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时,要把预设与生成的理念带进课堂。预设要有针对性,超出预设的生成要善于捕捉,对于课堂上的灵活生成,要果断做好新的预设。
关键词:预设 生成 策略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预设与巧妙生成最能彰显课堂教学境界。在教学中如何把预设与生成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打造高效课堂,是教师应关注的。
一、预设孕育生成
预设是教学的起点,精心预设,合理生成,能打造高效课堂。课堂上学生学习是一个师生、生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会出现许多意外和惊喜。教师的教学设计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留有空白,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要关注学生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活动的保证。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时,我点一名学生拨4时半,学生将时针指向4,将分针指向6。学生拨完后,我问学生:拨的对吗?全班43名学生,18名学生说对,25名学生说不对。突然,一名学生举手说:“老师,不对,4时半时针指向4和5的中间,分针指向6。”我追问:为什么?他告诉我说:“我认识钟,4时半时针指向4和5的中间,分针指向6,我可以用钟做给大家看。”我请这名学生上台演示,当拨到4时半时,时针指向4和5的中间,分针指向6,全场爆发出一阵阵掌声。由于我的精心预设,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预设要有针对性
预设是教学的前期准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理应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预设教学问题;生成则体现了教和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因势利导,顺学而导,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促进和谐发展。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分物游戏》时,我结合教材第一幅图预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两只猴子一共摘了4个桃子,你能帮它们分一分吗?让学生讨论后汇报,学生说出了三种分法:
1.一个猴子分2个,另一个猴子分2个。
2.一个猴子分3个,另一个猴子分1个。
3.一个猴子分1个,另一个猴子分3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这符合我的预设。紧接着,我追问:你喜欢哪一种分法?有的学生说喜欢第一种,有的学生说喜欢第二种,有的学生说喜欢第三种……众说纷纭。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喜欢第一种分法。因为这样公平,在家里妈妈买6个月饼,给我3个,给我弟弟3个,这样分很合理,我们都喜欢妈妈。”突然的这样一说,超出了我的预设。这种源于学生生活的新情况,生成得好。
接着教师引导:每个猴子分到2个桃子算公平合理。学生进而说到平均分,平均分公平合理,然后进一步升华。
我又引导:你能举例说说平均分吗?学生纷纷举手:10个桔子分给两个人吃,每人5个……
通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弄清了平均分的意义,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会了平均分。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超出预设的生成要善于捕捉、巧妙运用。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将课堂上多种情况进行假设,并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施。
三、生成中的新预设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使得课堂更多的是“节外生枝”,教师也不可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此时,就需要教师“灵活生成”,敏锐地捕捉那些不期而至的生成点,即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在生成中做好新预设。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买衣服》时,我课前的预设是这样的:先是学生认识100元、50元、20元、10元这四种人民币。当课件出示这四种人民币的图片时,学生纷纷举手,兴趣盎然。由于人民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这符合我的预设。
可当我实施第二个环节:妈妈买一件短袖31元,可以怎样付钱?我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于是我要求学生讨论,可分组发言时效果不好。于是,我灵机一动,何不来进行一个游戏尝试一下:学生拿出买来的人民币样币,一个学生当售货员,另一个学生当顾客。我问学生:你会付钱吗?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大多数同学都举手了,学生付钱付出了好几种方法。
通过学生付钱,我就要求学生写:三张10元,一张1元; 一张20元,一张10元,一张1元;一张20元,两张5元,一张1元……在教学这个环节时,我果断地放弃了原来的预设,做好新的预设,新的生成也产生了,可谓柳暗花明,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两者相互依存。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课堂不断绽放精彩。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论文作者:谭国林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学生论文; 猴子论文; 教师论文; 分针论文; 课堂论文; 平均论文; 喜欢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