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宫市红庙中心学校 055750
摘 要: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离不开运用教学语言这一有力的工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不断提高语言表达技巧,激活学生思维;恰当地运用态势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语言 技巧 态势语言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足以说明教师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使学生爱上语文,爱上学习。
在新基础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力求在课堂上与教师产生有效的互动。但是,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深深感到教师的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互动的效率。教师要用自己规范优美、生动凝练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自己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提高语言表达技巧,激活学生思维
我认为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运用是一种技巧,教师的语言是第一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解惑质疑需要语言艺术作媒介。语言规范、朴实、贴近学生、富于美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能否顺利完成,教师的言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多表扬,多说富于感情的语言,会活跃课堂气氛,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呼应。教师应让孩子们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教学语言应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每一堂课,授课效果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教师的话讲的多少,而是看教师的语言是否富有启发性和准确性,啰嗦而僵硬的语言让学生找不到重点。在实践教学中,我深有体会,一味地生硬地传授只会事倍功半,但能吸引学生的教学却能事半功倍。
2.教学语言应富有幽默感、趣味性。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把语文课中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课时不时地穿插一些谚语、成语、俗语、歇后语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实践证明,人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是最佳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中,教师不仅要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还需尽量使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幽默、有趣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融洽师生的关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知识的理解。因此,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二、恰当地运用态势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学的师生交往中,除了有声语言外,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即教学体态语言。教学体态语是指教师在授课的同时,以不同变换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辅助传达教学信息的一种言语活动,它较之有声语言更加具体、形象、生动、自然。
在课堂上,教师恰当地运用体态语,不仅有补充有声语言的作用,还能及时启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课堂教学增强形象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教学质量。
1.亲切的目光能传递心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看一个人的脸色和眼睛,儿童就能感觉出他的内心世界。可见目光直接影响孩子们的情绪。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课堂上艺术性地用好眼睛,有利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当问题提出后,用目光环视全体学生鼓励孩子们动脑筋思考,有人举手后,教师的目光不要随便看任何地方,应用亲切的目光注视着回答问题的孩子,表示对他的尊重,让他能感觉到教师相信他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并消除紧张情绪,增强勇气。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情和变化中,看出自己的教学效果,辨析学生听讲的状况。例如,课堂上学生时不时地盯着天花板或窗户,目光呆滞,那表明他们心猿意马;眼神中带着欢乐的表情,表明听懂了,很开心……可见,学生眼神里大有文章。
2.教师的微笑,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微笑是教师真诚爱心、宽宏胸怀和良好素养的综合表现,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量。亲切自然的微笑,能够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而愿意主动向教师靠近,对教师敞开心扉。此外,微笑还能使学生拥有愉悦的接受心境,始终处于一种亢奋、舒畅的学习状态,为汲取知识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在学生面前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愁的神色,抑郁的面容,即使有烦恼的事情,只要走上讲台就要统统抛下,调整心态,戴上“面具”,把微笑的一面展示给我的学生,用微笑浓化愉悦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语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它是富有生命的、生动的、有趣的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活泼生动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论文作者:张印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2月总第2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语言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师生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艺术性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2月总第29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