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用视角下的回指分析_功能分析论文

认知语用视域下的概述回指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认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概述回指

      1.1 概述回指的界定

      回指研究一直是语篇分析的热点话题之一,其研究历史经历了从形式到功能、语义的转换,以及从句内回指到篇章回指的转换(姜望琪2006:33)。国内外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回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Halliday & Hasan(1976)、Ariel(1990,1994)、许余龙(2004)、王军(2007)、熊学亮(2007)等。这些回指研究大致可分为直接回指与间接回指研究。本文涉及的概述回指虽然也属于回指范畴,但与直接回指和间接回指均有明显的不同。本文所论的概述回指是由法国篇章分析学家Michel Charolles最早提出的。Charolles(2002)注意到,概述回指不同于一般名词性回指或代词回指中回指语与先行语在语义共指(或部分指代)、回指语指代形式及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特征。概述回指的回指语主要是对前文的某个思想或事件进行总结。它重在概述前面的信息,而不是重提前文中的某个词;同时,回指语常常借助一个抽象名词来完成重提,该抽象名词在前文中并没有留下任何语言形式标记(王秀丽2012:301)。概述回指中回指语与先行成分的关系特征如例([1]-[4])所示:

      

      在上述各例中,直线下划线部分均为先行语,波浪下划线部分则为回指语。先行语或者是完整的小句,如例[1]、[3],或者是小句群,如例[2],或者是由“when”引导的非独立从句,如例[4]。由此可见,先行语的句法形式多种多样,而回指语“这场胜利”、“那种兴奋与渴望”、“that thought”和“the fun fetish”是对其先行语表征的概念、思想或事件进行抽象概述后借助一个全新的抽象名词完成回指。基于先行语与回指语在句法表征和概念上的相互照应关系,本文将概述回指定义为:当回指语在概念上不是简单地对应先行语中的某个(或全部)成分,在形式上是通过借助全新的抽象名词短语来对先行内容进行概述或回溯,这种特殊的回指现象就称作概述回指。

      从概述回指的回指语与先行成分在句法形式、释义机制等方面的特征来看,概述回指与间接回指研究中的抽象实体回指(又称深层回指)现象很相似。然而,本文认为,概述回指虽然与抽象实体回指之间存在很多共性特征,尤其是在回指语与先行语的概念匹配方式上高度相似,但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首先,概述回指能够产生独特的篇章语用效果,需要借助特殊的语用推理完成回指释义。其次,概述回指语尽管在形式特征上属于低可及性回指语范畴,但从其认知加工和回指释义特点分析,本文认为,概述回指语具有间隔距离短、竞争度低、一致性强等中、高可及性标示语的认知加工特征。最后,概述回指语中的抽象名词与先行语在形成概念匹配的同时,还蕴涵了明显的概念转移趋势。本文将主要围绕概述回指的上述三点认知语用特征展开论述。在此之前,有必要将概述回指与抽象实体回指的核心特征作如下区分。

      1.2 概述回指与抽象实体回指的区别

      Asher(1993)最早提出抽象实体回指的概念。该类回指的特征是,先行语通常是表达某个命题或概念的分句、小句甚至句群,而回指语主要使用指示词、代词it或有定描述语来表示(刘东虹2008:19)。由于回指语的所指对象不是某个名词性的实体,而是某一抽象的命题、概念或事实,因此这种回指就被称作抽象实体回指。例如([5]-[8]):

      

      许余龙(2004)根据先行语的不同形态和句法特点将回指分为八类:名词性回指(包括名词回指和名词短语回指)、动词性回指(包括动词回指和动词短语回指)、形容词性回指、副词性回指和句子性回指(包括小句回指和语段回指)。根据这一划分,抽象实体回指与概述回指的先行语均为小句或句群,因此都属于句子性回指。但从例[1]-[8]也可看出两者的实质区别:第一,抽象实体回指与概述回指的先行语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抽象实体回指的先行语表达的多是命题、概念或事实,这些纯抽象实体无时空性,无缘由,不能被知觉感知(熊学亮等2007:75)。而概述回指的先行内容多是具体发生的事件,有时空性,相对容易被感知。第二,从回指释义的角度来看,抽象实体回指能够在先行语与回指语之间建立一种同质的释义关系,如例[6]中对回指代词“it”的释义会很自然的回溯到“we will go through the most extraordinary contortions to save ourselves from walking”,回指语和先行语的释义是平行的,不会给语篇解读带来太大的困难。概述回指的先行语与回指语在释义上却是一种异质的关系,因为概述回指的回指语在指称形式上主要采用指示代词“this/that(这/那)+抽象名词”的形式,而抽象实体回指词把先行概念统一纳入指示代词(this/that/it)中。这样,回指释义的关键点就转移到了“抽象名词”与先行语之间的释义回溯上。这一释义回溯的过程除了可以建立回指语与先行语在概念上的相互匹配、保证前后语篇的连贯性以外,还会产生语篇预设新用功能,体现回指语的意向构建性以及独特的认知加工、概念匹配与概念转移等认知机制特征。这些特征与抽象实体回指有本质的区别。下文将主要围绕概述回指在上述三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

      2.概述回指的语用视角

      2.1 概述回指的预设新用功能

      黄衍(Huang 2000:249)在归纳间接回指的句法语义特征时特别强调,作为间接回指句法特征之一的有定名词描述语(the/this/that+NP)与先行触发语之间不是同指关系,但可以通过语用推理与其隐含的指称对象建立紧密相连的指称关系。这一界定表明,回指研究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表层同指关系进入到深层的语用认知层面。概述回指因其独特的回指形式与指称特点,在语篇中的功能自然也不仅仅局限于完成单一的指称任务。很多情况下,发话者可以通过指代形式本身来传达指称概念以外的预设信息。概述回指的这一语用功能在篇章分析中尤为突出。王秀丽(2012:301)研究了概述回指在篇章分析中改变篇章推进方向的特性。本文则在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假设:既然概述回指具有改变篇章推进方向的作用,那么概述回指语必然存在预设新用功能。所谓预设新用,就是貌似用于指向旧实体或旧信息的回指语在语篇中实际上被用来传达新信息。预设新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回指语的结构描述上(高卫东2008:18)。也就是说,概述回指在语篇中的实际功能应该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概述回指在句法环境上总是处于前一小句(或句群)所述事件完结、后一小句之首需要对此进行总结概括的交界,回指语的功能就不能简单概括为仅仅是提取前述内容,而应该还预设了前一述题的完结带来的结果以及该结果所蕴含的某种影响。对概述回指语结构特征的描述和分析可以印证这一点。具体阐述如下:

      一般的回指都是通过回指语来重复或激活先前的主题、次主题或隐含主题,并在后续篇章中对这一主题作进一步阐述,而概述回指则需要创造性地从前述话语中提取或概括出一个主题,然后对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概述回指的回指语在形式上采用话题性极强的“this/that(这/那)+抽象名词”的短语形式。我们认为,该形式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回指定位与预设新用两层作用。首先,回指代词“this/that(这/那)”不同于前文所述的抽象实体回指代词“this/that/it”。概述回指语的限定代词并不具有提取前述内容的功能,其主要作用是限定回指辖域,帮助读者定位先行概念大致所处的语境范围,以方便信息接收者提取。其次,新启用的抽象名词除了体现帮助提取先行概念的功能以外,还预设了前述事件在时空边界上的终结,代之以抽象名词来表达一个无时空边界的抽象概念。因此我们说概述回指语与先行语是异质的,不同于一般回指语与先行词的同质范畴。下图(图a、图b)展示了一般回指与概述回指的回指语与先行语在形式与意义上的不完全对等性:

      

      图a中的双向实线空心箭头表示一般回指的先行语与回指语在形式上完全匹配,虚线箭头表示一般回指(包括直接回指与间接回指)的先行语与回指语在意义互指上可能对等(如例[9]),可能不完全对等(如例[10]),但是先行语与回指语意义框架的背景相同,说明它们同构同质。图b所示为概述回指关系,先行语与概述回指语在形式和意义上均以单向实线空心箭头表示,并且是从先行语指向概述回指语。先行语句法形式的分段特征被回指语以独立完整的限定名词短语表征。概述回指语的意义包含两部分:指称义和语用预设义,其中只有指称义对应前述事件概念,而语用预设的功能在图b中用虚线外框和不同的背景效果表示,说明回指语与先行语在概念意义上是非同构同质的。由此可见,概述回指语对应两种功能:一是承载先行意义,二是预设结束旧话题并启动新话题。下面我们通过例句[9]-[11]来进行分析说明。

      

      例[9]、[10]分别属于直接回指与间接回指。不管是直接回指的先行语“John”与回指语“he”之间,还是间接回指的先行成分“picnic supplies”与间接回指语“beer”之间,其形式同意义或者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如例[9],或者是整体与部分的照应关系,如例[10]。例[11]中回指语对先行语尽管依然具有很强的依附性,但回指成分与先行成分之间并不像例[9]、[10]那样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完全互指或整体与部分的照应关系。相反,它们之间是异质的,也就是说,概述回指是从对一个具体事件作描述转化为对之作抽象概括,且特有的回指形式“这场胜利”不仅预设了所指对象的身份已被确定或认同、先行概念的表述已经完结,还预设了下文语篇链中一个新话题的展开。

      通过对上述例句的分析可以发现,概述回指不仅能够略去前述事件的时空性而以抽象名词的回指方式完成回指功能、启动预设新话题,回指语中核心抽象名词的提取和选用还能够体现发话者对指称对象的意向构建功能。下一小节拟就概述回指的意向构建进一步展开论述。

      2.2 概述回指的意向构建

      回指语在语篇层面上的指称功能表明,回指语对先行语具有释义上的依附性和提取上的可及性。这些特性受客观的语篇环境和主题限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语言是自我表达的载体,指称语言的选择不仅受指称功能的限制,同时也要满足说话人或作者主动构建其思想情感的需要,即体现出回指语的“意向构建”功能。例如[12]:

      [12]Attorney:You did not tell us,Doctor,whether you determined

as alive or dead,Did you?

      Doctor:

had no signs of life.(转引自张俊等2009:100)

      这是一段律师与医生的法庭对话。律师指控医生违法堕胎,用了“the baby”这种凸显生命特征的指称形式。而医生为了脱离律师设定的指称参照领地(通常the baby的回指词应该是he/she/it),故意选用了“the fetus”来降低指称对象的生命特征,从而体现其特定意图。因此,回指语的编码信息中蕴含着说话人或作者向听话人表达其对指称对象的独特认识和态度。再看例句[13]-[16]:

      

      

      例[13]-[16]中的英汉回指语分别是“这份天赐的缘分”、“这场事故”、“这次离别”和“these nice lies”。虽然这些指称形式受限于先行语的指代内容,但也预设了说话人隐含的态度和判断。进一步的证明是,例[13]和[16]的回指语在“这份……缘分”和“these …lies”中间还嵌入了明确表示态度评价的“天赐”和“nice”。这些传达情感状态的词汇使得个人评价的意味更加浓厚。又如在例[14]中,如果我们进一步在“事故”之前增添诸如“惨重”、“悲惨”、“严重”等评价语,那么回指语所带有的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就会表现得更加强烈。这也印证了梁鲁晋(2008:96)对回指语功能所持的观点:“作者运用回指构建了与社会的关系并传达出隐含的态度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使用不同的回指手段,作者寻求与读者共同的信仰、态度、一致性、思想的赞同和支持。”

      3.概述回指的认知识解

      诸多研究表明,语篇理解本质上是一个认知加工过程。回指语作为连接语篇中前后相关概念的桥梁,其识解也应该从概念认知的角度进行考查。王军、高明强(2009:94)明确提出:“回指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概念传递关系:它以匹配为基础,以回指为手段,以概念转移为目的。”这说明回指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各相关心理实体能否实现相互匹配基础上的概念表征过程。下文拟就概述回指语的形态标记及其概念表征特点详细进行分析说明。

      3.1 概述回指语的形态标记性

      Langacker(2002)认为,语篇指称现象是概念表征性的,而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包含一组感知的观念实体,认知主体通常先感知某个实体,然后以之为概念参照点(conceptual reference point)对概念结构中的其它实体进行定位。Langacker从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的视角为我们研究概述回指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对于某一认知域的识解需要建立在另一更为基本的认知域之上,譬如对于认知域HYPOTENUSE(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识解需要建立在更为基本的“直角三角形”认知域之上。可以看出,Langacker所言的互为参照的认知域有层次和复杂程度之分,但均属于同一概念范畴。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概述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由于非同构同质,在概念上很难范畴化。因此,我们认为,两者相互参照关系的建立首先要借助的是概述回指语的高形态标记词“this/that(这/那)”,其次是抽象回指名词对先行语的高附着性。先看一组例子:

      

      在回指关系中,匹配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两个认知域从形式到内容的全方位叠合。此为回指关系的无标记形式(unmarked form)。其他所有的回指关系都可被视作有标记的形式(王军,高明强2009:94)。例[17]、[18]的概述回指语中分别含有形态标记词“this”和“这”。回指形式之所以都附带该类明显的标记,除了为满足回指语重新启动新话题的需要之外,从概念匹配的角度而言,主要是为了实现概述回指的回指定位(anaphoric anchor)功能。如例[17]中,读者在读到“这个强度”时,指示限定词“这个”会自然引导读者将回指指向间隔距离最近的先行信息中。这些信息最近输入,最易检索和恢复。从某种意义上说,标记词“this/that”对后续抽象名词的限定功能反倒是次要的,它更为重要的作用是标示了回指语与先行语的间隔距离,提示了先行语所处的线性或时空距离的远近,以此保证回指释义的顺利进行。

      Ariel(1990)从回指语的心理可及性出发把回指语分为三类:1)用于指称百科语境中某个实体的专名和有定描述语是低可及性标示语;2)用于指称有形语境中的某个实体的指称词,如指示代词,是中可及性标示语;3)那些只用于指称语篇语境中某个实体的代词及其零形式是高可及性标示语。根据她的分析,指称词语标示的可及性等级由四个因素决定:间隔距离、竞争度、显著性和一致性。也就是说,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间隔距离越短,则可及性越高;参与竞争的项目越多,可及性越低;显著性水平越高,可及性亦越高;一致性越强,可及性越高。据此,从形态特征上判断,概述回指语是典型的有定描述语形式(this/that+抽象名词),似乎应该划入低可及性标示语。但是,结合本文的相关例句分析可以发现,概述回指语中标记词“this/that”与先行语之间的回指距离短,核心抽象名词与先行语概念语义对接整齐一致。由此,本文认为,概述回指语具有间隔距离短、竞争度低、显著性和一致性强的特征。基于这些特征,有充分的理由将概述回指语划入以上分类的中高可及性回指语范畴。

      3.2 概述回指语的概念表征特征

      一般的间接回指释义中,先行语与回指语之间在范畴层级上虽然不同,但属于同一认知场景,可以较为容易地建立起概念匹配。而概述回指与一般间接回指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所依赖的识解机制。本文认为,概述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首先建立的是概念匹配的关系,在概念匹配的基础上,回指语相对先行语不仅发生了“右向”的概念推进,还伴有概念转移的特征。这可以通过以下两个例句说明:

      

      例[19]中“a restaurant”和“the waitress”处于同一概念域中。也就是说,“a restaurant”很容易在理想认知模型下通过扩散激活相关心理概念实体“the waitress”,从而在认知层面建立两个概念的自然匹配。然而,例[20]中先行语“他走了”表达的是一个有时间性、空间性、有界性(telic)的序列事件,听者以顺序的方式逐一扫描这些状态。在回指语“这次离别”中,抽象名词“离别”抽去了前述事件的时空性,在对前述事件作总体扫描(summary scanning)后把先行概念作为一个格式塔整体激活。这样,概述回指语“这次离别”作为一个类别概念只具有图式意义,没有具体意义。它的回指释义必须依附于先行语的具体实例表征。

      由此可见,在认知层面,概述回指主要建立在对前面已表述概念的再加工与整合上。而基于再加工与整合这一认知过程就意味着新的表征形式并不仅仅是综述前指概念,更涉及到概念化过程中新信息的增加。王军、高明强(2009:95)从受话人视角研究回指语时指出:“回指关系最根本的功能是概念转移”。所谓概念转移,即是在回指关系匹配的基础上,在各种语境因素的作用下,回指首先得到释义,随后,由先行语表达的概念被转移到回指语所在的位置,为篇章话语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由此我们认为,概述回指语对前述命题或客观事件的二次加工除了实现与先行概念的匹配,将先行概念转移到抽象名词上以外,抽象名词的提取也暗示了概念的部分转移,从事实概述转向对事实的主观评价、认识等新趋势。比如,例[20]中回指语“这次离别”不仅蕴含了先行事件“他走了”这一概念,还蕴含了说话人对这一事件的惋惜和不舍,将两层概念融合为一个新的整体。

      概述回指不同于人们所熟知的其他类型的回指,其标记性的形态特征和句法分布特点使其在语篇扩展中除了承担一般回指的照应功能以外,还体现出独特的语用认知特点。正如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都认同的那样,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应不同的功能或意义。从语用功能来看,概述回指除了完成指代功能以外,还预设了先行概念在整个回指域中的完结,同时启动下一个新话题,具有构建话语者意向性的功能。从概述回指的认知加工特点来看,概述回指语的典型形态标记词不仅有助于实现概述回指的回指定位,引导听者快速完成回指释义,还具有间隔距离短、竞争度低、一致性强的中高可及性标示语的特征。最后,本文还在概述回指语相对先行语的概念匹配基础上尝试提出了概述回指所蕴含的显著的概念转移特质,为回指关系的概念传递实质进一步做出了论证。

标签:;  

认知语用视角下的回指分析_功能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