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的变革及发展趋势论文

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的变革及发展趋势论文

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的变革及发展趋势

王 丹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财经系

摘要: 社区,作为居民(村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党和国家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故对其的治理在城乡统筹发展及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之下,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社区治理模式已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传统型的社会管理向现代化的社会治理的转变。本文拟就从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社会背景,分析了当前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变革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社区治理;创新;还权赋能;居民主体

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建设的加快,基层社区治理问题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热点。从2015 年-2018 年,“社会工作”已连续五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7 年6 月,国务院出台并实施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其中也提到,要全面提升城乡社区的治理水平,加快提升社区治理体系化与现代化。这反映了国家层面对社区治理工作的重视。在自上而下对社区治理的推进下,在过去的十几年,社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促使社会管理者反思当前社会治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之道,进行治理模式的探索。

一、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与变革

社区,是指具有稳定的地理区域、一定数量人口,并对其居住区域有归属感及心理认同感的社会有机体。其中,人是社区的关键因素。在人口频繁流动的情况下,流动的个体难以对其暂时生活地建立归属感和共同感。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出现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从西部向东部、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此种流动大部分不是居住地的永久迁移,而是为了赚钱等因素的考虑外出打工。在此种情境下,这一群体与当地居民,由于地域文化差异,也难以产生紧密联系及心理认同感。这种由许多流动人口组成的社区,给社区自治带来的最大难题是,居民对于社区共建缺乏参与热情。对于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居民也没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此情形下,社区事务的处理只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管理模式。长期以来社区治理对行政手段的依赖,不仅增加社区治理的成本,同时还存在决策制定脱离群众的问题。

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逐渐缩小。此外,随着国家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及乡村建设的重视,城乡之间的差异也逐渐缩小。在此趋势下,原来的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有渐趋缩减的趋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统计,2017年四川省的常住人口达到40 万人的增量。除四川外,近年来中西部多省人口均出现持续回流的现象。人口流动性的放缓,意味着社会结构的逐渐稳定。据笔者的观察,大部分原来流动不居的农民工群体,逐渐有了较为稳定的常住居所。部分回归家乡;部分在城镇买房定居。在较为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居民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升。“政府引导、居民主体、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也有了发展的土壤。转变基层社会治理成了必然趋势。

二、社区治理变革的发展趋势

(一)政府“还权赋能”与居民“自主管理”

在社会治理的变革中,政府 “还权赋能”是变革的核心理念,即通过政府减小行政权力对社会治理干预,鼓励居民自主决策、自主管理,以激活社区自治内生力。如果社区的更多事务由政府决定,社区仅仅是执行,那么政府在社区中的角色就更活跃、更具主导性。在政府主导模式下,会导致居民参与社区的活力低下,更加依赖政府,缺乏社会责任感。反之,若简化社区职能,减少社区的具体事务决策的干预,将决策权下放,由居民自主决定社区事务,给居民自治提供充足的权力空间,则是激发自主参与与社区活力的重要一环。社区事务大多是具体的生活层面的问题。具体的生活事务与一地居民生活感觉是否幸福往往由很大关系。对于具体事务,居民因其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也愿意参与其中。以城市小区为例,小区物业管理问题、公共区域规划问题往往能够引起小区业主的关注。再通过基层行政单位的组织,让小区业主积极参与决策过程,形成自治常态机制。从微观层面的决策自治着手,逐渐培养居民对社区治理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逐步推动社区治理“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路径改革。

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63/65)96.92%显著高于对照组81.5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二)参与主体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在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下,参与社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在决策制定、实施、检查过程中,政府都发挥着主导作用。其它主体,如社区中的居民在“社会管理”语境下,则更多作为“被管理者”的身份存在。而在社会治理的制度设计下,社区的发展已由原来的行政行为转变为自治行为。总体目标也发生了从维护社区秩序向寻求社区共同体更好发展的升级。但基于政府权力在社区治理中退出,而社区尚未形成成熟的自治机制,另一方面专业的社工机构的参与对于社区的发展有着不言自明的意义。因而在社区治理过程中除了强调居民的主体地位外,政府也鼓励更多的其它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发挥专业社工作用,整合多方资源,助力城乡社区建设。

确定调度系统出现异常后,对操作人员进行告警。报警处理分两种方式,一种是事故报警,另一种是预告报警。前者包括非操作引起的断路器跳闸和保护装置动作信号。后者包括状态异常信息、模拟量越限/复限、计算机站控系统部件以及间隔层单元的状态异常等。

三、结语

“居民主体、还权赋能”的社区治理变革,为全面推动城乡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当前社区治理在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唤醒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建立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构建美好社区共同体的目标。在未来的社区治理过程中,要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激发社区的内生性发展动力,实现社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天任,李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四种模式[J].西北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6,53(6):5-13.

[2]吴海红,郭圣莉.从社区建设到社区营造:十八大以来社区治理创新的制度逻辑和话语变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35(2):107-115.

[3]赵健羽.城乡一体化视阈下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社会工作介入贫困乡村社会治理的路径分析[EB/OL].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18/1116/32630.shtml.

[5]李卓琦.加快从“社会管理” 到“社会治理”转变的思考[EB/OL]. 湖南日报 ,http://news.hexun.com/2016-12-22/187451293.html.

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9)006-0097-01

标签:;  ;  ;  ;  ;  

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的变革及发展趋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