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首要本质——与严林彪同志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首要论文,本质论文,发展生产力论文,同志论文,解放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严林彪同志在《生产力研究》(太原出版)1993年第6期上发表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一文,笔者读后,颇受启发。但对严文中提出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能成为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等观点则不敢苟同,值得高榷。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判断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准
严文的基本观点是判断社会进步的只能是生产力标准,判断社会性质的只能是生产关系标准,因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首要本质”、“本质的核心”。笔者认为,严文把社会性质和社会进步及其判断标准截然分开是不妥的。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新社会就新在它更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比旧社会更有生命力和前途;正是因为它有优越性和进步性,它才是新社会。社会的进步性和优越性决定着社会的性质,或者说它本身就是社会性质的内容,因此,不能离开社会进步性来谈社会性质,也不能离开社会性质来谈社会进步性。
社会性质和社会进步性是统一的,因此,判断的标准也应该是统一的,但不是单一的。任何社会形态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区分社会形态的标准既有生产力标准,又有生产关系标准和政治、思想文化标准,这些标准不是平行的,而是有层次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归根结底也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生产力标准是根本标准。
生产力标准和生产关系标准不仅是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准,它也是判断社会优越性和进步性的标准。社会进步性即社会的文明程度,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包括制度文明。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更能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比资本主义更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不能不说是巨大进步。问题在于长期以来人们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进步性仅仅归为生产关系,笼统地、抽象地认为公有制比私有制优越,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高四纯”,脱离了不同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公有制的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不能因为过去的错误认识和路线所导致的恶果而完全否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看一种所有制是否具有优越性和进步性,要看它是否合某种层次和水平的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上既有私有制比公有制(例如原始公社)优越,又有私有制比私有制(封建地主私有制比奴隶主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比封建地主私有制)优越,更有公有制比私有制优越。当然,不能不加分析地说一切私有制比公有制优越或一切公有制比私有制优越。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而不是循环论,因此,不会得出“资本主义社会比社会主义社会优越和进步的结论”,也不会得出“原始社会比奴隶制社会优越和进步的结论”。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仅是判断社会进步的标准,而且更是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准。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把生产力排除在经济基础之外,从而排除在社会形态范畴之外。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最大的弊端,就是脱离生产力来侈谈社会主义,只把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无产阶级专政等作为判断社会主义性质和优越性的标准。其实这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曲和误解。不同社会形态的区别,固然要看所有制和国家政权等,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生产力才是划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1页)。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页)。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揭示了“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精神的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32页)。马克思说:“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页),“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页)。列宁非常赞赏这种说法:“蒸汽时代是资产阶级的时代,电的时代是社会主义的时代”(《列宁全集》第2版,第38卷,第117页)。列宁还说,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指明了社会生产力是任何社会形态产生、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新旧社会的更替,说到底是由于新的社会制度代表了一种新的、蓬勃向上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质,首先是生产力的质。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一系列著作中都强调,社会主义首先是一个经济性质的问题,生产力是经济,生产关系也是经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生产力问题。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根本依据,又是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最终分水岭。马克思于1852年3月5日致约·魏德迈的信中特别声明: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阶级的存在或发展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他的功劳;他的新贡献之一就在于证明了“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32页),即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产生、发展和消灭,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没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就不可能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这是已被苏东的演变和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所证实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原理。
严文提出:“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现象,而是一切社会形态更替和每个社会形态自身发展都共存的现象”。诚然,一般意义上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历史上一切具有先进性的社会形态的共有现象,但不能因此而否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判断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准。这是因为解放和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怎样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怎样才算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各种社会形态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就如同虽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共有现象,但不能否认所有制的不同性质和形式是区别各种社会形态标准的道理。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原因,但这种需要的性质、层次和水平是不同的。任何一个先进的社会形态都比被它取代的旧的社会形态更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在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奴隶制解放和发展是以青铜器为标志的生产力,封建社会解放和发展的是以铁器和手推磨为标志的生产力,资本主义解放和发展的是以机器大生产和信息化为标志的生产力,社会主义要解放和发展的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化和智能化的生产力。因此,把各种社会形态相区别的标准,实际上是生产力本身的性质和水平。从社会主义本质上说,作为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形态,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应当高于资本主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实的社会主义都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建立的,所以它还担负着解放和发展较低层次的生产力的任务,总体上来说,生产力的水平还不高,还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正因为如此,邓小平说我们还不是“够格”的社会主义。只有当我们顺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现实生产力的潜能,使生产力加速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发展,大大缩短小农生产到现代社会化、智能化大生产的进程,赶上超过资本主义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用邓小平的话说,到了下个世纪中叶,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才有资格说中国是一个“够格”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之所以取代了资本主义,就是因为它能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在更大的程度上解放生产力,在更高的层次、水平和速度上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还在于它不是一般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是能够做到自觉地、持久地、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的展现是一个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被资本主义制度所束缚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根本性的条件,为解放生产力和高速发展生产力不断地开辟广阔的道路。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保证他们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可能地自觉地认识和运用客观经济规律,不断地、自觉地改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不断地自我完善,以适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更高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为进入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也会通过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某些微小的改良或改革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但这种改良或改革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的逼迫下不自觉守、被迫地进行的,而且最终也不能根除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彻底解决还是要靠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最终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道路。
社会生产力不仅是区分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而且也是划分同一社会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准和依据。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以电气化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根本依据就是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即已经是社会主义,但还处在初级阶段。无论哪层含义,都是由我国的经济(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其中第一个条件与标准就是我国生产力落后,社会化程度低,市场经济不发达。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经过初级阶段还要向中级、高级阶段发展,说到底首先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论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就应当“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2页)。
邓小平站在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时代、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的新高度,在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成败,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最新的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是邓小平针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论进行拨乱反正,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论述正本清源的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新发展。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有两个鲜明的针对性。一是针对传统的脱离生产力空谈社会主义的观点。这种新的社会主义论既区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又区别于我国1957年以后20多年的“左”的社会主义。二是针对资本主义,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进而将这两个针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真义,又有创新的发展。正是由于他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的误区,才真正抓住了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不能仅仅从社会制度的角度着眼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论的区别,也要从生产力的角度着眼于新的社会主义论与旧的社会主义的区别。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左”的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长期把建立和发展“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从理论上来说,由于受斯大林晚年观点的影响,认为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不包括生产力。其实,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为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这是马克思早期的观点。例如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在表述经济基础时就强调了生产关系。但在60年AI写作《资本论》,特别是恩格斯晚年的表述,就有很明显的不同。恩格斯说:“我们视为社会历史基础的经济关系……也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设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98页)。即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生产力也属于社会经济基础的范畴,所以应当把生产力列入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范畴,作为基础的基础来对待。社会主义公有制不能离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特别是对不发达国家来说,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奠定变革生产力关系的基础。邓小平反复强调,没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就没有资格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包括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列入社会主义本质,是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确实存在着“要不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而不仅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条件。
邓小平早就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理。他于建国初期,1950年5月14日在西南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就鲜明的指出:“一切都要引导到发展生产力。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邓小平文选》(1938-1965),第148页)。还有众所周知的他的著名的“黄猫黑猫”论也证明了这一点。后来经历了长期“左”的失误之后,正是邓小平于1978年9月首先出来总结这段历史教训,使我们党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他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说什么优越性?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23页)。特别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在重新探索和认识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发展生产力始终是一个中心和出发点。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和探索的结晶就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贯穿第三卷始终的一根红线就是发展生产力。他每次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来思考时,始终是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个思路来回答的。1984年,他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1985年,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1986年他进一步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第一原则。1987年他指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5页)。1989年,他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8页)。他还多次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5页)。所有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的界定,即把发展生产力看成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还表现在社会主义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还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经典马克思主义只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没有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定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应当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发展生产力,必须解放生产力,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地解放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到1992年初南巡讲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把解放生产力列入社会主义本质。这不仅突出了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也突出了改革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与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科学论断是完全一致的。他在1992年初南巡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有层次的,生产力标准是首要层次。因为无论是综合国力的增强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是否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否发达看成是否真正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否够格的标志,他认为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三个有利于”是从总体上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也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三、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既然判断社会性质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那么,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列为社会主义首要本质、本质的核心,并与资本主义相区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首先,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主要是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性。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都是目的。严文把前四句话只作为手段,只把第五句“共同富裕”作为目的,并且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本质的首要特征”是不确切的。在社会主义目的的体系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首要的直接的目的。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讲社会主义目的的论述很多,他认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都是社会主义的目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都是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服务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7页)。“三个有利于”都是目的,首要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当然,我们不是为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而是为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只有相对于最终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是手段。在社会主义手段体系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手段,是最高层次的手段。它不仅是其他手段如公有制、按劳分配、各种非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各种管理体制和方法、人民民主专政等等取舍的判断标准,而且更是这些手段的直接的首要的目的。因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本身就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它不仅是“起手段作用的东西”,而且是“起目的作用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
严文中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前四句话都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手段是欠妥当的。如前所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首要的直接的目的,又是实现最终目的的根本手段。“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可以说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又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手段。为了区别于传统的说法,邓小平才没有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直接列入社会主义本质的。即使如严文中所说,把前四句作为手段,第五句作为目的,这种手段与目的关系,类似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那么,严文对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的理解也是片面的。因为它只注意到了消费决定生产的一面,而忽略了生产决定消费的另一面。如果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又怎样实现消费的目的呢?
严文认为“共同富裕”和公有制、按劳分配都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准和依据,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又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核心”和根本“标准”只能是一个,而不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另一方面,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既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严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为手段起作用的东西”不能成为“本质的核心”,那为什么又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呢?
其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也是为了突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性,强调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应当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性上来把握。在经济基础内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我们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必须从生产力入手,才能抓住根本。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搞社会主义,离不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关系变化和发展决定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只有不断地解放生产力,使生产力获得高度发展,才能奠定“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析,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才能真正显示出社会主义是优于并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形态。特别是欠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着更加紧迫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电子时代,还要进入光子时代,而当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尚未完全实现电气化。因此,我们要有紧迫感,要急起直追,迎头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果社会主义不具备全力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个根本的本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法显示出来,社会主义就难以巩固,甚至还会发生和平演变,可见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上升到社会主义首要本质的高度,这就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给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根本方向和目的,也必然导致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开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首要本质,并非说它是唯一本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五句话,是有机的统一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本质,都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标准。但是它们是有层次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第一个层次即生产力层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第二个层次即生产关系层次,第一个层次决定第二个层次,第二层次的内容实际是讲生产力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和使用的问题。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就不可能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产生、发展和消灭,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
最后,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必须从本质与特征的辩证关系上来把握。经典马克思主义没有区分“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这样的概念,比较偏重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如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等的设想和论述。因此,我们长期以来,一直习惯于使用“本质特征”的概念,本质与特征不分,往往以特征代替本质,以变革生产关系代替生产力的发展,把经济基础仅仅理解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排斥生产力。邓小平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在重新探索和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终于于1992年初南巡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第一次从理论上分清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讲,本质与特征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本质是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是事物彼此相区别的内在根据。特征则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是事物彼此区别的显著标志。本质决定特征,特征反映本质,本质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特征的变化发展。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的关系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它的基本含义就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才算是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如果它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以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层次和水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那它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够格”的社会主义,就不能称其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更先进的社会形态。而社会主义特征是这种本质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表现。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等,这些特征作为本质的表现,当然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标志,但这些特征的巩固、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并且为社会主义本质服务的。
严文沿用传统的“本质特征”的提法,不可避免地片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特征上的区别,而忽略了二者质的区别,用特征代替本质,从而否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首要本质。严文认为:“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述中,虽然没有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概括进去,但只要我们认真思考一下这五句话,就完全可以看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已经内在地包含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意思了”。所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仍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其实,邓小平之所以在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没有直接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而只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表述,除了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性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只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它只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种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表现。
综上所述,严文否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首要本质,是没有正确理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目的,割裂了判断社会性质和社会进步的生产力标准与生产关系标准,混淆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的结果。
责任编辑注:严林彪一文见本专题1994年第1期68~70页。
标签:公有制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按劳分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