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双语地区的汉语中介语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纳西族论文,汉语论文,双语论文,中介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8575(2000)02—0109—07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是纳西族使用的语言。纳西语分东西两个方言,方言间不能通话。操西部方言的有20多万人,方言内部各土语间可互相通话。操东部方言的约5万人,方言内部差别大, 各土语间通话困难。东部方言地区的纳西族群众多数不懂汉语、汉文,社会生活中使用纳西语言。西部方言区虽然社会生活中使用纳西语言,但已形成了纳西语、汉语并行使用的双语地区,即使以使用纳西语为主的地区,也出现了很多兼通纳西语、汉语的双语人。西部方言区双语使用有三种情况:(1)城镇区:指丽江县大研镇,它是丽江地区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居民中80%的人通汉语,能用汉语交际,人们经常地、熟练地使用纳西语和汉语,是纳西族的双语地区。(2)坝区:有20%左右的人懂汉语,有30 %左右的人半懂汉语,双语人主要是机关公务人员、学生和商人。(3)山区:各有15 %左右的人懂汉语和半懂汉语,使用汉语的机会很少。本文所论纳西族双语地区的汉语中介语即是大研镇以及城镇附近坝区的汉语中介语。
一、中介语理论的扩展
中介语理论是70年代初,在外语教学学科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理论,中介语( interlanguage
)这一概念是1972 年由美国学者赛林格(Larry 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理论的产生使70年代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它扩展,深化了语言的对比分析,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错误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中介语理论产生于外语教学,观察的对象主要是接受课堂教学的学生。有教师、有教材,教学无不以目的语的规范为标准。无论是五、六十年代的对比分析,还是七、八十年代的错误分析,都是为了使学生提高使用目的语的语言能力,完全掌握目的语。纳西族汉语中介语是由纳西族这个民族群体在一个地区自然进行的第二语言——汉语的学习中产生的,它与外语(或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所产生的中介语是很不相同的。第一是社会性。学习汉语是出于全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是社会的约定俗成,学习者受着当地汉语语言环境的制约,一旦满足交际需要之后,一些所谓的错误、偏误也就保留在形成中的丽江汉语方言里了。第二是自然性。自然学习占主导地位,无教师、无教材、没有汉语的规范要求,满足交际需要已成为汉语学习的标准,并不要求完全掌握汉语。当他把“请喝水”说成“开水一碗喝”的时候,尽管你听到的汉话很不规范,但意思你还是理解的,实现了语言的交际。第三是地域性。地域性为中介语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地域性的中介语能形成为目的语的新的方言,如纳西族汉语中介语形成为丽江汉语方言。课堂教学的外语学习,有的人能完全掌握目的语,但绝大多数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外语学习者的母语的特点,不过这是个人的言语行为,与外语学习者的家乡毫无干系。这类中介语只能是目的语的一种个人的特异方言,因为在外语学习者家乡的语言生活中,并不使用这种外语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对双语地区由学习第二语言产生的中介语的研究,将会扩展和丰富中介语理论的研究,使之能更生动、更深刻地反映和解释社会中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
二、纳西族汉语中介语的性质
1.纳西族汉语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不断变化的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不完全相同于汉语,也不完全相同于纳西语。它以实际的交际需要为依据,在纳西语语法格式的基础上,以纳西语为起点,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向高级的用汉语形式逐步替换纳西语言形式的渐变过程。比如汉语“你今天不上街(的话),来我家玩”这句话,往往说成“你今天街上不去(的话),我家玩来。”这句话,词汇是汉语的,语法格式是纳西语的。试比较纳西语
这样的句子,有的人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逐渐用汉语的语序形式替换了纳西语的语序形式,只是在语音上留下纳西语的印记。尤其是学生,大都是从书本里学习的汉语,虚词不会轻易省略,会说成“如果你今天不上街的话,请到我家来玩。”也有的人由于汉语水平停滞不前,一辈子都是在说着这类半汉语半纳西语的句子。纳西语语序格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有些以汉语为主要交际工具的纳西人,也无法完全摆脱这种影响,象“去民族村的那天”经常会说成“民族村去的那天”。“我们也这样”会说成“我们还不是这种”。所以简单、复杂,初级、高级是就一个双语人的汉语的整体能力而言的,并不排斥高水平的人犯简单的语法错误,习惯使然,难以预料。
2.僵化后的纳西族汉语中介语形成为汉语云南方言的一部分,通称丽江汉语方言。从特点上看,丽江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云南话的滇西方言片。中介语在满足了人们交际需要之后便相对稳定,是地域性的便形成为目的语的一种地域方言,丽江汉语方言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它并非是汉语西南次方言云南话自身的分化,而是纳西族汉语中介语的“入赘”。汉语丽江方言是纳西族所说的汉语,它带有浓厚的纳西语的口音,并非是迁入丽江的外地汉族人的母语。不论何地的汉族,只要定居丽江,他们的子女就说丽江汉语方言,同样带有纳西语的口音,跟他们父母祖籍的汉语方言毫不相干。
三、纳西族汉语中介语的特点
1.纳西族汉语中介语受着纳西语与汉语内在转换规律的制约。
内在转换规律具有系统性、地域性,是形成汉语中介语带有纳西语语音特点的基础,大研镇地区不同的村寨表现有几种不同的汉语声调的转换规律。根据目前发表的材料,丽江汉语方言的声调有下列三类。
(1)三个调类的,有阴平(31)、阳平(53)、去声(313)。上声字分别并入阴平和去声,入声字并入阳平(《云南方言概述》第3 页)。
(2)四个调类的,有两种情况
a.有入声调的:阴平(33)、阳平(31)、去声(55)、 入声(13)。上声字归入阴平(《纳西语简志》第10、18、41 页和志武编著的《纳西语基础语法》书中也介绍了这四种调类,但调值稍有出入,阳平为21、入声为24)。
b.无入声调的:阴平(54)、阳平(31)、上声(42)、 去声(213)。(吴积才主编《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第119页)。
三种调类系统中带有入声的调类系统应当说是纳西族汉语声调的基本形式,农村或年长的人大都使用这一声调系统。另外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在城镇部分青少年说的汉语中,声调基本上转用了普通话的阴、阳、上、去的声调系统,而且调值也相当接近。这是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使用普通话教学和讲说普通话的影响下出现的新情况。部分长期在昆明工作的中、老年知识分子也有转用昆明话声调系统的,其调值略有不同,即阴平(53)、阳平(31)、上声(55)、去声(13),入声字归入阳平。上述这两部分人的声调系统并不是地域性的,不宜归入丽江汉语方言的声调系统类型,应该是属于个人社会方言的变化。声调系统的对应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学会的,而是成批地自然地进行对应转换,表现了纳西语、汉语两个语言间固有的内在转换规律。
纳西族转读汉字绝不是认为纳西语的这个音跟汉语的那个音相似,才用纳西语的这个音去替换汉语的那个音,转读受着转换规律的制约,并不按近拟的原则去读音。声母ts、tsh、s、z 和
2.旧瓶装新酒是中介语初级阶段语法运用的基本形式。
旧瓶指纳西语的句法规则,新酒指汉语的词汇。纳西族学说汉语时,尤其是在非指导的自然学习环境中很容易形成这种由汉语词汇和纳西语句法规则相结合的新语言形式的中介语。浅显的象把“吃饭”“打我”、“我不要黑的”、“那里有一朵红花”等说成“饭吃”、“我上打”、“我黑的不要”、“那里红花一朵有”等。这类错误有的人能改正,有的人不能改正,两种形式并用不悖。较深层的,象把“我没去上课”、“为什么不提前来”、“在八中考”、“睡在了露天底下”、“我家邻居是医生”、“垫了床塑料的”等说成“我不有去上课”、“为什么提前不来”、“在八中里面考”、“露天底下睡起了”、“我家邻居那家是医生”、“垫起一床塑料的那种”等。这类错误很普遍,而且也不易改正。在纳西族汉语中介语中的母语干扰,主要表现为纳西语语序形式的干扰。影响深刻,即使在外地汉语环境中使用汉语交际几十年的纳西族知识分子,在话语中也很难避免袭用纳西语思维习惯,采用纳西族母语语序形式。
3.纳西族汉语中介语的层级性。
纳西族双语地区的汉语学习与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中介语有很多不同。一般说纳西族双语地区的汉语中介语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指学习汉语的民族)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丽江纳西族既使用纳西语又使用汉语,汉语象波浪一样,由城市向乡村扩散。由于使用汉语是出于社会交际的需要,因此自然学习远远超过了课堂学习。自然学习是社会的大学习,人们学习的是当地通行的丽江汉语方言,也就是带有若干纳西语特点的汉语方言。课堂学习,尤其是城镇的汉语课堂教学,学习的是汉语普通话。两者的目的语不同,一是丽江汉语方言,一是汉语普通话。两者的起点不同,一是以母语纳西语为起点学习汉语的丽江方言,一是以汉语的丽江方言为起点学习汉语的普通话。两者的关系不同,一是纳西语(第一语言)与汉语(第二语言)的关系,一是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实际上普通话的学习是纳西族汉语中介语的继续与提高,不妨称之谓纳西族汉语普通话中介语。从汉语学习的角度看,二者应有高级、初级的层级的不同区别。
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是教学语言、宣传语言、工作语言、交际语言,这些年在纳西族的城镇地区已经形成了推广普通话的热潮,学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丽江汉语方言开始向普通话靠拢,尤其在语音方面比较显著。声母、韵母、声调和音节结构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吴积才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对汉语丽江方言的描写就采用了这种变化了的材料。它与用50年代语言材料编写的《云南方言概述》(吴积才等编著)中的描写就有不小的差别。《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中对丽江方言的描写,反映的是丽江纳西族汉语普通话中介语发展的音韵情况,《云南方言概述》对丽江方言的描写,反映的是丽江汉语方言的音韵情况,两书在韵母方面的显著差别是:
(1)方言志中的鼻化元音的韵母
方言志中的丽江汉语音韵系统是个动态的语音系统,它逐步向目的语——汉语普通话靠拢,一般说与普通话语音完全叠合是不可能的,但是变化到何种程度而“僵化”,现在也很难作预测性的说明。上述韵母的这种变化基本上反映了纳西族汉语中介语的层级的区别。
4.纳西族汉语中介语中由纳西语干扰造成的错误、偏误可以形成为丽江汉语方言的特点。
这些错误、偏误主要表现于语音和句法方面,并且在口语中经常用之于语言交际,长期与正确的形式并存并用。语言是社会的约定俗成,既然社会使用它,也就应当允许它存在。由于书面语以普通话为规范,这些错误、偏误的语言形式,也只能表现为一种方言的形式,并不影响汉语的规范化。今天汉语方言中也不乏存在这样的事实,比如,汉语西北方言甘青地区的一些方言土语中存在的藏缅语言或阿尔泰语言成分,这些特点也正是古代甘青地区藏缅语言民族实行双语制时由汉语中介语产生的母语干扰成分的历史积淀。甘青方言的历史发展客观地证明了纳西族汉语中介语中一些纳西语语言形式构成为丽江汉语方言特点的合理性。
5.纳西族汉语中介语的阶段性。
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是纳西族汉语中介语阶段性的基本特征。初级、高级两个阶段的分界主要表现在对词义的理解和句法的运用上。
词义理解的由初级向高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对词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初级阶段更多的是掌握词的基本意义。作为词所反映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文化心理因素构成的意义却是要在高级阶段始能理解和运用自如的。以颜色词为例,初始阶段只能掌握它表示颜色的基本意义,红、黄、白、黑之类。可是这些词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却是要在理解汉族文化的基础上随着语言运用熟练程度的提高逐步学会的。汉语颜色词的产生和发展受着汉族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这些文化的特定的含义已经融入于汉族的民间习俗和民族心理。不了解颜色词的引申意义,是无法在语言交际中正确理解和使用颜色词的。比如“红”,它象征喜庆,结婚叫“红喜事”,生孩子要吃“红鸡蛋”,万事顺利叫“走红运”,走运受宠叫“红人”,顺利成功也叫“红”,“开门红”、“满堂红”,热烈兴旺叫“红火”,“红五月”,装饰华丽的男女叫“红男绿女”,美人叫“红颜”。“红”还象征肃穆、庄严,皇宫大殿的梁柱门窗,一派深红。在中古封建朝廷中的一、二品大吏着红袍、紫袍,由之引申富贵显赫叫“大红大紫”。黄色也是尊贵之色,皇帝着黄袍,有所谓“黄袍加身”,清朝对功臣大员奖赏“黄马褂”,祭神焚化要烧“黄钱儿”,方士长生炼丹叫“黄白之事”,以黄称金,以白称银,“黄”还表示吉利,叫“黄道日”。“黄”也有贬义,失败、搞不成叫“黄了”。淫秽也用“黄”表示,“黄色书刊”、“扫黄”。黑色表示秘密、不好的,比如“开黑店”、“背黑锅”、“卖黑货”、“告黑状”、“黑人黑户”等等。白色代表丧事,如“红白事”(指婚嫁殡葬)。现代西方颜色词的政治色彩也融入汉语,由之“红”象征革命,有“红军”、“红色政权”、“红心”、“又红又专”等等。“白”代表反动;有“白军”、“白色恐怖”、“白区”。“黑”则代表坏、丑恶,如“黑社会、黑手、黑组织、黑帮”等。掌握这些文化意义,也就是消除语言中的文化隔阂。应该说这是中介语高级阶段所表现的词义内容了。
句法运用的初级高级之分很难作具体的量的界定,人的文化素质的差异往往是区分高、初级的标志。在农村的日常生活和初级市场中,汉语词汇配以纳西语句格式的汉语中介语比较通行,在机关、学校和较高的贸易往来中,浅显的纳西语言语序形式的汉语中介语句子已基本绝迹。城市与乡村之间、机关学校与民间社会之间,文盲和文化人之间所形成的汉语水平的高低,通常是区分纳西族汉语中介语初级、高级发展阶段的内容。
四、纳西族汉语中介语的语音系统
对中介语的语音系统本文只作音位举例,详细的描写将另文论述,字母符号采用国际音标。
3.声调:阴平(33)、阳平(31)、去声(55)、入声(13)。
纳西族汉语中介语的语音系统,基本上是纳西族以母语语音去转读汉字(音节)的语音系统,因此它带有浓烈的纳西语语音的色彩。这个系统在由初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中,韵母变化较大,声调次之,声母基本上无变化。韵母的变化主要是增加鼻化元音韵母,个别的也会增加舌根鼻音韵尾韵母和复韵母。
五、纳西族汉语中介语与纳西语语音系统的比较
1.声母的比较
从而造成了许多同音的字或词。“般、帮”不分读作pa[33],“根、更”不分读作ke[33],“年、娘”不分读作nia[31],“宾、兵 ”不分读作pi[33]等等。这种现象也只能解释为由纳西语转读规则所致,决不能归之于古汉语韵尾脱落的演变规律。道理很简单,因为纳西族汉语中介语并不是汉语中自身分化发展来的变体。
3.声调的比较
汉语中介语 阴平(33)、阳平(31)、去声(55)、入声(13)
纳 西 语 第一调(33)、第二调(31)、第三调(55)、第四调(13)
声调在各地并不一致,汉语中介语和纳西语不论在何地基本上是一致的。汉语中介语的声调系统受着纳西语声调系统的制约。上面的声调对应情况是以丽江县坝区青龙乡的语音情况为依据的。
4.纳西族汉语中介语的声韵结合关系表现了纳西语的声韵结合规则。例如纳西族汉语中介语有
中介语理论尤其是汉语中介语的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但是它在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中介语理论产生于数学,当然要用于指导语言教学。但是双语制和我国民族地区兼用汉语的现实也要求中介语理论应用于语言学的研究,比如方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实际上语言教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发展着中介语理论。本文第一次应用中介语理论于纳西族双语地区汉语中介语和丽江汉语方言的研究,对一些语言现象作出了新的解释,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推动中介语理论的研究。
〔收稿日期〕199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