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倾向论文,父母论文,关系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于艺术、科学领域的创造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儿童创造性的发展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儿童所处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1]。作为儿童最初的社会化场所,家庭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研究表明[2],家庭的遗传史,父母的生育年龄,儿童的出生次序和性别,父母的职业或职位,家庭资源的数量和种类,宗教信仰等,都会影响到父母对孩子才能的认同、鼓励、训练和指导,进而导致创造性发展的差异。Simonton总结了有关的历史测量学研究,得到类似的结论:出生次序、智力的早熟、童年期的创伤、家庭背景教育和专门的训练以及角色榜样和导师是影响创造性发展的6种常见因素[3]。其中父母养育方式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众多研究显示,在创造性个体成长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多采取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4-5]。通常情况下,那些能够为个体提供经验和创造活动的机会,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注意发展儿童独立性的环境往往能更好地促进其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社会创造性(social creativity)是与艺术、科学领域的创造性相对的一种创造性,它是个体在日常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个体以新颖、独特、适当而有效的方式提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品质[6]。近年来,大量研究考察了儿童创造性的发展问题,一些学者甚至从历史测量学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创造性人物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特点[7],但关注儿童群体社会创造性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却极少,迄今尚缺少对现实的儿童社会创造性发展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Mouchiroud等人在考察了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的发展特点之后指出,儿童所处的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以及校风和班风都可能会对儿童的社会创造性产生重要影响[8]。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考察我国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的发展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的培养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儿童社会创造性的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取样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取样,从武汉市有代表性的普通小学选取三~六年级小学儿童363名,样本的分布状况见下表。检验表明,各年级取样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0.77,df=3,p>0.05)。
2.2 研究工具
2.2.1 小学生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
综合以往学者对创造性的理论观点[9],参考对儿童尤其是领导和社交类创造型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人格特征的研究结论[4,10],同时,针对小学儿童的三类、九种典型的生活情境(即师生交往、同学交往、亲子交往三类交往中的发动交往、维持交往和解决冲突情境),设计访谈问题,选取三到六年级小学生开展社会创造性的半结构访谈,在此基础上,编制小学生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初稿,每个项目后设“完全不符合”“部分符合”“完全不符合”3个选项。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抽取6个主因子,根据项目的具体意义,分别命名为威信或同伴影响力、问题解决特质或冲突解决能力、出众性、坚毅进取性、交往能力或社会智力、主动尽责性,共包括24个项目,累积解释率为52.15%,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其良好的结构效度(/df=1.51,IFI=0.99,NFI=0.96,RFI=0.96,CFI=0.99,TLI=0.98,RMSEA=0.05);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a=0.87,r=0.72)、分半信度(分半信度系数为0.81)和重测信度(r=0.63),同时,问卷还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以班主任对学生社会创造性的评价作为效标,要求班主任从人际交往的主动性、挑战性、冒险性、有效性、适当性以及解决社会性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精致性9个方面,以“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5个等级,对学生进行评价,高评价组学生(教师评价标准分≥1)在社会创造性问卷的得分极其显著地高于低评价组(标准分≤-1)(t(143)=4.48,p<0.001)。
2.2.2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本量表是在C.Perris等人1980年编制的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实证效度以及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可用来评价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和行为[11]。修订后的量表分为父亲的养育方式与母亲的养育方式两个分量表,其中前者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6个维度,后者包括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5个维度,各包括58个项目,每个项目后设“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选项。
2.3 研究程序
以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为施测者,以班级为单位施测。施测者事先接受了严格的培训,统一指导语和施测程序,明确注意事项。对低年级(三,四年级)学生采取逐一读题的方式施测,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题意和数据质量。数据在两周内收集完毕,剔除无效数据后进行分析。
2.4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采用SPSS8.0进行数据的输入、管理和统计分析,以简单相关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考察三~六年级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与其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3 研究结果
3.1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亲、母亲养育方式的简单相关分析
为了考察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首先对小学生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的各个维度(威信或同伴影响力、问题解决特质或冲突解决能力、出众性、坚毅进取性、交往能力或社会智力、主动尽责性),与父亲养育方式的各个维度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亲养育方式,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的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表2可知,除坚毅进取性倾向与父亲偏爱的相关不显著之外,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各个维度及总分均与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父亲的偏爱呈显著或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另一方面,除了问题解决特质或冲突解决能力与父亲的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呈极其微弱的正相关之外,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均呈负相关,其总分与惩罚、严厉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母亲养育方式的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显然,二者呈现出与上述结果相似的相关模式,只是社会创造性倾向的总分与母亲的拒绝、否认呈显著的负相关。
3.2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典型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母养育方式在总体上的关系,分别进行了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亲养育方式、母亲养育方式之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3.2.1 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亲养育方式的典型相关分析
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各个维度与父亲养育方式各维度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表中呈现的是父亲和母亲养育方式、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各个维度在各典型变量上的负荷。
由表4可知,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亲养育方式只有第一对典型变量显著(ρ=0.43,p<0.01),其中父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偏爱,小学儿童的威信或同伴影响力、冲突解决能力、出众性、社会智力、主动尽责性在第一对典型变量上都具有较高的负向负荷,因而父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偏爱等养育方式变量与小学儿童的威信或同伴影响力、冲突解决能力出众性、社会智力、主动尽责性等社会创造性变量具有显著的正向一致性。
不难看出,上述结果类似于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与母亲养育方式的典型相关结果,也是第一对典型变量显著(ρ=0.44,p<0.01),而其他变量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中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偏爱与小学儿童的威信或同伴影响力、冲突解决能力、坚毅进取性、社会智力、主动尽责性均呈显著的正向一致性。
4 讨论
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亲和母亲的养育方式呈现出相似的典型相关模式,都只有第一对典型变量显著,其中儿童的威信或同伴影响力、冲突解决能力、社会智力、主动尽责性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偏爱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一致性,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显著地预测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这与简单相关分析的结果总体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结果还显示,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总体上与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与母亲的拒绝、否认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与有关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2,4,5]。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养育方式体现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特点,父母给予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甚至偏爱,体现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和鼓励,正如已有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创造性的儿童的家庭环境一般具有较多的独立和自由,具有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父母多采取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具有民主、宽容而不是专断的行为风格[4,5]。另一方面,这种安全感可以为子女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正是儿童进行自由探索的心理基础,也是其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基本条件。反之,父母的拒绝、否认以及惩罚、严厉则反映了父母对子女行为的压制、否定而不是鼓励或接纳,破坏儿童探索社会性问题情境的安全感和自信,不利于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发展。
研究发现,在家庭环境中,父亲倾向于鼓励孩子参与具有刺激性、挑战性和冒险性的活动,进行自由的探索,而母亲更注重与孩子进行言语、情绪的交流,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12]。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父亲一般在家庭中都占据相对主导地位,拥有更多的权威,严父慈母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家庭的主要教养方式,因而,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可能意味着,父亲更注重保护和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索精神,更能容忍和接纳孩子的独立性,而这正是儿童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条件。显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进一步增强儿童探索社会情境的自信和安全感,而母亲的严厉、惩罚则可能起到限制孩子自主探索的作用,进而阻碍社会创造性的发展。历史测量学研究表明,严父慈母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主要的父母教养方式[7]。这看似与本研究结果矛盾,其实不然。在旧的家庭伦理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父亲的严厉更容易被儿童看作对子女的关爱和保护,而在现代社会父母的严厉更可能意味着对子女的过分约束和限制。另一方面,本结果还说明,如果父母双方采取一致的养育方式,给予孩子较多的情感理解和温暖,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孩子社会创造性能力与个性倾向的发展。
Erikson的心理社会理论认为,学龄初期的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危机是勤奋对自卑,其主要任务是形成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12]。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为孩子创设充满情感温暖和理解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积极地参与社会交往和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进行自由的、开放的社会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需要指出,本研究没有考察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小学儿童在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上的差异,这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5 结论
(1)除坚毅进取性之外,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各个维度及总分均与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父亲的偏爱呈显著或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呈显著的负相关。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母亲养育方式的各个维度之间呈现出相似的相关模式。
(2)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亲养育方式只有第一对典型变量显著,其中父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偏爱与小学儿童的威信或同伴影响力、冲突解决能力、出众性、社会智力、主动尽责性等社会创造性变量具有显著的正向一致性。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与母亲养育方式的典型相关分析得到类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