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实现在于日积月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积月累论文,理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很多人把考大学的希望寄托在高三这一年甚至高考前的几个月,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古人早就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高考三天所测验的东西,是高中三年甚至是十几年基础教育的浓缩、精华没有十几年尤其是高中三年的刻苦努力,想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是不可能的。在这里我首先想说的是,如果把高考比作战略决战,那么在这场决战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则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高考复习中,谁动手早,谁的胜算就会比较大一些。其次我想说的便是,不要把高考看成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在没有进入高三的时候,我感觉高考很神秘。但轮到我要高考的时候,却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老师还是那些老师,同学还是那些同学,练习、测试的还是那些东西。那时的我常常在想,能将我们引领到北大、清华这些梦寐以求学府的,为我们开启理想大学之门的东西,难道就是眼前的公式、单词吗?有时真有些不敢相信。其实就是这么简单,高考试卷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部无人通晓的“天书”,高考中的每一道试题与答案,都掩藏在我们平时的一本本教科书、一张张试卷中,只要有心,只要努力,美丽的理想终将成为光辉的现实。
讲到具体学科的复习,我是把高考的五门课分成三类来处理的。首先是语文,其次是外语、数学,最后是政治与历史。对于这三类学科,我有着不同的认识,使用着不同的学习方法。
对于语文我基本上没有有意识地用特定的时间、精力去复习。语文这门课,除了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文学常识,需要加以集中整理、记忆外,其他的如阅读、作文都是需要通过长时期的积累来使自身素质提高的。因此,学习语文不能用学习数理化的方法,要用心灵去感悟,去表达。
至于数学、英语、“温故知新”是我在复习这两门课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复习一道已做过的题往往要比做一道新题更有收益,更有效率。在复习数学、英语时,我一直用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作为我的“根据地”,对这些做过的题我总会定期再做一遍,务求使自己对这些题目所考察的知识和技能做到烂熟在心,在这个基础上再有选择地做一些新题,适时地扩大自己的“根据地”。实践证明,这种复习方法对我这样数学、英语不是学得最好的学生来说,是卓有成效的。
最后谈谈政治与历史的复习。如今政治与历史的高考考查的是“能力”,而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接触到的是“知识”。怎样把我们平时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考场上的“能力”?我的学习方法是“练习”。通过备考期间大量的练习将知识与能力联系起来,实现知识到能力的升华。因此在我看来,复习政治、历史,不能把主要精力花在抠书本、背教条上。诚然,教科书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内容是要熟练掌握的。在这里,我想特别指出,在复习政治的过程中,高中用《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这份报纸正是瞄准了“能力”,将书本知识与能力考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了。记得那时我们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推荐下,做到了人手一份高中用《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同学们经常三五成群,共同研读,互相辩难,都取得了很大进步。高考时,我们班的政治成绩明显高于其他各科成绩。
我上述的三类学习方法不是彼此孤立,互不关联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