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与二次创业_创业论文

新型工业化与高技术开发区的二次创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技术论文,化与论文,二次创业论文,开发区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5)01-0015-08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球兴起一股建设科技工业园以及国内不断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创建发展起来的。在第一次创业阶段中,我国高新区的发展打着政策驱动的深深烙印,园区内生发展能力弱,区内的企业聚集呈现“形聚而神不聚”的发展形态,因此,在新的一轮以严格土地、信贷审批管理制度和规范政府职能为重点的宏观调控下,高新区面临着政府支持和政策优惠弱化的严峻形势。为提高我国高新区的内生增长能力,我们必须将高新区二次创业与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和实施紧密相联,通过培育高技术产业集群,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新的组织体系和创新体系,完善园区制度建设以实现我国高新区的持续发展。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与高新区发展

从国际上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工业化模式中的传统产业结构开始趋于优化和高度化,即走新的工业化道路,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Dale W.Jorgenson通过实证和历史统计分析,详细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历程,它不仅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1]。Freeman和Lundvall认为,企业的地理集中通过信息交易、知识外溢等方式支持创新发展。由于地理上毗邻,因此通过区域内部的交易能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分担成本,从而发挥单独区位所不具备的“集体”优势。Audertsch认为:企业乐意迁入“信息富裕”的环境,是因为企业“扎堆”后,员工的非正式交流或员工的“跳槽”将使各种默会知识(信息)在企业之间传播。Manuel Castells和Peter Hall则把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载体称作技术极(technopoles),并将其发展模式分为四类:高技术产业综合体模式、科学城、技术园区和日本“高技术城”[2]。

在我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工业化而言,区别“新”“旧”的重要标志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见表1):

表1 传统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比较

传统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

发动主体 以政府发动为主以民间资本驱动和市场力量为主

竞争方式 以低成本为主 技术创新

资源基础 强调物质资本积累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发展模式 以数量扩张和规模扩大为主的粗放型发展 集约型集群发展

产业“生态” 建立健全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的传统工业体系 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形成完整产业链

1.以政府发动为主的工业化要向以民间资本和市场力量推动为主的工业化转变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机制已逐步成为调节工业化的主导力量。随着改革的深化,民间资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新型工业化首先要改变传统工业化依靠政府发动为主的动力机制,向以民间资本和市场力量推动为主的工业化转变。

2.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的工业化方式要向以技术创新为竞争优势的方式转变 新型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关键因素是科技含量要高。科技含量高是“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根本前提。技术创新一方面要使高技术革新成果产业化;另一方面要使用最先进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所以,新型工业化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寻求竞争优势。

3.从建立健全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的传统工业体系转向以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为基础形成产业链 在我国传统工业化时期,建立较为健全的国民经济工业体系是当时工业化的主要任务,特别是受制于政府主导的制度安排,这一时期的产业体系中,国有大型企业是主体,产业、企业之间关联性较弱。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在传统工业化基础上,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并且通过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关联度高的产业链。

4.从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向重视人力资本开发和合理利用的方向转变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本的形成和激励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5.从以数量扩张和规模扩大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以追求发展质量和注重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的集约型集群发展模式转变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我们必须追求发展质量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引导区域内产业或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集聚发展,这是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目前,在浙江的一些地区,企业的集聚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政府、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因此,从工业化与高新区发展关系来看,在新型工业化阶段,我们需要在传统工业化时期建立的产业分类基础上深化产业内部分工协作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要利用高新技术来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度化,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产业协调,升级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目前,支撑我国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当中有80%是民营科技企业,因此,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集群体,是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重要载体,高新技术开发区,特别是国家级高新区要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

二、我国高新区发展的经济绩效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高新区发挥了开拓国内市场、吸引外资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高新区已经成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基地。集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区位特征,与传统产业集群形成的农业园、工业园相比而言,高技术园区是一种现代产业聚集形态。从产业集群角度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效应:

1.集聚效应:高新区已逐渐成为各类知识型人才的集聚地 高新区中高技术产业的集群发展必然会诱导与高技术产业相关的研究开发活动和专门人才培养的扩大,从而为高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外部知识资源。同时,高技术产业集群也可以为知识型人才集聚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良好的环境。到2002年底,我国国家高新区已经聚集了14000多名博士毕业生,80000多名硕士毕业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成就卓著、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科技企业家,创建了一大批海外学子创业园[3]。

2.集成效应:高新区是对外引资引智和技术国际化的窗口,也是科技产业融资中心 近年来,高新区以其良好的软硬环境和较强的技术配套能力,吸引了国际上一大批跨国公司投资办厂,吸引了大批海外人才落户创业,成为我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重要基地和国际化的窗口,高新区也成为“海归”人才创业和外商投资的首选地。此外,高新区促进了金融资本与优势技术资源的结合。目前,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优良的业绩支撑下,我国深、沪两市上市高科技板块的走势明显强于大盘,上市高科技企业盈利水平较高,成长性良好,带动能力较强,各地高新区成为科技产业的融资中心。

3.创新效应:发展高新区是建立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 科技工业园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方式,是科研、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集中区域。2003年53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270亿元,比上年增长30%以上,高出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7个百分点,出口创汇570亿美元,同比增长73%,目前国家高新区实现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全国的50%以上,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4]。

4.示范效应:高新区成为我国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示范区 高新区的管理主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改变了传统的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手段的经济管理模式,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高新区的企业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高新区基本形成了吸引、聚集和培育人才的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运行机制,为科技体制改革及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供了示范。

5.合作效应:高新区是向传统产业扩散高技术的辐射源 高新区内的高技术企业首先通过兼并、租赁等形式盘活了老企业的存量资产,解决了部分企业的资产闲置问题。其次与传统产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对提升传统产业技术、促进各地支柱产业向高科技化发展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6.创业效应:高新区是创业企业的重要基地 高新区成为我国高技术企业的“栖息地”,一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诞生于高新区的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较大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众多的中小科技型企业也在高新区不断孵化和衍生裂变。高新区内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发展,增加了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劳动者就业结构的高层次化。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共有企业2.5万家,2002年工业总产值1.3万亿元,创造了近300万个就业岗位。

三、高新区发展中的内生机制缺陷

在过去的10多年中,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发展速度也较为迅速。但是,这种发展是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建立开发园区,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甚至是靠“政策倾斜”来吸引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著名的国际跨国公司入住而形成的企业空间集聚。在高新区发展初期,依靠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优惠,甚至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不仅符合高技术产业“高风险、高投入”的发展规律,也是一些成功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但是这种发展思路不利于高新区长期持续发展。这种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驱动的发展模式也使我国高新区自身的发展存在自主的产业集群机制和内生创新机制的缺失,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粗放式”的外延发展,集约度不够 我国高新区第一次创业阶段以地引资、以地养区的粗放发展制约了高新区内生发展水平。这种粗放性表现在:单位土地产出率低、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低、高新区企业的利润率低且出现下降趋势、高新区合理规划土地发展面积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矛盾突出。据科技部的一份调查表明,截至2002年底,我国台湾新竹科技园的面积只有5.6平方公里,但2000年产值已达9600亿新台币,每平方公里的工业总产值为400多亿人民币。我国内地53个高新区总规划面积为724.90平方公里,其中新建区面积为490.10平方公里。按建成区面积计算,每平方公里建成区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上缴税收分别为26.67亿元、5.98亿元和1.48亿元。

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未能形成 高新区的创新机制有着政府主导的深深烙印,相当多的高技术企业忽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或贸而不工,或科而不研,或研而无果。企业把主要精力用于高技术产品的贸易上,进行低层次的、重复性的经营竞争,缺乏现代技术内涵,企业应该有的创新主体地位未能形成。在计算机产业方面,由于计算机的CPU主要依靠进口,高新区企业赚取的主要是加工费,平均赢利只有2%-3%[5]。

3.优惠政策过度,空间扩张大快,竞争力不足 在高新区发展初期,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也会造成一些弊端:重视竞争规模而忽视竞争水平;重视即期效应忽视远期效应;重视空间扩张忽视竞争力的形成;政策太过优越,削弱了高技术企业做大做强的压力。

4.产业缺乏关联度,集群性不高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长期“条块分割”的外部环境和高新产业群的发展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高新区内各企业长期以来各自为战,彼此之间在低水平上竞争,群内企业和机构彼此之间的产业和技术关联不强,有些企业甚至是以牺牲地方利益换取的技术上并不先进、又不能与区内产业配套的外商投资企业,造成了其相互间交易成本高,降低了高新产业群的合作效率。同时企业缺乏创新的活力和地区优势,也不利于产业群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5.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趋同性,各区比较优势不明显 由于创新能力的缺乏,许多高新区缺乏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传统产业存在的重复建设现象似乎正在高新区内重复发生。许多开发区片面追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而忽视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在经济技术起点不同的高新区生产相同的产品,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雷同,各区比较优势不明显。

6.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文化环境尚没有形成 目前,在高新区的发展环境上,园区管理和政府战略重点放在扩大规模、提高园区内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的建设上,忽略了企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使得园区还没有形成一个鼓励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和重视合作与非正式交流的社团和区域文化环境,园区缺乏创业文化氛围和创新精神。高技术企业中存在的“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文化现象及“师徒店”经营和家族制、家长制管理、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以及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互不合作、不讲信用等负面文化,对培育园区创业和创新文化环境形成了较大的桎梏。

四、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下的高新区二次创业战略对策

要推进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我们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内涵,加快高新区在竞争方式、增长方式、创新方式、生存环境、创业文化和人才战略等六个方面的转变,提升我国高新区的内生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见图1)。

图1 新型工业化要求下的高新区二次创业思路

1.实现增长方式上的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完善产业链,加快具有各自特色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建设 “集群”概念源于生态学,原意是指以共生关系生活在同一栖所中的生物族群。从经济学上看,集群指的是经济活动主体的空间配置形式和运行关联,是介于企业和市场的中间组织形式和机制。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是体现“集群”内涵的两个不同层次:企业集聚侧重于企业在地理上的“扎堆”,而企业之间、企业所属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6]。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因此,产业集群是在企业空间集聚基础上强调产业内各种要素的有机聚合和协同整合,进而汇聚成多层次的创新网络系统,它具有降低创业成本和促进创新的功能。成熟的产业集群重视产业链的完善和企业之间产业关联,世界高技术企业集聚发展的经典模式是硅谷模式,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我国高新区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向集约转变,需要建立完善的产业关联机制。(1)以构建产业链为目标,形成基于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化基地。针对高新区“有企业无产业”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高新区要结合已有产业布局,通过产业细分,建立起上、中、下游关联密切的产业链。根据各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合理选择产业定位、技术层次,形成适应区位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最有效利用区位产业发展资源的特色产业化基地。武汉东湖高新区利用几种得天独厚的资源的相对优势,如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信息优势等,已经形成了信息光电子产业、能量光电子产业、消费光电子产业和以软件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这一产业集群有一个主导或核心产业,由这个产业引发一系列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并呈现专业化的特性,如以长飞、烽火通信为龙头的光纤光缆产业;以武汉电信器件公司、太空通信、光讯公司为骨干的光电器件产业;以华工科技、楚天激光为基础的激光产业;以武汉日电、NEC中原等企业为首的通信系统产业;以中地信息、适普软件、开目等企业为代表的软件产业。并且相关产业的企业彼此相互依赖,有很强的关联性。(2)以价值链为基础,建立完善的专业分工协作机制。价值链是将核心企业与客户、分销商、供应商、服务商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来自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网络。高新区企业只有以价值链为基础分工协作,才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高新区分工协作方式应该多样化,可以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分工协作,可以是以销售为中心的分工协作,可以是以原材料供给为中心的合作,也可以是以承包服务为中心的协作。尤其是建立和培育以新型零部件为中心与大企业共同发展的网络状小企业集群最为重要[7]。(3)建立以市场选择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发展体系。高新区集群功能的发挥,大都通过主导产业的带动而形成强有力的支撑点和产业群体,经过技术、资金、产品、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上下左右传递、重组、渗透和集聚实现。这是一个市场有序选择和提高的过程。政府必须意识到,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只有遵循市场优选法则才是理性的,否则,高新区容易成为“政策区”。

2.实现从单一重项目引进向重环境和服务的转变,营造让“大企业长大”和“小企业快生”的环境,形成合理的大中小企业共存共荣的企业“生态”结构 国外学者对高技术企业集聚理论的研究表明,影响高技术的集聚大致有四类因素,即产业的本地联系、企业衍生(spin-off)过程、高技术产业的劳动过程以及面对面的知识和信息交流[8]。其中,企业衍生过程是影响高技术产业集群的重要因素,产业集群的优化也能为企业衍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对于高新区而言,企业衍生包括“大企业长大”和“小企业快生”,在高新区的第一次创业过程中,政府工作的重心是培育和引进项目,有了项目并不等于就可以实现高新区的目标,项目的效益要由环境和制度等来实现、发挥和扩大。因此,政府营造一种让大中小企业共存共荣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下大力气优化环境,营造中小企业衍生的良好空间,增强高新区作为现代产业集群体的集聚效应。适应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快生的环境应该具备以下要求:具备绿、洁、亮、畅、美的市容环境;满足各种需要的、具有便利性的各种基础设施;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周到的服务环境;让人有安全感的治安环境;成本低、效益高的经营环境;催人奋进的舆论环境;对个人财产权和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的法治环境;充分调动广大科学家和企业家积极性的政策环境;使产、学、研、居融为一体,使人心情舒畅的居住环境。(2)建设良好的融资环境,加速技术资源的资本化。现代产业集群解决的是产业链与技术链的有机结合。高新区未来融资的基本思路是: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重点,充分利用债券、信托等金融工具,扩大企业间接融资规模;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板的功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融资平台;强化和完善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拉动园区内企业扩大再投资;进行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3)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这是“大企业长大”和“小企业快生”的保障。努力办好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技术创新提供集中高效服务,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创新与发展:努力培育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培育和规范管理各类社会中介组织,架起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建立和不断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科技企业创新成本与风险。如武汉东湖高新区形成了“四位一体”创新服务体系:由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邮科院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研发主轴、以一大批国家重点高新技术示范基地为技术转化平台和国家东湖大学科技园、一批孵化器为成果孵化平台和一批中介服务体系为主的产业化服务平台构成。

3.实现竞争方式上的以政策优惠为主向制度创新为主的转变,通过创新集成机制、要素联动机制、风险规避机制等制度建设,增强高新区的综合竞争力 由于政府优惠政策驱动的集群模式并不重视对企业聚集的内在机制的建立,而使得这些在空间上已形成的企业集聚并未显现出强烈的植根性和综合竞争力。高新区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需要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方面,需要营造以下几个机制:(1)创新集成机制。集成不是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即按照集成规则进行的组合和构造,其目的在于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建设高新区创新集成的机制要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集成创新,进而提高高新区协同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网络化程度。(2)联动协同机制。发展高技术产业一个重要的障碍是要克服制度上的资源分散和体制分割。这就要求树立“大科技观”,拓展科技管理工作的视野,凝聚全社会科技力量,整合资源,以资金、政策、信息来推动官、产、学、研、银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努力调动各主体单位的积极性,并支持它们在重点领域联合实行创新攻关。(3)风险规避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特点。风险投资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金融制度创新,从规避风险方面来看,完善风险投资企业的退出机制就显得愈加重要,退出机制可以减少创业者的风险,增加创业者的可选择行为,减少创业企业空间转移的可能性。此外,我们还要通过中试基地和“企业孵化器”等载体的建设,通过加强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搭建产权交易、流动平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风险规避通道。

4.实现企业创新方式上的由单一模仿创新向模仿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方式转变,增强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产业集群的实现载体——高技术园区发展实质上是一种创新网络经济组织形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发挥高新区区域创新、协同创新功能的基础。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的原始性创新,努力实现从单一模仿创新向模仿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方式转变,这是我国新世纪高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实现这一转变需要重视以下两点:(1)建立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治理机制。企业治理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治理机制需要具有以下特点:完全的市场机制、明晰的产权机制、强烈的动力机制、灵活的经营机制、全新的用人机制和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通过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推进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2)从提高核心竞争力角度出发,选择多种创新战略实现企业自主创新地位的形成。创造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服务和应用关键技术(如企业信息化),是我国高新区中科技型企业应该采取的战略。获得关键或核心技术形成企业自主创新地位的途径有三种:一是通过战略联盟。主要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资金或技术力量相当的公司,基于共同研究和开发高新技术的目的而组成的一个互补型战略联盟。因此,要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战略联盟、高新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的联盟和企业国际合作,充分利用研发投资“溢出效应”,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技术开发机构,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充分利用世界先进技术成果。二是企业兼并。企业兼并与收购已成为跨国公司直接获得关键技术、现实生产能力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三是企业自身加强研发,进行技术创新。研发是企业创造核心技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基点,我们要着力于落实把技术、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采用和创立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例如期权、技术入股、优先购股权试点等等,营造R&D活动的激励机制。

5.实现由“小富即安”、“故步自封”的封闭的创业价值观向勇于冒险、不断创新的开放的创业观念转变,建设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文化“土壤” 硅谷是世界公认的高科技发源地,良好的制度和创业文化氛围,是硅谷成长的力量源泉。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容忍跳槽、宽容“背叛”,勇于竞争、善于合作,吃苦耐劳、不断创业是硅谷的创业文化特征。Ann Lee Saxenian对造成美国两个主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差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作了深刻的比较分析,认为硅谷的成功在于那种合作与竞争的不寻常组合连同其他要素共同构成的制度环境[9]。华裔经济学者Junfu Zhang认为硅谷的成功在于高技术与人们创业精神的结合[10]。因此,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土壤是高新区发展的必要条件。文化对创新具有激励功能、导向功能、扩散与渗透功能、凝聚功能、规范与整合功能。高技术园区的建设必须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的沃土中,特别是创造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文化土壤:(1)从微观层面看,要树立和培育创新和创业的民众精神。民众的价值观念是创业文化、创新环境形成的微观基础。因此,在高新区中,我们要鼓励民众(既包括企业所有者,也包括经营管理者)改变“小富即安”和“故步自封”的传统封闭创业价值观,形成以追求卓越,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团结协作,重视创新为代表的开放创业价值观念。(2)从宏观层面看,要发挥政府作用,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有利于创业的制度环境。首先,在高新区中要重视文化观念与金融的结合,建立能促进民众创业观念、创新创业文化向创业资本转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其次,要制定合理配套的政策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营造竞争性市场环境,减少创新和创业成本。再次,在高新区实施国民待遇,鼓励外来人员投资创业,形成具有高度开放性的区域经济结构,保护各种产权形式的企业,着力培养中小型创新企业。此外,还要大力发展商会和行业协会,政府将许多社会性事务交由社会中介组织办理,发挥这些中介组织服务、引导、整合和沟通功能。如东湖高新区一直以来坚持尊重纳税人、宽容失败者的创业环境,同时还致力于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文化建设,独具特色的园区文化融合了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洋溢科学精神的院所文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积淀深厚的楚人历史文化、理念先进的外来文化、现代气息浓郁的社区文化以及以创新为总目标的制度文化。

6.实现从重视单一的空间规模扩张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转变,让大师级的帅才在技术源头上提供产业化技术源泉,让领袖型科技企业家作为园区产业的领航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创新是园区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的主体是园区集聚的人才。在把土地、信贷和优惠政策等要素投入以实现空间规模扩张的一次创业阶段之后,高新区的发展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理念,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1)建立人力资本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激励机制。创新行为的指向在很大程度上受激励机制的影响。相对于科技型企业集群的高新区的激励机制而言,股权激励是基于人力资本的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制度创新。为此,要努力探索多种股权激励的实现形式,加强法律法规的修订,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为股权激励的实施创造条件。(2)让人才脱颖而出,解决领袖型企业家短缺问题。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确立后,关键就在于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企业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必然也是推动高新区集群成长的主体力量。我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最关键的是要解决领袖型企业家短缺问题。领袖型企业家要能“用天下钱,使天下人,融天下智,取天下财”。为此,我们要从法律上、机制上提供技术创新的环境,让人才脱颖而出,让大师级的帅才在技术源头上提供产业化技术源泉,使领袖型科技企业家作为园区产业的领航人。(3)重视发挥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办高技术企业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企业整体素质。培养高科技企业家要高度重视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出国留学人员当中有研究开发、经营管理、资本营运等各方面的人才,我们要鼓励其中一部分人带着技术成果、管理经验和资金充实到科技队伍中来,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努力形成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的新潮流,提高科技企业的整体素质。

标签:;  ;  ;  ;  ;  ;  ;  ;  ;  ;  ;  ;  ;  ;  

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与二次创业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