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0

图书馆的经验、知识、技术方法由单个构成体系,上升为理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19世纪初期之事,至今200余年。从世界范围来看,图书馆学从萌芽到形成、成熟,已经历了数千年,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图书馆学的孕育时期,二是图书馆学的确立与发展时期,三是图书馆学逐渐成熟时期,四是图书馆学走向全面深入发展时期。目前图书馆学正从成熟时期走向全面深入发展时期。

1 图书馆学的过去

图书馆学的过去,包括图书馆学的孕育时期和图书馆学的确立与发展时期。

1.1 图书馆学的孕育时期

这一时期从有图书馆知识的记载开始,到19世纪初结束。所谓图书馆学的孕育时期,是指图书馆学知识的积累时期。此时人们没有明确提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也没有围绕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形成系统的理论。由于人的认识过程是由表到里,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因此人们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也是一样的。尽管在图书馆长期的实践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知识、技术方法,并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某个侧面、某个层次、某个问题有了一定认识,甚至有的已由感性认识上升或抽象为理论,但由于认识的局限,长期没有提出明确的研究对象,从而这些经验、知识、技术方法、理论也只能是单个的、松散的、互不联系的,更不能围绕研究对象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与规律来看,我们认为这个过程是必然的,不可超越的,只是各门学科经历的时间长短有所区别。

图书馆学孕育时期,是为图书馆学的确立奠定基础的时期,它为图书馆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局部的理论。这些知识与理论主要包括图书的购求、分类、编目、典藏、目录、利用、图书馆职能、管理、馆员要求等,并产生了一批很有价值的论述与著作: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有周代《周礼》一书的“辟藏说”,汉代刘向、刘歆的《七略》、《别录》等。在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有公元前300—前240年的伽利玛库斯,为当时希腊著名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编成著名目录《抄本》,又名《在全部学术领域里指引人们写作之表记》;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罗马一位叫瓦尔罗(M.T.Varro)的人曾撰写《论图书馆》一书;英国皇家图书馆馆长戴利(J.Dary)于1650年发表《新图书馆员》等。这些论著都是图书馆学孕育时期的代表性著作,虽然对今天的图书馆没有重大指导意义,但对图书馆学来说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是图书馆学早期的思想与方法的总结。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先辈们为发展图书馆学所作的贡献,没有他们的开始与积累,也没有今天。

1.2 图书馆学的确立与发展时期

所谓图书馆学的确立与发展时期,是指“图书馆学”名词的提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明确,图书馆学体系的初步形成,图书馆学知识的系统传播时期,也是指图书馆学基本框架与基本内容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从19世纪初开始,至20世纪40年代,约140年左右。这一过程从欧美开始,主要也是在欧美进行。20世纪初期,欧美图书馆学的成果被引进、介绍到中国,与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相融合,从而逐步形成中国近代图书馆学。这一时期欧美对图书馆学有哪些重要推进呢?

·提出“图书馆学”名词和确立图书馆学研究对象。1807年德国施莱廷格(M.W.Schrettinger)首次提出“图书馆学”这一名词,试图以这一名词来概括图书馆领域的学问。1808年,施莱廷格在《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一书中,第一次自觉设想建立图书馆学体系,试图建立其内容结构,并且提出了图书馆员的训练与教育问题。施莱廷格还给图书馆下了一个定义:“我所说的图书馆,是将收集的相当数量的图书,加以整理,根据求知者的各种要求,不费时间地提供他们利用。”确立图书馆这一概念,是建立图书馆学的必要步骤。施莱廷格认为图书馆学是“符合图书馆目的的整理方面所必要的一切命题的总体”。根据这个定义,他把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图书馆整理”,其主要内容是图书的配备和目录的编制。1821年,德国艾伯特(F.A.Ebert)在一篇匿名文章中批评施莱廷格的图书馆学“整理论”过于狭窄,认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应该包括“图书馆整理学”和“图书馆管理学”。这些提法虽然还不够精确,但对于图书馆学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

·初步建构图书馆学体系。所谓图书馆学体系,是指图书馆学的内容与结构,也就是图书馆学理论、技术方法、历史等知识元素通过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它是图书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基本条件,是开展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前提。艾伯特在1820年出版的《图书馆员的教育》一书指出:图书馆收藏文献涉及一切学科领域,处理这些文献的图书馆员,也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入掌握有关书志学、文学史、古文书、写本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就构成图书馆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他的体系即“图书馆员执行图书馆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技巧的总和”。英国爱德华·爱德华兹(E.Edwards)于1859年出版了《图书馆纪要》一书,该书分为“图书馆史”与“图书馆经营”两部分,“图书馆经营”的内容包括藏书建设、图书馆建筑、分类和编目、图书馆内部结构和公共服务等。1886年德国戈廷根大学的图书馆学讲座开课,以书志学、文献学和图书馆管理法为传授图书馆学知识的授课内容。1890年德国格雷塞尔(A.Graesel)在他的《图书馆学纲要》及1902年的第2版《图书馆学总览》中提出,艾伯特的体系过于狭窄,并在“图书馆整理学”和“图书馆管理学”的内容中加进了“图书分类学”,补充了图书馆史。20世纪20年代莱丁格(G.Leidingen)提出包括图书学、书志学、图书馆管理学和图书馆史四部分的图书馆学结构。20世纪30年代,德国米尔考(F.Milkau)出版的《图书馆学大全》,包括“文学与书籍”、“图书馆行政”和“图书馆史与民众图书馆”等部分。30至40年代,随着图书馆学研究内容的扩大,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图书馆学体系又有新的发展,图书馆学理论成为图书馆学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比较完整的图书馆学体系初步显现出来。

·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分支学科是指图书馆学体系中第二或第三层次的学科,如第二层次的理论图书馆学、技术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第三层次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分类与编目、图书馆管理学、公共图书馆学等。这一时期发展比较突出的分支学科:第一,图书馆学理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是图书馆学理论发展比较快的时期。列宁是前苏联初期图书馆事业缔造者和组织者,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图书馆这一运动形态,深刻地阐述了图书馆的本质、作用、地位、原理。列宁的论著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前苏联初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成为世界图书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阮冈纳赞(S.R.Ranganathan)从1924年起,经过多年观察与思考,于1931年出版《图书馆科学的五法则》,把图书馆的基本问题概括为五条法则:图书在于利用,每位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它的读者,节约读者时间,图书馆是个发展着的有机体。阮冈纳赞的这些思想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认为是“我们职业最简单的表述”,至今仍有重大指导意义。1933年美国巴特勒(P.Butler)在芝加哥大学出版《图书馆学导论》一书,阐述了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图书馆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二,图书分类与编目。这方面成果较多,也比较成熟,有些论著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英国不列颠图书馆馆长安·帕尼兹(A.Panizzi)等合编的《英国博物馆91条编目规则》于1841年出版后,被称为世界目录学史上的“大宪章”,现代编目法的开端。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麦维尔·杜威(M.Dewey)1876年出版的《杜威十进法》,到1989年已出至第20版,为美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广泛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图书馆管理学。自1821年德国艾伯特提出“图书馆管理学”之后,1839年法国海斯刊行《图书馆管理学》一书,并提出最有效的管理图书馆的问题。随着图书馆管理实践的发展,1850年英国议会通过并颁布《公共图书馆法》,接着世界许多国家颁布各类《图书馆法》,用法规来管理图书馆。第四,公共图书馆学。公共图书馆学属应用图书馆学或专门图书馆学。丹麦人莫尔贝希(C.Molbech)于1829年就出版《论公共图书馆》一书。英国“公共图书馆运动精神之父”的爱德华·爱华德兹在1859年出版的《图书馆纪要》一书中,阐述了他对公共图书馆的全部设想。

·图书馆学教育的兴起和图书馆专业刊物的创办。图书馆学教育的开展和图书馆学专业刊物的出现,说明图书馆学已经确立,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图书馆学教育是系统传播图书馆学理论与知识,培养图书馆学人才的重要手段。图书馆学教育的开展,是社会对图书馆学的正式承认,也是图书馆学社会地位的确立。图书馆学专业刊物是开展图书馆学研究、传播图书馆学知识、活跃学术空气、提高图书馆学学术水平的平台。从1850年起,图书馆学教育在欧洲就以私授形式出现,1886年德国戈廷根大学的图书馆学讲座开讲。1883年,美国麦维尔·杜威首次发表关于创办图书馆学校的设想。1887年,杜威创办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管理学校诞生。从此图书馆学教育在世界各地逐步发展起来。1926年美国芝加大学图书馆学院首次设立图书馆学博士学位课程,标志着图书馆学教育体系走向完善。世界最早的图书馆学专业刊物是1876年由杜威创办的《美国图书馆杂志》。从此图书馆学就有了自己的专业刊物,可以在行业内进行专业知识传播和学术思想交流。

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西方图书馆学引进中国,与中国古代图书馆学融合,这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形成与逐步发展的时期。1920年,美国人韦棣华(M.E.Wood)创办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这是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开始。1917—1927年间,沈祖荣、刘国钧、杜定友等一批在美国、菲律宾等国学习图书馆学的人士归国,开展了“新图书馆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学的发展。20—30年代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第一个高峰时期。据统计,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报刊上发表的图书馆学论文约有5300余篇。其中约有4000篇是1928—1937年发表的。这一时期出版的著作,先是翻译介绍外国图书馆学论著,如1909年孙毓修综合各方面材料写成《图书馆》一书,1917年北京通讯教育研究会写成《图书馆小识》,1918年顾实写成《图书馆指南》。此期最完备的当推1923年杨昭悊编译的《图书馆学》和杜定友1925年编译的《图书馆通论》。作为中国人自己撰写的著作是洪有丰1926年出版的《图书馆组织与管理》,杜定友1934年出版的《图书馆学概论》,刘国钧1934年出版的《图书馆学要旨》,程伯群1935年出版的《比较图书馆学》,愈爽迷1936年出版的《图书馆学通论》等。

2 图书馆学的现在

要讨论图书馆学的现在,首先要明确图书馆学现在的评价标准。现在的图书馆学离不开过去,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了解过去,才能对现在作出比较正确的评价。图书馆学现在是图书馆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即图书馆学成熟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经历了60年时间。

图书馆学成熟时期的主要标志,已不是图书馆学确立时期的明确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为主要标志了,因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已经明确。这一时期衡量图书馆学是否成熟,主要有两条标准:一是图书馆学在社会和科学领域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二是图书馆学自身发展的程度,也就是图书馆学体系与内容的成熟程度。

经过60年的发展,图书馆学的社会地位与自身发展程度都已处于成熟期。从社会与科学领域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来看,图书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为社会所公认,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还被列为一级学科;它的理论与知识指导着图书馆实践的发展;图书馆学教育已是世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种方式向不同层次的人员传授图书馆学知识与技能,一个以专科、本科、研究生和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构成的图书馆学教育网分布于世界各地,为图书馆实践培养了或正在培养大批的人才;图书馆学专业著作与刊物在图书馆和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因此,它在社会的地位与作用已很明显。

从图书馆学自身发展的程度看,也处于成熟时期。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图书馆学体系结构比较成熟。随着社会和图书馆实践的发展,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在不断调整和扩展,特别是第三级学科发展最快,变化最大。除传统学科外,这一时期在图书馆学理论方面新增了图书馆学思想发展史、图书馆学方法论、比较图书馆学、图书馆学未来学等;在图书馆技术方法方面新增了缩微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以及数据库建设、网络建设等;在信息资源方面新增加了缩微文献、声像文献、数字文献、网络文献的收集、管理与传播等;应用图书馆学方面新增了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等。

第二,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深入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认为它是图书馆学的龙头,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更为深入,对图书馆本质、矛盾、特征进行了揭示,对图书馆发展规律、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对图书馆的功能与任务进行了探索,图书馆学概念群初步形成,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或边缘学科更加清晰明朗。这一时期出版的图书馆学理论著作,在欧美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英国哈里森(K.C.Harrison)1950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1980年修订第5版),德国卡尔斯泰特(P.Karstedt)1954年出版的《图书馆社会学》,美国利克利德(J.C.R.Licklider)1965年出版的《未来的图书馆》,美国兰卡斯特(F.W.Lancaster)1978年出版的《走向无纸信息系统》和1982年出版的《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英国汤普森(James Thompson)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图书馆的未来》等。这些论著被人们称为社会学派、交流学派、新技术学派,也有人概括为社会认识论、知识基础论、交流系统论、新技术论等。在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有大佐三四五1954年出版的《图书馆学的展开》,石塚正成1975年出版的《图书馆通论》(增订第8版),武田虎之助1976年出版的《图书馆学概论》,椎名六郎1981年出版的《新图书馆学概论》(第9版),加藤一英1982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序说》。在前苏联有丘巴梁(О.(С)ЧуБарьЯН)1960年出版的《普通图书馆学》(1968年增订第2版,1976年修订第3版)。

第三,图书馆新技术研究在应用与理论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缩微技术、声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到70年代已取得明显成效,不少图书馆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阅览室,开展缩微文献与声像文献的存储、阅览、外借。从6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采访、编目、查目、流通阅览、参考咨询、文献存储等环节应用。90年代网络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由于以上新技术的引进、应用,从而使图书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目一新,与社会同步跨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使图书馆存储文献多样化,图书馆业务流程自动化、快速化、便捷化,图书馆设施现代化。随着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研究新技术的相关论著也不断问世。一些学校为了培养新技术人才,设立相关课程,如缩微技术与缩微文献、声像技术与声像文献、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数据库建设、网络采访、网络咨询、数字文献、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

第四,图书馆学传统技术方法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前,图书馆是传统技术的一统天下。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技术方法虽然不断改进与创新,但收藏与利用两个基本方面的技术方法,始终是图书馆的“传家宝”,代代相传。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图书馆新技术发展很快,来势很猛,具有很多优势,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图书馆传统的方法,传统技术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仍有它的优势与特点。目前新技术与传统技术是共存互补,有机融合于一体。在这一进程中,传统技术的图书采访、分类、编目、目录组织、典藏、读者服务、参考咨询等内容不断补充、提高,某些技术更加标准化、规范化。读者服务在读者第一、服务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更加强调图书馆开放、普及,以读者为本、公正平等、维护读者权益、人性化服务等思想在图书馆服务实践中得到体现。

第五,对图书馆史与图书馆学思想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出版了一批论著。研究图书馆史与图书馆学思想史不仅是为了总结经验,揭示发展规律,指导未来发展,而且也是对图书馆人员进行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了解自己专业的过去,才会尊重自己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宣传自己的专业。

第六,对图书馆学相关学科或边缘学科的研究,已达到一定广度与深度。这有助于图书馆学更好地吸收相关学科的内容,补充自己。

从中国来看,图书馆学的成熟时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经历了60年。这60年,中国图书馆学既有与世界图书馆学发展同步的时期,也有不同步的时期。60年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1978年。这是与世界图书馆学发展不同步的时期,主要特点是意识形态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图书馆学专业研究服从意识形态。这29年,经历了风风雨雨,又大致可分为4个小阶段:①恢复期,从1949年至1953年。由于1937年至1949年处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图书馆学研究停顿,新中国成立后,需要一个恢复时期。②从1954年至1958年,是向前苏联图书馆学习时期,主要翻译出版了有关列宁论图书馆、前苏联图书馆的经验与理论。这一时期是“一边倒”,对欧美图书馆学持批判态度,称为资本主义图书馆学或资产阶级图书馆学,称前苏联图书馆学为社会主义图书馆学或无产阶级图书馆学,每个人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对“资”与“社”、“资”与“无”必须态度鲜明。1957年刘国钧先生发表《什么是图书馆学》一文,虽然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很新鲜,但掀起了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序幕。③从1959年至1966年,是试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体系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中苏关系变化,向苏联学习的口号再不提了,中国既反对资本主义,也反对修正主义。此时的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既不能接受西方模式,也不能按苏联模式办,只有寻找自己的路子,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为此,1960年文化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班第1期学员集体编写的《社会主义图书馆学概论》出版,1961年北大、武大、文化学院的教师合作编写了《图书馆学引论》、《藏书与目录》、《读者工作》、《目录学》等一系列教材,1962年黄宗忠发表《试谈图书馆的藏与用》,提出“藏与用”是图书馆的特殊矛盾的论点。④1966年至197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图书馆学研究基本停顿。概括这29年,从1949年至1965年,发表图书馆学论文4305篇(包括译文632篇),这一期间,图书分类法的研究与编制成果突出,从1951年至1960年出版了《山东省立图书馆图书分类新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草案》等。

第二阶段从1979年至2009年。这是改革开放后的31年,是中国图书馆学真正成熟的时期,也是与世界图书馆学同步前进的时期。通过31年的努力,不仅成果丰富,在内容与水平上除某些理念与新技术外,可说与世界相当,基本实现与世界图书馆学同行同步前进。据统计,1949—1992年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发表的论文共有51606篇,其中1980年—1992年为45290篇。这一阶段,中国图书馆学在吸收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上不仅成果丰富,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很有特色,研究比较深入;新技术应用与理论研究紧跟世界先进水平;图书馆学教育在31年中发展最快,由1978年的两个教育点,到1989年已达50余个点,形成了一个由专科到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教育体系;图书馆传统技术随着图书馆发展,不断改进、创新;图书馆史与图书馆学思想史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图书馆管理学研究,在学习一般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特点,出版了一批论著。

回顾60年,也有明显不足之处,如对图书馆历史研究近20年来重视不够;图书馆管理研究与图书馆实践结合不够,特色不明显;对图书馆未来研究比较少,从而影响规划的有效性;图书馆学研究还未总结出一套专门方法等。

3 图书馆学的未来

图书馆学的未来,就是图书馆学全面深入发展时期。目前的图书馆学正是由成熟时期走向全面深入发展时期。图书馆学全面深入发展时期的目标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图书馆实践的变化,建立一个更加符合未来图书馆需要的、内容丰富的、反映图书馆实践的、具有时代新意的图书馆学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图书馆,指导图书馆持续地向前发展。

根据这一目标,应该确立一些研究原则,以指导其发展:①要以社会的发展来推动图书馆学发展。图书馆学是社会的一种现象,依附于社会,反映社会,服务于社会,特别是图书馆学的一些基本理念,总是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现状、特点、思想、要求的,服务于一定社会的。②要以服务和推动图书馆实践发展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目标。③要认真总结图书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图书馆学未来的发展是在“变”与“不变”中进行。“变”是绝对的、基本的,但“不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图书馆学的未来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何谓“变”呢?“变”就是图书馆学自身的内容与结构不断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包含以下方面:①图书馆学理念随着客观变化不断更新;②图书馆学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图书馆实践的发展不断变化;③图书馆学体系结构随着图书馆学内容的变化不断调整、扩展;④图书馆学的研究重心随着图书馆实践发展的需要而转移。

图书馆学是在“变化”中发展的、丰富的、成长的,但在“变”中,也有“不变”的因素存在,而且这种“不变”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变”是“变”的基点,只有保持这种“不变”,图书馆学才能健康地发展。有哪些不变呢?①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不能变。这是图书馆学存在的前提,如果把这个前提否认或取消,图书馆学也不存在了。它是我们先辈们经过几千年研究,苦苦寻找才明确的。有了图书馆这个研究对象,才确立图书馆学,才有图书馆学体系结构,图书馆学才作为一门科学得到社会承认。②图书馆学历史不会变,这是图书馆学发展的历程,是图书馆学成长的见证。③图书馆学为图书馆实践服务、指导图书馆实践发展的基本目标不会变。如果不是这样,图书馆学就失去存在价值,变成一堆无用的理论与方法。

明确了图书馆学发展中哪些“变”,哪些不“变”,那么未来图书馆学发展的方向与研究内容也就清楚了。

·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是图书馆学的龙头。图书馆学理论是图书馆实践的依据和指导思想,它在图书馆学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为图书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依据,是龙头。图书馆学理论有基础理论和一般理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呢?①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要重视一般理论的研究;②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要不断总结实践的经验,上升为理论,要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③要创新思维,用新的视角观察图书馆的变化;④要继续揭示图书馆的内在联系、矛盾、本质、特征;⑤要研究图书馆在新时期的职能、责任、核心价值与一般价值。

·信息资源建设仍是未来图书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推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更上一层楼,未来图书馆学必须解决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因为信息资源建设是任何时期、任何类型图书馆一项基本的任务。从整体来说,一个图书馆既要收藏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又要为广大读者服务,而信息资源是为读者服务的物质基础与基本条件,没有信息资源谈不上为读者服务,它是图书馆价值的体现,是决定图书馆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未来信息资源建设研究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①收藏信息资源内容、数量、质量、价值、特色、系统性、多样性的研究;②图书馆如何对非纸质文献进行系统收集、整理、保存、传播的研究;③当代图书馆馆藏不少已由单一纸质文献变为纸质文献与非纸质文献共存的复合体,如何使两者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馆藏体系;④当前世界对文献载体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数字文献将替代传统的纸质文献,而且这种声音一直未停;另一种声音反对这种看法,认为两者谁也代替不了谁,各有优势,各有特点,将长期共存。笔者赞成第二种看法,但对第一种看法需要观察、分析、研究。

·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内容常谈常新。图书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因此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解决图书馆服务中的有关问题,不断提升服务的效率、效益与水平,并随着时代与图书馆服务实践的发展,读者服务研究内容也应常谈常新。为此,未来读者服务研究应着重以下方面:①图书馆应以什么理念、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与满意度;②在读者服务中怎样真正做到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用纳税用的钱就要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③在服务过程中如何展现图书馆的公共性、公益性、全民性、群众性、开放性、知识性、学术性、便捷性等;④在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尊重个人自由的今日社会,图书馆如何体现公正平等,如何尊重读者人权,尊重读者自由利用图书馆、自由选择图书,如何保护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的隐私;⑤如何积极主动、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主动吸引读者,帮助读者解决有关困难;⑥图书馆服务过程是图书馆通过馆员工作去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因此图书馆与馆员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如何发挥馆员主动性,做到馆员与读者互动,充分调动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并在利用过程中自觉尊重馆员劳动;⑦如何通过读者服务,实现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图书馆新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仍将是未来图书馆学的热门课题。几千年的图书馆发展历史已经证明,新技术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文献载体来看,由泥版书到纸质书、缩微文献、声像文献、数字文献、网络文献;从图书馆业务操作来看,由手工操作到机械化、计算机化、网络化;从图书馆管理来看,由传统人的管理模式到人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管理新模式,这些无一不是新技术因素影响。为此,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图书馆新技术一直是图书馆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在图书馆学未来研究中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仍将是热门,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①要紧紧盯住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凡与图书馆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要积极研究、试验、消化、吸收;②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引进、吸收的各项新技术应进一步研究、试验、完善,充分发挥其效能;③对已有的新技术如何在各类各层次的图书馆中推广普及,并解决推广、普及过程中的问题。

·图书馆管理科学更加贴近图书馆现实与专业。图书馆管理学自1821年德国人艾伯特提出之后,至今已有180余年。它是一个传统学科,生命力强。然而时至今日,虽然研究者不少,出版的论著也不少,但仍未得到图书馆界的应有重视。其原因:①有些人认为管理是领导的事,与一般图书馆工作人员无关;②图书馆管理的现状是“人治”为主,“科学管理”和“法治”次之;③现有图书馆管理科学论著虽有不少新意,但理论联系实际仍不够,移植企业、商业、行政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较多。笔者认为管理科学的一般理论适用于各个领域,图书馆管理学运用某些理论也是必要的,但必须与图书馆管理实践相结合。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必须努力做到:①图书馆管理学体系应以图书馆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②应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两项主要任务为管理目标;③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保证图书馆系统正常运转,功效不断增大,形象不断改善。为了实现上述管理目标,必须有经费、物资设备、人力、制度、空间条件作保证,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内部环境,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凝聚力。

·新型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将成为未来图书馆学新的关注点和亮点。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除传统图书馆外,已产生独立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以及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相结合的复合图书馆。如2004年开始筹建的Google全球网络图书馆、2005年开始筹建的欧洲数字图书馆、2009年4月21日开幕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32家合作机构共同启动,由美国国会图书馆建设的世界数字图书馆等。尽管这类独立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数量还不多,但规模很大,另外还有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大量复合型图书馆。这些新型图书馆的产生、发展过程、性质、职能、作用、管理、影响等内容,将引起未来图书馆学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

·相关学科或边缘学科的研究将更加活跃。所谓相关学科或边缘学科,是指这些学科的内容与图书馆学有密切联系或相互交叉。这类学科既有图书馆学的上位类学科,如信息学、知识学、文献学,也有并行的姊妹学科,如博物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目录学、出版发行学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图书馆界不少学者对这些学科作了有益探讨,对图书馆学发展起了很好作用。图书馆学的未来仍应继续研究相关学科,以便了解、学习、吸取相关学科的新思想、新内容、新成果。

收稿日期:2009-09-28

标签:;  ;  ;  ;  

图书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