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护士职业倦怠及预防对策的研究进展论文_程琳(综述)

医院护士职业倦怠及预防对策的研究进展论文_程琳(综述)

(解放军第59医院 云南开远 661699)

【摘要】职业倦怠已成为当前人们在各行各业中所产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以医疗服务行业中的护理人员为主。其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护理队伍的稳定及护理服务质量,怎么有效的预防和缓解发生已成为当前研究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护士;职业倦怠;预防对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2-0010-03

随着我国社会和医学的飞速发展,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行业间的竞争加剧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及人际关系,以致在各行各业中都有职业倦怠感的发生。其中以服务行业为主,而长期服务于临床工作中的医务人员为高发人群,其严重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和服务质量[1]。其中护士作为医务人员的先遣队伍,是与患者接触最直接最频繁的人群,也就成为职业倦怠的最容易高发的群体。现就医院护士工作倦怠现状及预防对策综述如下:

1.职业倦怠的含义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枯竭,它是由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描述了职业倦怠,指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的压力未得到有效的释放从而在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产生的一种衰竭状态。其可能对医疗护理质量以及个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2]。

2.职业倦怠的表现

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以及医患关系的紧张,护理人员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日益增长[3]。大量的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上的焦虑、多疑、情感上的冷漠抑郁等、消极怠慢上缺乏上进的动力和工作的兴趣、低个人成就感上的无价值感、满意度低等三个方面的一种心理综合征[4-5]。而职业倦怠对医院护士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其中包括易激怒,对患者的冷漠、对工作不负责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人际关系的紧张、离职率的增加等[6]。

3.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

3.1 个人因素多数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职业倦怠受性别[7]、年龄[8]、工作经验[9]等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其中医院护士的职业倦怠发生率表现尤为显著:在我国大部分的护理人员是女性。

3.1.1年龄、护龄 随着年龄、护龄的增加,护士职业倦怠感呈上升趋势。根据黄幼程[10]等的调查表明;年龄的大小主要会影响工作经验的多少,护龄与年龄成一般情况下正比例增加。而护龄在5~10年的护士经历和参与的医疗救护较多,工作经验也有了较多的积累,在成为科室及医院的骨干的同时其任务及责任加重如:护理操作的比武、实习生的带教工作等。而作为女性较多的护理人员,此时正处于角色转变的高峰期,各种角色之间的转变引起的角色冲突和压力会让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率相对较高。

3.1.2职称 职称高低不同其职业倦怠发生的程度不同:其中护师占护理人员比例最大且职业倦怠发生率最高。护师从工作职责与职能来说与护士没有明显的差异,具有一般的护理工作的操作能力,但是要协助护士长对于病房工作的管理,危重病人、疑难杂症病人的护理问题及各类护理操作的比武、新技术的学习及自身业务要求的学习。工作的压力导致其对的工作热情降低,加之护理晋升难度大、家庭的负担导致职业倦怠率高。

3.1.3性别 郑旭[11]等人的相关研究表明:女性的情感衰竭较男性重,而护理人员大多数是女性。

3.2 工作因素

3.2.1工作负荷大 在护理人员床位比严重不足的的情况下,工作量大也是造成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高于医生的原因。黄幼程[10]等的调查表明:不同工作岗位,不同的工作科室,护士职业倦怠不尽相同而且呈现新变化;其中感染科、PICC、急诊科、ICU及儿科等高强度、高风险、医患关系异常紧张的科室护士职业倦怠程度较高。

3.2.2暴力事件的频发 暴力事件的发生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并不会因为国家、文化、工作环境以及职业群体的不同而不同或者减少,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有关数据显示:医务工作者所承受的暴力风险比其他服务工作者高十倍以上,而护士是与患者及家属接触最直接,最频繁的,其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是其他医务工作者的4倍[12]。

3.2.3职业紧张感 护理人员长期在工作量大、轮班工作、社会歧视、竞争激烈、角色转换等条件下工作而造成的一种身理心理上的改变,从而造成疾病和工作能力下降称为职业紧张,其已成为引起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13]。相关研究显示: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呈明显正相关(P>0.05)。相关研究表明:职业紧张程度越高的护士,其情感衰竭程度越高及对工作消极怠慢的发生率越高,容易引起自身心理生理改变,从而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及对工作的热情减少,继而引发职业倦怠[14-15]。

3.3 社会因素

社会偏见:虽然护理学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多数人仍然觉得护理工作就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的服务性工作;重医轻护:在中国大多数的医院管理者对医护的重视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别,医生的行业地位相对护士来说要高很多;薪酬待遇不满:黄淑贤[16]研究表明:合同制与正式相比、护理与医、技的薪酬存在很大的差距;政策偏向:相关研究显示;基层医院护士的社会地位及社会支持度较城市低[17]。

4.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的预防对策

4.1 增强心理弹性,提高应对能力

章环宇[18-19]提出:提高管理效能,如更新管理理念,及时进行“职业体检”,根据心理弹性量表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弹性水平的进行测定,是职业倦怠的重要预测因子。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是决定个体能否成功从压力危机中复原的主要因素。心理弹性能够缓冲由于压力和应急事件产生的消极影响,心理弹性得分值越高的个体,其对事件的反应时间越短、应对方式也越多,而积极的应对技巧能显著改善护士的生理心理的疲劳以及减少护士的职业倦怠率的发生[20-22]。增强护理人员的心理弹性,有助于提高其应对压力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提高护理人员个人成就感及工作的积极性。

4.2 坚韧性素质的培养

心理的健康现已作为健康定义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作为医务人员心理的健康在工作的体现越来越多。而坚韧性素质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已经被不少学者所研究。相关研究显示:医务人员在投入与韧性维度上的得分越高,坚韧性素质就越高,心理健康状况就越良好,其职业倦怠的发生率越低,即医务人员在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压力时能理性分析并缓解压力,在工作中感受到成就感和乐趣,对工作的满意度就越高。因此注重对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的坚韧性的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增加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心理健康状态的发展,降低他们的职业倦怠率的发生,提高其工作的激情和对工作的满意度,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23-25]。

4.3 激励化护理管理

当前的医疗护理环境中人性化护理管理念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理念。相关研究显示:人性化的护理管理理念能有效提高护士对科室的归属感和护士的工作能力,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自我效能感及护理理念创新,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感,提高护理质量和提高护士的生活质量[26-28]。

4.4 压力管理干预

压力管理是指针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和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及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等方面去管理以便对造成影响的人或者事进行分缓解和疏导。相关研究表明:压力管理干预是可以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压力调节方式和压力管理知识的培训来对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出现的问题和压力时能对压力来源识别和潜在压力的问题的发现起到作用,从而将压力化解,让负面情绪得到及时释放,避免护士产生消极怠慢心理,从而对护士的心理及身体造成影响[29、30]。

4.5 巴林特小组根据刘文娟[32],陈华[33],柴翠萍[34],李爽[35]等的研究表明:通过巴林特小组的引入可以改善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的职业压力感和职业倦怠感,增加其正性情绪体验,使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得到提高,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目前国内的研究者把巴林特小组引入综合医院来提高临床护士的护理水平[31],取得了一定效果。

4.6 共情能力的培养

护士共情能力是指护士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对病人的一种态度,学会关心病人,正确感知病人的情绪,提供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和技巧,满足病人生理心理需求的一种情感体验的能力[36]。护理管理者应将共情能力的培养纳到日常的培训工作中。有关研究表明:共情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得到提高,护士共情能力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有助于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有效减少护患之间矛盾及护士的职业情感的衰竭状态,从而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率[37]。

4.7 护士的专业自我概念培养

护士的专业自我概念培养是指护理人员执业成长的过程,反映了护理人员对其专业的认知及自我能力的认知及提高工作满意度的一种能力的培养[38]。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白琼[39]、曹晓翼[40]等研究中发现医院护士职业倦怠与专业自我概念评分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专业自我概念影响着个体行为与职业的发展,对个体的职业倦怠产生负向的作用。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表明增强护士的自我概念评分可以减轻护士的职业倦怠感,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及工作满意度,减少护患之间的矛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提高医疗护理质量[39、41-42]。

5.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及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人员面临的工作上的压力和竞争越发激烈,对职业的倦怠感越发明显。而职业倦怠感直接影响护理人才队伍的稳定,加上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护理人员对其工作的价值、工作的能力产生怀疑,造成护理人员的流失和国内护士配比的不足。因此职业倦怠的问题成为是当前乃至未来关注的重点,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采取积极措施,随着发展不断的更新。

【参考文献】

[1] Salyers MP,Flanagan ME,Firmin R,et al,Clinicians perceptions of how burnout affects their work[J].PsychiatrServ,2015,66(2):204-207.

[2] Zhang LF,You LM,Liu K,et al.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hospital work environment with nurse burbout,job satisfaction,and intention to leave[J].Nurs Outlook 2014,62:128-137.

[3]王素英.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J].医学信息,2015,28(38):298-299.

[4]刘美鲜.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9):1075-1078.

[5]吴祖美,叶丽英.中医院临床护士职业倦怠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9):669-671.

[6]蒋培亚.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3):24-25,34.

[7] TeixeiraC,Ribeiro.O,FonsecA M,et al.burnout in intensivecare units_a consideration of possible prevalence and fre_uency of new rish factors;A descriptive correlation multicentre study[J].BMC Anesthesilogy.2013.13(11):1106-1107.

[8]张理义,张金美,高玉芳,等.医生及护士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1):1345-1347.

[9] Hilde Myhren,Oivind Ekeberg,Olav Stokland.job Satisdfaction and Burnout among Tntensive Care Unit nurses and physiciana[J].Critical Care Research and Practice,2013(2013):786176-786176.

[10]黄幼程,王景霞,钱小芳.儿科护士职业倦怠状况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6,38(4):166-168.

[11]郑旭,郭文倩,陈依,等.海南省口腔医生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37(8):131-134.

[12]林汉群;闫俊辉;王箭;王晓川;韩雪飞;刘新媚;;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对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影响的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06):590-592.

[13]张莹,梁多宏,史新竹,等.沈阳市医护人员职业紧张和生命质量状况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2,29(9):572-575.

[14]丁抗宁,宋雅璠,王蓉,等.心血管内科护士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状况调查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医学,2013,10(4):4-6.

[15]黄建松.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现状及相关性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22(6):153-154.

[16]黄淑贤.合同制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J].卫生管理进展.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0):51-52.

[17]刘淑云,吴悦.基层医疗机构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分析[J].西部医学院,2013,25(1):151-153.

[18]章环宇.护士职业倦怠期管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6):106-107.

[19]任雅欣,周英,黄美凌,等.护士心理弹性及相关因素的大样本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5):7-10.

[20]何梅,许华,苏建萍,等.肿瘤专科医院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弹性相关性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39(12):1590-1594.

[21] Friese M,Messner C,Schaffer Y,Mindfulness meditation counteracts self_control depletion[J].Conscious Cogn,2012,21:1016-1022.

[22] Jiaxi Peng,xiahua Jiang,Danmin M,et al.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Job Burnout of Chinese Nurses:The Mediator Role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Plos One,2013,(8):12.

[23]李丽萍,宋旭红,徐世林,等.医护人员坚韧性素质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11):1654-1657.

[24] Amy Witkoski Stimpfel,Douglas M Sloane,Linda H Aiken.The longer the shifts for hosptital nurses,the higher the levels of burn_out and patient dissatisfaction[J].Health Aff(Millwood),2012,31(11):2501-2509.

[25]李芳华,刘春琴,厉萍.积极情绪在精神科护士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9):1083-1086.

[26]易利纯,段伯平,徐斌,等.激励化护理管理对儿科护士职业倦怠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6,14(32):3349-3350;3353.

[27]王洛香.护理管理中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对护士积极性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8):2172-2174.

[28]肖晓玲,胡秋秋,刘玉萍,等.护士职业获益感及其对职业倦怠影响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56-60.

[29]王少敏,吴继云.护士工作倦怠感于工作压力源、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9):55-57.

[30]容玉佩,陈琼,吴艺,等.压力管理干预对改善急诊及外科护士职业倦怠和压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9):104-105.

[31]董建俐,李涛,尹静,等.借助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提高临床护理质量[J].医学与哲学,2014,35(9B):87-89.

[32]刘文娟,叶尘宇,陈华,等.综合医院医师巴林特小组案例的质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2):91-95.

[33]陈华,刘文娟,叶尘宇.巴林特小组在综合性医院的应用实践[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1,12(3):184-187.

[34]柴翠萍,林爱琴,闫红丽.巴林特小组在临床护士心理危机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6):75-77.

[35]高新义.巴林特小组改善医护人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10):1455-1458.

[36]杨曦,史瑞芬.护士共情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护理学杂志,2012,27(16):86-89.

[37]张国琴,张岩.急诊护士共情能力与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J].全科护理,2016,14(10):973-975.

[38]王玉梅,熊莉娟.护士专业自我概念研究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1):52-55.

[39]白琼.某医院护士专业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和离职意愿的相关性调查[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6,42(5):354-357,361.

[40]曹晓翼,陆丽清,刘晓虹.专业自我概念在护士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效应[J].中国护理杂志,2010,45(11):965-969.

[41]李小红,张立力,陈瑜.某县级医院护士专业自我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3,20(9B):1-4.

[42]孙然.急诊科护士完美主义与专业自我概念的调查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9):70-73.

论文作者:程琳(综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  ;  ;  ;  ;  ;  ;  ;  

医院护士职业倦怠及预防对策的研究进展论文_程琳(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