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乱局面”不一定是“混乱”_封阳台论文

“搞乱局面”不一定是“混乱”_封阳台论文

“搅局”未必就是“搅乱”——对一堂脱离了教师“预定轨道”的公开课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轨道论文,公开课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背景

2006年2月16日下午,我带着精心准备好的教案走进了常州外国语学校的阶梯教室,预备在初二(15)班开设一堂市级公开课《明天不封阳台》。

开设这一堂市级公开课,尽管面对来自常州的250多位语文老师(其中不乏教学权威),可我心里并不紧张,相反有诸多理由让我感到轻松与兴奋:教案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推敲修改早已烂熟于心,课已经在其他班级试上过了,且事先已幸得市教研室教研员的垂听与指导。这一堂课如果一切都能按照我的预设教案进行,教学目标的实现将不成问题,教学效果也一定不错。

而且,初二(15)班是一个研究性学习实验班,由常州市区综合素质最好的学生组成。他们学业优秀,聪明灵活,课到精彩时,全员参与,思维活跃,敢于并善于探究。没想到,这一堂课进行到后一阶段,却大大偏离了我的“预定轨道”。更没想到,这一堂给“搅局”了的课,也同样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尤其令我高兴的是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认同。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目标: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正确理解与设想。

2.教学思路与方法:

首先,学生初读文本,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接着,学生再读文本,探究主旨,解疑释难;

最后,拓展语文学习空间,结合同学调查和美文阅读,研讨如何解决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3.教学难点:把学生可能会过多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思考。

(三)教学大体进程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导入:你们家里的房子装修时阳台封了没有?你们喜欢封阳台吗?

2.创设情境: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情感与态度经历了几番变化,请你快速阅读文章,尽量围绕下面的语词,整理出“我”的态度变化情况;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明天要/不要封阳台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1.导入:随着线索延续,“我”对封阳台问题的态度变化,其中原因是什么呢?

2.创设情境:请你浏览文章,并且结合文章内容对下列话题做出补充:

明天要/不要封阳台,因为……

3.质疑、赏析:请同学提出疑问讨论;画出写得比较好的地方,读一读体验体验。

第三块:开展语文活动(课前设想与实际上课有较大出入)

预先设想:拓展语文学习空间:结合同学上个周末做的一个常州部分小区封阳台情况的调查,以及课外进行的以“人与自然”为话题的美文阅读,研讨如何解决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实际上课的内容,详见下文。

(四)教学情境(片断)

教师:通过我们刚才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精读、探究,大家已经知道本文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贯穿全文,由一只伤鸽引出了对环境的思考,最后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接下来……

(不等教师说完,就有学生起立发言)

生:老师,文中“我”的决定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他明天完全可以封上阳台。

生:我也同意这个看法。为了鸽子,可以封上阳台;为了环境的幽静,必须封上阳台。

生:我认为还是不封为好——

语文课代表:老师,那我们就搞一个辩论吧?辩题就是“房子装修要不要封阳台”,怎么样?

(我已经意识到这堂课后面的内容就要“跑题”了,但碍于后面听课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只能姑且任学生去发挥看情况再说。)

教师:看来,我们对课文本身的内容还可以继续挖掘。当然只有十分钟时间了,辩论是来不及了,我建议是不是缩小辩论圈子,来一个我们经常进行的语文活动“实话实说”,话题就是“房子装修要不要封阳台”,好吧?

(学生都赞成,并依然推荐语文课代表赵瑜嘉做主持人)

主持人(赵瑜嘉):房子装修封不封阳台,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实话实说”演播室想选两位观点不同的同学来担任嘉宾,就“房子装修要不要封阳台”这个话题实话实说。请大家推荐两个同学做正反两方面观点的嘉宾。

(学生推荐了一男一女两个嘉宾)

主持人:请两位嘉宾表明自己的观点。

赞成方:我认为房子装修要封阳台。

反对方:我认为房子装修不要封阳台。

主持人:请问赞成方,你把阳台给封了,那鸽子以后怎么方便地进出这个家呢?

赞成方:鸽子的生活起居还是很有规律的,我们可以摸清这个规律,在封阳台时予以注意,适时开窗就可以解决。

主持人:请问反对方,如果这一只鸽子不久就离开了,或死了,儿子和“我”的牵挂没了,还不要封阳台吗?

反对方:还不要封阳台,因为可以招纳其他人类朋友进来了。我倒要问反对方:如果这一只鸽子不久儿女成群或呼朋引伴,公然把家安到你家阳台上或客厅内,并把你家搞得一塌糊涂,你还坚持不封阳台吗?

赞成方:我可以想办法把敞开的阳台作为鸽子们的家,而客厅只留给家人。

主持人:刚才两位同学围绕着对这只鸽子的忧虑和喜爱短兵相接,十分精彩。他们都关注着自然界的生灵,我想,双方同学能否在其他更广的范围内来谈这个问题呢?

赞成方:封阳台好处多。我们的居住面积有限,封阳台它能够扩大居住面积。目前我们社会中还有不稳定因素,封阳台可以增加安全感。另外,我们外面的空气质量也不大好,常刮沙尘暴,封阳台可以避免外面的灰尘吹进来。

反对方:照对方所说,将阳台封闭起来可以增加居住面积,阳台的使用功能还在吗?而且也不安全!同时不封阳台可以使室内光线好;而且物理课上我们刚学过,玻璃可以反射和吸收大量紫外线,妨碍了居室的太阳照射,不利于灭菌消毒,就不利于人的健康生长。楼房所以设阳台,就是为了让居住在楼房中的人,有室外活动的场所,增加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

主持人: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我听了之后很受启发,看来封不封阳台,决定于很多因素,眼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天下所有的生灵都有一个稳定的家,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教师(长舒一口气):两位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发言确实精彩,主持人的总结也非常好。是的,爱护这一只鸽子,用布条帮鸽子做窝,可以找来水和玉米粒,可以不封阳台;但是,怎样“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呢?现在我们应该形成一个共识:要不要封阳台还只是表象问题,如何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才是实质问题。这可能也就是这篇散文写作的出发点吧,也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好,下课!

(五)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的评价

这一堂公开课,和以前我们所上的公开课不一样。课堂不再是老师事先告诉我们要问哪些问题,大家都被要求举手,而每道题由谁来回答也预先确定好了。这堂课上,我们借助一个有争论的话题,大家积极参与,气氛热烈。我们感到有意思,有收获,就是时间短了点。

2.市教研员和其他老师评价(整理)

①教学目标明确,且能体现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注意了生成目标的教学。

②教学设计富有创意,能有机地与语文课外实践相结合。

③能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空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

④学生的有效思维时间较充分,学习热情高。

⑤教学环节的安排还可设计得更合理一点。

(六)教学反思

教学进程的第三板块我原先设计的,是让学生直接讨论对“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与解决,意图是让学生能对文章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又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而且能起到拓宽语文教学空间的作用。但最终还是以学生倡导的语文活动“实话实说”来替代,尽管此后我一直处于战战兢兢状态,结果比起我原先的设计却是出乎意料的好,尤其受到师生的好评。

对这个教学环节的实行,联系此前两个教学环节,我有如下一些思考:

1.对教师教学方案的认识

高规格的教学方案应该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自觉地帮助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的要求。这就要求备课既要备教材,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能。而当教学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还要考虑适当调整。

在这一课的前面大半阶段,主观上我守着传统教学规则,预先设置了教学全过程,甚至于其中每个细节。客观上教案也符合学生阅读规律,整体感知和精读感悟两个阅读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处于一个有序、有效、科学的阅读学习情境——因此学生参与积极,目标实现,效果良好。

但到了教学进程最后的第三板块,我设计让学生直接讨论对“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与解决,意图是让学生能对文章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但其实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深度还有潜力可以挖掘,最后就以语文活动“实话实说”来继续解读。教案中我没有意识到学生对“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比我更具体更感性。好在我没有简单剥夺学生的机会(当然最初我也不十分情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文本解读在合作、探究中落到实处。

2.对教师公开课的认识

长期以来有些公开课,最突出的感觉就是越像“公开做秀课”——老师像是一位出色的演员,学生指派式的回答滴水不漏,课堂教学好像完美无缺,甚至连学生都是几个班拼凑起来的“秀”。这其实已经失去了公开课的研究、学习、交流、示范功能,阻碍了课程改革的探索、研究和发展。为此,我认为应该端正公开课的态度认识,淡化、摒弃公开课的功利色彩,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我虽没有完全这么做,但备第三板块时,我没有过多考虑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主观上让学生对文本解读上升到理论高度,还试图拓宽语文教学空间。其实这是不知不觉有些套用新课程要求的一种公式性做法,完全是为了迎合听课教师。这其实是很不对的,骨子里是传统接受性学习的变形,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只有害而无利。

3.对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的认识

语文学习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时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很难断定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故而人们常常以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是否落实教学重点难点来衡量一堂课的成败。从这一角度看,这一节课孤立地说是不成功的。但从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就学生突破常规看,我觉得也有它成功的一面。

首先,如果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话,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固然要靠长期有序的教学积累,同时像这种偶尔出“格”的课型,也往往会让学生有意外的惊喜与收获,并且将长期难忘。

其次,这对教师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锤炼。复制性、机械反复性、“请君入瓮”式的教学活动,只能催生教师的惰性。而教师的成长比较有赖于其教学活动的生产性、创造性和建设性,因为一直处于生成状态下的教师将保持永远的灵性。

再者,这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的讲与听,学生由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参与,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其积极性就得到最有效的激发,而且越积极越有成就感,越有成就感也就越积极。

课堂中要更多关注学生,从学生的状态和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就难免使自己的教学不脱离“预定轨道”。案例反映的教师行为的动态性虽然开始时是被动的,但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动态化处理课堂,改变唯教材、教案、教参的状况,不但不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反而会深化、强化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

4.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识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得到了充分体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已经不是一种形式,而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视学生为学习的伙伴,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师生共同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驰骋于辽阔的思维空间,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平等,积极、争强等品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当然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并非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发言中,教师应适时、适量介入,以确保不出现跑题的现象;特别是出现事实性的错误时,更是应当及时指正。

(五)对“预设”与“生成”的认识

严格意义上说,任何教学实践活动都应该具有生成性。教学中每一个活动前都有对教学活动的周密设计(即预设),这是教学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教学活动的本质应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教学活动本身应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置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进行,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教学活动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当然,合理的教学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性、更富有成效。另外教学活动的生成性既要有合适的机会,又要有学生方面的条件。这一堂课上生成性的形成,就是建立在我平时对初二(15)班学生长期引导性教学的基础上的,建立在这个研究性学习实验班学生综合素质好,能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敢于并善于探究的基础上的。

6.对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认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关于“课堂”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态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也是富有个性的,不存在一模一样的课堂。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告诫我们的“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教师在当今情形中也证明了“一个教师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课堂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教师要在课堂上根据变化了的场景,随时注意调整课堂的节奏和内容等。真正的课堂是应该出现种种“想不到”的,如果课堂的一切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掌控之内,那么课堂中生命的灵动也就没有了,课堂也就开始步入压抑、死气沉沉的状态了,教师的教学也就逐渐成为机械的、重复性的劳动了。

课结束了,然而留给我的思索是长久的,石本无火,撞击发光;湖本平静,激荡生波。教育的艺术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让学生冲破思维的抑郁状态,在积极主动中获取知识。

标签:;  

“搞乱局面”不一定是“混乱”_封阳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