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1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1)01—0102—04
新加坡真正开始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背景是80年代初发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遭遇到了挫折。当时产业向知识密集化调整与升级的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应,反而形成了工资成本的增长超过生产力增长的不良格局,降低了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全国经济首次出现 1.6%的负增长。1986年采取了紧急的经济拯救措施,虽然很快使经济增长恢复到1987年的9.7%,制造业总产值增长也上升到1987年的23.7 %及1988年的22.5%。可是,这一好景仅仅维持了两年,占新加坡经济重要地位的国际贸易增长就从1987年的30%,下降到1988年的10%及1989年的11.4%,同期产品出口额增长也从26.8%,分别下降到11.5%及13.6%。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新加坡科研投入密度和产业技术密度一直都比较低。1990年新加坡的科技和开发总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有 0.8%。1994年,台湾的这一比例为1.8%,韩国为2.5%,新加坡只有 1.12%。同年每万名劳动人口中科研专家和工程师的人数,台湾为61 人、韩国57人,新加坡仅41.9人。
因此,新加坡如果不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摆脱产业的低增值特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无法维持原有的竞争地位与增长格局,国家2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也可能会消失。再者,亚洲新兴经济体如中国的台湾地区和韩国,正以其超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竞争优势。东南亚的后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国际竞争的格局也要求新加坡加快提升产业结构。1988年,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召开了九大政府部门组成的“全球战略研讨会”。1989年由政府部门与私人机构组成“国家营销战略工作委员会”,重新定位并制定了使新加坡成为世界级的全球化城市的营销战略。1991年新加坡成立国家科技局,标志着政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直接政策的开始。
政策的扶持与新加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新加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拉动和推动,靠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自发性的推动与市场机制的调节,是无法在短短的几年内取得同样的成效的。作为一个较小的城市国家,新加坡的企业趋于小型化,不能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产业规模与产业集中度,政府的力量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起着很大的作用。
我们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是否能在21世纪继续繁荣,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升级是否能够成功。新加坡政府正努力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引进国际资源,配合有效的产业政策,来创造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的高度化与合理化发展的条件。
(一)提升科研与开发能力的政策
科研与开发能力的高低,是国家是否有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因此,如何使本国的科研与开发能力达到国际水平是政府政策的重点。科研人才的获得,与创造其发挥所长的环境是同等重要的。为此,新加坡采取了人才与基础设施双向发展的政策。
人才的发展政策包括:(1)以政府拨款作为科研与开发基金, 资助与鼓励私人企业积极参与,促使人员在质与量上的双向提升。(2 )通过重新训练与培养企业原有的科研人才,鼓励科研人才的再教育,以及鼓励具有高教育水平的人才加入研发行列。(3)从国际上引进人才,以提升国家的研发水平,也弥补了短期内人才的急切需求。(4 )与国际著名的科研机构和中心联合训练、培养人才,使研发能力能更快的追上国际水准。(5)教育制度的改革、少年发明家奖的设立、 与高新技术有关的展览会和研讨会的进行,培养年轻一代对研发事业的兴趣。(6)提升劳动力的素质与技术水平, 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和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和知识员工的需求。政府自1996年开始就承诺拨款22000 万元用于再训练计划,目的在于提高整体劳动力队伍的竞争能力。
培养科研人才的环境优化政策是:(1 )由国家科技局配合其他与科技发展有关的政府机构和大专院校,设立研发研究院与中心。到现阶段为止,国家级的重点研发研究院与中心就有14所,涵盖的领域包括生产与自动化系统、化学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学、电子技术、咨讯与通信技术等。(2)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 或鼓励相关联的企业合作投资开发新产品。(3 )鼓励原有的跨国企业或优秀的本地企业发展研发设施;提升企业的产品结构。(4)建立国际间的紧密联系。 新加坡科技局积极地与世界级的科学界与高科技产业的团体建立紧密的合作,进行科技知识与技术的交换以取得双边利益的伙伴合作关系。通过本地企业与国外伙伴的协作取得市场机会与专业化技术。(5 )撮合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使研究成果顺利商业化。
(二)引进投资政策
如何有效地引进投资,是新加坡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拥有适合企业战略性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是投资者作出实际投资行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政府不惜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配合不同产业发展的聚集区与工业园。
主要包括:(1)新加坡科学园, 这是本地企业与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与生产聚集区。政府已经制定15年的计划,将原有的科学园的面积扩大两倍,使总面积达176公顷, 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及新加坡理工学院在区内的国际科学中心,国际著名的科研机构如INSEAD 与 Hopkins University将是其中的一员。(2)农业生物园,是农业与生物科技企业的聚集区,包括海洋微生物与谷物的生产、微生物与细菌、基因工程、动物疫苗等产业。(3)大士村制药区,是制药、保健产品、 生物科技等产业的聚集区。(4)裕廊岛,这是耗资70亿元将西部7个小岛连接起来的工业岛,主要是化学工程与石油化工产业的聚集区。化学工业是新加坡的第二大制造业,年产值超过250亿元,目前, 在该岛上生产的企业有20家,总投资额为120亿元,尚有另外的10家正在建造中。
(三)科研成果的产权保护与商业化政策
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是跨国企业及科研机构选择新加坡为其产品进行研制开发,或设立其科研中心的理由之一。新加坡除了为国际市场上的研制需要提供服务外,也非常重视对科研成果的鉴定与保护,并协助开发者或机构为科研成果获得专利权。
国家科技局与其他有关机构也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发新产品,并尽量促使更多的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这样一来,既能调动科研人员与科研机构对开发新产品、新发明的积极性,提高科研能力,又能鼓励企业在新产品与科研技术上的投资。
(四)企业内部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引进新的跨国高新技术企业来投资的同时,政府也不忘协助原有的企业进行内部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的效益。安排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研究,调整原有的生产线与生产设备,转换为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以重建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对现有电子制造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将有助于他们重获市场。
(五)政府与企业合作、本国与外国合作的发展政策
新加坡经济发展成就和国家竞争力的表现,虽然在国际上评价相当高,但是在企业的创造能力、科技水平、资金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则比较低弱。如果想单靠本国的力量与别国竞争,成功的机会很小。所以,在国际市场上,不论是科技与资源方面,都应该尽量取得与科技领先国合作与联盟关系,以达共同成功的目标。
在发展本国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实行各种奖励计划,支援与配合企业的各项发展计划,采取政府与企业共同推动发展的策略,通过促进企业间共同投资开发新产品,或由科技局下属的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在政府与企业互动的条件下,推动新加坡技术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新加坡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与挑战
这次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衰退,使新加坡经济在短期内难以复苏。新加坡的外汇储备在1999年的前三个月就两次降低,从1 月份的1253亿美元下跌到3月份的1243亿美元, 部分原因是受新元币值下跌,部分原因是经济增长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及区域各经济体的负面影响。而区域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不稳定局势,需求的大幅度下降,正威胁着新加坡经济政策的有效实行。
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预测,如果国家实施的调整经济计划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1999年的经济增长将只能介于1%与-1%之间。未来长期的发展目标,仍然是深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了在渡过危机后为经济复苏做好全力冲刺的准备,新加坡已为其稳定进入21世纪制定了2010年的长期经济发展规划。
(一)21世纪的产业政策
新加坡的2010年长期发展计划书中强调高新技术产业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涵盖的范围包括:电子产业、化工产业、生命科学产业、工程产业、教育产业、医疗产业、运输产业与咨讯科技产业的优化与发展,促使新加坡成为区域服务中心,并促进及培养本国的优秀企业成为跨国企业。
为了确保新加破科研能力的持续发展,国家科技局将在研发能力及人力发展方面做进一步的投资,投资的途径是协助14所国家重点研究机构及中心实力的增强。国家科技局总裁张力昌指出:“投资在研发能力及人力发展并不代表一切,如何留住目前的投资,并吸引新的投资。还必须与工业界密切合作,把重点放在开拓创新能力上,以协助公司提高环球的竞争力。”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于1999年3月3日宣布拨款1 亿新元作为协助本国优秀企业的“3Cs”计划援助基金。培养及加强100家本国的优秀企业的实力,以便在经济复苏后或条件适合的时候,成为其他国家的跨国企业。经济发展局计划通过联合投资、合作与联合的途径,使选定企业的资本不少于1亿新元。政府的主要投资公司与私人大企业, 在这项计划中将扮演着联合投资的合资者的角色。选择合资的产业类别包括电脑零部件、数据库、自动化产品、咨讯与通信、半导体和国际运输等。政府也撮合跨国企业与本国企业的合作与联合,已经成功撮合的产业类别包括生产供石油化工、特殊化学和制药等工业应用的先进仪器与电力工程服务。
(二)21世纪科技企业家策略
1998年9月推出的“21世纪科技企业家策略”, 就是要结合政府资金与私人企业的经验,帮助有潜质高科技“启动者”,将他们的科技发明转化为有商业价值的发明,发挥他们的创业精神。由国家科技局提供一整套完整的、多面性的援助计划,涵盖的范围包括软硬件的援助,从概念到第一件样品的制造及专利权的取得;建立机会与资金获取的途径与网络;提供技术与商业方面的各种相关的咨询服务,可以说是从孵化、成形到脱壳,进行全过程服务。当商品开发出来以后,由政府协助寻找或获得创业的资金来源,降低科技人才创业的风险。目前,已选出15个启动项目,正在做最后阶段的考核,并拨款1080万,准备三年内制造出一批新加坡的科技创业家。
经验与教训
综合上述,新加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成功的。我们也可以从新加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与教训。
(一)政府的干预与产业政策
新加坡政府几乎集中所有可用资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固然不可以抹杀,但若要在设定的期间内取得如此成果,缺少政府强而有力的干预是无法如期实现的。
但是,我们也不可忽略政府干预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如果政策出现了失误、产业的选择错误或策略上的误差发生,对产业与国家经济所造成的伤害将是非常严重的,1985年的经济衰退便是个很好的例子。政府的行政效率,对国内、国际局势发展预测的前瞻性,是新加坡自建国以来,能持续取得高增长的原因。但长期过度的干预,又导致了政府无法从市场中解脱。亚洲金融危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深刻教训。
(二)创业精神的培养
多年来新加坡人习惯了长期依赖政府领导过日子,是否有能力破除这种凝固的旧观念,形成勇于开拓、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不计成败的创业精神呢?这是“21世纪技术企业家策略”是否能成功的关键。不可否认,在创业的关键过渡期,政府短期的介入,有利于降低开拓新产品、新市场的风险。问题在于政府放开手以后,这些在政府怀抱里成长的企业家,是否有独立的生存能力,或者有独立拓展他们事业的能力呢?从根本上来说,创业精神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强化与社会制度的改革,让年轻人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并具有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
(三)人才库的建立
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命周期比较短,更新换代的频率非常高,拥有足够的数量、并具备有超强的科研与开发能力的人才,将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目前,新加坡主要是通过引进具有卓越成就的科研人才来弥补本国人才的不足,但目前人员流动性的问题正困扰着企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业的高收入与职业前景,又使很多优秀科研人才流失,如何平衡产业间的人力资源的流动,建立足够强度的人才库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问题。
(四)科技知识与信息的获得
新加坡采取通过国家与国家间、国家与机构间、大专院校间或科技中介等各种办法和途径,获取最新的科技知识与信息。不论在财力、影响力或谈判条件上,比单个企业行为更具优势。同时,也更能配合国家与企业的战略目的。
标签:新加坡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