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形声是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法。形声字由声符和形符组合而成,大多数形声字的声符都具有示源的功能。声符的示源功能是声符显示形声字所记录的词的源义素的作用[ 曾昭聪. 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述论 [M].合肥:黄山书社,2002,14]。形声字通过形符只能研究出意义范畴,通过声符才能研究出语源。因此,“声符示源”的形声字研究是汉语语源学研究的基础,对于汉语语源学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声符示源的类型分为四种:源义素为声符词的本义、源义素为声符词的引申义、源义素为声符词的语源义、源义素为声符词的假借义。殷寄明在《汉语语源义初探》一文中指出:“语源义是汉民族在文字产生前的原始语言和后世口头语言中的语词,通过已有文字记录,曲折地显现在书面语言词汇实词系统中的一种隐形语义。”语源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语源义将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均包括在内,而狭义的语源义则不包括以上三义。殷寄明先生所指的即是狭义的语源义。本文将采用殷寄明先生的定义,对语源义进行探讨。
语源义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与本义所指称事物的具体特征有关,即源义素为本字本义的部分义素。
如:枼,《说文·木部》:“枼,楄也;枼,薄也。”徐锴系传:“楄者,阔也。枼之言叶也,如木叶之薄也。”段玉裁注:“凡木片之薄者皆谓之枼,故叶、牒、鍱、䈎、偞等字,皆用以会意。”枼乃薄木片,“薄”为其特征,但非本义、引申义。从枼得声的形声字如䐑、媟、揲、鍱、牒、牃、褋、鲽、蝶等,其源义素均以薄义而暗示该字所记录词的语源。
䐑,《说文·肉部》:“䐑,薄切肉也。”段玉裁注:“䐑者,大片肉也。”《广韵·叶韵》:“䐑者,细切肉也。”《礼记·少仪》:“聂而切之为脍。”汉郑玄注:“聂之言䐑也。”《东观汉记·世祖光武皇帝》:“帝至邯郸,赵王庶兄胡子,进狗䐑马醢。”晋卢谌《杂祭法》:“春祠用大䐑。”枼声示薄义。
媟,《说文·女部》:“媟,嬻也。”《玉篇·女部》:“媟,慢也,嬻也。”《新书·道术》:“接遇慎容谓之恭,反恭为媟。”《晋书·周顗传》:“(顗)少有重名,神彩秀彻,虽时辈亲狭,莫能媟也。”按媟意为轻侮,不恭敬,与轻浮浅薄之义通。偞,《集韵·叶韵》:“偞,轻也。”《广韵·叶韵》:“偞偞,轻薄美好貌。”媟、偞之声符亦以薄为义素。
揲,《淮南子·说山》:“譬犹陶人为器也,揲挻其土而不益厚,破乃愈疾。”椎物使薄谓之揲,枼声含薄义。
鍱,《说文·金部》:“鍱,鏶也。”徐锴系传:“今言铁叶也。”段玉裁注:“此谓金铜铁薄成叶者。”马宗霍《说文引方言考》:“鍱从枼声,兼取枼义。《木部》云:‘枼,薄也。’本指木片之薄者,引申之,凡薄皆谓之枼。然则鍱从金,盖谓金片之薄者矣。”《随书·食货志》:“或翦铁鍱,裁皮糊纸以为钱,相杂用之。”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玉石部》:“再三销拍,可以作鍱者为鑐鐡,亦谓之熟铁。”清黄遵寭《锡兰岛卧佛》:“南有狮子王,凿字赤铜鍱。”鍱为金属薄片,源义素亦能暗示其语源。
牒,《说文·片部》:“牒,札也。”段玉裁注:“厚者为牍,薄者为牒,牒之言枼也,叶也。”《广韵·怗韵》:“牒,书板曰牒。”《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右师不敢对,受牒而退。”孔颖达疏:“于时号令轮王粟,具戍人。宋之所出人、粟之数,书之于牒。受牒而退,言服从也。”《论衡·量知》:“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黄晖校释:“牒,小简也。”䈎,《广雅·释器》:“䈎,䉉也。”王念孙疏证:“䈎之言叶也,与简牒之牒同义。”牒为古代书写用的木(竹)片,具有薄的特征。牒、䈎之声符亦以薄为义素。
牃,《广韵·怗韵》:“牃,床版。”《集韵·帖韵》:“牃,床篑也。”碟,《水浒全传》第三十七回:“庄客收了碗碟,自入里面去。”《老残游记》第四回:“第三屉是一个烧小猪、一只鸭子,还有两碟点心。”按牃为床板,碟为盛食品的小盘,二者都具有薄的特点,枼声表薄义。
褋,《说文·衣部》:“褋,南楚谓襌衣曰褋。”《方言》卷四:“襌衣,江、淮、南楚之间谓衣褋。”《楚辞·九歌·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沣浦。”唐皮日休《讽悼·舍慕》:“以衮衣为褋兮,以黎丘为墟。”按《说文·衣部》:“襌,衣不重也。”《释名·释衣服》:“襌衣,言无里也。”按褋衣即为襌衣,一般为夏天穿着,无衬里,质料单薄,多为布帛或薄丝绸。枼声寓薄义。
蝶,《玉篇·虫部》:“蝶,胡蝶。”《文选·张协<杂诗>之八》:“借问此何时,胡蝶飞南园。”李善注:“《庄子》曰:‘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司马彪曰:‘蝶,蛱蝶也。’”南朝齐谢朓《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花丛随机数蝶,风帘入双燕。”唐李白《春感诗》:“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鲽,《尔雅·释地》:“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集韵·帖韵》:“鲽,东方比目鱼名。或作鳎。”《文心雕龙·封禅》:“然则西鹣东鲽,南茅北黍。”宋张守《汉神鱼舞河颂》:“东海之鲽,北冥之鲲,披图考异,掩于前闻。”明杨慎《异鱼图赞》:“东海比目,不比不行,两片得立,合体相生,状如鞋屧,鲽实其名。”今指鲽科比目鱼。仔鱼身体左右对称。在发育过程中,仔鱼沉入水底卧于左侧,左眼向右侧移动,故成鱼身体遂成薄片,两眼俱在右侧。蝶之翼、鲽之身均有薄的特征。
第二类为寓于借字语音中的语源义。借字上古音与其相近,可构成双声迭韵关系,意义与其相通。借字通过加注形符构成一组形声字,这里声符所记录的词义即是语源义。如下文所举例子中的于声字,迂,芋,杅,盂,宇,夸等,源义素为“大”,但“大”不是“于”之本义、引申义,也与本义所指称事物特征无关。
芋,《广韵》王遇切。《说文·艹部》:“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芌也。从艹,亏声。”段玉裁注:“《口部》曰:‘吁,惊也。’毛传曰:‘吁,大也。’凡于声字多训大。芋之为物,叶大根实,二者皆堪骇人,故谓之芋。其字从艹于声也。”桂馥义证:“‘大叶······’云云者,本书:‘于,于也。’‘吁,惊语也。’······芋骇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即‘吁’意。”《集韵》匈于切。《广雅·释诂一》:“芋,大也。”王念孙书证引《说文》及徐锴《系传》证之,曰:“则芋之为名,即是惊异其大小。”按芋是一种叶柄长而肥大,地下有肉质的球茎的植物,其特点在于大,因其形大而骇人。世界人类学家曾发现位于菲律宾棉兰老岛的塔桑代人,是一个仍处于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的原始部落。他们在采集食物时,有人发现了草丛中的一颗叶子硕大的植物,便惊喜地发出了“吁”的叫声。其同伴听见后赶来与他一起把这个植物挖了出来。二人看着这硕大的果实,不禁高兴得连连喊:“吁!吁!”原始人在采集、渔猎等劳动中,免不了有喜怒哀乐之情要宣泄,发之为声,以为表达,或者为了协调共同的动作,也要通过声音来交流感情。[ [2]任继昉. 汉语语源学 [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70]故“芋”便是来源于原始人类采集薯芋时惊叹其大之声。 “芋”之声符以大为义素。
迂,《玉篇·辵部》:“迂,广大也。”《礼记·文王世子》:“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郑玄注:“于,读为迂。迂,犹广也,大也。”《明史·陆粲传》:“(张)璁狠愎自用,执拗多私。(桂)萼外若寛迂,中实深刻。”于声示大义。
杅,《广韵》羽俱切。《正字通·木部》:“杅,浴器,大而深。”《礼记·玉藻》:“浴用二巾,上絺下绤。出杅,履蒯席,连用汤。”郑玄注:“杅,浴器也。”孔颖达疏:“杅,浴之盆也。”按杅是一种浴盆,具有大而深的特征。“杅”之声符以大为义素。
盂,《说文·皿部》:“盂,饭器也。”《汉书·东方朔传》:“置守宫盂下。”颜师古注:“盂,食器也。若盋而大,今之所谓盋盂也。”按盋盂,即今之钵盂也。盂是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状像盋,与上文提到的“杅”相同,都具有大的特点,是以声符为义。
宇,《说文·宀部》:“宇,屋边也。”段玉裁注:“宇者,言其边,故引申之义又为大。”《尔雅·释诂上》:“宇,大也。”郭璞注:“廓落、宇宙、穹隆、至极,亦为大也。”《荀子·非十二子》:“矞宇嵬琐。”杨倞注:“宇,大也,放荡恢大也。”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宇,张大也。”《汉书·武帝纪》:“嘉与宇内之士臻于斯路。”颜师古注:“天地四方曰宇。”王念孙疏证:“宇,屋边也,故大谓之宇,四方上下谓之宇,国四垂谓之宇,车盖四垂谓之宇。”宇之声符亦以大为义素。
夸,《说文·大部》:“夸,奢也。从大,于声。”《广雅·释诂一》:“夸,大也。”《吕氏春秋·下贤》:“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高诱注:“夸,诧而自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夸者死权兮,品庶冯生。”裴骃集解引瓒曰:“夸,泰也。”唐韩愈《乌氏庙碑铭》:“卢从史始立议用师于恒。乃阴与寇连,夸谩凶骄,出不逊言。”矜夸、自大曰夸,与大义相通,于声示大义。
盱,《汉书·谷永传》:“又广盱营表,发人冢墓,断截骸骨,暴扬尸柩。”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盱,大也。”吁,《广雅·释诂上》:“吁,大也。”《方言》卷一:“吁,大也。中齐、西楚之间曰吁。”《诗·大雅·抑》:“吁谟定命,远犹辰告。”毛传:“吁,大;谟。谋。”明刘基《维泽有蒲》:“我罪实吁,父母何辜。”吁吁,广大貌。《正字通·言部》:“吁,地广衍也。”《诗·大雅·韩奕》:“川泽吁吁,鲂鱮甫甫。”毛传:“吁吁,大也。”盱、吁之声符寓大义。
夸,《说文·言部》:“夸,譀也。”《广韵·麻韵》:“夸,大言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一引通俗文:“自矜曰夸。”《鹖冠子·着希》:“言任则以为诬,发于义则以为夸。”《文选·扬雄<长杨赋>》:“明年,上将大夸胡人以多禽兽。”李善注引吕忱曰:“夸,大言也。”唐韩愈《送陈秀才彤序》:“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
姱,《广韵·麻韵》:“姱,姱奢貌。”《文选·张衡<思玄赋>》:“既姱丽而鲜双兮,非四时之攸珍。”李善注:“姱,大也。”唐柳宗元《吊屈原文》:“耀姱辞之矘朗兮,世果以是之为狂。”旧注:“姱,好也。”清龚自珍《杂诗》:“十仭书仓郁且深,为姱目录散黄金。”姱即为夸饰、夸大之义。于声寓大义。
瓠,《集韵》黄郭切。瓠落,同“廓落”,大貌。《集韵·铎韵》:“瓠,瓠落,廓落也。”《庄子·逍遥游》:“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陆德明释文:“简文云:瓠落,犹廓落也。”按《太平御览》卷九百七十九引作“廓落”。《尔雅·释诂》:“廓,大也。”晋郭璞注:“廓落······亦为大也。”刑昺疏:“廓落,大貌。”瓠之声符亦以大为义素。
摦,《说文新附·手部》:“摦,横大也。”王玉树拈字:“《左昭二十一年传》:‘小者不窈,大者不摦。’”杜注:“窈,细而不满;摦,横而不入也。”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玉篇》:‘摦,胡化切,寛也。’《广韵》:‘摦,寛也,大也。’《五经文字》收‘摦’字,云:户化反,见《春秋传》。”
按,《说文·丂部》:“于,于也。象气之舒于。”从于得声之形声字有大义,但“于”本义、引申义均无此义。我们把“于”抽出来作声韵分析,发现“皇”字之音与之相近:于,匣纽鱼部,皇,匣纽阳部,匣纽双生,鱼阳对转。皇,《说文·王部》:“皇,大也。”《书·洪范》:“建用皇极。”孔传:“皇,大。极,中。凡立事当用大中之道。”《文选·张衡<东京赋>》:“纡皇组,要干将。”李善注:“皇,大也。”故“于”仍可提示“迂,芋,杅,盂,宇,夸”等字的语源。源义素“大”为声符词“于”的语源义。
以上我们以较多的例证为依据,综述了形声字声符示源的其中一种类型:源义素为声符词的语源义。此种类型分两种情况,我们在研究分析的时候需要加以区别。在例证的时候也需要有文献、字典的支撑。如此才有利于促进我们对语源义的理解与研究,也对汉语语源学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昭聪. 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述论 [M].合肥:黄山书社,2002
[2]任继昉. 汉语语源学 [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4]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傅湘云(1994.02),女,汉族,四川宜宾人,暨南大学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
论文作者:傅湘云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8
标签:语源论文; 形声字论文; 廓落论文; 汉语论文; 说文论文; 谓之论文; 本义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7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