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肿瘤内科(516000)
【 中 图 分 类 号 】 R472. 9【 文 献 标 识 码 】 C【 文 章 编 号 】 1550 -1868( 2016) 04
【摘要】静脉输液一旦发生外渗将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的后果,现简要分析造成外渗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以及一旦发生外渗的一些护理对策。
【关键词】静脉输液 外渗 严重后果 预防措施 处理对策
静脉输液始于17世纪,是利用液体静压的原理,将定量的无菌溶液、药液、电解质直接注入静脉的方法。静脉输液治疗是一种高度专业技术,是临床常用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静脉输液法,是利用液体静压的原理,将大量的液体、电解质或血液由静脉注入,因注射的部位与输液的不同,可分为外周静脉输液、中心静脉输液、高营养输液(TPN)与输血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方面,静脉输液可以纠正水、电解质的失调,维持酸碱的平衡;补充一定的能量和水分;输入药物,治疗疾病;增加了血容量,维持血压等。另一方面,静脉输液一旦发生外渗,不仅不能减轻患者的病情,反而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后果。静脉输液外渗指的是药物溶液在输液的时候,从静脉血管中渗入到周围组织中的过程。在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外渗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没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合理的处理,不仅会对患者的身心带来伤害,甚至会给患者带来永久性的伤害。因此,我们在利用好静脉输液进行治疗的同时,也应当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一旦发生输液外渗时,应有相应的护理对策。
一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患者的年龄因素
(1)新生儿 新生儿由于幼小,不仅反应能力最差,头部静脉丰富,管腔内无瓣膜,且血管内压力低,管腔幼稚,皮下脂肪很薄,皮肤松弛,极易受到周围组织的牵拉,造成血管移动,导致钢针错位,并且,固定后还很容易脱落,再加上给患者喂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外渗的机率会比较大。
(2)婴幼儿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再加上一些家长们的过度紧张孩子,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带来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另外,在输液过程中婴幼儿比较好动,很难固定,比较容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患儿的皮肤敏感度差,对表皮痛感反应不明显,对外渗的不适应不能及时感觉,也无法述说,不易被医护人员所发现。所以小儿外渗及严重外渗多于成人。
(3) 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针头移位;反应迟钝,痛感减低,皮肤松弛,静脉减弱,容易发生外渗。
2、患者的病情因素
(1)无法沟通的患者 这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2) 重症患者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末梢循环较差,血管通透性增高,不仅增加了外渗反应的发生率,也加重了其不良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
(3)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4)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5)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6)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省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3、药物因素
部分刺激性药物易导致静脉输液外渗,如①高渗性液体、阳离子液体:50%葡萄糖、10%葡萄酸钙、20%甘露醇、10%氯化钾等;②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等;③高价营养液:脂肪乳、氨基酸等;④高PH值药物:11.2%乳酸钠、5%碳酸氢钠等。据有关资料显示,因药物因素导致输液外渗占总数的29%,比一般药物发生外渗的概率高60%,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皮肤坏死等严重的后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护理人员的因素
(1)护理人员的技术因素:①护理人员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刨位置不清楚。②护理人员没有加强巡视观察患者静脉通路。③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④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的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两倍。⑤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⑥护理人员在患者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⑦给患者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还有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2)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在医疗护理行业中,极为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而护士的心理因素常被忽视,工作中发现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情绪,与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有密切的关系,患者对护士不信任,提出过高要求,给护士的心理造成压力,可能导致穿刺失败。
5、解剖因素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分由于活动度大,容易发生外渗。
6、理化因素
包括输液时环境的温度,溶液中不溶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的速度、时间、输入量、针头对血管的刺激等影响因素。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 血管受到药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
3、液体静压增加。
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三、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四、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看,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五、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输液外渗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危害后果,我们在分析了解了外渗的原因后,应该积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争取在源头上杜绝输液外渗的发生。
1、加强业务学习,掌握药物的性能、使用特点及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滴速,滴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需先输入少量生理盐水,待确认针头完全刺进血管内部后方可滴注药物。
2、选择合适的静脉,<2岁患儿宜选择头皮静脉穿刺, >2岁患儿选择四肢静脉,尽量避免关节处 ;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宜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一般不宜采用下肢静脉注射。对需长期输液的患者,穿刺点应从远心端开始,左右肢体交替进行。尽量避免开上肢贵要静脉及其分支,因其对刺激性药物更为敏感,容易发生静脉炎 。
3、根据患者病情、治疗目的、输入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尽量选用小号头皮针,减少穿刺时对血管的损伤;对于情绪不稳定,不配合治疗,神志不清,比较烦躁的患者选择留置针输液可避免刺破血管导致的液体外渗,减少穿刺次数,保护患者血管;病情处于急性期需段时间连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渗透压高、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及长期化疗的患者宜选择中心静脉置管。
4、加强操作训练,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造成的血管损伤,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头皮针,必要时做好保护性约束,避免头皮针滑脱或刺破血管壁。拔针时,采用四指按压,按压力度均匀适中,按压同时输液侧上肢举高,使静脉回流加速,减少对输液血管的压力和血流量,有效的减轻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形成。
5、做好静脉输液健康宣教,告知患者输液过程中减少输液部位肢体的活动,变换体位时注意观察,如注射部位有红肿、疼痛等不适,及时告诉护士。另外,护士要加强输液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处理。
六、处理对策
1、小范围外渗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2、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
3、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
七、总结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想把护理工作做好,不仅要求我们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十分熟悉,专业技术十分熟练,也要关心患者的内心健康,充分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这不仅对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和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单就输液外渗这个问题来看,我们要认真对待每次输液,做好预防工作,进行定时巡视,一旦发生外渗,能够做好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为患者的康复保驾复航。
论文作者:杨小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界》2016年4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4
标签:静脉论文; 外渗论文; 患者论文; 血管论文; 药物论文; 发生论文; 药液论文; 《医药界》2016年4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