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百年回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图书馆论文,读者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252 CLASS NUMBER G252
在世纪之交的时刻,总结一下百年来中国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所走过路程,阐述近20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很必要的。本世纪的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半世纪和后半世纪。在后半世纪中,又以80年代以后的发展尤为迅速,所以本文分为三部分加以论述。
1 20世纪前半叶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
我国近代图书馆产生于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最初成立的新型公共性的图书馆大约可分为两类:一是在旧式藏书楼的基础上经过改建而成;二是在维新派的倡导下或西方人士的主持下,仿效西方开办图书馆的经验而新建的。新建的图书馆由于将藏书开放,供社会人士使用,于是就有了初期的读者服务工作。
(1)维新派倡导的图书馆以“开放藏书,启迪民智”为目的, 通过开放藏书来教育人民,传播改良主义思想及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其开放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服务方式只限于室内阅览。
(2)1909年,清政府颁布了《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该章程规定了图书馆的宗旨是:“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以广征博采,供人浏览为宗旨。”这个章程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它是一个带有政令性的章程,所以它的颁发对于我国各省立公共图书馆的建立起了一定的作用。截至辛亥革命前,已有18个省、市建立了省立公共图书馆。
这一时期的公共图书馆的方针大多以“保存国粹,输入文明,开通知识”为宗旨。在服务对象方面,扩大到一般的公职人员及知识分子阶层,但对来馆阅览者一般要收费。服务方式仍限于馆内阅览。所以初期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虽然名义上是可供公共使用,但在服务观念、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等方面均残留着旧式藏书楼的作风。
(3)辛亥革命以后,蔡元培先生担任了教育总长。 蔡先生一生提倡民主与科学,非常重视“平民教育”。当时教育部特设社会教育司,其任务之一即“掌管图书馆及保存文献事”。鲁迅先生就曾主管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的业务工作。蔡元培、鲁迅二位先生的支持和倡导,对于民国以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迅速发展及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
民国4年(1915年), 教育部颁发了《图书馆规程》和《通俗图书馆规程》。两个图书馆规程公布后,最大的变化是市、县建立起一些通俗图书馆和民众教育馆。通俗图书馆和民众教育馆作为推广平民教育的基地,从一开始就以“向广大劳工和平民开放”为宗旨。不少通俗图书馆还关注妇女儿童读者,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京师通俗图书馆于1916年增设儿童阅览室一处。浙江省立图书馆除男子阅览室外,还设有女子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这种现象是前所未有的。
在启迪民智、普及教育的思想指导下,读者服务工作以扩大图书流通为重点,使书刊尽量接近广大民众。如当时天津市的七个通俗图书馆为了普及文化,方便群众借阅图书,均设有巡回文库,各馆派人依照预定的路线,按期巡回借阅。此外,还设有家庭文库和学校文库。家庭文库主要为家庭妇女学习文化、学习知识及教育子女而设。学校文库是供教师参考用的。由于图书流通工作的开展,达到了普及新文化、新知识,向广大民众进行教育的目的。
(4)五四运动对全国人民的思想来说, 是一次伟大的启蒙运动。在新的形势下,图书馆作为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向人民进行教育的有力阵地,开展了许多有益的读者服务活动,在社会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我国图书馆事业,受到来自两方面力量的影响。一方面是以李大钊为首的革命派,他们把图书馆作为传播马列主义、团结教育人民的阵地。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各地创办了一些传播进步思想的图书馆,如:“亢慕义斋图书馆”、“上海通讯图书馆”、“申报流通图书馆”等。另一方面是以沈祖荣、杜定友、刘国钧等人为代表的欧美图书馆学派。他们于辛亥革命后曾先后留学欧美,学习西方图书馆学的理论和实践,回国后,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广西方的一些办馆思想。
李大钊认为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应是社会上的民众,应面向劳工。他说:“劳工聚集的地方,必须有适当的图书馆、报室,专供工人休息时间的阅览。”他主张“图书馆宜一律公开,不收费”。在服务方式上,他主张采用开架式,认为“旧图书馆采用文库式,取书手续非常麻烦。……现在欧美各国为节省无谓的手续和虚费的时间,并且给阅览人一种选择的便利,所以主张开架式”。
刘国钧、杜定友等人借鉴欧美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图书馆的性质和服务观念等做了许多论述。
刘国钧认为,图书馆是公共教育的一部分,图书馆教育“苟善用之,其影响于社会、于人生者,甚于学校”。“图书馆是以用书为目的,以诱导为方法,以养成社会上人人读书的习惯为指归”。
杜定友也十分强调图书馆的教育作用。他认为图书馆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适当的图书,在适当的时候,供给适当的读者”,以提高全民智力,实现全民教育。
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五四运动以后,我国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和服务方式都有较大进步。具体表现有两方面:
一是扩大了图书流通:除了外借、阅览等图书流通方式外,还发展了图书馆流通代办处和通讯借书(邮寄借书)等方式。例如,天津市通俗图书馆创办了图书流通代办处,主动地将书刊推广到民众中,使更多的人能看到新书、新报。上海通讯图书馆开创了通讯借书的先例,其通讯借书的范围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及乡村,甚至远及南洋群岛。
二是开展了读书辅导工作:个别图书馆在开展多种图书流通活动的同时,还举办了读书辅导活动。如上海申报流通图书馆于1934年发起“读书指导”活动,以提高读者选择图书的能力和消化图书的能力。他们认为:“图书馆不仅应是大众的书斋和精神粮食仓库”,而且还要通过读书指导“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为此,申报流通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指导活动,包括通讯问答、阅览室指导、编制研究书目、编写名著提要、与读者个别谈话或召开读者座谈会等。申报流通图书馆的读书指导工作做得十分细致、深入,开创了我国图书馆读书辅导的先例。除此之外,有些图书馆还举办读书会、讲演会、图书展览会等,以期引起民众读书的兴趣,加深读书的印象。
也应当指出,解放前的图书馆虽然标榜向群众开放,但实际上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除了劳动人民因为受到经济和文化条件的限制而很少能够利用图书馆外,一些图书馆还制订了许多清规戒律,甚至作出歧视劳动人民的规定,如:解放前的北京图书馆曾规定:“穿对襟短褂的人不得入内”等。
2 20世纪后半叶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 图书馆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图书馆成了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向广大劳动人民敞开了大门。为了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图书馆提出了“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的口号。各类型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加强了图书流通工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图书流通的方式,达到为读者服务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图书宣传和阅读辅导活动,如:通过新书陈列、图书展览等方式,向读者推荐优秀书刊;组织读书会、读者座谈会等辅导读者阅读;编制各种“推荐书目”,引导读者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等。解放初期的这些服务活动的开展,使得读者服务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2)1956年,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 各类型图书馆加强了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工作。如:建立科技阅览室和参考工具书阅览室;编制各种专题目录或联合目录;开展馆际互借;对科研工作者在借阅书刊方面给予一些优惠等。
60年代以后,读者服务工作在两方面有比较大的进展:一是开展了对读者的研究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各类型读者的阅读需求及其规律。二是进一步加强了为科研服务的工作,一些大型图书馆针对科研工作需要,开展了“对口服务”、“定题服务”等。天津图书馆针对科研和生产的需要,在生产和科研的全过程开展“跟踪服务”。有些图书馆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读者代查、代译文献资料,把情报工作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引进到读者服务工作中来,因而突破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工作方式,加强了图书馆为科学技术服务的内容,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又向前发展一步。
(3)“十年动乱”时期,图书馆同其他行业一样,受到严重破坏,许多优良传统横遭践踏。而在这10年中,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发达国家已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战略资源,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形势下,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 80年代以后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进展
80年代以后,我国图书馆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而引起的读者服务工作的变化也是空前的。80年代以后读者服务工作的变化,除了主观认识的提高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各类型电子文献的应用以及网络的开通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而引起的。这些现代化手段应用于读者服务的各个领域,使读者服务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3.1 文献提供服务
(1)开架借阅的普及
80年代以后,为了便于读者了解馆藏,选择文献,简化借书手续,各类型图书馆先后采取了开架借书方法。开架借阅不仅缩小了读者与藏书之间的距离,而且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和读者需求的满足率。
(2)自动化图书流通系统的启用
早在80年代初,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就着手研制图书流通系统,但因为没有计算机读入装置而不能使用。1986年北师大图书馆引进激光条形码阅读器,在该馆西文教师开架阅览室试运用,这是北京第一个实用的图书流通系统。90年代以后,凡采用了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图书馆,都实现了用计算机借书。自动化图书流通系统的功能包括:借阅、查询、读者管理、统计和书目管理等。
(3)特色服务的开展
80年代以后,一些图书馆根据本馆藏书的特点,地区人文特点,特定读者的需求等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借阅服务。如上海南市区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的遗迹,还有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滩,根据地区特点,该馆成立了“旅游文化博览部”,逐渐形成了上海旅游文化中心。
(4)多种载体文献阅览室的建立
随着文献载体的多样化,专门阅览室的种类逐渐增多,如:视听资料阅览室、多媒体光盘阅览室、电子文献阅览室、网络检索室等相继成立。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就具有数字信息服务、图书馆主页浏览、多媒体网上教学等多种功能。
3.2 信息开发服务
80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图书馆自身认识的提高,图书馆读者服务从传统的文献传递,逐渐转向文献信息开发服务。即将文献中的知识、信息发掘出来,使图书馆由“知识宝库”变为“知识喷泉”,由被动服务走向主动服务。文献信息开发是一种知识活化和知识再生产的服务活动。通过知识活化和知识再生产而产生的信息产品,具有两个作用,一是使文献中的知识得到充分的应用和推广,知识被应用得越多,其价值发挥的作用越大,从而起到“文献增殖”的作用。另一个是文献中的知识经过加工、整序、研究后,可重组和衍生出新的文献或文献信息,从而使“文献增殖”。
文献信息开发主要是文献知识内容的开发。此外还有文献载体形式的开发(如印刷型转为缩微型);文献组织与传播手段的开发(如印本文献转为数据库、光盘)等。
文献信息内容的开发有不同的层次:一是知识揭示,即通过报道、展示、摘述、评价等方式,揭示文献中的知识内容,如期刊篇目索引、文摘、书评等。二是知识整序,将文献中的知识,按照分类、主题或专题,使其有序化,以便用户按科学知识的类别或主题查找文献,如图书馆目录、书目等。三是知识重组开发,按照特定需要,将文献中的有关信息,通过选择、分析、整合等手段,把有关某一问题或主题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并按一定的体系加以编排的产品,如信息刊物、信息汇编等。四是知识活化开发,是将全面搜集来的信息经过分析、归纳后而提出综合性的论述或评论,如综述、述评等。在综述、述评基础上,对事物或问题的未来发展动向或趋势提出预测,或对某一事物应采取的措施或对策提出建议,如预策、决策建议等。这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开发服务。
80年代以后,信息开发服务的领域逐渐拓宽,包括:(1 )为领导决策服务。是将信息服务伸展到决策阶层。不少图书馆围绕党政领导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当前的中心任务,抓住某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关信息资料的搜集、筛选、分析,编成专题信息综述、调查报告或决策建议等,提供领导参考。(2)为科研、教学服务。 这是比较早期开展的信息服务领域,主要是围绕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开展定题服务、跟踪服务及代查、代译服务等。(3)为企业服务。 图书馆针对企业的需要,编印“市场动态”、“外向型经济信息”、“企业参考”等信息汇编,向企业提供新产品开发信息、市场营销动态,新科技应用信息等,或在技术开发、技术引进过程中提供技术论证资料。(4 )为科技兴农服务。针对农业技术改造、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开展信息服务。如编印《科技兴农》小报、《水产养殖技术》信息汇编等,或举办信息交流会、农业科技知识讲座等,为促进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
3.3 信息检索服务
(1)手检服务:1956年全国提出“向科学进军的”的号召后, 图书馆界加强了为科研服务的工作。各大型图书馆纷纷成立工具书阅览室、文献检索室,作为科研服务的基地。为了更好地为科研提供文献资料,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各馆联合编制大型目录索引。一直到80年代,图书馆的检索服务还主要是靠手检。
(2)机检服务:7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计算机检索试验。1975 年北京文献服务处开始引进美国“政府研究报告”,进行计算机定题检索。随后中情所和机械、邮电、化工、石油、地质几个部的情报所及中科院图书馆,都相继引进国外磁带,开始机检定题服务。
(3)国际联机检索:1980年, 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文献部等十多个单位联合在香港设立了国际联机检索终端,开始进行国际联机检索服务。1983年以后,中情所、水电部、兵器部情报所等先后在北京设立了国际联机检索终端,与美国的DIALOG,ORBIT和欧洲的ESA-IRS 系统联接。至1988年底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国际联机检索终端已近70个,可检索的数据库超过500个,检索课题超过两万个。
(4)国内联机检索服务:1985年我国开始自建专业性数据库, 至1995年,已建成数据库1038个,其中有关经济、社科内容的数据库占56%,科技内容的占44%。从文种看,中文的占70%,英文占7%, 其他文种占14%。从文献类型看,其中一次文献信息占30%,二次文献信息占70%。服务方式以联机服务为主。在自建库基础上,国内联机检索系统逐渐开通。1986年以后,中情所、化工部、机电部情报所三大系统通过专线,实现了连网检索,此网面向300多个终端,年用户访问3万多次。随后,文献服务处面向全国约150 个终端用户开展国内联机检索服务,年用户访问达5万次。
(5)光盘检索服务:1986年以后,开始引进国外光盘数据库, 利用单机检索,开展定题服务。
(6)网络检索服务:1993年以后,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开始与因特网连通,从此开始了国际网络检索服务和网络信息服务的新篇章。
3.4 参考咨询服务
80年代以后,由于客观需要,参考咨询逐渐向信息服务方向转化。特别是科技咨询问题的解答,一般都采用了信息服务的模式。
(1)查新咨询服务。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科研立项、 新产品开发以及国外技术引进的需要,查新咨询服务成了图书情报部门的重头任务,也是国家科委对科技进行管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最初的查新工作主要是根据项目的内容要求,检索出有关的文献资料,不对文献做对比分析,不提供查新报告。80年代中期以后,部分省、市科技情报所,通过全面、系统地查阅科技文献,开始采取对比方法,对科研成果或新产品作出比较客观的科学技术水平查新结论。1990年以后,国家科委推荐了第一批查新咨询情报检索单位11个。之后,四川、上海、冶金部、化工部、铁道部、农业部、卫生部及军队卫生系统,也相断建立了二级查新咨询单位。同时,国家科委还制订了“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将其纳入科学管理体系,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查新咨询服务的范围很广,包括:科研立项、科技成果鉴定、新产品设计和开发、国外引进技术项目论证、科技奖励的申报以及专利查新、标准查新等。查新服务就是针对上述需要查新的项目,对其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进行全面论证和评价,最后写出有分析、有对比、有建议的查新报告,为科技或企业领导部门及专家评议提供参考依据。由此可见,查新咨询的作用可归结为:①是科研选题、立项的基础;②是科研成果评价的依据;③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中介;④是科技管理决策的依据;⑤可促进图书情报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自身建设。
(2)网络咨询服务。网络咨询与传统的咨询服务相比, 有很大的区别。其区别之一是网上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传统服务不可比;二是用户提问不必亲自到图书馆来,可以在自己的家里或办公室里提出咨询问题,所以用户的范围也不再限于本馆的读者;三是网络咨询服务内容多样化,包括图书馆知识性服务、目录咨询服务、专题咨询服务、用户培训服务、网海导航服务和提供镜像数据库服务,等等。
3.5 读者教育与导读
80年代以后,为了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科学素养,从两方面加强了读者教育工作:
(1)开展了导读活动。 导读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读者的不同情况,主动吸引和诱导读者的阅读行为,提高其阅读意识、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的一种教育工作。导读包括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辅导。阅读内容的辅导主要是帮助读者确定他所需要的阅读范围,选择适合阅读的书刊,并引导他正确地理解、评价、鉴别阅读的内容。阅读方法的辅导主要是帮助读者制订系统的阅读计划,克服阅读中的盲目性,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果。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养,一些部门开展了群众性的读书活动,如全国总工会在广大工人中开展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引导工人去“读好书”、“好读书”,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养成热爱学习、掌握知识的风气。
(2)开展文献检索课教学。80年代以后, 加大了向读者进行文献和文献检索知识教育的力度。198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从此图书馆的读者培训工作迈上了一个新阶段。文检课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最初文检课的内容主要是讲授图书馆知识、文献知识、工具书及科技检索工具的使用法。随着计算机和电子文献在图书馆的应用,教学内容逐渐增加了计算机、光盘、数据库、网络等的使用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在庞大的信息海洋中搜集、筛选、分析和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也就是说,图书馆读者教育的内容已由原来的图书馆利用技能的培养,转向信息技能、计算机技能、网络技能的培养;由单纯的文献信息使用法的指导,转向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指导。在方式上也由原来传统的口头教学和实习,转向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为手段的轨道上来。例如浙江大学图书馆开设的“计算机检索”课的内容包括:机检知识导论、因特网信息检索及网上搜索引擎的利用、联机检索及网上资源、光盘检索、联机公共书目检索等。
3.6 图书馆网络系统建设和网上信息服务
(1)90年代以后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建设。1992 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关村地区科研与教育示范网(NCFC)。在此网络的基础上,1993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与北大、清华联合建立了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APTLIN),可进行网上公共书目查询、联机编目、馆际互借和网上预约、续借等。
1994年,中国教育科研信息网(CERNET)开始启动。1995年第一期工程连接了10所高校的校园网。至1997年已有160所高校图书馆上网。作为CERNET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情报机构信息网络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建立一个全国高校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检索、资源共享和联机编目工作的网络系统。
为了合理组织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促进资源共享,目前我国有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国家教委的组织领导下,开始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的建设。 它的目标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深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提高高等学校教育和科研的文献保障水平。它的主要建设任务是:初步实现系统的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协调采购、联机合作编目等。它的结构是由一个全国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四个全国专业文献信息中心(文理中心设在北大;工程中心设在清华;医学中心设在北京医科大学;农学中心设在中国农业大学),七个地区文献信息中心,分别设在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CERNET与CALIS 二者是有机结合的。作为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 CERNET提供了快速连接的通道。 CALIS作为全国各高校文献信息共享的庞大的信息资源系统, 为CERNET充实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2)网络信息服务的内容。除了前文所说的网上文献信息传递、网络信息检索、网络咨询服务外,还可开展电子函件、远程登录、文件传输、电子论坛及远程会议等服务。
4 简短的结论
纵观我国读者服务工作百年发展的历史,有下列几点认识:
(1)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 从被动向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最初形式的藏书开放,逐步发展到开展外借、阅览、图书宣传、参考咨询等服务工作;由只为少数人服务,发展到为广大人民服务;从被动服务,发展到主动地开发文献信息;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发展到计算机自动化、网络化服务。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使读者服务工作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2)各种新载体、新技术的应用, 都会在读者服务工作中突出地表现出来。例如,80年代视听资料的应用,促使一些大型图书馆开展了视听资料阅览服务。多媒体光盘、数据库的出现,引发了国内、国际文献信息检索阅览室的建立。网络开通后,更将读者服务工作推进到一个新水平。也就是说,现代化技术和手段的应用越多,读者服务部门的设置越多,读者服务的内容也越丰富,读者服务在图书馆业务工作中所占的比重也就越大,读者服务在图书馆工作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3)读者服务与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例如,20年代在开展“平民教育”的时期,通俗图书馆开展了巡回文库、家庭文库服务活动;50年代以后配合各项政治运动开展了图书宣传活动;80年代以后为了发展经济而对科研、生产各领域所开展的文献信息开发服务等。特别是近20年来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使读者服务工作在深度和广度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将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来稿时间:199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