你们都有道理,不必争了。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认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充分发挥汉字听写大会的作用。

      答:________。

      (四川成都卷,第12题)

      四川成都卷要求学生以一位老师的身份发表观点,这种带有上帝视角的题目很可能使学生反感或陷入虚假情境的设定,起不到真实的口语交际效果。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湖北黄冈卷要求考生说出正反两方的观点,而不是让考生站到自己的立场说话;江苏南京卷要求考生续写《最后一课》中的学生与韩麦尔先生的对话。这些试题都不是让学生以自己的身份进入口语交际,隔离感过强,不易达到课程标准中的口语交际目的。此外,农村与城市也没有体现出情境的差异。例如湖北武汉卷要求考生针对目前网络购书向朋友提出建议;山西卷要求考生对“三联书店创办北京首家24小时书店”畅所欲言……对于这些情境,考生(尤其是乡村的孩子)是否能够体会,这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造成以上困境的原因也很简单,由于口语交际的对话环境确实是虚拟的,是命题者人为构想而成,很容易忽略了口语交际的真正主体及其真实性。这也告诫命题者一定要仔细推敲,要时刻从学生鲜活的生活实际、经历体验出发,充分利用学生所能接触的课堂、家庭、社区等资源,创设真实的、丰富的交际环境,捕捉属于学生“真我”式的交际内容。命题者还应赋予考生真实的身份,淡化角色扮演,使口语交际的情境真实可感。实际上,如今很多口语交际题都在综合性学习部分里考查了,从某种程度上看,口语交际伴随着综合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其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有助于交际情境的具体化、真实化。此外,命题者还应更多地融入社会热点、地域特色,探索农村与城市学生口语交际的差异,这也是增强中考口语交际试题情境真实性的有效途径。

      三、舌尖上的中考?路漫漫兮!

      由于硬件条件限制,中考口语交际试题都是纸笔测试,没有听力与真正的口语测试。纸笔测试有客观选择题和主观表述题,其中选择题辨识度高,难度不大,只要学生细心,便能很容易地选出答案。相比之下,表述题能考查学生较为个性化的表达能力,但它一般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不能真正展现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对能力与交际能力。此外,现行的中考“口语交际评价忽视了语言交际中非语言因素的特点,忽视了口语交际中口头语的特点”,[4]一些试卷混淆了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以浙江杭州卷为例,试题要求“就作家毕淑敏和汪曾祺的不同阅读观开展讨论。请准备好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简述理由”。这很可能诱导考生写成发言稿、演讲稿,与用书面语言阐释自己观点无异。可见,以纸笔测试形式编制口语交际试题存在先天不足,无法考查音调、音量、节奏、停顿、手势、眼神等非语言因素的运用,以读代听、以写代说的评价方式更偏向对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查,而忽视了对倾听能力的考查。这个问题从口语交际试题进入中考伊始就饱受争议,十年来仍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也是造成中考口语交际试题考查得不痛不痒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实现口语交际试题的口语化?这已成为中考口语交际试题中最难突破的困境。课标和考纲中都对口语交际“考什么”有明确的表述,可在实际的考试评价中“怎么考”“用什么形式考”却很难与“考什么”保持一致。口语交际本应是一个双向的、动态的信息交流过程,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成为必需,例如增加现场测试,提供小组讨论、情境对话、口头作文等测试形式,检验考生真实的口语表达能力,甚至还可以建立档案袋,让老师、家长和同学对考生平时的口语表达形成过程性的、多元化的评价。当然,评价方式的转变并非一日可成,还需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考试命题者共同努力探索。

      综上所述,如何提升口语交际试题的地位、增强口语交际的情境真实性、开发多样化的测试形式,都是中考口语交际试题面临的难题,也应该是未来中考口语交际评价发展的方向。与此相对应的,是需要教材、教学方法的配合,口语交际并非一日之功,它应该融入日常教学,成为长期性的学习。教师应该注意整合课内外资源,将口语表达作为平时训练的重要课程目标,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养成其真实、独特的口语习惯。总之,中考口语交际评价仍需做出更多积极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开发出一套符合汉语母语规律的口语交际评价方式。

标签:;  ;  ;  ;  ;  

中学入学考试口语交际命题的困境--以2014年中学入学考试试题为例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