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君 重庆市统景职业中学 401140
摘 要: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中出现的妨碍或干扰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影响学生自己的学习,也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本文通过例举我在小学课堂上观察到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了简单分析,并通过自己的感受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课堂 问题行为 教学艺术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
随着课堂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了界定。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外教育心理学家和社会教育学家就课堂问题行为这一领域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及理论探索。在小学课堂中,课堂问题行为是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那些妨碍品格的良性形成、影响课堂教学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不利于学生品格的正常发展、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及原因
奎伊等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人格型和情绪型问题行为常表现为内隐的问题行为,行为型问题行为表现为外显的问题行为,是教师关注最多的问题行为。从心理学的气质类型上分,情绪型问题和人格型问题偏向于抑郁质的学生,通常表现出悲观、缄默、忧郁、不善交际,偏向于多血质的学生通常开朗健谈、活泼,但是在课堂上这类学生可能因为太好动而影响课堂纪律、影响他人,成为行为型问题。前者虽然不会对课堂纪律造成影响,但是因为不参与课堂活动,不经常甚至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会降低教学效果。
1.内隐的问题行为。人格型问题的学生在平时行为安静,没有信心,对他人表现出惧怕、极力回避,误认为自己会受批评,沉默寡言,对教师的命令绝对服从,其潜在挫折是几乎不表露出来的,在课堂上答非所问、心不在焉。小学的课堂气氛是很活跃的,常常老师一个问题抛出,下面的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抢着回答问题。但是这些学生不常举手,有些甚至从来不举手,直到老师点名让他回答才勉勉强强站起来,回答也只是只字片语。情绪型问题的学生多由于过度焦虑、情绪多变导致,表现出漫不经心、冷淡漠视,或过分依赖同学、教师,不敢自作主张,不肯独立完成作业,或胆小怕事、害怕失败或容易慌乱、情绪抑郁,注意无法集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看上去他们不影响纪律的,但是思想游离,不关注老师的教学,碰到上课时老师布置的练习,太依赖同学,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觉得自己没能力解决,就不动脑筋,等着其他同学的答案。在课上经常发现学生完成练习不断地偷看同桌的答案,或者直接光明正大地抄袭。教师提醒后会短暂性的改过,但是不一会儿又继续看同桌,已经养成了习惯。
2.外显的问题行为。行为型问题的学生是让老师最头痛的学生,主要表现为攻击性、对抗性或破坏性,他们通过这些对抗方式来获得教师与群体的注意,出现行为粗暴、相互争吵、交头接耳、高声喧哗、出怪声、做怪相等惹人注意的行为。这些问题行为会直接干扰课堂教学活动,威胁课堂纪律,最受教师所关注。这些学生属于多血质气质类型,在课堂中他们总是表现出过分好动好奇,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兴趣,起哄,无理取闹,不能安静地听老师讲课,影响课堂纪律和周围同学的学习。这些学生多是由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原因造成的,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家庭学习气氛不浓都会使孩子的心理发展偏轨。在学校,不良的师生关系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上退缩,不爱学习。教师与学生不常沟通交流,使师生间产生一种隔阂,学生对课堂会有一种恐惧,不能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而好动的学生问题行为的形成也是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父母的问题处理方式等会让学生耳濡目染,变得焦躁不安等。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1.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课堂教学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建设方法是预防在先,防范于未然。根据上学期学生情况在学期初制定课堂规则,严格执行并及时巩固,同时予以修正,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充满爱心,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互动。平等的课堂可以消除沉默学生的心理恐惧,让他们找到自信,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对待学生应该是民主、友好、善意的,不能专制冷漠。对好动好奇的学生,恰当指出,不直接批评或恶意地指责。教师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候应注意奖励多于惩罚。实践证明奖励的矫正作用远大于惩罚,过度惩罚会使学生变得粗暴和具有破坏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良好行为一旦得到鼓励或赞扬,就会得到强化而逐步巩固下来,会成为课堂其他成员学习或模仿的榜样。
2.与环境相结合。家长是教育的宝贵资源,他们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有些家长甚至有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教师如果能够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一些问题能够迎刃而解。但是不同的家长所选择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家校牵手,形成教育的合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教师也许便能够理解学生的课堂行为。各种问题行为都一样,教师应该协调有关人员,保持校内校外一致性,互相配合,矫正效果的不利倾向。
论文作者:刘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2
标签: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表现出论文; 情绪论文; 好动论文; 纪律论文; 《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