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思维方式的三种历史形态_哲学论文

论哲学思维方式的三种历史形态_哲学论文

试论哲学思维方式的三大历史形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思维方式论文,试论论文,形态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其最精粹之处,是体现在哲学中的思维模式或思维方式。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或观点都是由一定的哲学思维方式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的哲学就是一定的思维方式。纵观世界哲学发展史,哲学的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三大历史形态:一是古代哲学,二是近代哲学,三是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哲学的发端。这三大哲学思维方式就是古代的偏于整一的思维方式、近代的偏于对立的思维方式和现代的对立统一的整体结构性的辩证思维方式。这三大哲学的联系和区别,主要表现为三大哲学思维方式的联系和区别。下面,我们就上述问题略陈己见,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古代追求和谐和偏于整一的哲学思维方式

从世界历史中思想发展的逻辑来看,中国传统哲学与古希腊罗马哲学同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因此,二者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很大的相通性。它们在思维方向上追求和谐,在思维方法上追求整一。这是其最本质的思维特点。

古老的中华民族是一个重中求和的民族,自殷周以来就形成了追求和谐整一的传统。“五行说”是讲“和”的,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即是说,凡事物都是由不同性质的要素构成的,这就是“和”。如果只是把相同的东西拼凑在一起, 就会损害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阴阳说”是讲“序”的,认为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保持事物的既定秩序,维持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从价值意义上说,阴阳失调就会产生恶,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产生现实的善,因此在阴阳关系上主张持守中和与协调的态度。因为中国古代哲人大都是政治家或道德学家,他们提出的问题首先是“什么是理想的社会状态”,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建立什么样的人伦关系,才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所以,他们都把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看得高于一切。因此,他们虽然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但是却习惯于并倾向于用理智的顾及社会后果的态度去对待矛盾双方的斗争和转化,控制和处理矛盾对立转化的发展,不使其走上极端,而是要促其淡化与和解。如尧、舜、禹的治世之道就是“允执厥中”,夏、商、周三世的治世之道也是“执中”。孔子则进一步肯定了“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发展出了目的在于“致中和”的矛盾和谐论,并由此进一步提出了“中庸”的思想。他说:“中庸之谓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子思承祖训而作《中庸》一书,认为中庸就是一种处世方法,即随时处中、不走极端。张载也是讲矛盾存在的客观性的,提出了“一物两体”的著名论断,但他的目的还是在于论证“和”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他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这就是说,矛盾斗争的结局,不应该是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而是仍旧回复到旧的统一体中。可以说,“致中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一大传统和特色。正如蔡元培先生说的,“我中华民族,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蔡元培哲学论著》第355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此说确实抓住了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质。

西方古代哲学思维方式也是偏于整一追求和谐的。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讲“水”是世界的本原,水产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讲“火”是万物的本原,火产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火;德谟克利特讲“原子”是构成万物的始基,原子构成万物,万物又复还原为原子;柏拉图则讲“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具体的万事万物只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进而把形式看作是构成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古希腊哲学家大都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热衷于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在思维方式上大都坚持“万物归一”的基本观念。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和谐观念和整一观念。正因如此,古希腊哲学家虽然看到并承认矛盾斗争的客观性,但却极力排斥矛盾对抗,对有可能造成矛盾对抗的事物要素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如他们排斥假、恶、丑,而只追求绝对的唯一的真、至善和完美。再从伦理学上看,亚里士多德是讲至善的,至善就是中庸之道,就是适中,就是反对过与不及。因此,亚里士多德试图在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之间找到一个“中和点”,即“中道”。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古代哲学,都追求和谐、中和,但达到和谐或中和的方法,并不是要找到对立双方之间理论上的“中间点”。而是从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或自然秩序出发,通过褒此贬彼的方式将既有的秩序合理化和稳定化,借一句现在的哲学术语说,就是要让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地位、作用上保持不变,固定化。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是这样的,古希腊只讲真善美,不讲假恶丑,也是这样的。也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我们才用了“整一性”,而不用“整体性”这一说法。

造成中国古代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在思维方式上偏于和谐整一特征的根本原因,我们觉得主要是在于它们的总体思维方法是循环论。有人说古代哲学方法是朴素的辩证法,实际上这是夸大其辞。因为无论是中国的儒家学说讲“致中和”,道家学说讲“道”生万物,还是古希腊哲学中的“对立造成和谐”说,都是在循环论这个大框架中说的。他们讲整一讲和谐,就要排斥对立面的合理地位和作用,而排斥了对立面的运动是缺乏历史性指向的,是不会有质变的。这样的运动只能是导致圆环状运动,而根本谈不到发展问题。

古代哲学思维方式追求单纯的整一与和谐,抑制对立面及其发展,这就在文化整体上造成了构成要素在性质上的近乎单一和简单。与此相适应,思想的形式方面则得到了长足发展,甚至到了形式压倒内容的地步。

二、近代追求多元化的偏于对立性的思维方式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近代哲学主要是指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包括所谓的现代西方哲学在内的整个资本主义时代的哲学。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是直接地以反对古代哲学思维方式为前提和起点的。如果说古代哲学思维方式追求和谐,偏重整一性方法,那么,西方近代哲学则发展了偏于对立、注重分析性的哲学思维方式,它强调事物整体中个体要素的多元发展和不平衡,注重对立和冲突的必然性。

关于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发展了对立性思维方式问题,我们可以从对其产生的历史原因的分析中得到深入的理解。

其一,欧洲中世纪唯名论重视个别、否认一般的真实性的传统,成为近代哲学对立思维的肇始。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存在着实在论和唯名论的争论。实在论从维护基督教神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存在,比个别更真实。与此相反,唯名论者则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个别,没有一般,一般只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在这里,唯名论者虽然错误地否认了一般或共性的真实性,但他们看重个别或具体事物真实存在的思想,与古希腊的“万物归一”思想方法是截然相反的,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为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

其二,近代自然科学研究中重分析的方法为近代哲学对立思维提供了内在的和最直接的动力。近代自然科学把具体事物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他只承认“按照一定规律活动着的个体事物”的真实性,认为人类知识的工作和目的就是研究这些个体事物活动的规律和性质。在这里,培根实际上承认了客观世界在存在形式上的多样化问题。莱布尼兹在哲学本体论上讲单子论,说“凡物莫不相异”,从而明确地提出了事物存在的多样性问题。在他看来,单子的数目无限多,单子与单子之间没有量的差别,只有质的差别,“因为自然界决没有两个东西完全一样,不可能在其中找出一种内在的、基于固有本质的差别来”(《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477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既然真实存在的只是个别事物,个别事物又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以实验为特征的近代自然科学,就必须立足于从直接的感性事物出发,更注重研究和描述自然的“细节”。也就是说,与古代人重视普遍性、整一性相反,近代人更强调世界存在中的特殊性和个别性,从个别出发,把对象分解为各种要素和性质,研究这些要素的特殊性。

其三,休谟否认事物的因果联系,也对近代哲学对立性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休谟的哲学思想是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发展的一种极端表现。他从单纯的感觉经验出发,否认人们所具有的因果观念的客观实在基础,把因果观念的获得完全看成是人为的东西。在他看来,人们并没有关于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印象,也没获取因果联系的能力。他认为,把“联系”这些观念“不论用于哲学推论中或用于日常推论中,都是绝对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正确的描述应该是这样:“只能说一个物象或一件事物,跟着另一个、另一件,而不能说,这一个产生了另一个, 这一件产生了另一件。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第68、75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由于休谟这种观点披着经验论的外衣,挂着讲究“实证”的招牌,因此,在自然科学界中影响很大,对当时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和对立性思维方式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四,个人主义价值导向导致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隔阂和对立,也对人们形成对立性思维方式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西方社会中私有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使单纯的利益关系以赤裸裸的形式统治了整个社会的一切活动过程,从而形成和发展了个人主义的社会价值导向。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从反对宗教压迫出发,早就鼓吹要挣脱社会约束,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目的而生存。霍布斯、爱尔维修等人则在哲学高度上论证了从人的感性需要出发的合理性问题,把个人利益作为社会的道德基础,认为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的本原,社会利益应该服从个人利益。这些理论实质上决定了欧洲近代伦理思想和社会心理的基本格局。黑格尔因主张国家至上主义而交了恶运。应该承认,相对于古代社会忽视和压抑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国家)至上主义,近代个人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欧洲是起了巨大的进步作用的。但是,个人主义作为资产阶级人生观,把个人或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和整体之上,这就必然会导致人与人的对立、导致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个人主体欲望过分扩张,利己走向极端,必然要影响到社会秩序的和谐和稳定,导致人际关系的对立和隔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其五,由于过分地张扬人的主体性和征服自然,发展了科学技术和工业化时代。但是,科学技术和工业化发展在提高人类征服、控制自然能力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灾难和困难,使人们对人类自身能力的信念产生了动摇,产生了彷徨,在发展问题上,人们变得无从选择,不知所措。这种情况和趋势,也加剧了对立性思维方式的延续和发展。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使得西方文化进一步从二元对立走向了多元对立,向着极端化发展,在古代一直被排斥被否定的假、恶、丑,现在不仅得到承认和肯定,而且表现出独立发展的大趋势。而这在古代是根本不可能的,由此也可以说,对立性思维方式是西方近代文化最深刻的内在核心和模式。西方从近代科学角度提出的“分析的时代”,从文化研究角度提出的“对立原理”,实质上反映出来的是西方近代思维模式对立特点的一些重要标志。从哲学、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西方近代思维较之古代偏于整一的思维方式更具有优越性。它打破了古代思维整一性对要素的束缚,使整体内部的各种构成要素得以分化和独立发展,并由此也促进了新要素的产生,从而使得人类文化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和更加丰富化了。当然,各种文化要素的多样化多元化的独立发展,容易导致极端化和杂乱无章,从而产生多种弊端。但是,从实践与认识相一致的角度看,从实践发展过程论角度看,这种极端化发展又恰恰是人类文化继承发展的契机。因为,极端化发展和尖锐对立,易于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从而为人们纠正这些弊端和矛盾提供成熟的时机和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得以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有感于近代社会中各种矛盾的尖锐对抗。而它的基本历史任务之一,就是要探讨近代社会产生对立的根源,并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角度去探寻解决问题和矛盾对抗的方法。

三、现代的对立统一的整体系统性的辩证思维方式

我们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才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辩证法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普遍联系的观点,一是永恒发展的观点。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或者说,辩证思维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作为一种辩证思维方式是在对古代偏于整一追求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近代偏于对立分析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继承基础上形成的,是高出于近代思维方式之上的更高形态的崭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充分肯定近代对立性思维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1.哲学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古代哲学偏重于从客体角度研究世界的本原,强调普通性、必然性,而忽视个体性、特殊性和偶然性;偏重于研究自然界的本质,而忽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能动作用。近代哲学则更重视个别性、特殊性和偶然性的研究,重视人对自然规律的利用,强调人的主体性问题,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弥补古代哲学研究之不足,从而使事物的两个方面有机会得到具体深入的研究,从而肯定了对立性思维方式的历史合理性。

2.在伦理学、政治观念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古代的伦理学和政治观念偏重于民族、国家和社会至上的论证,忽视个人及个人利益和相对独立性,压抑个人的发展。而近代伦理学和政治观念更注重个人的主体自由和利益的合理性,提出了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的口号,强调个人意志自由和独立发展,具有反封建、反宗教和解放个人的重要积极意义。

3.美学上,古代偏重于完美、和谐和伦理性。近代美学则打破了古代的维纳斯式的单纯和宁静,承认并发展了崇高、丑等新的审美样式,向人们提出了欣赏趣味的多样化发展要求,从而使艺术式样更加丰富多彩,人们有可能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上得到审美满足。

4.在科学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受素朴的直观经验和科技水平低下的限制,古代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呈现为一种混沌而模糊的状态,他们强调整体而忽略局部,只见森林而不了解树木,虽然口头上讲杂多构成整体,却实际上不了解整体内部的细节。而近代科学却进一步克服了古代科学的这一局限,它借助于观察和实验,直接深入到事物内部的细节,“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巨大进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版第3 卷第734页)。

总之,近代哲学的对立性思维方式,从各个方面克服并弥补了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局限,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哲学的新发展。

(二)也批判了近代对立思维的弊端和局限, 发展出了新的对立统一性的辩证思维。

1.近代对立性思维只讲特殊性、个别性、偶然性、差异性等问题,却忽视普遍性、共同性、必然性、一致性等问题;只注重部分,忽视了整体;只注重细节,不注重全体;只注重经验思维,忽视了理论思维。从而也就忽略了事物的运动、联系和发展,把自然界机械化、静止化了。针对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强调,客观事物的存在是辩证的,既要坚持承认客观自然界的整体系统性特点和联系、发展的特点,又要认清自然界的“细节”,即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的动因、过程和机制。即说,要弄清普遍性和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整体与部分、运动与静止等一系列宏观的和微观层次上的辩证关系。

2.近代对立性思维方式强调个人和个人利益高出于社会和社会利益之上,只讲个人意志自由,不讲社会整体和谐,只顾自己不顾他人,造成了人欲横流和物欲横流,把一切社会关系都导入了金钱关系之中,从而把一切矛盾都推向了极端。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从而制约了个人的自由发展。对此,马克思主义认为,有必要通过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现新的社会组织形式,重新确立人与人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方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并提出了集体主义作为社会的价值导向原则。所谓集体主义,它既不是一种简单的社会(集体)至上论,又不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的正当性和必然性。它的准确的历史指向,是在根本的共同利益基础上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与他人的和谐协调的良好关系。

(三) 对立统一性思维方式的研究重点, 是事物内部的要素之间的结构性整体性研究。其重要标志之一,是引入了中介概念。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整体,其内在构成要素之间在对立和差异的基础上,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这种联系和转化则是通过中介的作用来实现的。近代哲学思维方式陷在对立中不能自拔,就在于它没有把握到对立面之间的中介。而对立面之间的中介一旦被把握,也就找到了对立面之间得以统一的基础,关于事物的运动、联系、变化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易于理解了。因此我们不妨说,事物内部对立面之间中介环节的把握,是由对立性思维方式上升为对立统一性思维方式的突破口。因为,对中介环节的把握,不仅使我们终于揭示和把握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而且也使我们有可能深入到事物内部,从整体性结构性角度来全面地探索和把握构成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内在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立统一性思维方式又是一种系统整体性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中,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东西以对立为基础。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东西又通过中介的作用实现相互联系和相互统一。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事物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整体。对立统一思维方式就是对事物整体系统性的科学反映。

四、 从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看三大思维方式之间的辩证发展规律,并进一步论证对立统一性思维方式的科学性。

从思维发展史看,从古代偏于整一性思维方式到近代偏于对立性思维方式,再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的注重整体结构性的对立统一性思维方式,经历的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古代偏于整一性的思维方式是这个过程的起点,是肯定阶段。它重形成的整一性,轻内在要素的多样性。但是,不论客观事物内部的结构还是主观思想的结构,都是以一定要素为基础的,都具有要素、结构、功能三者,并遵循三者相互发展的规律,因此,要素在质上量上都是必然要发生变化和发展的。近代偏于对立性的思维方式是否定阶段。否定的主要对象是肯定阶段的形式整一化特征,把众多要素从整一化形式中解脱出来,使其向着多样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把这个阶段的特点说成是内容压倒形式的阶段。打破旧形式的束缚,是新要素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马克思主义的注重整体结构性的对立统一性思维方式,是否定之否定阶段。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对古代思维方式重形式整一和谐的肯定和继承,和对近代思维方式重要素轻整体结构的否定和反拨;第二个特点,作为对近代对立性思维方式的否定,又不是只否定古代思维方式轻视形式的整一性这一局限,同样地,它仍然要以不同要素的多样化发展为基础。也就是说,现代辩证思维方式所赖以建立的要素更为复杂多样,从而使得二者虽然都强调形式问题,但在实质上又有不同。在古代思维方式中,由于缺乏中介的作用,各要素之间的统一是直接的统一,结构在功能上表现为求同存异。而在辩证思维中,由于中介的作用,则能既求同又求异,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并重,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结构性联系。在这种结构性联系中,许多性质不同的要素表现出新的属性和性质,发挥出新的功能。即说,在这种以对立统一为基础的结构整体中,不同性质的要素既可以在特定意义上独立存在和发展,又能通过中介的联系作用实现和谐并存,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了内容(要素)与形式(结构)之间的和谐统一。

标签:;  ;  ;  ;  ;  ;  

论哲学思维方式的三种历史形态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