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效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退税论文,效应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调整政策
(一)保持出口的稳定增长是保证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目标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从短缺状态进入买方市场,经济增长的制约也相应地从供给制约转变为需求制约,纵观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不难发现,海外净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重要。1991—1993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完全是由国内需求的扩张带动的,而1994年以后,随着适度从紧宏观政策的实施,国内需求增长速度迅速回落,从1993年的16%回落到1994年的8.4%直到1997年的6.1%。与此同时,由于1994年的汇率并轨和实施全面的出口退税政策,有力地刺激了我国的出口,使得海外净需求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显著来源,1994年和1997年海外净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分别达到33.9%和30.7%。换言之,若没有海外净需求的扩张,1997年中国经济完全依赖国内需求扩张只能达到6.1%的增长速度(参见表1)。
注:c=a+b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计算。原始数据源于《中国统计摘要1998》和中国价格信息中心编《建国以来价格及相关宏观经济指标汇编》
因受1997年下半年以来席卷东亚地区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我国出口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对此,国家确立了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政策。但是,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回落,消费欲望下降,国内消费需求增速已经出现了连续13个季度的下滑。而由于企业微观机制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企业对投资的回报更为关注,这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但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来刺激投资扩张的难度也在增加。因此,虽然国家确立了以刺激内需为主的政策,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海外净需求,相反,只有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扩大海外净需求,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二)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是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有效政策选择 稳定和扩大海外净需求的关键是保持出口的增长。东亚各国货币的大幅度贬值,使我国产品与服务的相对价格提高,国际竞争力下降;同时,东亚地区作为我国出口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对进口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大大下降,使我国对该地区的出口出现负增长,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对东亚部分国家与地区的出口增长率分别是,日本为-1.7%、韩国为-22.5%、泰国-24.2%、新加坡-2%。
为避免引起新一轮区域性的货币贬值竞争,我国对世界宣告,人民币将不会贬值。这一举措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好评,也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但是,由于人民币不能贬值,使我国在应付东亚金融危机冲击方面的政策选择空间大大缩小。为稳定与扩大中国的出口,可供选择的政策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2.放开外贸经营,赋予生产性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外贸经营权;
3.允许外贸企业的破产,使外贸企业轻装上阵,提高外贸企业的竞争力;
4.调整外贸企业的贷款结构,使外贸企业可以享受降息的好处,从而降低外贸企业的经营成本;
5.针对东亚国家支付能力不足的形势,加大出口买(卖)方信贷的力度,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等等。
在以上诸项政策手段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将是最为有效的。这是因为,第一,出口退税政策覆盖面广,涉及到我国全部一般贸易和部分加工工贸易,其出口额超过我国出口金额的一半以上;第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效果显著,政策调整的时效性强,一旦提高出口退税率,其刺激出口的积极作用将在很短的时期内显现出来;第三,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无需设立专门的机构。例如,年初决定提高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措施最快到位;第四,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理顺我国出口的政策环境,与我国外贸政策长期改革与调整方向是一致的。
提高效应
一旦提高出口退税率,其刺激出口的积极作用将会在很短的时期内显现出来。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出口退税率;二是简化出口退税手续,缩短退税时间。现分述如下。
出口退税政策的本意是在中国产品出口时将其所包含的间接税扣除,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与外国产品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众所周知,我国产品增值税率为17%,因此,在理论上出口退税率应为17%。这一政策自1994年税制改革后开始实行,但由于我国税收征管不力,增值税实际征收率远低于17%。如果按17%退税,国家财政无力负担,因此,从1995年后分两次将出口退税率下调至9%的水平,但是,出口产品中确实包含17%的增值税,这样,企业在出口产品时就要负担8%的增值税。
现行出口退税率的不合理,无论理论界还是政府是认同的。但之所以迟迟不作调整,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认为提高出口退税率将使国家财政增加过重的负担,国家财政力不从心。只看到提高出口退税率会增加财政的负担,而不将出口退税政策的效应放到经济运行的总循环中全面评估,难免失之片面。实际上,宏观经济是一个整体,提高出口退税后,将刺激出口的增长,并且由于出口扩张的乘数效应导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因此,虽然提高出口退税率会增加财政支出,但由此导致的经济增长也会使财政收入增加,只有全面地从财政收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才能较准确地把握提高出口退税率对财政的效应。
首先,测算出口额增长对出口成本降低的弹性。根据1985—1997年以来出口总额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关系测算,汇率每贬值1%,出口额(以人民币计算)将增长2.57%。如果出口退税率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下降1%,与汇率贬值1%的效应是一致的。由于一般贸易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42.25%(1998年一季度),这样,出口退税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使出口总额提高1.09%(这里对提高退税率对加工贸易当地采购的作用暂不计算)。
其次,按照出口乘数来计算出口扩张对GDP增长的作用。国家信息中心利用1995年投入产出表的计算,出口的生产诱发系数为2.529。依此计算,出口退税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使国内生产总值曾长0.5586%。
再次,1994年实行新税制以来,我国GDP每增长1%,税收总额平均增加1.26%。依此计算,出口退税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使税收总额增加0.887%。
最后,利用上述数量关系分析出口退税率提高对财政收支的影响。出口退税率提高一个百分点,按1998年出口总额增长8%且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42.25%计,将使国家财政支出增加69.1亿元。但出口增长导致GDP增长(当年增长率为8%),由此引致的税收总额增加84.38亿元,按1997年国家财政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41.17亿元。比较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出口退税率的提高总体上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出口退税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使财政增支69.1亿元,增收84.38亿元,净增收15.28亿元,但由于在现行税制下出口退税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对国家财政而言,净支出27.93亿元,增收的好处完全被地方财政所享受,地方财政净增收43.21亿元。
国家财政有多大的能力负担退税率的提高呢?1998年出口退税计划数比上年减少158亿元。实际上今年财政负担出口退税的能力不至于低于1997年,如果今年国家财政预算中的出口退税保持去年的水平,那么将出口退税率提高5.66个百分点,即提高到14.5%的水平,尚在国家财政的能力以内。
加快退税进度
当前出口退税政策中的第二个问题是,出口退税手续繁杂,所需时间长,因此,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第二个方面是加快退税进度,缩短退税时间。从全国情况看,去年1-11月,实际完成的出口退税额仅占计划的57.2%;到今年5月份,新一年的退税工作尚未开始。据对外贸企业的调查,出口退税平均时滞约5-6个月,由此导致的外贸企业利息负担数额巨大。按1997年全部退税额500亿元,平均时滞6个月及年利息6%计算,由于退税进度慢造成的利息损失约为15亿元。而这些利息收入并没有被财政得到,因为财政储蓄是不得取息的。实际上,退税滞后是将外贸企业的利益转给了银行体系。
退税时滞过长,其背后的原因是退税所要求的单证繁多,手续繁杂。为了防止骗退税,要求提供单证,履行必要的手续是应该的,但是,如果退税手续多到了企业因此而放弃退税的地步,则可能是矫枉过正了。解决退税单据过多、时间过长的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要解决防止骗税的思路。长期以来,对于防止骗税,我国一直采用事前防范的思路,通过不断增加单据和审查环节,来增加骗退税的难度,尽量杜绝骗退税事件的发生。只有从以往的事前防范思路转变为事后防范思路,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单证过多、时间过长的问题。所谓事后防范,就是在退税时只审查有限的单证,及时将退税款交付出口企业,事后再对有关单据进行复核,一旦查出有问题的退税,要对有关当事人严惩不贷。
其次,要从技术上改革退税单据的审核办法。事后审核并不是在事前不作任何审查,因此,要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海关、税务等记录实现计算机联网。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审查,为此迫切要求加快金关、金税工程的建设。
最后,建立退税企业信誉等级制度,加快退税进度。对于无不良纪录的好企业,可以实行先退后核的办法,以此鼓励守法经营;对于有不良纪录的企业,除实行重罚、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外,还要将此企业打入黑名单,在其申请退税时应严加审查。
总之,可以相信,通过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和加快退税进度,一定会有力地促进我国出口的稳定发展,保证完成我国今年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