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与中考试题中对“读图能力”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读图论文,中对论文,能力论文,中考试题论文,PIS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PISA项目是“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简称,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持进行的国际性学生学习质量的比较项目,旨在测量15岁的在校学生是否具备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评估内容包括学生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PISA项目每3年评估一次,每次有一个重点.2000年首次进行,测试重点是阅读素养,2003年重点为数学素养,2006年为科学素养,2009年又为阅读素养……
PISA项目对数学素养的界定为:“数学素养是一种个人能力,学生能够确定并理解数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得出有充分根据的数学判断,能够有效地运用数学.这是作为有创新精神、关心他人和有思想的公民,适应当前和未来生活所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可见,PISA项目关注的不是单纯的数学事实,而是在现实情境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地分析、推理和交流数学思想的能力.PISA项目从4个方面评估学生数学素养:(1)情境,能否在现实情境中用数学;(2)数学课程线,对学校数学课程中教学内容的掌握;(3)数学思想(big ideas),数学思想是对相关联的数学概念的综合和更为一般的表示,如随机思想、函数思想等;(4)数学能力,数学能力是在问题解决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技能,如数学表征能力、交流能力、建模能力等.可见,PISA项目对数学素养的定义,秉承数学的工具观,受到弗赖登塔尔“现实数学”观点的影响,认为数学是解释物理、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数学工具观将数学抛锚于现实中,其目标是形成有迁移能力的数学概念的心理模型[1].
PISA项目的数学素养强调学生对数学的多元表征能力,如对同一内容的数的表征、代数表征、图象表征、图表表征、文字语言表征、口头语言表征等.如y=2x+1为代数表征,也可以给出数字模式1、3、5、7……,画出函数图象,列出x与y的对应图表,或用文字、口头语言描述.同时,PISA项目强调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能力.图象、图表、表格充斥于报纸、杂志等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所以,对学生读图、识图、解释图、转化图能力的考查成为PISA测试中的重要方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在设计试题时,应该关注且体现几个核心词: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2]空间观念是“想象出物体的位置关系,……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几何直观是“……借助几何直观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形象.”[2]评价建议同时指出“要有效发挥各种类型题目的功能.为考察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设计阅读(读图、读表等)分析的问题……”[2]近年来,图、表信息题已成为中考试题中的新颖题型,它给出图象或者表格,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归纳、分析,获取有用的信息,以进行演算和推理.它考察的是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转化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
一、PISA试题
在PISA测试题中,常存在着多个图象信息相互转化的情况.
案例:赛车的速度
图1反映了一辆赛车在长度为3千米的封闭赛道上行驶一圈时,速度与行驶路程之间的关系.
问题1:赛车从起跑线到最长的一段直线赛道的起始处大约距离是多少?
问题2:在2.6 km~2.8 km之间,赛车的速度怎样变化?
问题3:下面5条曲线,哪一条最能反映赛车的运动轨迹(如图2所示,S点代表赛车的起跑线处)?
分析:问题1、问题2考察基本的读图能力.问题3的解答需要图1与图2的对应,图1为速度—距离图,图1中速度急速下降又急速上升处应为赛道的拐弯处.由图1看到,赛道一圈应有3个拐弯处,大致为三角形.在开始时赛车很快就速度下降,说明很快就进入了赛道的拐弯处.图1中0.3~1.4km之间速度保持恒定的距离长度要短于1.4~2.7km之间恒定速度的距离,所以赛车先进入较短的直线赛道,再进入较长的直线赛道,所以答案为(B).
二、中考试题
近几年来,中考数学试题中较多地出现了读图、读表题,有些题目需要在多个图、表中获取信息,并且只有在信息的相互支撑、相互配合下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题目的涵义.这类题目类似于上面PISA的“赛车”问题.
江苏省徐州市2010年中考试题:
26.如图3,梯形ABCD中,∠C=90°.动点E、F同时从点B出发,点E沿折线BA—AD—DC运动到点C时停止运动,点F沿BC运动到点C时停止运动,它们运动时的速度都是1cm/s.设E、F出发t s时,△EBF的面积为y.已知y与t的函数图象如图4所示,其中曲线OM为抛物线的一部分,MN、NP为线段.请根据图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梯形上底的长AD=________cm,梯形ABCD的面积________;
(2)当点E在BA、DC上运动时,分别求出y与t的函数关系式(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试题分析
此题重点考察学生读图能力,学生不仅要将图与函数式对应起来,还要将两图对应起来,要对两图所蕴含的信息进行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撑.图3为“点的运动路线图”,图4为“面积—时间”图,两图中的一些节点尤为重要,如图4中的点M.在图4中,曲线OM为抛物线的一段,即面积为时间(也即长度)的二次函数,所以在图3中,点E在BA上运动,点F在BC上运动,也即△EBF的底与高同时在增大,这样才能使得面积为时间的二次函数(见图5).在图4中,MN为水平线段,说明△EBF面积没有改变,即在5~7 s这段时间内,△EBF的底边与高的长度都没有改变.这隐含着这样一个信息:在图3中,点F已到达C点并停止运动,点E在边AD边上运动(见下页图6).点M夹在曲线OM和水平线段MN之间,对应的图3中的状态便是点E、点F同时到达A、C两点,也即边AB与边BC长度相等(见下页图7).在图4中,线段NP说明△EBF匀速减小,这是因为△EBF的底边BC长度固定,点E在边DC上运动,造成△EBF的高线长匀速减小(见下页图8).对图4中点M的分析成为本题解决的关键,点M所对应的图3中E、F两点的位置状态需要学生一定的逻辑推理.
3.试题解答
(1)梯形上底的长AD=________cm,梯形ABCD的面积________ .
解法一:由图6可知,点E在AD上运动对应“面积一时间”图上MN线段,即运动了2s,又因为点E运动速度为1 cm/s,所以AD=2 cm.
又因为DC=AG=4,即点E要在DC边上运动4秒钟(如图8),所以,“面积一时间”图上的点P坐标为(11,0).
梯形ABCD面积计算略.
(2)当点E在BA、DC上运动时,分别求出y与t的函数关系式(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利用“面积—时间图”来求y与t的函数关系式.
y表示△EBF的面积,t表示点E与点F运动的时间,因为E、F运动时的速度都是1cm/s,所以,在两点在t秒运动了t cm.
三、对“读图能力”培养的思考
PISA项目的测试重点是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推理,能在各种情境中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有效地传递观点,PISA测评更注重具备思维力、洞察力、方法发挥作用的数学知识[3~10].PISA测试题总是与具体情境与经验相联系,而图、表内容则是现实情境中重要的信息来源.中国数学新课程也提出要培养学生从图中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读图、读表题”成为数学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考新题型.其实质是对数学知识多元表征能力的考察,文字表征易于理解,代数表征简明严密,图表表征赋值清晰,图形表征表现直观.
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中培养学生对图形与空间的“感觉”.如让学生在折纸活动中体会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在七巧板拼图过程中体会7块图形所具有的相互依赖关系(如边的相等、角的互补等),在正方体的表面展开操作中学习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的转换.如:骰子的表面展开图(如图10所示).
“读图能力”的培养要特别强调学生作图的训练,尺规等方式的作图是对相关性质的应用,在作图中能够形成正确的读图思维方式.作图要准确、规范,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符号标记图形中的关键元素,要对作图步骤进行反思,思考其“作图原理”.如作三角形绕图形外一点A逆时针旋转θ角度后的对应三角形,其作图的每一步骤均依赖于“旋转变换”的性质.
“读图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不同数学分支间相互融合,如有理数与线段的辗转丈量、统计概率与比例、图形的周长面积与数值、几何模式中蕴含的代数规律、函数与坐标图象等.以PISA试题中“苹果树”为例:
为防止风吹,在苹果树周围种上针叶树,苹果树数量、针叶树数量与苹果树列数n有一定的规律性联系,则其函数式分别为:其函数图象如图11所示.这样就把模式、函数、图象联系在一起.
“读图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图形、图象正是对抽象思维直观、活泼的表述,在问题解决时即要从抽象逻辑思维角度思考问题,又要从形象直觉思维角度思考问题,这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图形所蕴含的价值,并且能够运用图象构建、图象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在证明基本不等式时,构造半圆进行证明(如图1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