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领导干部确立科学人生价值观的方法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中青年论文,领导干部论文,价值观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994(2004)02-0060-05
所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根本态度,简言之,即做人的道理;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标准;合起来就称人生价值观,它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做人的基本准则。青年领导干部该如何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呢?科学人生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受什么支配的?其哲学基础和内在规定又是什么?中青年领导干部该如何实现闪光人生?等等,这是一些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青年领导干部确立科学人生价值观的哲学基础
坚持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取向,确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理想信念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它是确立科学人生价值观的哲学基础。也就是说,中青年领导干部确立科学人生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精神情操,恪尽职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世界观决定人生价值观
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世界观是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社会存在,受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配,会形成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的人生价值观。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主张入世有为的人生观,如在《论语·子罕》中所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他坚持积极有为地入世来施展人生的抱负,强调“修己安人”,即通过自觉的自我修养,使别人得到安乐。之后逐渐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处事原则。这里应指出的是,孔子受所生活时代的局限,他游云四方,为的是恢复周朝奴隶制,抛开此来看其选择人生价值的方法论启示,却是明显的。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对于完善中青年领导干部的人生价值和人格定位有着积极意义。与儒家一样,道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之一,其创始人老子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他提出了立身处世的“三宝”原则:“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即宽容能勇敢,退缩能宽广,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能做万事之首,这是一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立身处世方法,集中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方法论命题,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和处事原则。与孔子的人生观不同,还有庄子的消极倒退的人生观。“心如死灰”、“唯神是守”和“安之若命”的消极人生观等,集中反映了庄子出世无为的人生观。庄子认为在人类之初的社会里,人性是非常淳朴的,由于人们受尘世中的自私多欲所支配,使本来淳朴的人性受到损害。为了实现人性的复归,庄子哲学提出“无为无欲”的人生原则,认为寡欲可以防止人做恶,恢复人的善良本性,采取了在尘世中消极顺命的人格定位。
在西欧,叔本华作为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也主张悲观绝世的人生观。他认为生命意志既然表现为人生,则人生也就为意志所支配,而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因此,人生的本质即是痛苦。作为世界本质的生命意志是无限的,它在有限的人身上必然得不到满足。所以,叔本华主张人应当认清意志的内在矛盾及其本质上的虚无性,自觉地否定生命意志,进入人生的解脱境界。很显然,这是历史唯心主义在人生价值观的定位。20世纪初,正是西方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的时代。人们对宗教普遍失去信念,对以往哲人们的各种观点提出质疑。因此,生活的目的就更加成为人生、尤其是广大知识分子迫切需要解决的价值问题。罗素正是这一时期文化人的代表之一。他在《我们的生活目的》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爱、知识和怜悯”。这三者可以说囊括了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因为它们代表了基督教的宗教思想、理性主义的求知观念以及近代与现代西方文化对东方宗教哲学内涵的吸收。它们反映了西方社会中一切诚实、正直的人们的理想。罗素提出生活目的三大热情:即爱、知识和怜悯,对人生的认识,是有着积极意义的。罗素认为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和伦理观与西方有大异之处,但希望结合起来。他进一步认为中国的显著优点是对人生目标的公正概念、宽容和深思的精神和平,而西方最突出的优点是科学方式和实践效率。他希望两者结合起来,也就是尊重人的价值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不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确立的人生哲学,还是西方思想家们的人生价值观,都受其哲学世界观的支配,都是该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变化和发展,都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就是马克思所作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即“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2.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新视野
先进的哲学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关于人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开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人生价值观研究的新视野。
费尔巴哈是一个旧唯物主义者,他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费尔巴哈对人性的把握却是建立在抽象、直观的人本主义基础上,提出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其理论就有很大的局限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这一概括,确立了科学人生价值观的哲学基础。所以,人是什么?人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产物,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这就是马克思进一步诠释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中,人的本质是不同的,人生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就有不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根本区别。因此,必须始终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中青年领导干部确立科学人生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2002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希望青年们树立远大理想。他说:“青年富有理想,而真正远大的理想,必须与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意愿紧密结合。”“只有在为远大理想的奋斗中,青年人的人生抱负才能真正实现”。(注:《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422页。)把这个远大志向转化为青年领导干部的意志和品格,就要努力为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努力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一生都不改初衷、矢志不渝。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集中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科学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是中青年领导干部在新世纪新阶段确立科学人生价值观、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青年干部确立科学人生价值观过程中的指引作用
革命导师们这些富有真理性的认识和论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现实奋斗目标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对于中青年领导干部来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造福一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有所作为,也就是为树立远大理想而奋斗,就能书写闪光人生。对于在方法论上,是我们青年领导干部确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掌握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知识体系的灵魂,是我们中青年领导干部确立科学人生价值观的理论基础。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是我们青年干部立身做人必备素质的核心。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青年领导干部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必须培养和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改造主观世界,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中青年领导干部的人生价值就既要对事,又要对人。对事就是要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对人,就是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正是由于有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这一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才最终确立了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而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共产主义而奋斗。郑培民同志以自己光辉的一生,实践了“当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人生诺言。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就会有闪光的人生。
二、中青年领导干部确立科学人生价值观的内在规定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自实践,中青年干部只有紧密结合实践去学,带着实际问题去学,才能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规定上牢固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1.中青年领导干部的人生价值是对社会有所作为
人生价值自我完善有三要素:一是人生一定要有理想和追求,就是常说的“人要胸有大志”,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理想和抱负是照亮现实的灯火,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是激励人们奋勇前进的巨大动力。二是理想要扎根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实践的土壤里,脚踏实地对社会有所作为,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三是坚持实事求是与密切联系群众。这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又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前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同志在他的遗著《我的成长与云南的变革》中,语重心长地告诫中青年领导干部“必须练就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两项基本功”。这两项基本功是他经过18年县级领导岗位的长期学习和实践,逐步加深认识,并逐步学会和练就的。他明确地指出:“不论顺境逆境,只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一心想着人民群众,为群众办好事,群众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领导干部的人生价值要对社会有所作为,就需要自觉地把“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是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转变成自己的个性、品格和习惯。这样,就能够使人聪明一些,能干一些,对领导干部世界观的改造有很大作用,又是确立人生价值观的科学方法论。
2.当代中青年干部的人生价值观必须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特征
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在人生价值观上必然要反映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时代特征。(1)时代性。每一个时代的人生价值观,都是该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反映,处于不同时代的人,由于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广度不同,而拥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古希腊哲学家有句格言叫“认识你自己”。(从纯主观地孤立地看自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苏格拉底就是如此)。认识你自己一定要与你所生活的时代相联系,这才是唯物主义的认识。你生活的时代变了,你对自己的认识,要求和价值实现也会随之而变,这是辩证的方法论。中青年领导干部在人生价值的探索中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就要始终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明确为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终身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2)阶级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统一,人生价值观是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中青年领导干部要自觉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真正做到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必将引领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独立性。人生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发展有它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它是一种历史文化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演化。因此,中青年领导干部的人生价值观都与先进文化这方面的思想成果有继承关系,每一个时代创立新的人生价值观,也都离不开利用和改造原有的人生价值观。(4)多元性。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往往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这些人生价值观因人生信仰的不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各异。中青年领导干部要确立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应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让人生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更加有意义。
3.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青年领导干部人生价值观的归宿
中青年领导干部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结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归结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来,归结到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来,以此来锤炼品德。中青年领导干部要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尤其要在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自己做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青年领导干部实践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的过程,始终是以调查研究为前提和依据的,青年领导干部要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实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具体地体现在履行好领导职责上。现在群众反映在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方面最大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形式主义,二是官僚主义。领导干部搞形式主义,要害是只图虚名,不务实效。现在发生的一些严重的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有些让人想都想不到的事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工作不落实,不扎实,不切合实际造成的。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要害是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有的干部无所用心,有的作威作福,欺压群众,引起了干部和群众的强烈不满。对官僚主义作风,我们不仅要认识它的危害性,而且要深刻认识它产生的根源。但从根本上说,是一些领导干部没有解决好这“六观”问题,承袭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意识,要害是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不负责。
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中青年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三、中青年领导干部应自觉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实现闪光人生
党的十六大明确地提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胡锦涛总书记又在建党82周年“七·一”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对中青年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政治立场提出了全面的要求。
1.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致性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及其执政主体的政治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共产党人生观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勃勃生机,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伟大实践中,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对领导干部来说,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稳;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中青年领导干部有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品质,就能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自觉地为民尽责、为国竭力、为党分忧,成为人民群众爱戴的好干部。当非典型肺炎疫情作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在我国一些省市发生和蔓延的时候,在同“非典”斗争的紧急关头,党的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出现在一线,出现在人民群众中。党和国家新一届的领导人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通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表达出来,具体化作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的关切之情,一开始就“为一些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而感到揪心”,果断采取“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一系列措施,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期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品质和精神风貌。
2.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中青年干部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和作风上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增强公仆意识,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为人民群众谋求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各方面的消极影响和诱惑很多,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的乘机而入,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相结合,滋长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等消极现象,对人们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和良好品质产生冲击,也会腐蚀我们的干部和党员队伍,甚至毁掉一些意志薄弱者。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制度还不健全,各种腐朽思想文化根深蒂固,脱离群众的危险依然存在。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因此,中青年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地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坚决破除“官本位”意识,肃清封建主义的残余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
3.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实践闪光人生
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时代内涵,就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要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这十六个字上下功夫。首先,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的精髓;其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再次,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最后,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江泽民同志曾经分析“现实中的思想认识两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一是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真正把一些道理向干部群众讲清楚不那么容易;二是干部群众接受的信息很丰富也很庞杂,思想十分活跃,要真正把他们的思想统一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中青年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从根本上说,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在200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考核各级干部的政绩,既要看经济建设成果,又要看社会进步;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硬环境的加强,又要看软环境的改善;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要看党的建设的成效。要努力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坚决防止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历史和现实的发展都要求,中青年领导干部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针对新的实际,针对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在改造主观世界上下功夫,在执政为民上下功夫,在密切联系群众心连心上下功夫,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努力实践闪光人生。
收稿日期:2004-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