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三对矛盾加强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处理论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矛盾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基础工程,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威力,对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至关重要。
一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1]它肩负着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造就社会主义祖国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它在逐步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思想品质的同时,贯穿着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不同于其它学科,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不仅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会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也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就使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具有其特殊性,即存在着知与不知,信与不信,以及知与行三对矛盾。
一般来说,其他学科的教学在“知、信、行”的转化中不大会存在思想和情绪的障碍。思想政治课就不一样。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识以后,并不等于相信马克思主义,更不等于在实践中就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可以背得很熟,考得很好,但如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也不能完全在行动中去贯彻和执行。当前,有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崇洋思想,甚至出现信仰危机,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矛盾,要比其它学科复杂而困难。在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必须解决好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知与行的矛盾。
热爱,首先是建立在了解熟悉的基础上的一种情感。无知或知之不多,就不可能热爱。正常的人都爱自己的父母,因为了解熟悉父母,父母有养育之恩。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必须使学生了解祖国,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所以,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强化国情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认识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模范人物事迹,正确看待某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和共产主义前途,培养学生远大理想,为祖国美好未来奋斗的信心;同时还要使学生正确识别国与国的差别,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对祖国正确、具体、多方面的了解,才会有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效果。
热爱的牢固基础是理性上的信念。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必须解决对社会主义信与不信的矛盾。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历史必然,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失误、挫折和经验教训,深刻把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质,全面正确地进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还要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要性和具体任务;进行改革开放的教育,让学生正确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全面了解和正确对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正效应和负效应,自觉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只有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深刻、全面的理解,才会有对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的坚定信念。
热爱祖国的落脚点是付诸实践,是在解决情感和信念基础上的活动,解决知与行的矛盾。所以,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使学生热爱国旗、国歌、国徽,这是表达爱国情感,维护祖国尊严的日常行为;要使学生爱家乡、爱学校,一点一滴,从我做起,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行动;要加强为祖国学习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成为“四有”人才,就是以实际行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如此等等,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政治课教学全过程中。
二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有计划,有系统,课内外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
初中生一般是13-15岁,属于由儿童向青年过渡的少年期。初中生的思维由小学形象思维为主向经验型的抽象思维为主转变,社会经验非常贫乏,思想比较单纯幼稚,对外界新奇有趣的东西容易接受,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灌输与疏导相统一的原则,侧重以情入手,激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1]。这是对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最精辟的概括。因此教师对初中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要“动之以情”。例如初一《思想政治》第一课中“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着个人的安危荣辱”。教师在教学中可用前后比较的方法来讲述。首先,要运用录音、录相、幻灯等直观演示祖国过去屈辱的历史,说明“失去祖国,就会失去一切”;再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成就和典型人物的事迹说明“祖国强盛才有个人的一切”。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个人和祖国是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然后,通过对祖国历史和现状的认识,进一步说明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自然过渡到另一个重点问题“把祖国利益放在第一位”。对这一问题,教师要采取启发式提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首先,教师充分运用教材中“华罗庚回归祖国”和“中国女排荣获‘五连冠’”的事例启发学生,进一步举例说明什么是祖国利益?教师归纳祖国的利益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举例说明祖国利益和个人是一种什么关系?最后教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祖国利益的关系。教师要从基本事实出发,注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认识到青少年要处处以祖国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毕业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就是把祖国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具体行动。
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组织学生知识竞赛、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电视或录像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参观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典型单位,如河南的刘庄、小冀、南街村等,并让学生写出观后感。
高中学生一般是16~19岁,处于青年初期。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增多,身心发展逐渐趋于稳定,世界观初步形成。在思维发展方面,高中生开始由经验型的抽象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急剧转化。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侧重理性方面的教育,对爱国主义进行哲学的思辩,突出时代感,切实解决学生深层次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热爱社会主义。教师要根据教材不同内容,学生实际,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在讲高三《思想政治》第二课时,一些学生问:“既然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为什么我们的经济还远远达不到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这个问题在一部分青年中具有共性,是一个“热点”。针对这一“热点”,教师要用对比法讲解。通过纵比(与旧中国比)和横比(与资本主义国家比),特别是与情况相近的国家比,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从本质上判别两种社会制度,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实现由知到信到行的转化。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上好讨论课。例如,在学习高一《思想政治》时,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允许外商在我国办企业,阻碍了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发动学生在课外查阅资料,然后,认真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自找答案,最后教师总结。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有强大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权,外商在我国办企业可以促进我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道理,增强学生的改革开放观念,端正对“两个基本点”的认识,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高中教学还可以采取“教学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在讲高一第四课《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性》时,可组织学生到效益突出的国有企业或农村调查了解改革给企业或农民家庭、农村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并写出调查报告。还可通过报告会、讲演会等形式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性的认识,使知识内化为信念,再将信念外化为行为,自觉为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力量。
由此可见,通过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解决好知与不知,信与不信以及知与行的三对矛盾,完成教学任务,施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威力。
注释:
[1]《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介绍》,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德育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8页。
[2]转引自《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人民日报》1994年9月6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