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教育功能多元化与教育体系的分化:全球的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教育体系论文,视野论文,功能论文,社会变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社会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教育功能的变化同社会形态以及社会变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宏观历程看,不同的社会形态对教育功能的要求和教育体系的建构存在很大差异。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这三种社会类型的划分仅仅是理想型。[1]从我国情况看,目前这三种形态共存,但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存在着“三级两跳”现象,即从农业社会跳到工业社会,再跳到信息社会。[2]社会形态和社会变革的复杂性给予了教育功能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内涵。除此外,全球性的一些重大社会过程还对我国教育功能的变化和教育体系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力图从全球视野对此问题进行考察。
一、全球性的社会过程与教育功能的多元化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有三种重大的社会过程或社会趋势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这些过程或趋势也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教育体系,对教育体系的功能提出了多种要求。这三种重大的社会过程或趋势分别是:现代化过程(包括现代国家建设)、全球化过程和知识经济的出现。在不同国家中,这三种趋势或过程发展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同时也受各国社会及国情等因素的影响,对各国教育体系的影响也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在这些过程的单独或共同作用下,教育体系呈现出功能多元化的特征则是一致的。
1.基础教育的功能多元化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体系,政府承担为义务教育提供经费和进行管理的责任。义务教育制度从诞生至今其功能也一直随着重大的社会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
(1)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基础教育的功能。绝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体系是随着现代国家的建设过程确立下来的,并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体系首先满足的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现代国家建立过程中对大量行政及军事人员的需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体系最初突出强调的是教育的政治化功能,强调培养具有一定的行政能力或军事技术的人才。
在现代国家初创时期,单一的民族国家重视的是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政府有责任帮助穷人,有责任帮助穷人的孩子接受共同教育,以形成共同社会的概念。在多民族国家,如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中,在每次移民浪潮发生后,都要强调种族融合,虽然融合理论和政策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色,如最初的单一模式到熔炉模式再到当前全球化下的多元文化模式等等。
(2)现代化的发展与基础教育的功能。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不断地被发掘和加强,要求教育体系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初期,基础教育强调培养掌握一定生产技能和商业知识的人才,要求中小学教育在内容上与传统的培养绅士的博雅教育断裂,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讨论。[3]随着义务教育实施范围的不断扩大,义务教育的年限也在不断扩展。教育对现代化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发挥教育社会化的功能,培养“现代人格”,使个体具有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性格、态度等。英格尔斯认为现代人有12个方面的特征,而“在决定个人现代性之中,教育本身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直接的和独立的因素”,在“发展中国家,学校虽有其缺点,但在增进现代的态度、价值和行为方面,确实是最强有力的因素之一”。[4]
教育对现代化发展的第二个突出作用在于用现代知识和技术装备个体以提高劳动生长率,从而推进经济发展。教育经济学家舒尔茨在1960年代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对基础教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有力的阐释。[5]该理论也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中国家指导教育规划的重要依据。在人力资本理论指导下,教育不但被看成是一个国家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国家科技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也被看成是解决一个国家或地区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教育扶贫”的理念和实践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得到强调。联合国1995年《哥本哈根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出,“教育是建设和平、促进民主准则和社会内聚,扩大就业机会及有助于减少贫困的工具。”[6]世界组织和各发展中国家对教育在反贫困中的独特作用寄予厚望。
(3)全球化的发展与基础教育的功能。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和科技进步,世界各国的人们交往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频繁,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强,全球性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基本维度,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必然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使教育的目标发生了变化,要求教育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因此基础教育越来越强调国际性语言的学习(如英语)、开始强调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学习等。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领域内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也被赋予实现国家进行全球性竞争的重要作用。美国1983年发表《国家处于危机中》的报告,要求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重视数学和计算能力的培养;1989年美国又提出到2000年美国学生的科学及数学成绩要高居全球首位、全美成年人均能阅读、拥有全球经济发展所需的知识及技能等目标。[7]
(4)知识经济的出现与基础教育的功能。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进入信息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信息和知识的加工成为财富增长的源泉。据世界银行学院报告,到20世纪末,无形资产产生的价值已经超过了有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投资也超过了有形资产。[8]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发达国家也主要是通过加强教育来加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如美国在2002年通过“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以提高未来的劳动者素质。
(5)小结:现代社会中基础教育承担的多重功能。一些学者在回顾美国学校教育发挥的功能时指出,“大半世纪以来,美国公立学校一直被视为发挥以下五种重要功能:群化功能和社会化功能,是一种多民族社会中的团结及纪律力量;分类功能,鉴定学生将来的角色;看管功能,替父母看管孩子;知识技能训练,包括发展一般识字能力及至少一种与工作有关的技能;发挥创造力与自信,发挥个人的特质”。香港学者郑燕祥进一步把承担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功能分为五类:技术/经济功能、人际/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及教育功能,在每个方面又分为个人层面、机构层面、社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际层面等几个方面。[9]实际上,不同的人群和社会对学校功能往往有不同的期望,有些人重视学校内部的技术功能,其他人可能较重视社区或社会层面的长远影响。但近些年,基础教育强调的重点则是教育的国际层面,即教育如何“面向世界”的问题。另外,社会上对教育功能的理解逐渐多元化,认识到教育不但对个体和机构有一定的技术、经济效能及社会效能,还认识到教育对家庭、社区等方面的建设可能会承担一些积极的功能。
2.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多元化
教育体系是社会建构的,反映的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在不同时期,高等教育所承担的功能和其侧重点有很大差异。在最近一百多年里,高等教育的功能在不断扩展。从全球范围看,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不同的国家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也在不断变化。总的趋势是,高等教育已开始从象牙塔走出来,强调与社会相结合,并逐渐由社会的边缘位置迈向社会的中心;大学必须为社会经济服务,在全球化时代和信息社会中,高等教育更是承担了提升和保障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使命。
(1)现代化与高等教育功能的多元化。与中世纪的大学不同,现代大学在各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阿特巴赫所观察到的那样,“在提供先进的教育、推动研究和科学的发展以及为本国日益复杂的发展任务提供帮助等方面,西方的大学被认为是成功的。美国和德国的大学曾对19世纪工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利用高等教育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广泛需求可以说是这一阶段最重大的革新”。[10]具体来说,高等教育在现代化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高等教育能为社会培养或训练所需的高层次人才。美国工业革命时期政府大力兴办赠地学院,使其承担了为工业化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使一向为传统私立大学鄙视的农工生产科目在高等院校得以立足和认可;后来在赠地学院的影响下,一些著名的私立大学也开始培养实用型人才。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日益复杂化,需要更多受过高级训练的劳动者。在许多领域,以往许多属于工作中传授的训练都在高等院校中正规化了,阿特巴赫观察到“韩国和台湾等正在发展科学和工业实力的国家或地区依靠学术机构提供高级训练和科研程度,超过了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情况”。[11]其次,高等教育的科研活动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得到强调。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主要是为了保存和传递知识,被看做是知识的储藏室,教学是其唯一功能。19世纪初,随着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确立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地位。美国赠地学院发展起来后,大学除了进行教学和科研外,还把技术推广、为社会服务作为现代大学的第三大职能,在美国出现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等。赠地学院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发展出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者相结合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为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提供了初步基础。第三,大学被看做是选拔人才、配置人才的重要机制,为人力资源在全社会的流动提供了统一的平台,大大地简化了社会的交易成本。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不仅为劳动力提供训练,而且还为许多职业提供可以进行比较的学历证书,同时越来越多的职业把大学学位当作员工录用的先决条件。因此,高等教育就成为取得较高社会地位和收入的工作的必经程序,对于个体来说是取得未来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最后,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也被不断强调。因为现代社会中的许多职业,特别是社会声望与经济地位较高的职业的获得需要高等教育学历,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就对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接受高等教育在许多贫困地区被认为是改变命运的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2)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功能。知识经济社会与传统的工业社会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知识和信息成了经济发展的源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越了物质资本的增长,成为各国争相投资的领域。于是,大学这样的机构在这样的社会中就位列首要机构之中。[12]高等教育中产学研结合体制的探索在全球范围内已进行了一百多年,但影响较大,也最成功的则是来自美国的经验,特别是美国二战期间及二战后的硅谷实践,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良性互动关系已成为全球其他科技园区效仿的对象。目前,在旗舰性大学的周围建立国家的或区域的科技园区,已成为世界上通行的做法。
(3)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的功能。全球化趋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对高等教育的传统使命赋予了新内涵。高等教育要适应全球化的趋势首先要有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即要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来认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克尔曾明确指出,“我们需要一种超越赠地学院传统的新的高等教育观念”,就是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发展;其次是在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上需要增加国际化内容: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为增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而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多元文化,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分沟通思想,能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物,如美国提出要培养“有国际眼光的人”;另一方面培养具有未来的劳动者在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使他们掌握一些将来在国际社会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能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13]
3.小结:高等教育功能的多元化是全球的共同趋势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从高等教育最近100年来的发展看,高等教育功能的多元化是一种全球性趋势。概括起来,目前高等教育所承担的功能包括:(1)保存和传授知识;(2)钻研高深学问;(3)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4)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5)成为提升和构建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的核心;(6)在终身教育和建构学习型社会中充任骨干等。其中,有些功能,如要求高等教育在提升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实力、促进科研转化,保障国家和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已成为当下社会赋予高等教育最突出的功能之一。这种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则是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核心的矛盾及趋于共同的解决办法
1.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不断改变,教育的组织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为适应现代化过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就英美等国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体现的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和智力发展程度科学地设计课程,采用儿童喜欢的方式进行讲授,重点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进行科研探究的方式与意识,改变单纯地机械式灌输和知识本位的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体现民主化和多样化的方式,重视培养儿童对家庭、社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并重视教育个体化,遵循多元智能的理论,强调教育应满足每个人个性发展及其独特的需要;在教育治理形式上也注意多方力量参与,如在美国,学区管理机构中有当地社区的代表,校董会也都有当地社区代表和家长代表参加,使得学校能够为当地社会服务。为实施一定的教育理念,政府也会采用一些强制方式,如1960年代政府用公车接送黑人子女上学;为增强本国教育竞争力,美国加强数学和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中等教育普遍面临着如何处理职业教育渗透的问题,从国际视角看,处理的办法也不同:以英国为代表的所谓实施人才选拔赞助制的国家学生分轨较早,英国传统在11岁就进行分轨考试,少数优秀的学生进入文法学校,其余的则进入现代中学或技校;[14]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人才选拔竞争制的国家则实行综合中学的制度,将职业教育渗透在普通中学教育中。
在高等教育方面,美国大学为了鼓励学生依兴趣选择课程同时又兼顾博雅教育,很早就推行了通识教育课程、主修与辅修等制度,如哈佛大学著名的核心课程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实用性的课程和专业,专业学院也最终迈入了综合性大学之中。为了增强知识经济背景下国家的竞争力,许多国家很重视高等教育布局,如在数学、物理、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生物等方面加强学科建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校在课程上也出现了一些国际化趋势,如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或者是创设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新系科,也有的是在课程中增加一些国际方面的内容。一些高校开始注意到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如环境科学、航天科学、能源科学、宇宙科学、生命科学等等;同时也加强了同国际上一些大学的校际联系。[15]
2.教育功能的多元化与大学、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责任分配
从世界的历史和现实来看,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承担。在发达的欧美国家,政府在高等教育经费承担上也负有重要责任(欧洲国家以公立教育为主,美国虽有发达的私立高等教育,但其庞大的州立高校的经费则由政府承担)。在教育社会功能多元化背景下,需要明确哪些功能政府必须为其负担财政及管理方面责任,哪些功能是可以由高校根据情况酌情负担的,哪些功能所需的财源是可以通过吸纳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取舍的选择在教育多元化的趋势下越来越突出,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政府的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等现象,就会影响教育的正常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义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从历史上看一直存在着社会各方对教育管理决策的参与以及参与方之间和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与争夺的问题,如何处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重要的。英国社会学家阿切尔对英国公立教育体系研究表明,英国公立教育的发展是政府为打破社会不同团体对教育权的争夺而出现的。[16]在美国,一些公立教育系统也是在打破地方自治传统施加的控制中发展起来的,[17]但作为妥协和民主的体现,公立教育在管理方面又保留了社会各方对教育的参与渠道,如美国公立学校的董事会或理事会成员就有社区代表。
就单一的教育体系或者是某所学校来讲,其面对的环境是多元的,甚至是异质的,来自环境的不同要求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对于教育体系或者是学校来讲,如何既满足环境的要求,又不使学校迷失发展方向,丧失其核心价值的追求。这在高等教育中体现得比较明显。近些年,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拨款远赶不上办学经费需求的增长,高校越来越多地需要从市场上获得经费。在此背景中,高校内部出现了分权化管理,鼓励院系、所或中心积极参与市场,从市场上获得资源,但结果可能是各部分获得了自主权,但对大学核心目标的维持可能会造成损害。大学中崇尚的平等协商的管理方式在改变,教员对大学的忠诚度也会发生变化。
在现代社会,来自政府、商业界的压力,甚至来自学生的压力,要求高等院校直接面向经济领域,面向就业市场。这样,就出现了两方面问题:一是课程设置的职业化。世界各国日趋普遍地接受大学课程应当为各种日益复杂化的职业提供相关训练的观念,学生要求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雇主们要求课程更直接与他们的需求相关。在工业化国家中,人文社会科学招生人数减少,就是因为这些学科被认为与职业相脱节。[18]另一个问题是大学与产业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产业部门力图确保它们所需要的那些技能能够被反映到课程中去。由于大学与产业界的许多联系主要集中在科研方面,这种趋势就会对学术研究产生影响。产业界同大学建立科研伙伴关系的目的在于希望大学能够为它们的发展带来看得见的利益,因此产业部门通常对基础研究不太感兴趣。这种新型联系可能会改变高等院校科研的性质,传统上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大学可能会逐渐增加大量的以实用的为导向的项目或营利性项目。
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指出,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哲学,一种是以政治论为基础的哲学,在这两种哲学之间常常存在着冲突。强调认识论的人,在他们的高等教育哲学中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则强调教育还对国家有着重要影响。在20世纪之前,总的来说,认识论哲学占据主导地位,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20世纪后,高等教育又担负起为公众服务的职能,成为“服务站”。大学为了生存和产生影响,就必须适应周围人们的需要。随着这一转变,大学中的教授由原来的独立身份、原来为社会服务的改革家变成了“政府和企业大亨两者的仆人”。随着身份的变化,教授们产生了价值自由的冲突。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大学一向引以自豪的自治权利和能力也受到较大的影响。“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州协调委员会和地区以及专业审定机构,无论它们可能起的作用有多好,都毫无疑问地限制了许多学院和大学的学术自治”,“权力中心看来正从大学内部转到大学外部,从学术界转到公共领域,从大学历史上的特权和豁免权地位转到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地位”。大学原有的制度设计,如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终身制等等是为了确保大学和大学教授能够潜心于学术研究,随着高等教育要为现代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学如何通过自己为国家和社会的直接服务获得经费支持的同时维持学术上的卓越,如何在认识论和政治论之间取得平衡,这是大学在目前的困境下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3.共同的解决办法:分化与分权
从世界范围来看,组织分化是教育体系或教育机构适应外界对教育的多元化要求采取的最基本的应对策略。现实中有两种不同的分化策略:一种是在原有体系外建立新的体系来适应社会对教育体系的要求,公立教育体系的确立与发展是典型的例子。在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的建立正是因为私立学院或大学对工业革命的适应比较缓慢,政府于是通过赠地学院的方式另建一套新的体系来达成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目的;而私立基础教育部分是因为公立教育不能够满足一些群体对通过教育获得更高地位的不满而发展起来的。第二种方式是在大学内部出现各种分化,如在大学中出现本科学院、文理研究生学院和各种专业学院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有意识的规划来对大学进行分类以完成不同任务,如美国加州大学的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对社区学院,州立学院和研究型大学的职能、招生范围等进行了划分,使得社区学院成为美国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力工具,避免一流研究型大学受到冲击。在多数分权化国家中,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分工多是通过自发演变与有意识引导相结合实现的,如美国大多数的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就与美国政府大量的科研基金有关。在德国也是这样,洪堡创办的把研究作为重要使命的柏林大学是一类,而德国的工科院校的发展又是一类,这类院校从18世纪起从多科技术学校逐步发展而来,到19世纪中叶以后成为工业学院,并在19世纪末发展为工科大学,取得了与传统大学同等的地位。二战后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创办了一类新型的高等学校——高等专科学校。
至于分权,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权力的下放。西方国家在公立教育的改革中,权力下放是重要的内容,这包括实行校本管理,给予学校在财政、人事、课程发展等方面的权力。通过权力下放,使得学校能够掌握一定资源,灵活地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提高学校的适应能力,以适应外界环境对学校所提出的多元化的需求。在公立基础教育阶段,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中期以来推行实现特许学校、校本管理和鼓励择校等制度,呈现出放权趋势。在高等教育领域,在一些国家也有类似方式,在削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状况下,鼓励大学面向市场,从企业中获得科研合同等。
三、我国教育的功能多元化与教育体系的分化:问题与对策
1.我国教育的功能与教育体系的分化存在的问题
(1)长期过多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以政治教育替代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1949年以来,我国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基础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较多强调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如强调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接班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对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在课程学习上又比较多地强调学术知识,忽视了现代社会基本生存技能的教育。高等教育也有类似问题,如强调人才培养的政治性,在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末两次“教育革命”中都把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提到首要位置。改革开放后,高校大中专招生及研究生招生中,政治条件审查也是被明确强调的,政治课作为必修课从大学本科开始一直设置到博士阶段。总的来看,无论是基础教育或是高等教育,在较长时间内过多强调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用政治教育形式代替了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或被边缘化。
(2)长期简单片面地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对教育的实用功能的强调在我国很有传统。建国前,一些知识分子鉴于我国农村教育的落后发起了乡村教育运动,希望以教育救治农村社会的“贫、弱、私、愚”等顽症;建国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在强调教育经济功能时,存在着急功近利和片面简单化倾向,如照搬苏联,根据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生产过程把大学的专业分得又窄又细。1950年代后期,随着“教育革命”的开始,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功能得到强调,高校大办校办工厂,甚至一度让学生停课参加企业生产劳动。“文革”中,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再次被强调。一些大学,如当时的北京大学等一度建立了厂校合一的体制,大学教师与学生被编入了工厂体制,厂办专业,结合生产过程组织教学,期望把高校由财政拨款的“消费性”单位变成自给自足的生产性单位。在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政府在无法充分保障高校经费的情况下,鼓励高校兴办科技企业,加强科研成果转化,通过为社会服务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过程中获得经费。虽然大学通过直接参与经济建设获得了一定的办学经费,但一些大学乱办培训班、不顾办学条件肆意扩大招生规模的做法严重地损害了大学和大学的教师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
(3)过分重视教育的知识传授功能,忽视个性全面成长和当地社区的需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论是中小学教育或者是中学后教育,乃至大学和研究生教育,都出现了过分重视知识本位,强调知识灌输,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学习兴趣培养的倾向,不少中小学出现了学生厌学的现象。一些重点中小学校,学校和教师较多关注班级少数优等生,很少关注大多数成绩中下的同学,甚至歧视差生。为了上重点学校,中小学生课外负担不断加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全面素质得到忽视。以身体素质而言,有的地方农村小学能正规开体育课的仅占50%左右,升入中学时体格优良率仅为20%;以心理素质而言,1994年辽宁省曾对城乡100多所学校24378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测试,其中优良生仅占8.2%,不及格占29.97%。[19]以知识灌输为核心的导向,加上教材、考试方式与教育方式上的弊端的综合作用容易使学生循规蹈矩,难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在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学术性课程较多且远离学生日常生活和当地社区的生活实践,学生如果不能够通过升学方式离开当地,所学知识变得无用,造成了严重的教育浪费。当地政府因为基础教育不能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对教育投入也没有较多积极性。在应试教育占主导的情况下,中小学的职业性教育在学校中处于边缘位置,得不到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一些地方初中曾经实现的“3+1”模式在坚持几年后就流于形式,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高等教育阶段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对不同人才规格的要求,设立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如高职教育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但实际上,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专层次的高职变成了压缩式本科,仍以灌输知识为主,不能够积极适应市场和企业的要求,盲目追求学校层次升格。在研究生阶段,从1990年代开始,为适应不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陆续设立了工商管理硕士等13种专业学位,但在这种专业教育中仍存在着简单套用学术标准的问题。
(4)教育体系的分化不够,不能够有效适应教育功能多元化的要求。教育功能的多元化引起的教育体系的分化主要发生在与市场相结合的地方。如在近些年出现了为满足过度需求和差异需求的民办教育,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学校竞争生源的过程中也逐步出现了分化,国家在总体上尝试着将职业教育与普通的大学教育作为两类不同的教育区分开来。但总的来看,我国的教育体系对外部社会的反应还不够,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停留在一些封闭运行的状态中,还没有建立起来一种灵活的反应机制,教育功能的多元化还不够,教育体系的分化还不够。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对自身需要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另一种是认识到并提出了这样的需求,但是教育体系或教育机构尚不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当前就基础教育阶段来说,如何实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改变应试教育,改变学校只关注优秀者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做法是必要的。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往往按照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进行培养活动和提供教育服务。如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出现了用学术型人才标准套用到专业学位的人才标准上去;在高职人才培养上以压缩式本科方式进行教学,结果得不到劳动力市场的欢迎。这些都说明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分化还不是很彻底。即便是目前有较大办学自主权和灵活性的民办高校在实际中也出现了“千校一面”的雷同现象,不能够在市场上进行准确定位。
2.可能的对策与建议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科学地认识和处理各种教育功能之间的关系,导致了顾此失彼的现象。有时虽然强调了某种功能,但是对教育这种功能的发生机制没有科学的认识,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的发展已要求教育实现多元化的功能,教育体制如何能够更好地应对这种挑战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正确处理教育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分清主次,确立重点,显得尤为必要。在当前,尤其需要注意如下四点:
(1)依据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确立教育培养目标,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出发点,确立现代教育方式。著名学者杨国枢借鉴英格尔斯关于现代人相关度量指标,认为现代人应该具有平等的态度与行为、对创新与变迁的开启或接受态度、追求成就的动机、个人主义的取向、独立或靠自己的精神、主动性的参与、对异己的容忍与尊敬、世俗化的宗教信仰、教育与职业的抱负等20多种心理与行为特征,教育应以人为本,培养上述素质、品性与能力。在杨国枢看来,人生的主要历程是在与生存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个体尽量发展(成长)、实现、表达及发挥其潜能与禀赋,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式将自己“恰如其分地活出来”的过程;在此历程中,个体的自我发展实现须以不妨害他人的发展与实现为原则,而且自我发展与实现常需借助群体发展与实现,教育就应该促进这些方面的成长。[20]我国在近些年明确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要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就要改变目前的教育方式,以人为中心,以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为目的,把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具体目标,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为核心,使受教育者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在时代潮流中能会生存并发挥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以实现教育的价值。从教育目的这一根本性观念的转变入手,由此带动一系列观念变革,如:中小学校教师从关注少数尖子转变为关注全体学生;变单纯重视智育为促进全面发展;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为追求全面提高素质的升学率;变传统的师道尊严为平等的师生关系;变灌输式为启发式的教学;变各教育环节单一围绕高考升学为围绕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等。[21]
(2)正确把握教育各种功能的关系。以科学的发展观争取把握和处理教育的各种功能的关系在于对于某种教育机构都应该正确认识其主导功能和次要功能,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不是要求任何一个教育机构不分主次地完成全部功能。如在高等教育领域,尽管高等教育承担了教书育人、科研探索、社会服务、终身教育与远程教育等功能但对不同大学来讲,则应有不同重点。如,北大和清华等高校承担着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击的使命,这类大学应当以科研和教学为重,对这些学校的考核不应是取得多大经济效益或通过远程教育及自学考试满足了多少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来进行;高职院校的考核应该是其培养的实用人才能不能符合企业需要,而不是这些学生中有多少人考取了研究生。
(3)积极促进我国教育组织体系的分化。我国教育功能的多元化没有充分发展与教育体系的不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造成的。统一的集权的管理方式使得大学之间的分化程度很不够,“千校一面”情况较普遍。高职院校升格的冲动始终存在着,本科“压缩饼干”的形式并没有完全解决;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不清晰,学校之间的层次存在混乱,虽然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但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关系仍未理顺。公办本科院校,甚至是一些研究型大学也在举办自学考试,一些公办高校办热衷于办民办学校,这使高等教育秩序出现混乱。从国外实践来看,私立教育在满足社会上的过度需求和特殊需求方面比公立教育更有优势,但我国的民办教育发展缓慢,受到某些政策的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压缩,民办教育的独特功能难以发挥。
(4)分散化的治理方式。分散化的治理是目前国内外公益事业改革的主要方向,[22]分散化的治理要求相关方参与到管理中去,强调民主管理。这种治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基层人员的积极性,能使基层单位有效地应对所处环境。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底端沉重,大学在传统上是一个享有高度自主权,追求学术自由的共同体;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对课堂也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因此,对大学和中小学的监督更多的是要依靠这些人员的自觉性,依靠同行评价,而不是依靠自上而下加强管理就能够实现的。因此,实施分散化的治理,给予培养单位以足够的自主权尤为重要。
标签:教育论文; 大学教育论文; 美国教育论文; 国际教育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大学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全球化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变迁论文; 义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