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183;卢森堡资本主义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卢森堡论文,述评论文,主义理论论文,资本论文,罗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主义既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一种制度,也是垄断资本剥削殖民地落后国家的一种世界体系,资本主义理论则是对资本主义及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作的一种分析和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许多马克思主义者都对这个问题作过深刻的研究,罗莎·卢森堡就是其中之一。罗莎·卢森堡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者,尽管她从“消费不足”的角度来寻找垄断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根源存在着理论缺陷,但是,她对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所作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篇章。
一、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及对资本主义命运的思考
1898年,为了加强德属波兰的工人与德国无产阶级之间的团结,把他们组织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罗莎·卢森堡移居德国。这时,正值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公开化,她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论战,坚定地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她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中最早站出来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理论家之一。
爱德华·伯恩施坦作为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于1896年至1898年间在《新时代》上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题目发表的一系列论文,成为他对马克思主义“传统解释进行批判”的代表作;他于1899年1月完成的题为《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成为他与马克思主义公开决裂的宣言书。在这些著述中,伯恩施坦全面篡改和修正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劳动价值学说、资本积累理论等进行了责难并发起了攻击。卢森堡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纯洁性,对伯恩施坦的理论观点和策略主张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思考,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及其必然灭亡的原理。
在对《社会主义问题》的严肃批判中,卢森堡阐释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
在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题目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伯恩施坦认为,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有关“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论断是一种极端的“空想主义”,它“假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有一个飞跃”,并且这一主张是以“设想得很片面的阶级斗争和经济发展”为理论基础的。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显著的资本集中趋势,伯恩施坦采取了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现实性的态度,认定小型企业并没有停止发展,它们只是在和大企业的“比例上逐步地后退”了,并且认定这种“比例上逐步地后退”也是不稳定的;他还认为,大企业增长的趋势,只是工业的“不断的运动”中的一种微不足道的现象,对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变化来说,完全是“次要的”①。当时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已经发展并日益完善,伯恩施坦强调:“非常有可能,随着经济发展的迈进,一般来说我们将根本不再遇到一向的那种营业危机。”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断言: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来看,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已使人们从“实质上”看到了“许多的社会主义得到实现”,或者说“社会主义的一部分一部分的实现”,如社会义务范围的扩大,组织成民族或国家的社会对经济生活监督权的扩大,企业的良好的民主管理的逐步发展等,因而资本主义制度“崩溃”的可能性不是更大了,而是更小了。② 显然,伯恩施坦“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就在于抛弃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须通过社会革命夺取社会主义胜利的基本原理。
针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卢森堡从三个方面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思考,坚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基本原理。第一,针对伯恩施坦关于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作用的错误理解,论述了资本主义时代变化中的新现象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关系。卢森堡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信用虽然起着“平衡资本主义经济的某些对立关系,消除或缓和和它的某种矛盾,因而在某一点上把束缚经济的力量解放出来”③ 的作用。但是,信用发展本身并不足以改变一定社会的基本矛盾。卢森堡分析了信用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四个矛盾的加剧。这四个矛盾是:(1)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矛盾;(2)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的矛盾;(3)财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矛盾;(4)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的私有性的矛盾。这四个矛盾表明,信用发展不仅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相反还会在新的形式上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
第二,针对伯恩施坦关于企业主联合组织性质的错误理解,卢森堡分析了卡特尔这一企业主联合组织的性质及其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形式。她认为,卡特尔的最终经济目的和作用只是力求在一个部门内消除利润和分配上的竞争,如果把它扩展到一切重要的工业部门,它的作用也就随之消失了。同时,为了使国内市场达到提高利润率的目的,卡特尔通常还把国内的部分闲置资本用作世界市场的生产,这就加剧了同国外资本及其卡特尔组织的竞争,最后导致世界市场上出现更大的无政府状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卡特尔同信用一样,也是一定的发展阶段,它们归根到底只能使资本主义世界的无政府状态更为加剧,使它的一切内在矛盾暴露出来并趋于成熟”④。
第三,针对伯恩施坦关于中小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及发展性质的错误理解,卢森堡阐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她指出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科技革命所起的特殊作用和影响,即“一方面,在旧的、稳固的、深深扎了根的部门应用新的生产方法;另一方面,建立一些新的、还没有被大资本所利用的生产部门,从而使中小企业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技术进步的先锋”⑤,同时也说明了中小企业在资本主义大工业中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地逐步走向灭亡,即一方面,“在旧的工业部门中,企业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资本额逐渐增加了”;另一方面,“小资本独立地利用新工业部门的时间越来越短了。因此,就个别小资本来说,生存期间越来越短,生产方式和投资方式的变动越来越快,就整个阶级来说,社会代谢越来越快”。
在对《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的严肃批判中,卢森堡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作了深刻思考。
在《社会主义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中,伯恩施坦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发起攻击。他断然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存在着四个严重“失误”: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作了“一系列的抽象和还原”的基础之上的,运用这一方法分析问题,“价值就失去了任何衡量性,成了纯粹的思维的构想”⑥;二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是一种“更为系统的规范”的劳动价值论,因为经济思想史上早就有了得到充分论述的劳动价值论,而这一早已存在的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的体系中原则上也没有什么不同”⑦;三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思维的公式或科学的假设”,缺乏现实的可行性,它“仅仅在一定限度内才能够生效”,因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学派的价值论是一致的,二者虽然都是以现实的关系为基础的,但是二者又都是通过抽象产生的,也都是一个纯粹思维的产物;四是恩格斯在编辑《资本论》遗稿时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缺憾所作的弥补,即在《资本论》第三卷增补的《价值规律和利润率》中对劳动价值论所作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说明,也同样是“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明力”的。
卢森堡运用总体分析方法,深刻揭示出伯恩施坦提出的种种理论观点和策略主张的内在关系和本质,以此为基础,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了深刻的阐释。卢森堡认为,伯恩施坦断然地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看作是“纯粹的思维的构想”,这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他根本不懂得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抽象”并不是存在于马克思的头脑中的,而是存在于商品经济中的,这并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伯恩施坦完全依附于唯心主义历史观,已完全把社会主义本身从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变成一个抽象的“原则”。她认为,只要对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对价值规律的科学分析,是难以揭示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把具有魔力的钥匙,这把钥匙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当作一种历史现象来理解,不仅向后看,而且还要向前看,尤其是看到社会主义的未来。“正是因为而且仅仅是因为马克思一开始就以社会主义者的立场,也就是用历史的观念去观察资本主义经济,所以他才能够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象形文字,正是因为他把社会主义的立场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分析的出发点,他反过来才能科学地论证社会主义。”⑧ 卢森堡坚定地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是完全一致的。
卢森堡在揭示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实质中揭露了修正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的手法。她指出,这一理论外部标志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敌视,所做的就是“先是向马克思学说的各个基本原理进攻,最后是把整个体系从最上层到基础统统毁掉,因为这个学说是一个牢固结合的建筑物”⑨。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体系是极不相容的。但是,修正主义是一种更加精致的机会主义,它知道要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站稳脚,就必须要适应它所遇到的形式,说已经说过的语言,然后再慢慢地脱去旧外壳公开采用自己的形式和语言。“谁今天还算作社会主义者而又同时想向本世纪人类思想最伟大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学说宣战,那他首先必须不自觉地尊敬它,他首先必须承认自己是这一学说的拥护者,在马克思学说中寻找攻击它的支撑点,并且宣称这种攻击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继续发展。因此,人们应当不为这种表面现象所迷惑,揭露伯恩施坦的理论中隐藏的内核,而这恰恰是我们党内广大的产业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做的事情。”⑩ 卢森堡在一个世纪以前说的这些话,今天读来也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现今一些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人,也在利用类似的手法“修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样应该勇敢地揭露其“隐藏的内核”。
二、对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评析与资本积累论
资本积累问题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重要理论问题。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和《资本积累——一个反批判》在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经济剩余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主要问题的观点。英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莫里斯·多布对《资本积累论》一书作了很高的评价,即“她的著作具有感人的活动力和新颖感;她的论证既尖锐又具有不寻常的技巧;同时,她的著作中所包含的思想,在其深度和广度上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11)。当然,也有学者将卢森堡对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分析及从资本积累角度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论证,看作是“消费不足”思想的阐发。(12) 不过,卢森堡所展示的“马克思的信仰者怎样理解马克思的理论”的研究,至今还是能给我们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以深刻启迪。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以对资本循环和周转的分析为基础,论证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马克思认为,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式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就是要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在物质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得到补偿的问题。与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式相适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称为第一部类,用符号“Ⅰ”表示;一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称为第二部类,用符号“Ⅱ”表示。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分析得出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即Ⅰ(v+m)=Ⅱc。但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为了扩大再生产,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第Ⅰ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即Ⅰ(v+m)>Ⅱc;二是第Ⅱ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的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也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即Ⅱ(c+m-m/x)>Ⅰ(v+m/x)。在满足两个前提条件基础上,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Δv+m/x)=Ⅱ(c+Δc)。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分析,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社会资本再生产所要求的这种比例关系,社会总产品实现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是通过经济危机自发地强制地实现的。
在《资本积累论》和《资本积累——一个反批判》中,卢森堡首先评析了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理论。她认为,马克思在分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时,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个部类是不完全的,忽略了货币的再生产,因为“货币也是资本”;因此,必须在马克思所说的两个部类之外再增加一个部类,即“生产交换手段的部类”。在卢森堡看来,如果像马克思那样把作为货币的黄金的生产列入第一部类的话,社会产品的实现过程就会遇到困难,因为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就会缺少补偿黄金生产所消耗掉的这部分生产资料,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难以顺利进行;如果像马克思那样把作为货币的黄金的生产列入第一部类的话,实际上也“违反了马克思图式中表现价值关系的所有一切比例关系,并从而削减了这个图式的正确性”(13)。社会生产分为三个部类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而且适用于一切有调节的、有计划的经济秩序,如社会主义经济,因为货币的生产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以后将成为过时的了。从卢森堡对马克思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理论的评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并不了解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从物质形式上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从价值形式上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在经济学说史上克服了“斯密教条”对经济学界的长期统治和影响,奠定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的理论基础,因而她也不可能完全理解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其次,卢森堡评析了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是一种尚未完成的理论,因为它没有解决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关键问题,即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在卢森堡看来,马克思所说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第二部类的积累取决于现有的追加的生产资料,即依赖于第一部类,与第一部类的积累依赖于可供追加的劳动力消费的生活资料,即依赖于第二部类,以及按照这两个前提条件办事,社会再生产就能顺利进行的理论结论,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没有马克思所说的两个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不能顺利进行,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仅仅只有这两个前提条件也不能使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得到扩大。因此,还必须要增加第三个条件,即对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必须相应增长。为满足第三个条件,既要有充足的劳动力,又要有足够的销售市场。充足的劳动力在资本的正常运行中完全可以被创造出来,而足够的销售市场仅仅依靠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则是无法解决的。卢森堡认为,马克思之所以不能解决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问题,是同他的方法论上的错误密切相关的。马克思对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问题的研究抽象了非资本主义的社会环境,而是以假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唯一的现实的生产方式为前提条件的。这一前提条件的存在使马克思无法说明剩余价值的实现,无法正确解决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问题。“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不能说明资本积累过程实际上如何进行以及历史上如何完成,其原因何在呢?我们说,在于图式的前提本身。这个图式是试图在资本家与工人是社会消费惟一代表者的前提下,来说明资本积累过程的。”(14) 因此,研究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问题必须放弃这个前提条件,必须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即把资本主义同它的历史环境之间的新陈代谢作为一个统一过程加以系统研究。
卢森堡在对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作了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她的资本积累理论。卢森堡指出:“剩余价值的实现,无疑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简单起见,假定把资本家的消费基金存而不论,那末,剩余价值实现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求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以外的购买者阶层。我们说是购买者而不是消费者,因为,剩余价值的实现,最初就不是指剩余价值的物质形态而言。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点在于:剩余价值既不能由工人,也不能由资本家来实现,而是由那种属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阶层或社会阶级来实现。”(15) 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之间的交换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资本主义国家用超过自身消费需要的生活资料供给非资本阶层或非资本主义国家;一种是资本主义国家用超过自己再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供给其他国家。这两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交错地进行,并且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资本积累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进行的新陈代谢过程。资本积累过程起初造成了简单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然后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代替简单商品经济,最后造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一切国家和一切生产部门的惟一的经济形式。达到这个境界,资本积累就会停止,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必然崩溃。
卢森堡认为,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和非资本主义生产之间的交换关系,不仅可以实现剩余价值,而且能够通过扩大再生产瓦解非资本主义生产形式来获得新的无产阶级化的劳动力。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生产与非资本主义生产之间交换关系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得以扩张,“参加寻求积累地区的资本主义国家越多,仍然对资本扩张开放的非资本主义地方就变得越少,竞争就越厉害”。“通过这个过程,资本在两方面准备了自己的毁灭。当它接近到人类只是由资本家和无产者所组成这一点时,进一步的积累将变得不可能了。与此同时,这个绝对的不可分割的资本规律激化了全世界的阶级斗争并使国际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无政府状态严重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它远在经济发展的最后结果到来之前,就必然导致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本统治存在的暴动。”(16) 卢森堡非常得意地认为,自己从资本积累问题的论述中阐明了资本主义崩溃的必然性。她指出:“毫无疑问,关于帝国主义经济根源的解释,必须从资本积累规律中推断出来,因为,根据经验常识,作为一个整体的帝国主义只不过是一个特定的积累方法。”(17) 在她看来,资本主义既具有驱逐其他一切非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倾向,也是第一个自己不能单独存在的经济形态,它需要其他经济形态作为传导体和滋生的场所,使资本积累得以进行。可见,卢森堡是在企图回避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最新阶段的经济基础、基本矛盾的情况下,直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客观历史界限和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的。这无疑是错误的。
英国学者安东尼·布鲁厄在《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一书中对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观点作了评述。他说:卢森堡“所展示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与其他生产方式并存的图景,而且是资本主义无情地向非资本主义外围扩张,最终把它们全部吞并掉的图景。她认为,既然资本主义需要非资本主义的外围才能存在,那么,资本主义的胜利,对所有的前资本主义区域的征服,就一定是它崩溃的信号”。究竟怎么来看待卢森堡的观点呢?布鲁厄提出了三点评论性的意见:“第一,在正常情况下,资本主义厂商出售存货,保留某些多余的能力,从而提供了图式所不允许的伸缩性。第二,在现实世界中,危机时常爆发,这就为改组生产提供了机会。第三,与非资本主义成分的贸易有时是有用的(如在缺少原棉的情况下),有时则不然(如在缺少高炉的情况下)。”(18) 布鲁厄提出的评论性意见对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评价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是有启发意义的。
三、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与帝国主义的理论阐释
卢森堡在提出资本积累论中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及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的根源问题作了论述。她认为,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相联系就表现为一个“政治名词”,是“用来表达在争夺尚未被侵占的非资本主义环境的竞争中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的”(19)。但是,从帝国主义的经济根源上来看,它就是一个时代、一个历史阶段。对此,卢森堡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证。
卢森堡根据资本积累实现的条件把资本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她认为,为了实现剩余价值,为了进行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历史地生育并发达于非资本主义的社会环境之中”,“这里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资本对自然经济的斗争,资本对商品经济的斗争,资本在世界舞台上为争夺现存的积累条件而斗争”(20)。其中,“资本在世界舞台上为争夺现存的积累条件而斗争”的阶段就是帝国主义阶段。显然,卢森堡对帝国主义阶段的分析是从再生产的流通而不是从生产领域来进行的,把帝国主义看成只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争夺殖民地的产物,而忽视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根源是垄断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只是注意到卡特尔、托拉斯这类垄断组织对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作用,而没有能够深入地研究垄断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变化,从而没有能够正确地研究帝国主义的经济根源。
卢森堡从资本积累角度对什么是帝国主义作了分析,主要表现在她提出的多个论断上。首先,帝国主义是“资本的世界竞争阶段”(21)。她认为,它表现为和暴力联系在一起从事欺诈和掠夺的时代。资本积累在一个绝对的资本主义环境里是不可能的,资本从问世之日起就一直被驱使向非资本主义阶层和民族进行扩张,毁坏手工业者和农民,使中间阶层无产阶级化。因此,资本积累“涉及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系,而这些关系一开始是在国际舞台上出现的。它的主要方法是殖民政策、国际借款制度、势力范围政策和战争。在这里是完全赤裸裸地暴露出公开的暴力、欺诈、压迫和掠夺。”其中国际借款制度是控制落后国家的手段,被用来“维持在青年资本主义国家的势力,管理它们的财政,对它们的外交政策、关税政策及商业政策,施加压力”(22)。正是资本的世界竞争导致了现代战争,帝国主义就是和军国主义、军备竞赛、现代战争相联系的,帝国主义时代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帝国主义是资本落后国家“进行工业化及资本主义的解放”时期。卢森堡认为,帝国主义的手段促进了落后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例如,公债伴随着资本积累,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革都随之发生;铁道网的发展大体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落后国家;战争的爆发使落后国家及殖民地达到了资本主义的自主等。所以,卢森堡指出:“正如通过战争、社会危机和社会整个机构的破坏,商品经济代替了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又代替了简单商品经济一样,现今在经济上落后国家及殖民地,也通过革命与战争,达到了资本主义的自主。革命在资本主义解放的过程中是必要的。落后国家必须摆脱它们陈旧的政治组织以及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的残余,从而创造一个适应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近代国家机构。土耳其、俄国及中国的革命,即属于此类。”(23) 卢森堡虽然看到了帝国主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但她却没有意识到民族解放战争在帝国主义时代发生的可能性。
最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历史生命上的最后阶段。卢森堡的这一理论判断虽有重要价值,但分析的基础却是不科学的。她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扩展,非资本主义的领域会不断缩小;当资本主义关系占领了全世界以后,一切非资本主义的关系都被排除了,这时,资本主义就会因为剩余价值得不到实现而末日来临。卢森堡指出:“资本主义是第一个具有传播力的经济形态,它具有囊括全球,驱逐其他一切经济形态、以及不容许敌对形态与自己并存的倾向。但是,同时它也是第一个自己不能单独存在的经济形态,它需要其他经济形态作为传导体和滋生的场所。……它必然要崩溃,因为它由于内在原因不可能成为世界普遍的生产方式。”(24) 卢森堡明确地认为帝国主义必然将资本主义导向灭亡。她说:“帝国主义虽是延长资本主义寿命的历史方法,它也是带领资本主义走向迅速结束的一个可靠手段。这并不是说,资本主义实际上必然达到这个顶点,只是进入帝国主义的倾向本身即已表现各种形态,这些形态将使资本主义最后阶段成为一个灾难的时期。”(25) 可见,这一理论分析的价值在于肯定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历史生命中的最后阶段,肯定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卢森堡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及帝国主义理论的阐释在第二国际内部引起了极大的争论,鲍威尔、潘涅库克、艾克斯坦等人先后在《新时代》、《前进报》、《德累斯顿人民报》、《不莱梅市民报》等报刊上发表评论,与卢森堡进行论战。列宁仔细阅读了卢森堡的著作,作了大量的摘录笔记,并草拟了论战文章提纲,对卢森堡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阐释作了尖锐的批评。
在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作出阐释中,卢森堡虽然在对一些理论问题的论证上还有不足之处,甚至在某些理论上还犯有机会主义的错误,但她始终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罗莎·卢森堡……虽然犯了这些错误,但她始终是一只鹰”(26)。今天重温并评析她的资本主义理论,了解她及其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贡献,对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新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注释:
①参见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②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页。
③《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1页。
④《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3-84页。
⑤《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8页。
⑥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主义的任务》,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89页。
⑦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主义的任务》,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91页。
⑧《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7页。
⑨《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页。
⑩《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2页。
(11)多布:《关于〈资本积累论〉》,载《国外〈资本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
(12)参见《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页。
(13)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61页。
(14)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73页。
(15)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76页。
(16)卢森堡:《资本积累——一个反批判》,载《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8页。
(17)卢森堡:《资本积累——一个反批判》,载《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9页。
(18)安东尼·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求实出版社1984年版,第69、77页。
(19)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59页。
(20)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90-291页。
(21)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34页。
(22)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64、336页。
(23)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34页。
(24)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76页。
(25)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59页。
(2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3页。
标签:帝国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论文; 剩余价值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资本积累率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再生产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经济论文; 罗莎·卢森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