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求真务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习经验_国风·周南·关雎论文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求真务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习经验_国风·周南·关雎论文

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求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体会论文,古诗论文,义务教育论文,课程标准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共推荐古诗文135篇(段)。其中1~6年级75篇,都是诗歌,且都是古代诗歌;7~9年级61篇,其中诗歌40篇,皆为古代诗歌。虽然大部分要求学生背诵古代诗歌并未安排为教学课文,古代诗歌分量却可从中看出。《2011年版课标》多处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如何挖掘“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011年版课标》的“前言”从根本上确立了语文课程的三大目标:一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二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三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可以把这“三大目标”称为“三大基础”,其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又是《2011年版课标》的语文教育本质观。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2011年版课标》在继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的同时,提醒我们:“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要“引导”“学习的主体”,使之“打下”“三大基础”,仅凭教参、网络的那一点东西是难以实现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的时代,中学生与教师有着同等的媒体信息资源。由教参派生的教辅充斥着书店,教师的神秘感已荡然无存。这样,“求真”的教学技能就显得特别重要。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可知“求真”之难。我们这里说的“求真”指通过文本细读求得文本旨意的语文教学技能。为什么媒体对我们的语文课常常指指点点?为什么一谈到教育问题总是先拿语文开刀?为什么不是本专业的人士总都能对语文说点什么?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必须引起我们语文老师思考的——我们是不是真正具备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文本细读“求真”的专业技能?

说到“不可替代”,《2011年版课标》的“前言”还确立了语文课程的三大“不可替代”的“优势”: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没有“不可替代”的专业技能,怎能够挖掘“不可替代”的“优势”?

现试以九年级下学期的课文《关雎》为例,来谈谈语文课堂通过文本细读求真以挖掘民族优秀文化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从而实现《2011年版课标》的“三大目标”。

《关雎》的教学程序如下:

1.检查预习情况——《诗经》的文化常识,学生讲,老师补充;

“之”字在文中用法有何不同,疏通字词;

二、内容解读

2.请学生根据诗歌讲故事;

3.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内容;

4.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诗歌内容;

5.从诗歌出发研讨如何谈恋爱;

6.从诗歌出发研讨如何做男人;

7.从诗歌出发研讨如何做女人;

8.从诗歌出发研讨如何处理家庭关系;

9.从诗歌出发研讨如何处理社会关系;

10.从诗歌出发研讨如何做人;

11.从诗歌出发研讨如何做事;

三、写法分析

12.“关雎”与故事有何关系——“兴”的作用;

13.“荇菜”与故事有何关系——“比”的作用;

14.重章叠句有何作用有何效果——“赋”的作用:

15.“流”、“采”、“□”能否对调;

16.“寤”求之可以理解,“寐”求之如何理解;

17.“窈窕淑女”出现多次有何作用;

18.爱情为什么放在河边、水边表现;

19.如何让叙事变得更美;

四、交流运用

20.由听课老师命题,让学生写一段有“赋”“比”“兴”的话,并请三个学生读自己写的内容;

21.听课老师点评学生习作;

22.《关雎》的教育意义——人生的一种境界;

23.布置下一课《蒹葭》的预习——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笔者2011年在连城县新泉中学大体按上述程序上了一节课,完成预期目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节课呢?笔者了解了初中古诗教学的情况,大都是:1.解决诗歌的字词问题;2.疏通文意——能“翻译”成白话文;3.能默写下来。这显然是为了考试的教学,其结果是:1.学生不了解古诗,更不会鉴赏古诗;2.学生无法探知古诗这一形式下内容的本真,古诗的教育意义缺位了;3.学生无法学得古诗的写法,作文无法从中取法;4.没有根基,当然无以运用;5.无以领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刻内涵,“继承和弘扬”也就无从说起。总之,文质兼美的古诗明珠暗投,在我们的语文课里悄然消失了,美丽的、优秀的、先进的大雅从我们语文老师眼皮底下渐渐远去了。岂不痛哉!刚好龙岩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与我的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联合活动,话题是初高中语文的衔接,我就指定上这篇课文了,意在告诉老师们古诗应该这样上,才没有浪费教材资源,才对得起学生,对得起我们的民族文化。

首先是第一个目标的落实。虚词重点落实“之”字,弄清助词和代词的不同,并知道代词的具体所指。实词落实“流”、“采”、“芼”的时间渐进性、动作的过程性和情感的深入化,弄懂“寤”“寐”的夸张作用,掌握“友”“乐”的活用方法等。指导学生读懂诗歌所叙之事,并能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再用一个字加以提炼。这些都是基本的语文素养,是“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基础,扎实的母语基本功自然又“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至于“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我们在让听课老师命题的、学生现场完成并诵读的片段中可以看到目标是的的确确落实了。林仁妹同学:“阶梯旁的垂柳刚抽出新绿,透出暖暖的春意。应老师深情的讲解,同学们踊跃的回答,共同奏响了一曲春之歌。”俞雪花同学:“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我们班迎来了这节独特的语文课。应老师您的循循善诱校正了阅读的航向。您的话语像一场春雨浇灌我们这些祖国花朵。感谢您!”傅明毅同学:“河水清清,鸟语花香。我们迎来了不寻常的一课。应老师您如一汩清泉用知识滋润着我们;您是春天的使者,引领我们走向美好明天。”几个起来发言的同学都按要求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得到了命题老师、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

再看第二个目标的落实。我们先引前人对《关雎》的评价。《论语》中多次提到《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只有《关雎》一篇,孔子称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中庸”之德的典范。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然后我们通过与学生一层一层地讨论如何做“君子”,如何做“淑女”,“君子”如何博取“淑女”的爱,“淑女”如何成为“君子”的“好逑”,“君子”与“淑女”如何相互学习,进而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感情克制、行为谨慎、纯正真诚、热烈执着、目标明确、思行结合、文雅适度、才艺双馨、心地善良、文静美好、仪态美好、人情练达、知书达理等等,这些大都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的学生得出的。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我们探得了孔子推崇《关雎》的真意,找到了《毛诗序》把它推崇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的依据,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而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遵循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我们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都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融入学生的心灵了吗?

至于第三个目标的达成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研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学得了从字词入手解读文本的方法,用一段话、一句话、一个字概括文意的方法,学习了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的阅读策略,学习了纵横联系、深入挖掘的读书方法,学会了用赋、比、兴把一件事写得更美的方法,知道了“水”意象的民族文化表征,开始思考人生,学会为自己行为负责。

“课程标准”的“标准”从教学的层面讲,就是衡量课堂教学的准则,较过去的“教学大纲”——教学要点更加明细化、明确化和明晰化了。但是再明细的“标准”也只是一个“目标”,“目标”往往是远的大的,达成目标的路径很多,而作为“语文”的“课程标准”,其路径必须是“语文”的,必须是真语文的。闽派语文教育有一个口号叫“去蔽”,乃是针对语文教学有太多的蔽,太多的伪,太多的假,太多的虚,太多的架势,太多的招式,太多的捆绑,太多的婆婆,总之太多的非语文。因而,语文专业化的路“道阻且长”,而一个语文老师除了有刚强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外,就是要有文本解读的功夫。厦门海沧实验中学校长、书记、数学特级教师肖学平先生认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教学技能是教材解读的能力。著名特级教师任勇先生说:“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他们说的都是达成目标的专业化途径。拿《关雎》的教学来说,对“君子”的解读是要专业技能的:求的是“淑女”说明有眼光,想让“淑女”成为好配偶,说明目标明确而动机纯正,“寤寐求之”说明求之深,“寤寐思服”说明求之切,“悠哉”加“悠哉”说明思恋之绵长,“辗转反侧”说明思恋的结果是难以成眠,“思”之后是决定不能止于“思”,而是要有有效的“行”,进一步的行动则是带着艺术、高雅的“琴瑟友之”,再加码以致成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钟鼓乐之”。对“淑女”的解读比对“君子”的解读来的更难,更具有专业的挑战意味:“淑”是善良美好,这是众所周知的,“窈窕”单靠课文的注释是不够的,查一查《词源》我们发现其兼有容貌美好、仪态美好和修饰美好的意思,这个被“君子”视为“好逑”的女子,还要能在充分了解自己容貌、仪态、气质的基础上,有修饰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容貌、仪态、气质最和美地展现出来的才能,然后就有在“君子”的一求、二求、三求面前的持重与高度的自信,持重而不固执,自信更懂得尊重。这样的“君子”这样的“淑女”组成的婚姻自然是其“乐”融融的,“君子”“淑女”相互学习,优点相互交融,不就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用之乡人”亦可“用之邦国”亦可了吗?

一点一滴的语文“求真”使我们的语文课一步步地快乐地实施了“标准”,达成了“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原来并不是悬在空中的美丽的楼阁,而是可以在如此地道的语文课中习得的。

标签:;  ;  ;  ;  ;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求真务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习经验_国风·周南·关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