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的经济学分析_关税论文

出口退税的经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退税论文,经济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03)12-0001-04

一、出口退税的实证分析

从狭义上理解,出口退税就是将出口货物在国内生产和流转过程中已经缴纳的间接税给予退还的税收优惠。可见,出口退税实际上是政府退还特定类型纳税人已纳的部分或全部间接税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使出口商品以含少量税或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提高该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力求避免对跨国流动物品重复征税,从而达到刺激一国或地区出口贸易增长的目的。

从对外经济运行的角度看,一国或地区的产品出口正是另一国或其他地区对该产品的进口,如果一国或地区依据本国或地区税法对其出口产品的流转额征税,而另一国或其他地区也对该产品的流转额征税,则意味着出口产品面临双重课税的困境。所以,为了扩大出口贸易,本国或地区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在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下为避免双重课税的出现,一般都对其出口产品实行退税的优惠待遇。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程中,出口退税已经成为一国或地区促进对外贸易增长的一项基本措施。

出口退税之所以成为各国或地区避免双重课税,进而协调一国或地区与他国或其他地区的国际税收关系的重要政策,其理由是:(1)谁消费谁负税。根据国际惯例,商品课税应由消费该商品的消费者负担。一国或地区的出口商品,是由他国或其他地区的消费者消费,所以理应由他国或其他地区消费者负担进口商品税,而不应该由一国或地区对其出口商品征税,并由本国的纳税人负担。(2)鼓励本国或本地区扩大出口。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运行与他国或其地他区经济运行的联系更加密切,而这一切必然依赖于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但是,各国或地区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一般都对其进口货物征收关税,而不对其出口货物征税。为此,要使本国或地区的出口商品既避免双重课税,又能扩大出口,国际通行的做法就是对本国或地区的出口商品已经交纳的间接税实行退税。显然,出口退税政策是一种政府行为,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扩大出口。(3)能有效消除税收的额外负担。如果一国或地区对其出口商品不实行出口退税待遇,则不仅不能避免双重课税,更为严重的是会造成资源配置扭曲,由此制约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增长。相反,如果一国或地区实行出口退税,则不但可有效避免双重课税,而且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这样,就能消除税收的额外负担。所以,出口退税既是多边贸易体制下协调国际税收的内在需要,也是一国或地区促进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政策。

从1985年开始,我国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从1985年至1996年,出口退税总额增长了46.1倍,出口退税额以年均41.7%的速度递增。1997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减缓,由此带来出口退税额的减少,1997年为555亿元,比上年下降32.9%,1998年为436.24亿元,比上年又下降21.4%。1999年进出口贸易出现增长势头,出口退税626亿,比上年增长43.5%。

198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066.7%亿元,1997年为26967.2亿元,年均增长23.9%。从1985年到1989年,我国外贸连续五年出现逆差,表明对外收支状况出现非均衡,严重制约着进出口贸易的增长。若单从出口退税额在这一时期的增长速度来看,这五年平均值为70.9%,应该说非常高,但这是在两低的基础上形成的:即出口退税额低和出口贸易额低。比如,1985年,出口退税额为17.95亿元,占当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0.9%,占出口贸易额的2.2%,到1989年,出口退税额为153.11亿元,占当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7%,占出口贸易额的7.8%。不过,这五年的外贸逆差在逐年减少,这显然是出口退税发挥着积极效应而产生的结果。

1990年以后,一方面,国家下调人民币汇率,另一方面,国家继续加大出口退税的力度,进出口贸易除1993年出现逆差外,其余年份均实现贸易顺差。1990年,出口退税额为185.59亿元,占当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3%,占出口贸易额的6.2%;1991年这两个比重分别为3.4%和6.6%;1992年分别为2.9%和5.7%;1993年分别为2.7%和5.7%;1994分别为2.2%和4.3%;1995年分别为2.3%和4.4%;1996年分别为3.4%和6.6%;1997分别为2.1%和3.7%;1998分别为1.6%和2.9%。1999分别为2.1%和3.9%。可见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出口退税和对外贸易变化的大体情况是:出口退税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出口退税额占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也出观类似的变化。这说明,出口退税额随进出口额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出口退税只是影响进出口额变化的一个因素,而进出口额的扩大有多种因素促成。所以,尽管在此无法定量测算出出口退税对进出口贸易额扩大的贡献度,但出口退税对进出口贸易额的扩大具有积极效应是不可置疑的,尤其是进入90年代,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进口贸易的增长速度,使得对外贸易扭转了逆差的状况,这与实施出口退税政策是分不开的。

二、出口退税对政府收入的影响

出口退税属于税收支出的一种方式,从表面上看,出口退税意味着政府直接减少收入,但出口退税能促进进出口贸易的扩大,带来进口关税的增长,又会增加政府收入。更重要的是,出口退税促进一国对外贸易增长的效应是明显的,而对外贸易的增长,又将带动一国经济的增长,这给政府收入的扩大提供持续的财源。所以,从根本上说,出口退税有利于政府收入的增长。下表反映1985年到2002年进口关税、出口退税和出口贸易额的变化情况。

进口关税、出口退税和出口贸易额的关系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1.《中国税务统计》,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2.《中国财政年鉴199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450页。3.《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第654页。

纵观1986年到1989年的情况,进口关税是先降后升,但1989年的进口关税还不及1985年的进口关税水平,说明这种增长只是一种恢复性增长;1985年我国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以后几年不仅出口退税额在稳步扩大,而且增长速度也比较快,只是增长速度的增幅是回落的;与此同时,出口贸易也表现为同样的变化,既出口贸易在不断增长,只是增长的幅度逐年回落。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进口关税与出口退税的差一直保持正数,但进出口贸易却保持着逆差,意味着我国对外贸易状况并未因实施出口退税措施而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也说明,如果出口退税措施不与汇率调整相配合的话,它对进出口贸易状况的改善效应就会受到限制。

1996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进口关税较上年增长3.4%,出口退税增长了50.5%,为90年代的最高增幅。出口退税额高达827.7亿元,尽管如此,却并没有带来出口贸易的大幅度增加,仅增长1%,而这一年的汇率没有大的波动,由此说明,出口退税额有相当大的成分是骗税所造成的。1997年由于对出口退税环节加强了治理,出口退税额较上年减少近273亿无,下降了32.9个百分点,而且还遇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口贸易仍增长了20.5%;1998年进出口贸易继续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清理出口环节骗税行为的力度继续加大,出口退税比上年下降21.4%,加之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使整个进出口贸易下降0.4%,但出口贸易顽强地增长了0.5%,实属不易。可见,出口退税是阻止出口贸易下降的主要因素。1999年世界及东南亚经济复苏,我国进出口贸易获得了11%的增长,进口关税较上年大幅增长,出口退税的大幅度增加也有力地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增长。从整个20世纪90年代来看,在出口退税力度不断加大的推动下,出口贸易保持了快速增长,只是在最近几年,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给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了严重困难。既使如此,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对阻止出口贸易的下滑和促进强劲回升,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必要提及的是,1990年的出口退税额超过了进口关税额,此后尽管进口关税从总体上看也呈增长趋势,但出口退税的增长速度要更大一些,使整个20世纪90年代每年的进口关税额要小于出口退税额,进入21世纪也保持了这一态势。如果仅从政府收支对比上看,进口关税与出口退税相比,是政府收入的净减少,不过,把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也加以考虑的话,进口环节的税收仍大于出口退税,但进口环节的净税收增长缓慢,而且近些年中央财政面临的退税压力增大,所以,最近国家决定从2004年开始改革现行退税机制和对退税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目的就是减轻中央财政退税压力和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当然,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考察,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对促进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双增长产生了积极效果,从根本上保持了政府收入规模的持续扩大。

三、出口退税、市场容量与经济增长

出口退税所带来的直接效应是出口贸易的增长,而出口贸易的增长,一方面,意味着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容量拓展,一般而言,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容量扩大也就越快;另一方面,在对外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则说明会增加国内市场的货币供应量,这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从而增加国内市场容量具有积极作用。所以,尽管从表面来看,出口退税会减少政府收入,而政府收入的减少,似乎会降低政府的开支,最终导致政府影响经济运行的能力的减弱,但实际上,政府并未因出口退税而减少了政府收入,相反,由于政府在出口环节实行出口退税,对外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对内扩大了市场容量,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既然出口退税对扩大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容量都具有积极效应,那么,应该怎样评价其作用呢?在此,我们对近些年的出口退税影响市场容量和经济增长的情况作进一步分析。

1994年实施的增值税条例已明确规定对出口商品实行零税率,但由于当时税收征管不力,加上出口骗税行为屡禁不止,政府不仅没有按照法定征税率实行退税,反而在1995年两次下调了出口退税率,法定税率17%的出口商品按9%或6%退付,法定税率13%的出口商品按6%或3%退付,平均退税率下调幅度达8.34个百分点,这两次出口退税率的下调,给出口企业带来了诸如出口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降和出口减少等问题,比如1996年的出口贸易额只比上年增长1%,这与政府调低出口退税率所造成的影响有联系。但令人奇怪的是,该年的出口退税额是20世纪90年代退税额中最大的一年,而这一年出口退税的增长率与出口贸易增长率相差近50个百分点,由此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出口退税如果对促进出口贸易的作用甚微的话,那只能说明在出口退税环节存在非常严重的假出口和真骗税行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出口退税对促进出口贸易的作用,而且会侵蚀政府收入,必须加以制止。

进入1997年,我国经济运行主要受到国内市场疲软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已是连续3年回落,尽管出口退税额较上年下降,该年的出口贸易却增长20.5%。而1996年出口退税增长幅度那么大,但该年出口贸易几乎没有增长。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1996年出现的情况是极不正常的。

1998年是我国外贸出口面临严峻形势的一年。从1月1日起,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9%提高到11%;从1998年6月起,钢材、水泥出口退税率由9%提高到11%;从1998年7月起,7种机电产品和5种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由9%提高到11%,尽管这一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下降0.4%,但由于连续提高了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出口贸易额增长了0.5%。

1999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出口贸易,开拓和扩大国际市场商品容量,又分两次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使我国出口货物的平均退税率提高5.5个百分点,达到15%。由于这一措施的实施,加上东南亚国家经济复苏,该年下半年外贸出口转降为升,增长速度加快。全年进出口总额36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出口1949亿美元,增长6.1%(项怀诚 2000)。

可见,出口退税对促进出口贸易增长的直接效应是明显的。事实上,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角度考察,对出口产品的退税,直接的效应是推动了出口商品的增长,由此带来的连锁效应是出口贸易的增长,而出口贸易的增长,既扩大了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容量,也大大地缓解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压力,从而拉动了国内经济的增长。

标签:;  ;  ;  ;  ;  

出口退税的经济学分析_关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