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事业改革发展论文_李曈

气象事业改革发展论文_李曈

摘要:

如今改革开放已迈入盛年40年历程,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迅猛的同时,气象事业在党的关心和几代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78年12月,我党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此,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开启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关键词:气象 改革发展 历程

引言:

作为在吕四气象站里长大、从小耳濡目染气象观测氛围的我来说,算得上是个气象事业改革发展的小小见证者。从我有所记忆起,就目睹了父辈一代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一间低矮的平房叫作值班室,一台PC-1500计算器就是当时最先进的测报工具。一部电话机是气象信息的传输渠道,几个我叫不出名字的简陋仪器,就是气象测报的全部数据来源。观测场上的探测仪器都十分简单,在完全人工干预的前提下,完成难以想象的全部测报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夜以继日的辛苦工作,锻炼着几代艰辛的气象测报人。每到汛期,每当狂风暴雨,观测员都风里来雨里去,凭毅力、用最原始的测报仪器与观测方法,完成难以想象的测报任务。

1观测工作是整个气象业务的基础

1.1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经过40年气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全国2416个国家气象站已全部实现气象观测自动化。 1988年以来,我国共成功发射了5颗极轨气象卫星和5颗静止气象卫星。第一部国产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自1999年开始正是投入气象业务,全国已建成150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并实现6分钟一次的数据实时传输和拼图联网,观测时空密度大大提高,实现了观测资料实时汇集和共享。

1.2现在的值班员再也不用冒着风雨观云测天。坐在办公室里,利用电脑就能监测风云变幻。现代仪器可提供每10分钟一次的观测数据。从此,手工观测整理记录的基础气象观测业务,完全实现自动化。从手工编报到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从原始的警报接收设施到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管理,都已实现了难以想象的改观。如今已建成了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 气象预报方面,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2.1过去气象预报员依靠天气图根据经验和固有的理论基础,对天气的发展变化过程加以分析和描述,凭借经验与主观判断对短期天气进行预报。一叠叠天气图,见证了他们手写的青春,也反应了预报手段的原始与落后。在当时的预报条件下,人工干预的因素比较多,凭借经验和主观判断预报,虽有可取之处,但终究在预报工作中捉襟见肘。遇上突发性灾害天气、复杂天气等,预报质量就会大大降低。

2.2随着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投入业务应用以及遥感卫星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方式方法实现了重大变革。从分析天气图到数值预报的应用,天气预报预测能力不断增强,精细化和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实现了由传统人工分析为主的定性分析预报方式,转变为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方法的客观化和定量化的预报方式,预报质量也大大提高。

3完善观测与预报的手段

3.1为了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度,做出更有效可靠的预报。在当今时代,气象服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息息相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今的人们,无论出行、洗衣晒被、增减衣服都要听天气预报;无论工农业生产、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的活动开展,也都要依据气候和天气状况,视气象情况而定。回想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北京APEC峰会等重大活动,气象部门都制定气象保障服务信息发布方案,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和服务指南.

3.2针对雾和霾天气、台风等气象灾害,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气象服务信息的发布方式由传统的报纸、电话、广播等手段,逐步发展到包括电视、手机、网络、警报系统、海洋预警之声、电子显示屏、超高频警报器等方面,实现了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公共气象服务综合效益都进一步提升。

3.3随着气象事业的飞速发展,如今的气象业务已不再是单纯地向公众发布天气预报。作为气象工作者的新青年,新的形势赋予我们气象青年人新的责任,督促我们要更加努力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开拓进取。新气象人任重而道远!时代也赋予我们有义务向社会大众传播气象防灾避险知识,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争当气候变化的青年先锋。近些年,每年的“3.23世界气象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依托网络设计的“气象知识网络大奖赛”、“随手拍天气”的摄影活动,以及组织学生走进气象局等活动的开展,气象参与性都很强。另外,微信公众平台等新科技的产生,与气象服务联系了起来。运用手机等通讯工具,简明地讲述气象故事、发送气象漫画、谚语等等,都是很好的传播普及方式,让气象知识不再那么冷门。这些多种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方法,使得大家更好地认识气象,了解气象。

3.4在互联网上,气象局常被网友调侃为“总想说真话,却怎么也说不准的部门”。大家对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总是抱有深深的质疑。这说明公众都在关注气象,也是对气象人寄予了更高的期望,鞭策着气象人要不断进取。这不禁让我们深思,尽管天气预报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无法做到100%的准确率,但作为服务型行业,公众对于气象服务的满意度仍是直接反映出气象人的形象、工作的质量和水准。为了使预报更加精细,产品更为丰富,传播渠道更为多样,公众获取信息更为便捷,全国建立了5公里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一张网”和全球气象要素预报10公里网格,预报信息更新频率由之前的3小时提高到2017年的10分钟。2008年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5.6%,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和短时预报、台风24和48小时路径预报、沙尘暴数值预报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008年全国月气候预测准确率达66%,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相应地,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也快速提升。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17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89.1分,创历史新高。这些数据背后凝聚着气象工作者付出的艰辛努力,代表着气象事业向着更高技术水平迈进。气象人的努力拼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认可。

4结论

国家对于培养新一代的气象人才也十分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气象部门每年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和外语培训,全国业务技术和管理人员实现每5年轮训一次。引进和培养多种专业有机融合的气象人才队伍,重视和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为气象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年轻的气象人,永远在路上!相信气象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广学,王志德.黑龙江气象事业六十年[J].黑龙江气象,2009(4):41-45.

[2]赵同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历程[J].气象软科学,2008(2):94.

作者简介:李曈(1991-)女,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预报工作.

论文作者:李曈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7

标签:;  ;  ;  ;  ;  ;  ;  ;  

气象事业改革发展论文_李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