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创新的语文教师_创新意识论文

做一名创新的语文教师_创新意识论文

做一名有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名论文,创新意识论文,语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忆如风

郑逸农,1965年10月出生,1987年7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同年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现执教于浙江省江山中学,语文教师兼副校长。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会十佳教改新星。兼任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

研究方向:“非指示性”语文教育。

座右铭:宁静为学,宁静为人。优秀是一种习惯。

做一名有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师,一直是我的追求。

记得读中学的时候,我就做过一个很奇异的梦,梦见自己当上了语文老师,正在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学生上语文课。后来这个梦渐渐忘了,读了师范大学、当上语文老师后,我又拾起这个梦,继续前行了。

1987年我参加工作。刚开始工作的那十年,我谈不上有什么创新,只是记着自己要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教书,不走捷径,不耍小聪明。

于是我整天埋头于备课、批改作业。每逢备课,我都要先看两遍课文,然后把能够找到的教学参考书仔细看一遍,苦思冥想一番后,我才理出属于自己的备课思路,确定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我在大学期间心理学学得不错,心理学老师李伟健先生对我影响很大,因此我备课时始终能带着“学生意识”,想着学生面对这篇课文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认知状态和情感态度,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是什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我从不照抄照搬现成的教案,更不把书上的教案带进课堂。同时,每个教案我都写得很详细,从不写简案。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批改学生的随笔和作文时,我总是一字不漏地细细看过来,以慢人家两倍乃至三倍的速度批改,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语文的思考。

这个过程我做得非常艰辛。别人当语文老师可能感觉很浪漫,很有诗意,而我当语文老师却只有苦和累。我经常因为备课和批改作业而忙到三更半夜,至今我还常常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情景:孤灯下的我,孑然默坐,窗外是潇潇的春雨或呼呼的冬风。

经过整整十年的埋头积累,我才开始整理自己点滴的思考和感悟。1998年,我开始撰写论文和随感,在语文刊物上发表(至今已有35万余字);同时,我开始有意识地让自己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语文生命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改革。

上个世纪末,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出现了一次空前的大批判、大讨论。引发这场批判和讨论的是《北京文学》上的三篇“越位干涉”的文章:小学生家长邹静之(诗人)的《女儿的作业》、中学教师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和大学教师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和以往相比,这三篇文章言辞极其尖锐。《女儿的作业》说:“‘希望工程’是为了救助那些失学儿童的,而我发现很多上学的儿童他们极想失学。”“她们厌恶把她们当做傻子来教……她们讨厌那个把简单复杂化的教法。”《中学语文教学手记》说:“我在H中学所作的这种教学试验,完全是出于对我国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荒唐谬误的痛切感受。”“我深深感到,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实在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文学教育的悲哀》说:“我们的文学教育体制已经死板、荒唐到这种程度。”“这时候的‘新人’已经没有任何灵魂和肉体可言了,它是一架机器,一颗螺丝钉,一块任什么人搬来搬去的砖头。”这三篇文章都触及了历次讨论所不曾触及或不敢触及的问题,那就是教育的异化、人的异化。因此,这场讨论迅速扩展开来,很多报刊纷纷加入讨论,就连南京金陵中学的高三学生朱殷平也以“一个在学校学了11年语文,并十分喜爱语文的学生的身份”,在某刊物上发表了《对我国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的批判文章。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看着一篇篇报道,听着一声声批评,深感汗颜和难堪。我忍不住问自己:你作为语文教师,是不是也这样呢?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吗?

为此,我在《语文学习》约写的随感性文章《让语文的柔媚之光照进每个学生的心灵》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语文’,应包括语言和文学。汉语言是充满魅力、充满人性之美的;文学作品则凝聚着作者的灵性和思想。两者结合,会放射出语文的柔媚之光,一旦照进人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并内化为一个人的情感、素养和思想,激发出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可是以往,我是不是也把她肢解成浅薄的技艺之学了呢?”因此我提醒自己:我是语文教师,我应该让语文的柔媚之光照进每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富有纤细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活的创造力。除了教语文,我还从事着另一项工作——心理辅导。我从人本主义心理辅导原理中受到启发,意识到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受语文的柔媚之光,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去寻找,去感受,从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学习的快乐。

于是在2000年,我提出并尝试了“非指示性”语文教学改革,在《语文学习》上发表了《“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初探》一文。

“非指示性”教学试图对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教学进行反拨和颠覆,改变“指示”教学中教师高度控制的现象,增加教学的开放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同时又试图对西方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进行反拨和调整(“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无任何指导)。在对两者进行反拨性的撮合中,取出一个新的名称:“非指示性”。

后来,在恩师王尚文先生的直接指导下,我又把“非指示性”由教学模式定位为教育理念。因为“非指示性”不是教学方法的简单翻新和教学模式的简单改良,而是“把人当做人”教育理念的确立。用教育理念来定位,才能揭示出“非指示性”教育在反拨和颠覆“指示”教育后的学理价值。

作为教育理念,“非指示性”的核心是“把人当做人”,其中蕴涵着三层要义:师生平等,真诚对话,自主成长。

“非指示性”基本教学形式是“二不”教学(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但并不固守自封,只要符合“非指示性”教育理念,不再把人当成听话的工具,而当做平等的、独立的、能自主判断、自主成长的生命体,任何教学形式都是合适的。

为了便于一线教师操作,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事在探索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流程。

比如常式为:教师激趣导入;学生初读文本,并说说各自的初读感受(即原初体验);学生再读文本,自主(或独立或共同)确定学习主题(内容、目标);学生围绕学习主题,研读欣赏;学生交流研读心得,并提出问题,现场讨论;教师补充提问,并介绍自己和专家、研究者的研读心得;学生聚焦优美的语句美读品味;每人反省自己的学习得失,并提出调整对策;教师提供课外作品,让学生比较阅读,拓展深化;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本次学习的感受与收获;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在这个教学流程中,初读—再读—研读(三读)—美读(四读)—提问—讨论—反省—拓展—总结等环节意在促进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而同伴的观点介绍、教师及专家研究者的观点介绍等环节则力图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外在影响:内层与外围交互作用,努力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变式则有体验渐进法、疑惑切入法、讨论切入法、比较切入法、态度切入法、精华切入法、反省切入法、诵读切入法、以教促学法等等。

同时,我和几位同事又对“非指示性”教案形式进行探索。和以往的教案相比,“非指示性”教案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一是不预设教学目标——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或独立或共同)确定;二是不预设线性的师问生答——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或独立或共同)生成,而不是教师在教案中预先就规定学生该怎么回答。教案的两个“不预设”,是为课堂上的两个“不指示”预备的。“非指示性”教案由三部分组成:教学设想;教学流程;课后补充。教学设想体现教师教学本文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打算;教学流程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而非“指示”),学生的具体活动空着;课后补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补充记录学生典型的课堂活动,二是补充记录教师的教学反思。课后补充中,学生的典型活动讲求真实。首先是学生的姓名真实,不再是通常看到的“学生一”“学生二”或“学生A”“学生B”等模糊的样式。其次是学生的发言真实,不再是教师课后代学生编制的话语,而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原生态”话语。学生发言不太通顺的或交代不清的,教师整理时才加上个别字词,并以括号的形式表示,其余照搬,不加工,不包装,不作秀。再次是上课的时间、上课的班级等真实,各种细节一一标明,实事实录。

在“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我获得了不少鼓励:

一是教改成果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是引发了同行的尝试和研究。许多同行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尝试运用“非指示性”教学,有的还发表了自己的“非指示性”教学案例,还有的结合自己的实践开展“非指示性”课题研究。

三是被作为教学和培训的样本之一。高中新课程改革开始后,“非指示性”教学案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被收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语文课程标准研修》等书,作为国家级新课程培训的剖析样本之一。一些师范院校的课程论教学论专家也将“非指示性”专题文章和教学案例作为教学和培训的样本之一。还有一些省市的教育局教研室和中小学校也把“非指示性”专题文章和教学案例作为本地或本校教师培训的样本之一。

四是被一些师范院校的研究生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

五是引起了较大规模的研讨。国内各个知名语文刊物都刊登介绍过“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并组织过研讨。研讨文章至今已达50多篇。《人民教育》在介绍我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非指示性”教学案例时还加上了“开栏按语”:“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设‘案例评析与解读’栏目……本期案例由浙江省江山中学郑逸农老师提供。非常感谢他做靶子的勇气以及愿与广大教师分享智慧的胸怀。也感谢他采用的新颖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详细而真实的教学记录,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感受。”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从提出“非指示性”语文教学改革开始,我工作得更辛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我必须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和课后整理工作。所以我搞“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出于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出于对教育的热爱,出于一个语文教师的自觉和责任。创新,是为了让学生能更诗意地栖居在语文教育的大地上,是为了让学生的语文生命更鲜活,更灿烂。

吕型伟先生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将铭记这三句话,并把它作为我的工作准则,沿着“非指示性”语文教育一直走下去。

我的愿望是:让“非指示性”教育理念从语文走向所有学科,成为新世纪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

标签:;  ;  

做一名创新的语文教师_创新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