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献资源质量评价指标分析_文献论文

高校文献资源质量评价指标分析_文献论文

高校文献资源合格评价指标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评价指标论文,合格论文,高校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文献资源是高校办学的保障条件之一。最早提出高校文献资源数量保障标准的规定是1964年5 月由原高等教育部颁发的《一般高等学校规划面积定额》(修正草案), 按学校规模的大小规定生均藏书量为260册—140册。此后该定额于1979年、1984年、1992年三次修订, 但对藏书数量的要求一直没有改变。1994年—1996年各省图工委组织高校图书馆评估时,对馆藏文献数量要求的依据就是该定额。由于标准定的太高,60%以上的高校馆均无法达到,其中40%的高校馆仅能达到定额的30%左右[1],难以得到贯彻。1997年9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颁发了《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价方案》,其教学条件部分规定:图书馆生均藏书量≥100册且年生均新书≥2册为A级, 生均藏书量≥80册且年生均新书≥1册为C级。该评价指标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量化建设的主要依据。虽然评价指标对生均藏书量定额做了下调,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在当时此评价指标对高校文献资源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却不尽合理。且不论其没有反映出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量化指标,单就生均藏书量和年生均新书量指标本身来看,笔者认为也不符合馆藏建设和文献利用规律,不适应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有予以修改的必要。本文将对此进行论证分析并研究合理的高校文献资源合格评价指标。

2 现行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指标本身存在的矛盾分析

生均藏书量是指在校生平均拥有的藏书数量,反映了高校图书馆的全部馆藏数量,而不论这些藏书的使用价值如何,是一个数量概念:年生均新书是指在校生每年平均拥有的新书数量,表面上看,是一个数量概念,衡量单位也是册数,但核心是一个新字,表明在馆藏体系中增加新鲜血液的力度,新书越多,利用率就越高,办学保障也就越好,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年生均新书是一个质量概念。从馆藏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文献资源进行评价,显然是一个进步,但可惜的是指标在数量要求上却存在矛盾。

在这里我们做一个假设。一个在校生规模不变的新建馆按照A 级标准年生均2册速度要求采集图书,则达到生均藏书量100册时需要50年时间。因藏书体系建设的特殊规律性,排除采集量大起大落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当藏书量达到指标要求时,四五十年前的图书仍在使用中。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图书的有效利用时限在10—20年左右[2], 表明实际进入流通而被读者利用的图书数量约占全部藏书的20%—40%,由于高校馆的藏不是目的,除一些有保存和继续利用价值的图书外,其余基本上属于可剔除范围,而如果剔除,则馆藏数量又难以满足生均藏书数量指标。因此,对一个正常采集补充、剔旧的图书馆馆藏建设来说,同时满足生均藏书100册,年生均新书2册是不可能实现的,可见对指标进行调整势在必行。

2.2 指标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以来,很多高校图书馆为了评估达标需要,藏书剔旧工作基本上不正常开展,大量已没有利用价值的图书仍滞留库内,以保障藏书总数量。在这种状况下,98年时除建馆历史较短的高校馆外,80%以上能满足生均藏书量100册要求。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各高校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扩大很快,2001年普通高校的在校生达719万人,比1998年翻了一番多[3]。虽同期高校文献经费投入有所增加, 但因数字化建设等导致资金使用上的分散,大多数高校馆馆藏文献总量的增幅不是很大,距离指标的要求越来越远。笔者通过电话调查的方式对原煤炭部所属的11所高校图书馆2001年馆藏建设情况进行了统计,详见表1。

表1 原煤炭高校图书馆生均藏书量与年生均新书量

校名

藏书量年进新书在校生生均藏书学生均新书

(万册) (万册) (万人) (册) (册)

中国矿业大学 95 5 2.243

2.3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80 6 1.844

3.3

山西理工大学 1203 1.867

1.7

西安科技学院 80 3 1.173

2.7

山东科技大学 1103.51.669

2.2

湖南科技大学 40 3.21.040

3.2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 49 2.31.241

1.9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 50 8 0.863

10

华北煤炭医学院

35 1 0.844

1.3

华北科技学院 32 3 0.840

3.8

原煤炭高校分布在各省,目前有属于教育部直辖高校,有各省重点高校,也有一般高校和刚实现专科升本科高校,基本能反映高等学校藏书建设的现状。从表中可以看出,生均藏书量都达不到指标要求,基本在40—60册之间,而年生均藏书量则全部达到C极要求,70 %的馆达到A极要求。说明藏书量指标定的较高, 以此作为标准衡量高校文献资源保障条件,达到要求的太少,就失去了指导意义。

笔者在电话调查中也了解到许多馆长的苦衷,不希望将数据公布于众,怕影响学校的办学评估。实际上就是这些数字也未必没有水分。高校图书馆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在回朔建库时往往将出版时间太长、没有继续流通价值的图书打入了“冷宫”,但仍保留在财产帐上充数,没有进行剔除处理。因此,对总藏书数量的过高要求,必然导致高校图书馆因不及时剔除无用图书而造成的信息污染,给读者选择信息带来很大不便,同时也造成图书馆馆舍拥挤,文献资源管理困难的不利局面。这无疑也是我国高校藏书利用率大大低于国外水平的主要原因(国内平均0.3—0.4,国外在1.4—3之间[3])。

3 合理评价指标探讨

3.1 国外大学文献保障标准简介

关于高校办学的文献保障数量标准,各国存在很大差异。英国大学图书馆馆藏的最低标准是10万册;美国提出以5 万册为基数按读者类型和研究课题需要来计算;日本规定千人配备图书5万册,以后每增加1千人增加藏书1万册:前苏联确定的图书最低保障率为读者人均12—16 册[4]。我国教育部1984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对藏书量指标没有提及,但在关于人员定编时规定以学生1000人、藏书5 万册配备15名工作人员为基数…(2002年修订时删除了这一条),对藏书数量的要求与国外有类似之处,标准并不是很高。因此在探讨高校文献资源合理评价指标时,降低总量要求而提升质量指标,达到量与质要求的统一,对促进图书馆馆藏建设很有益处,应是把握的基本原则。

3.2 制定合理指标的理论分析

强调把握藏书的质量,在这里就是指馆藏体系中较新的、正处于利用期的图书所占比例要高。为合理确定其比例,需要了解文献利用率在文献出版时间上的分布状况,这就有必要引入文献老化半衰期理论来进行分析。文献老化是指科技文献随着其出版年龄的增长,逐渐失去了作为科学信息的价值,以及因此越来越少被科学工作者和专家们利用的过程。文献老化半衰期是指这样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发表了正在被利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5]。据此可以确定,对图书馆馆藏建设来讲, 处于文献老化半衰期之内的文献数量应占到馆藏总量的一半,方能保障馆藏的质量,达到数量与质量的和谐统一。这意味着每年新增加文献数量与文献老化半衰期的乘积值达到馆藏总量的50%。由于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新书量分别是馆藏总量和年新增加文献量在在校生规模上的分布,因此合理的生均藏书量和年生均新书指标可用下式确定。设生均馆藏数量为M(册/生),生均年进新书量为N(册/生.年), 文献老化半衰期为T(年),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M=N×T/50%

3.3 指标确定

由于文献老化受学科性质的影响,不同学科的文献老化半衰期存在差异。文献[5 ]介绍了通过引文分析得出的九个学科领域文献老化的半衰期:化工4.8年、机械5.2年、冶金3.9年、数学10.5年、物理学4.6年、化学8.1年、地质学11.8年、生物学7.2年、植物学10年。笔者曾对矿业科技文献老化规律进行研究,老化半衰期为7.6年[6]。由于高校的综合性越来越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往往涉及几乎所有学科领域,为保障文献最大限度地利用,建议文献老化半衰期确定为10年为宜。从表1反映的数据来看,年生均新书保2册争3册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的目标。按照公式M=N×10/50%进行计算,将高校文献资源保障指标定为:

A级:生均藏书量60册且年生均新书3册;

C级:生均藏书量40册且年生均新书2册。

4 结论

制定可行的文献资源保障标准对促进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从保障藏书体系的量与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引入文献老化半衰期理论探讨了制定指标的数学模型,提出了高校文献资源保障的A级和C级指标,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标签:;  ;  ;  ;  

高校文献资源质量评价指标分析_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