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国模式——调整中的德国经济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经济政策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国经济在1998年取得较快增长,达到2.8%, 为今年经济增长打下良好基础。
从今年初德国经济运行的情况看,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经济增速开始回落。据德主要经济研究机构预测,今年德国经济增速将有所减缓,最保守的预测仅增长1.4%,政府乐观估计为2%。作为德国经济发展主动力的外贸呈下降趋势。②马克币值基本稳定,通胀率仅为0.2%, 低于欧元国家0.9%的平均通胀率,德国DAX股指徘徊在5000点高位。③失业状况略有缓解。今年2月份的失业统计表明,失业率已降至10.5%, 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为1996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是由于订单的减少,形势可能会逆转。柏林世经所的专家认为,1999年德国失业人数仍会增多。④消费和投资平稳。由于通胀率和主导利率(3%)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因此, 德国企业投资和私人消费均表现为稳中有升,但消费成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强。
目前德国政府在经济、社会方面主要着手解决的问题包括:①推行第一阶段税收改革。所得税起征税率从过去的25.9%降至23.9%,营业税最高税率从47%降至45%,法人留利税最高税率从45%降至40%,单身家庭和夫妻家庭收入税起征点分别提高到13067马克和26135马克,收入免税额将比过去减半。②法定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养老金测算时,不再考虑人口因素,东部与西部地区养老金和失业救济金最高额分别提高到7200马克和8500马克。在法定医疗保险方面,德国提高了最高保险额,降低了药品个人付费。③失业问题。施罗德总理上台后,将解决失业问题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但从1998年12月举行的“劳动联盟”情况看,劳资双方分歧很大,一时尚难以弥合,今年德国全年平均失业人数将达400万左右。
现存隐忧
1.经济政策之争 施罗德新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减少“中间阶层”(大体包括象企业职工、技术工人、中小企业雇主等阶层)的税收负担,提高大众的购买力,以刺激经济增长,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德国反对党和企业界利益集团对此极力反对,而拥护过去科尔政府主张,即通过减少企业税收负担,以促进投资,增加就业。此外,减少税负,政府需要增加100亿马克财政开支,在欧元启动后, 受《马约》趋同标准的约束,实行扩张性财政和社会福利政策、扩大政府预算赤字和债务的余地十分有限。1999年初德国政府要员已提出2000年提高增值税的设想,这无疑将引起德国国内的争议。
2.失业人数居高难下 德国失业存在的主要原因有:①结构性失业,有地区性和产业性之分。②改革及变革性失业,主要是劳动力素质不适应新的技术要求,例如德国50年代初和1990年出现的大量失业。③景气性失业,由于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而产生的失业现已成为困扰德国经济发展的顽症,同时也是欧盟的一大难题。1998年德国失业人数为428 万,1999年可能降为400万,到2002年将降到300万以下。
3.德国东部经济滞后影响德国经济整体增长 1998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只有2.1%,低于西部的2.9%。这预示着德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落差并未缩小,此外,东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西部的75%,而东部地区的平均工资水平已是西部的86.1%,结果是东部地区的工资计件成本远远高于西部,东部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受到影响。
4.科研隐忧 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科研经费不足, 德国统一之后,其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连年下降。1995年为2.3%, 低于美、日、瑞士和瑞典等国。②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数量与德国经济地位不相称,远远不能满足其未来发展需要。目前全世界每年在自然科学、工程和医药卫生三大领域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中,美国占30%,德国与日本、英国各占8%左右。③德国科研产业化进程迟缓, 不能及时将基础科研成果转化成应用技术和产品。例如在生物科技方面,德国一直保持基础科研的领先地位,但在实用技术如生物制药和基因工程方面,专利注册数量就远远落后于美国。④立足于“双轨制”基础、以培训熟练技术工人为重点的德国教育制度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教育经费不足导致“高、精、尖”专门人才的缺乏。
5.外贸滑坡 自去年年底开始,受亚洲、俄罗斯和拉美金融危机的影响,德国出口受到抑制,增长率已由年初的16%降至3%, 推动经济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据联邦德国统计局最新统计,今年1月份, 德国对外贸易继续下滑,其中出口692亿马克,下降5.6%,主要原因是对欧盟之外国家的出口降幅较大,但由于进口降幅更大,1 月份贸易顺差仍比往年同期有较大增长。
调整措施
1.实施税制改革 德国新政府去年上台伊始便提出一系列税制改革方案,计划在1999年、2000年和2002年分3 阶段下调个人所得税和公司营业税税率。所得税的最低税率将从25.9%最终降至19.9%,最高税率将从53%降至48.5%。税制改革完成后,政府会净减税收100亿马克, 为此,政府计划减少或取消70%以上的免税项目,以弥补财政收入的减少。此外,政府计划开征生态税,并分3个阶段提高能源税税率, 其中最具争议的是每公升汽油增税6芬尼,对燃料油、 天然气和电力的征税率也将提高,政府此项计划的增税目标是120亿马克。
2.改革福利制度和劳动力市场 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和事故保险4个方面。 通过严密的社会福利网,80%以上的失业工人每月可领到政府发给的福利津贴1000——1500马克。因此,一些德国人长期失业,躺在社会福利的摇篮中。施罗德在去年总理竞选时已明确提出《就业、革新和正义》的纲领。社民党上台后,执行的第一项措施就是制订青年就业计划。力求通过部分税制改革、降低利率等手段刺激内需,促进投资和经济的增长。1998年12月初,施罗德主持召开政府、雇主协会和工会三方圆桌会议,通过劳资双方联合组成“劳动和培训联盟”、政府拨款22亿马克专款安排10万待业青年以及推动欧盟制订“就业公约”等途径,多方拓展就业机会。
3.减少东西部地区差距 自德国统一以来,德国西部平均每年向东部“输血”达1500亿马克,但东部起色并不十分明显。社民党的施政纳领中称,在加强对东部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加强有效的检查手段,为协调各部的措施和提高建设方案的有效性,政府将在总理府设一个部一级的中央部门即“东部未来”处。“振兴东部”是与反失业同等重要的新政府的“首要任务”。1999年德国迁都柏林,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政府的工作重点也相应增加东部的份量。
4.加强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 德国新政府在调整本国经济政策的同时,力求加强国际经济、金融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在欧盟范围内,已提出与欧洲伙伴共同制定欧洲就业计划的建议,要求各国央行和欧洲央行在降低利率方面采取共同行动,并强调欧盟各国应进一步协调财政、税收政策和社会政策,办争实现税务联盟和社会联盟。在世界范围内,新政府提出了在汇率、技术、环境和社会等方面开展合作的建议,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在世界各大货币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汇率机制,各国银行在降低利率方面密切配合,联合多国研究机构及公司的技术实力进行共同的科研和开发。
5.强调环境保护政策 新政府决定将迄今一些支离破碎的环境法规,汇集成一部环境法典,并使它更有效力,更加接近公众。主张放弃使用核能,保护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新兴的环保产业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目前已成为德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欧盟于1997年12月通过的1998——2002年科研发展框架计划,支出总预算为150亿埃居,其中35 %用于支持和生态、环保科技有关的项目。德国1997年以来汽车产销两旺,业界认为这与德国高度重视推动环保科技和开发环保产品有关。
6.调整产业结构与重组企业集团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德国企业加速兼并收购,以重组企业集团,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冶金化工、交通和电信几大行业。实践证明,并购是企业扩大规模、谋求规模效益的最简单而有效的手段,但不同的企业文化也常使合并后的企业陷入困境。例如,1995年瑞典法尔马西亚公司和美国厄普约翰公司因午餐和总部地址问题争了好长时间。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也同样出现了文化冲突。德国人埋头工作,不苟言笑,美国人喜欢说笑,于是就有冲突。目前,德国企业购并失败主要有4 个问题:①德国反垄断法防止个别企业的垄断行为。②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达成的协议上,而不是放在实际融合上。③许多协议是急章救单,存在很多隐患。④购并本身成为战略,为购并而购并。
据统计,1997年德企业参与兼并收购达1800起。企业兼并具有以下特点:①大型兼并比重增加。如蒂森和克虏伯钢铁公司将合并成一个拥有19万职工,营业额约650亿马克的欧洲“钢铁巨人”。 戴姆勒—奔驰与美国克莱斯勒合并成世界第三大汽车公司,交易额达401亿美元。 ②重组企业集团,甩掉不赢利的部门,增加对企业核心部门的投入,使企业朝大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例如,西门子公司准备今年4 月对其计算机部门进行调整,将原有部门一分为二,设大众产品部(面向民用计算机)和企业产品部(生产面向企业的大型计算机和服务器),从而使原9000名员工锐减掉1130人,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新德国模式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高工资、高福利和高消费为特点的德国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高福利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局限性日渐显露。在德国,人们也在探讨和实践着对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1998年艾伯特基金会未来委员会的14位专家在集体撰写的《三个目标,一条道路》的新书中指出,“三个目标,一条道路”即在“有活力的经济、协调的社会和生态的持久性三个目标”平衡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新的德国模式”,以此作为未来10年德国改革的基本战略。施罗德总理不久前也提出走“中间道路”的政策,即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保持社会公正。但他同时也指出,公正并非指社会财富分配上的平等,而是要力争创造财富的机会均等。
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德国经济模式符合德国国情,受到德国公众的认可,今天乃至于下个世纪,它仍具有活跃的生命力。展望21世纪,德国将在世界市场上巩固和扩大它的经济实力。瑞士经济学家们在最近一份题为《到2020年的德国未来》的报告中预测,德国内生产总值将以年均1.9%的幅度增长,按1991年的价格计算,到2020 年德国经济总量将达到约4.8万亿马克(2.4万亿欧元),大约比目前高出50%;经济结构加速朝第三产业转化,纺织服装业、造纸业以及冶金加工业等逐渐萎缩,汽车工业更加重视环保,到2020年第三产业将创造出370 万个新的就业岗位,例如,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广告宣传、产品营销、法律和税收咨询等;东西部落差将逐步缩小,到2010年东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西部地区的75%,到2020年将达到西部的90%以上。德国出口仍将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劳动力市场的压力难有大的改观,据预测,到2010年失业人数将在400万左右,不会低于10%,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的下降,到2020年失业人数将降至300万,失业率在8%以上。在这份预测报告中,瑞士经济学家们指出,要实现这个经济小奇迹必须具备若干条件,其中包括:世界经济年均增长在3%,世界贸易5%;欧元长期作为硬通货,欧洲央行保持独立性;德国的通货膨胀率平均维持在1.7%左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