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_产权理论论文

论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_产权理论论文

论加速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方式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我国外贸在经过长达16年的高速增长后,1996年发展到了它的转折关头:对外贸易额2899亿美元,比1995年仅增长3.2%,出口1510.7亿美元,增长1.5%。这两个数字都大大低于前16年的年均增长速度(13.3%和15.18%)。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1996年的对外贸易结构中,一般贸易和国有企业的贸易均下降了11%,国有企业出口额下降幅度达13%。这说明传统的粗放型的数量扩张受资源、技术、体制环境和国际市场的制约,越来越难以为继,甚至达到了它的极限。要保持外贸的持续发展,必须尽快转变增长方式。目前,学术界对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讨论甚为热烈,比较集中的观点是:调整产业和进出口商品结构;实行规模经营;培养新的外贸增长点等等。笔者认为,这些转变都有利于外贸发展,但这些都只是技术性和策略性转变,还不能算根本性转变。要实现根本性转变,必须实行制度和技术的双重创新。具体地说:第一,实行产权制度创新,建立多元的、明晰的产权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第二,实行管理制度创新,建立自动、高效率的管理系统;第三,实行技术创新,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

为什么说只有实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使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这要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我国目前的国情来分析。从增长方式的内涵来看,笔者认为增长方式包括增长的形式、内容及动力机制。增长的形式是指进行经济活动所投入的要素形式及各要素的比例;增长的内容是指对所投入的要素进行组合和转变以后而形成的产品或效用;动力机制是指获取利益的激励驱动方式。增长方式的形式与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当然与生产关系紧密相联),而动力机制则由生产关系所决定,人类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能够运用什么要素和多少要素,这要取决于一定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程度。生产力水平高,所能运用要素就多,反之,所能运用的要素就少。并且,人们在进行具体经济活动时所投入的各种要素比例也体现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可以这么说,人类社会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转变增长方式的过程。因此,要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从根本上还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途径有两条:第一是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第二是要调整生产关系。试想,如果没有一种巨大的利益追求动力,没有明晰的利益边界,没有明显的外在压力,人们又怎会去拼搏?去追求经济活动投入的最小化或产出的最大化?所以,增长方式问题说到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问题,是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如何选择和建立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问题。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传统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缺乏微观层次的利益机制和内在激励,从而导致经济活动的低效益。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实际上是通过各项制度创新来营造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新的利益机制及约束机制。十几年来的改革,尽管旧体制已基本被破除,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还远未形成,国有企业仍未达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目标。甚至在新旧体制的转换中,短期行为、贪污腐化、化公为私的现象更加严重,这一切都导致了企业经营成本的急剧增加,降低了产出的比例。特别是在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偏紧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便陷入了资金危机,筹措资金便成了企业的首要目标。但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筹措的资金,利用率并不高。甚至从银行贷出的资金往往是有借无还,企业间就是理不清的“三角债”。如此种种,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体制。要使企业真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根本上讲究投入产出的比例,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质上就是制度创新的问题。

(三)

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笔者认为应主要致力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

1、实行产权制度创新,建立多元化的、明晰的产权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产权制度创新,一要解决政资不分和政企不分问题,消除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保证企业自主经营;二要解决国有产权(股份)虚置问题,实行国有资产的人格化经营,建立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和监督机制,增强国有产权的约束和监督作用;三要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和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企业的内在动力机制,促进企业转换经营体制,提高经营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作为国有资产的一级代理者,受全民委托,代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并作为委托者,将其代理的国有资产所有权进一步委托给行业性控股公司;第二,作为国有经营的管理者,代表全民管理整个国有经济;第三作为社会保障职能的执行者,对全社会履行社会保障职能。为此,改革后的政府机构应包括履行这三项职能的三大经济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经济管理委员会和社会保障委员会,并将现有的财政预算,分解为行政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将国有外贸企业组成公司制,可以通过组建国有外贸产权经营公司来实现。国有外贸产权公司所经营的不是资产而是产权,它不直接管理或使用国有资产,而是以持股(或控股)经营的方式对国有资产的使用者进行监督和调节,促使国有资产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在各个省市分别组建一批外贸产权经营公司,形成统一的国有外贸产权经营市场,并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而形成平等竞争的局面,以防垄断或割据现象。国有外贸产权经营公司不应隶属于行政部门或权力机构,而应是没有上级的独立法人企业,从而可避免层级关系的非经济行为以及由此导致的责权利模糊现象。改革中应取代或精简各级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其大量人员可直接转移到产权经营公司,但必须与原政府部门完全脱离关系,并且不保留任何行政级别。各省(市)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按统一标准对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清产核算和资产评估,然后向全国的国有外贸产权公司公开招标。投票和竞标的过程能对资产价值起到市场化再评估的作用。中标的外贸产权公司即成为一家或若干家国有外贸企业的直接产权代表,而国有资产管理局作为政府机构则退居为最终产权的代表。于是国有产权主体得到了初步重塑,基本实现了政资从而政企分离,并使新的产权主体与国有资产具有较为明确的利益和责任关系。所以,外贸产权经营公司可以凭直接产权代表的身份,取代政府主管部门对国有外贸企业进行公司制改组。

外贸产权经营公司与其投资控股的生产经营性外贸企业之间,是国有资产的出资主体与生产经营主体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贸产权经营公司是投资的生产经营性外贸企业的唯一出资者。相反,按照企业出资主体多元化的客观要求,外贸产权经营公司只是其投资的生产经营性外贸企业的出资者之一。根据外贸企业不同生产经营状况,外贸产权经营公司对其投资的外贸企业可分别采取独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出资方式。由于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明确界定,作为出资者的外贸产权经营公司不得越权干预外贸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与经营决策权范围内的活动;作为法人财产权主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决策主体,外贸企业也不得介入出资者所有权范围内的活动。

外贸企业的产权必须摆脱自上而下的政府体系的控制,重新界定剩余的占有权,并通过增加外贸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来改善激励机制,从而使效率得到提高。“变形的”公有制相对于“正宗的”公有制来说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而且现实中,前者比后者更具效率,原因就在于所有权事实上的分割将使委托人的监督积极性提高,且代理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经营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之后,将会提高工作的努力程度。

2、实行管理制度创新,建立自动、高效的管理系统。明晰产权,确定出资者与经营者的利益边界,这只是为企业经营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提供了内在动力。如果企业内部没有一种高效率的管理体制,这种转变也难以实现。所以,高效率的管理体制是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根据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管理情况,管理制度的创新应注重于:

第一,企业领导制度的创新。目前外贸企业的领导制度仍然是采用任命制,这是旧体制下政企不分的产物。任命制容易造成企业的行政化、官僚化,且主观随意性强。任命制的主动权掌握在上级领导的手中,往往容易形成上下级的人身依赖关系。任命制缺乏民主基础,又无有力的监督机制。任命制阻断了经理人选的市场竞争,难以达到唯才是举。总之,任命制在现实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弊端,所以必须改任命制为现代公司领导制。现代公司领导制的具体框架及组织层次,应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组成。现代公司领导制的基本特征:一是公司领导制度是一种分权式的结构,即企业的权力并不集中于公司内某一机构或某一个人,而是按照分割原理配置于各组织机构,每个机构的权力都由法章明确规定。二是公司领导制是一种以委员会制作为行政权力的基本方式。与首长负责相比,委员会制是集体参与决策和管理,具有典型的民主特征;能够通过集体合议获得稳妥可靠的判断;能够保证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三是现代公司领导机构负责人的产生采用聘任制和选举制。四是现代公司领导制的监督制约机制比较完善和科学。由此可知,现代公司领导制明显优越于首长任命制,随着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这种管理制度势将成为必要。

第二,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西方国家开始了一场以信息时代为特征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革命,适时管理(JIT)、全面质量管理(TQC)、作业管理(AM)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卓有成效,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正朝着精密化方向发展,许多管理学家对此大加赞誉,认为这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管理时代的到来。在众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中,作业管理(AM)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值得我国企业借鉴与吸收。AM的企业观点是把企业当作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而设计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集合。AM的基本思想在于企业商品生产、购买、销售等各环节的作业应形成连续同步的运动过程,消除企业内部存在的浪费,并不间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和作业价值,使企业处于不断改进状态,以促进企业经营整个价值链水平的不断提高。AM的主要技术方法:一是按需求组织生产(购买);二是形成JIT(适应管理)供应链;三是全面质量管理;四是注重产品设计。此外,还应定期进行作业分析。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普遍存在不协调、不同步、相互扯皮、互相推诿的现象。商品购进与销售常常脱节,货不对路,品质不符,造成积压增加。出口商品在式样、品牌、包装、装潢等方面设计水平低。采用AM的思想与方法,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三,财务管理制度创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外贸企业应把资本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当做创建的目标。所谓资本维护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企业财务提供的信息和生成信息的过程必须建立在资本维护基础之上,即以资本维护作为整个财务会计系统运行的红线和指导。其实质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获得净收益前,其所有者权益必须得到充分的保持和维护。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最主要的是管好、用好资金,防止形形色色的跑冒滴漏和加强成本管理两方面。资金要集中管理,统一运筹。要使资金能得到有偿使用,把流动资金放在重点商品的需要上;合理调整银行存款,根据业务的轻重决定贷款的多寡,实行跟踪结算,确保资金及时回笼。加强成本管理是集约化经营的主要内容。对出口商品的收购成本、出口商品成本、转口和加工等成本都要认真加以核算和控制。在核算成本时应力求准确,要把各种相关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银行费用、经营费用等都打进去。

3、实行技术创新,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西方经济学家重视技术进步和由此产生的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技术差距理论认为,一国由于技术创新而获得垄断地位,该国可挟此优势而大量出口技术领先产品。许多产品,尤其是工业制成品贸易,实际上是以技术差距存在为基础的。

在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势头格外强劲,出口力度已领先于历来唱“主角”的化工、汽车、纺织、服装等主要出口产品,成为推动制成品贸易乃至世界贸易的主要因素。据美国商务部报告,由于电子产业的突飞猛进促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出口极大增强,加速了美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日本也是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的同时,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形成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从而创造出经济奇迹。我国外贸要想在未来的世界贸易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贯彻科技兴贸战略,切实加强贸技结合,不断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制成品出口比重,通过结构和产品的优化,促使外贸出口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

首先,政府应制订相应的发展计划,将高新技术开发置于重要地位,帮助企业推出工业应用技术的研究。大力支持发展新材料技术、电脑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重视增强中介机构网络,以保证大规模、有效的实现科技企业成果向企业转移。政府应加强对工业技术的投资,拨专款设立专门机构,从事尖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其次,大力贯彻以质取胜战略,努力把当代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我国国际贸易产品的生产中去。当前,世界经济正经历着跨世纪的结构调整,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产品滞销和供不应求并存的局面,这是世界各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时机,我国的制成品生产企业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尽快地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并对生产体系进行适时的改造,外贸企业要提高自己产品的技术含量,把新的技术增长点放在创造新的技术、新的价格,从而创出自己的独有品牌和知识产权。

第三,加快我国电子数据交换(EDI)和贸易网点计划(TP)的建设步伐,力争在近几年内在各省市的与国际贸易经营相关的部门如专业进出口公司、海关、商检、保险、银行、运输等部门建立初具规模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并早日实现各系统的联网;要在1994年在上海初建的我国第一贸易网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争取早日实现全国贸易网点的联网,以不断提高我国进出口贸易效率,从而为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指导教师周建仁)

标签:;  ;  ;  ;  ;  ;  ;  ;  

论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_产权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