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原则、组织结构及促进措施_科技论文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原则、组织结构与推进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结构论文,原则论文,区域论文,体系论文,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02)06-0022-04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原则

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创新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应该是一个高效率的适应当地实际的区域性创新动力源,是一个以创新应用为核心,以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的高效率的开放型系统,为有效实现上述目标,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长远性和渐进性的原则。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与运行,不仅要考虑近期实施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只有走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保持区域内企业产品或产业的持久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同时,创新系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组成部分的变革与进步,对整体的推进是渐进式的,加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也就决定了建立和完善创新系统必然采取渐进式、阶段性推进和有限目标的方式。

2.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原则。发达国家的创新体系均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基础的,而我国长期以来则是以研究机构为主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的计划机制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目前这种科技体制的弊端已被人们所认识并在逐渐克服。但它的作用和影响在短期内是无法消除的:一方面,由于企业缺乏科技投入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而囿于财政收入的政府科技投入能力非常有限,最终造成了我国总体上的科技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以研究为主体的科技体制,又形成了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所谓“两张皮”问题,企业需要的新技术得不到科研机构的支持,而科研机构闭门造车取得的研究成果又常常得不到企业的欢迎,难以实现产业化,并形成了财政投入没有效益积累,而研究机构的研究项目又因后继经费缺乏而难以为继的恶性循环。因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改造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即让企业作为创新投入的主体,让市场作为创新体系的资源配置基础,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能动性以及市场的创新导向性。

3.创新政策和市场力量相结合原则。虽然说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但是地方政府在创新体系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创新的风险、效益的外部性而使得创新有时会出现市场失灵,面对这种市场失灵,就需要政府从社会利益出发,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形成一种机制,使创新体系内部各要素不断地优化组合、不断地创新,以政府的政策来弥补市场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失效。尤其是在市场机制建设尚不完善的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引导和整合作用更具有重要意义。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创新过程中,凡是市场力量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和方面,政府不要过多介入。政府的创新政策和市场力量在创新中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4.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机衔接的原则。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我国当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最重要任务。这对于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着极大的好处和推动力,应当加以充分利用并与之有机衔接,两者之间应当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应该说,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区域创新又有其各自的具体目标。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创新政策时,要以国家创新政策为导向,既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自身状况、特色,又要考虑与国家创新政策的协调一致。

5.避免趋同,突出个性的原则。区域创新系统受区域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与水平的制约,区域的经济发展要素各具特色,其创新活动必然会有不同的起点、内容和途径,因而区域创新系统应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讲,区域因个性而存在,个性成为区域价值的依据。硅谷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制造、加利福尼亚的多媒体产业、新加坡的国际商务、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产业、浦东的国际金融和国际外贸区、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中心与外包中心、陕西杨凌的高新农业示范区等,各区域特色鲜明。因此,各地区要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大学和科研院所研究与开发力量、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史及产业结构的状况等,有的放矢地制定区域创新政策,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适应当地的区域经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自身特点,适应当地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殊创业要求,适应当地支柱产业的特殊技术支撑要求,适应当地传统产业在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方面以及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特殊创新要求。

6.开放与合作的原则。区域创新系统是开放的、国际化的系统,加强系统间的区际与国际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快速流动,是区域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参与区际和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有效途径。我国区域创新系统要素的创新能力弱,只有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系统间的区际和国际联系,吸引国内外的创新资源,才能迅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我国各地区之间区域创新系统差异很大,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应发挥各地区的区位优势,大力促进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和跨地区的合作创新,促进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应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脱节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建立区域创新系统的过程中,强化知识、技术流的形成,淡化部门、隶属、地域、系统等概念,强调区域整体的开放性,充分吸收和利用外部条件。

二、区域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探讨:从“创新是知识的产生、扩散和使用”的角度看,区域创新系统由知识创新子系统、技术创新子系统、知识传播子系统的知识应用子系统构成;从创新的结构上看,区域创新体系由创新主体子系统、创新基础子系统(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科技设施等)、创新资源子系统(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资金等)和创新环境子系统(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等)构成;从创新的动态过程上看,区域创新系统由研究与开发子系统、创新导引子系统(创新计划与战略)、创新运行与调控子系统(制度、规则和政策)、创新支撑与服务子系统构成;从创新对象上看,区域创新系统由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组织创新系统和管理创新系统构成。

笔者根据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原则及各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构筑了一个框架模型,即认为:区域创新体系包括两个层次、六个子系统。两个层次即创新主体层次和创新支撑层次,六个子系统包括三个主体系统和三个支撑系统。三个主体系统:科技研究系统、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成果扩散系统;三个支撑系统:教育培育系统、区域宏观调控系统、社会服务支撑系统(见图1)。

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科技研究是基础和源头,技术创新及其扩散系统是核心,教育培训系统提供创新人才保障,宏观调控系统起着政策引导和系统整合的作用,社会服务支撑系统则为整个框架体系的运行提供一个适当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这六个方面构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组织框架,各子系统的主要任务或功能简述如下:

1.科技研究系统:以高等院校、重点科研院所为依托,由国家设在该区域内的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通过优势学科集成和资源优化配置,进行知识创新,形成区域创新的源头和基础。

2.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企业自主投入开放以及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通过成果转让、购买、委托开发、技术入股、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使企业更有效地创造、引进、吸收和推广新的知识和技术而形成的内部技术开发创新体系。

3.创新成果扩散系统:围绕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中介服务,以直接帮助企业的技术创新取得成功为目的而形成的网络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4.教育培训系统:其主要任务是知识传播和各类专门人才、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尤其是高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5.区域宏观调控系统:地方政府部门由过去直接组织创新活动为主转向以宏观导向、优化环境、提供服务为主,使政府调控作用渗透到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地方政府还要通过其有区域特色的制度安排来推动创新体系的整合,提高区域内部创新效率。

6.社会支撑服务系统:区域创新体系要求的适宜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应包括:通讯平台、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各种类型的技术开发中心和教育培训所需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市场机制;具有地域特色的、鼓励创新精神的文化氛围。

三、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1.培育提高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文化

不同地区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经历,积淀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文化特色明显,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创新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文化特色,选择好制定创新政策的文化切入点,鼓励文化创新,营造一个有利于区域创新的文化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敢于创新的新风尚。应该看到,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创新意识的负面影响,至今仍深深地沉积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成为营造现代创新意识的羁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考虑问题时着重于人的伦理纲常,重人事而轻自然,缺乏对探索的兴趣,这种以伦理纲常为思维内容和对象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压抑人的创新意识,扼制了人的创造精神,障碍了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同时,传统经验的思维方式,刻板和单一,忽视理论探讨,缺乏实证精神和数量分析,不利于自由思想的发展,不利于现代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必须营造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创新意识贯穿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之中。

图1 区域创新体系组织框架

2.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好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规划和政策法规

地方政府要加强创新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创新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根据地方实际,加快研究制定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战略和重大政策,协调解决创新工程的重大问题,推动创新工作的顺利实施。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规划应打破行政区划,把经济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全面整合优化区域内的创新资源,形成由不同类型创新项目承担单位、不同层次和职能的政府部门、不同类型和功能的中介机构所构成的系统网络节点;明确这些节点之间的联结方式、规则和资源流动方式以及实现各节点有机连结的实施程序;把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建立创新考核指标体系,对执行和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监督、验收。抓好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在区域优势领域取得新进展,增加区域科技发展后劲。

同时,地方政府还必须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应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从宏观上调控区域创新活动,制定激励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财政、税收、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

3.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

(1)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自主进行创新决策,分享创新收益,承担创新风险。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按照自主创新、二次创新、依托创新、中介服务创新4种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上市公司和民营科技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创新机构,促进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直接融合。

(2)加快科技开发类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变,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推动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发挥其在科技产业化中的骨干作用。鼓励科研机构、高校的科技人员通过兼职等形式创办或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吸引出国留学人员来本区域创办科技型企业,鼓励他们与科研单位或企业合作开发创新项目。

(3)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各地政府要利用城镇规划布局,规划民营科技产业园(区)、星火科技密集园(区),把城镇建设与高新技术产业区、民营科技园(区)、星火产业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小城镇建设的优化政策,推动和加速民营科技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4)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开放式创新研究开发体系。根据创新项目的不同特点,实行招标制、委托制和合同制。选择一批重大项目,面向社会、区域外乃至国外公开招标。鼓励各类所有制形式的科研机构、企业、大学参与竞争,择优扶强。在项目实施中实行动态管理,采取优胜劣汰,滚动发展,有进有出的新型管理方式。

4.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科技园区

按照高起点、高集成、高关联的需求,选好区域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链,作为带动全地区经济增长和腾飞的切入点,以新兴技术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大容量、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的优势产品为龙头,集中实施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火炬计划、技术改造、基本建设等一系列科技经济计划,培育高科技产品群。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形成产业簇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是区域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园区不仅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加快社会发展,而且使区域具备持续创新能力,成为区域创新的源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科技园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并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功的科技园区可以促使新企业不断地繁衍,区域内企业之间频繁的相互作用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产生协同效应和集聚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化和升级。从地区的产业联系来看,只有当孤立的企业间形成有机的集聚,企业间产生的物资流和信息流汇成“网络”时,科技园区的功能才能实现。因此,应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推动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5.完善市场激励机制,发展中介服务机构

市场的发育程度、规范程度和运行效率,对区域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影响。要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完善投融资体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提高区域内创新主体抗风险能力;(2)改革人才流动机制,以人才流动带动知识流动;(3)建立和健全包括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成果推广机构在内的创新服务体系,强化各类市场的宏观管理,加强各类中介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使之为区域创新系统要素之间的互动起到桥梁作用,为知识和人才的流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有效途径。

收稿日期:2002-07-31

标签:;  ;  ;  ;  ;  ;  ;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原则、组织结构及促进措施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