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四重视角_政治论文

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四重视角_政治论文

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四重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视角论文,四重论文,人民内部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7(1999)04-0003-05

当代中国,改革处于关键时期,各个层面矛盾都不可避免地大量涌现出来,有些矛盾甚至还会表现得非常激烈,使得我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显出复杂性、多重性、立体性、错纵性的特点。本文试图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四个角度分析这些矛盾及其内在原因,请学界同仁指正。

1、从生产力视角看,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国家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统”与“放”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的,二是市场经济。前者要求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经济正常、有序、健康运行,保证社会公正和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而这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组织来完成;后者要求运用经济手段和经济规律来合理配置经济的诸要素,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以价值规律、竞争规律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前者要求“统”,后者要求“放”。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角度看,“统”与“放”是辩证统一的,“统”是“放”的基础和目的,“放”是“统”的实现途径和基本内容,并且在具体经济动作中,“统”“放”是相互渗透的。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条件下,“统”与“放”之间的矛盾还很严重,“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严重地阻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也阻碍着社会协调健康的发展。

(2)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现阶段,一方面, 权力商品化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成某些经济领域的严重不等价交换,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权力商品化的实质,是政治权力对市场经济的非正常的渗透。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的经济职能的强化,经济权力也自然增强,实际经济部门的经济权力相对大些,利益也相对多些,而那些远离经济的部门的权、利则相对小些。由于经济权力的日益增大,“以钱买官”、“以钱设官”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严重地威胁着国家政治的良性运行,使政府的威力和功能弱化。可见,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之间的矛盾还非常尖锐地存在着,切实解决好这对矛盾是关涉我国政治和经济正常发展的大问题。

(3)经济自主与政治受主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 它充分体现风险自担、责任自负、利益自得的原则,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体和集体)同时也是责任主体、利益主体,他们有权自己支配自己的资金、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济自主要求着政治也能自主,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与经济相协调,才能使经济真正自主。应该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自主的条件是具备的。但是,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体制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因此,用政治权力无端干涉经济,渗入经济领域的事情常会发生,经济主体尽管在经济领域内可以自主,但在政治上往往受制于人。向企业摊派,向企业征份外之“杂税”等等现象,不仅使企业不堪重负,更使企业无法自主发展,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宏观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

2、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角度看, 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个体、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这个矛盾又具体演绎为个体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个体、集体、国家之间的矛盾。

(1)个体与集体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每个个体都是集体的一份子,每个集体,又是个体活动和获得利益的载体,因此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然而,在我国现阶段,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个体希望付出尽少劳动获得尽多的利益,而集体(或集体组织者)则更多关怀自己实体的利益和前途,因而总是要想方设法激励人们积极劳动,克扣其劳动成果;个体希望自己的活动(包括其意见、建议)得到社会(首先是通过集体)承认,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但集体从其整体利益和发展前途考虑,不可能完全按某个个体的意志活动,因此,它有时会这样那样地限制着个体的活动,使个体感到“压抑”。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条件下,上述矛盾常会出现,无论是个体、私营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还是国有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一矛盾。

(2)集体和集体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主体往往以集体形式出现,利益矛盾反映在各集体间尤为明显。按客观经济规律,总有一部分集体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而又总有另一部分集体一时间飞黄腾达,因此,各集体间的利益竞争非常激烈。在我国现阶段,这一矛盾在形式上表现为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之间,个体私营企业之间,集体企业之间,个体私营企业之间的矛盾等等,从内容上主要表现为争夺市场、资金、原材料、劳动力等。

(3)个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是一个政治实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利益主体。因此,国家与个体、集体之间的矛盾也不可忽视。个体、集体所考虑的利益往往带有即时性、实效性、自私性,因而对社会的整体发展,有时会起着破坏作用(当然其促进作用是主要的)。而国家的利益则具有长远性、根本性和公正性特点,它关怀着社会整体的公平合理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眼前与长远、个别与整体、局部与全局、公平与效益之间的矛盾是个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矛盾的主要内容。由于国家具体职能的行使带有明显的政治性,所以它们之间矛盾更直接表现为政治矛盾。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正确认识和处理上述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必须把握以下原则:

(1)现实地承认人民内部利益的多样性, 承认人民正当的多种利益要求的合理性。对于这些多样性、各异性的利益要求要具体分析,积极支持合理的利益要求,限制不合理利益要求,并用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予以保证。

(2)正确地认识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根本一致性和可协调性。 尽管人民有多样各异的利益要求,但这种利益关系不存在着根本的矛盾和冲突,相反,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一致,人民内部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最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决定了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可调和性。所以我们必须主要以协调的方式而不是斗争的方式来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3)牢牢把握人民的根本利益、 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人民内部利益结构中的根本地位和决定意义。人民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实现人民其它利益的前提,是党和政府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首要依据。因此在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这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益主体之间的各种矛盾的根本原则。

3、从政治上层建筑的角度分析, 新时期我国政治领域内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新旧政治体制的过程性矛盾。

从根本上说,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好的,是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但是,随着我国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新旧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日渐显化,旧体制的某些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权力过分集中、政企不分、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官僚主义、行政机制不完善、权力结构内部的监督制约功能不健全等等。这些严重危害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巩固。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现阶段政治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专权与民主之间的矛盾、人治与法治之间的矛盾、体制与制度之间的矛盾。

(1)专权与民主之间的矛盾。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 中国的专制政治根深蒂固,封建专制残余成为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一大痼疾,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危害极大。专权的内容实质在于权力过分集中,集中到一个家族甚至一个人手中,极容易产生个人专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与专权相对峙的是民主,实现民主政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也是我们摆脱封建专制,完善政治制度的有效途径。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封建专制残余的过程,民主与专权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还会长期存在。

(2)人治与法治的矛盾。在旧的政治体制中, 由于封建专制的余毒,由于我们党民主集中制不够完善,致使我国的法律既很不完备,又流于形式。统治无法,统治者违法的现象时有出现,人治是旧体制中的重要弊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是较高级的民主政治,它必须遏止个人专断,消除“人治”现象。法治既可以保证大多数人的民主权利,又能限制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种种违规政治行为,这是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3)体制与制度的矛盾。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是相互依存的, 它们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体制是基本制度的具体运行形式,先进制度的优越性需要通过一系列适合实际情况的具体体制的运行、操作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与体制相比,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经确立不可能随意改变,基本政治制度的改变也就是社会性质的改变,它是由社会历史规律所决定的。而体制则相对易变,它随着具体国情、社会时潮和社会发展中心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僵化的体制只能湮没制度的优越性,也将错过现实的发展机遇,既害国,又害民。由于国情和社会发展处于不断变化状态,因此某些具体的体制的变化在所难免,这样就决定体制与制度之间的矛盾经常发生,并渗入社会存在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如一,但是我国政治体制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尤其是当今的转型时期,这一点尤为明显。我国的政治体制,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是在大规模群众运动和强指令计划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很多不适应,它与制度的矛盾也很明显。因此,有效地解决体制与制度之间的矛盾,既是解决新旧体制之间的矛盾的必要,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值得说明的是,新旧体制之间的矛盾都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尽管从静态角度看,这些矛盾有时非常严重,但从动态角度分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日臻完善,这些过程性矛盾也将随之解决。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如下一些基本原则。

(1)按照社会主义政治本质要求来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是人民民主政治,是高效廉洁的政治,是法治政治。可是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政企不分、官僚主义、家长制、干部终身制、机构重叠滥设、人浮于事的旧政治体制的痕迹处处可见,使得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难以充分实现。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必须改变体制,既克服封建主义,特权官僚思想,又避免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消极影响,真正按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来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2 )按照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发展的要求来设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进程和任务。在社会的整体结构中,政治体制是由经济体制决定并为之服务的,因此政治体制的改革要适应经济改革要求,确立适应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政治体制的内容;确定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程序和进程,实现社会整体结构的协调发展。

(3 )按照稳定社会主义政治秩序的要求来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方案,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的政治秩序。政治体制改革要有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动乱。

4、从思想文化角度看, 改革开放使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意识不可避免地流入中国,影响我国的政治界、思想界、文化界。同时,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文化也沉渣泛起,搅乱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因此,从思想文化这个角度看,当前的矛盾明显地表现于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激荡之中。

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着四大文化背景。一是西方近代理性文明,它以理性至上、个人主义、人性至善为基本文化要素;二是20世纪以来西方反理性文化,它以反理性、非理性、消解中心、精神虚化为基本特征;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既有封闭、自足、保守、消极的一面,又有自强、合群、为公的积极一面;四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它以理性辩证为内核,以实践为基础,以调谐社会、促进历史进步为目的。在我国,尽管马克思主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但这四种文化是交映互动的,它们掺混在整个社会文化之中,从而使文化产生种种矛盾。

(1)西方民主意识与中国传统精神的矛盾。 近代西方文明的主要成果在于肯定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培育了人们的民主意识。这使西方的政治统治具有积极的、合理性的一面,也使西方人文精神得到张扬。但是西方的民主意识是以个人主义膨胀为其代价的;中国的传统精神以“无我”为上,“天”、“君”主宰着自己,也代表着自己的意愿,这样,其文化的“奴性”根深蒂固,这与西方民主意识相去太远,因此,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成为必然。中国传统精神中,最有代表的是小农意识和小商品意识。小农经济意识形态特点是闭关自守,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因此它必然缺乏并排斥民主意识,它不但没有独立的民主要求,而且会成为官僚专制政治的思想基础,小农的政治意识表现为以行政权力支配社会。小商品经济意识与商品经济相联系,但其民主意识仍相当复杂,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本质的自由性质,使人们也禀承了自由、平等、人权和民主要求,但另一方面,小商品生产出于狭隘利益,它只知自己的民主要求而不及他人,这使其文化意识或向往个人“绝对自由”,或崇拜权力、追求专制,而这都与民主的原则相悖。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是我党的指导思想,已成为我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但是马克思主义并非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只有与中国社会具体结合才能结出胜利的果实。由于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消极内容,这使马克思主义在与其结合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阻力、困难,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

(3)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之间的矛盾。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其文化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合理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而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趣在于不平等、自私、个人至上,两者是根本对立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又要广泛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样,资本主义文化必然要与社会主义文化进行动态碰撞,形成多种矛盾。

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其他文化积极因素,使它们共同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事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科学的中国思想文化。

总之,当前我国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复杂的,择取正确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矛盾,对于认清矛盾的内容,找出其原因,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  

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四重视角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