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上)_自然保护论文

我国自然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上)_自然保护论文

中国自然保护问题及对策(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保护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空间,也是人类寻求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关系到社会长治久安的可靠保证。自然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本世纪末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工作者都应从实际出发,大力加强自然保护,为实现“九五”全国环境保护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生态环境形势及其衰退成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自然环境虽然经过大力整治,局部地区有所改善,但总体上仍然在不断恶化,形势严峻,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沙漠化面积在不断扩大。全国目前沙化地面积达37.1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6%,而且每年还要新增沙化面积2100km[2]。

2.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从解放初期的153万km[2],增至360万km[2],增加1.4倍。

3.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目前全国严重退化草地达7300万公顷,缺水草地面积3600万公顷,草原鼠虫害发生面积2000万公顷,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呈发展趋势。

4.天然林正在衰败。海南岛是我国重要的热带雨林区之一,由于不合理的开荒种地、乱砍滥伐,热带雨林面积由1956年的86.6多万公顷减至目前的24.5万公顷左右,森林覆盖率也由过去的26%降至7.2%,有专家警告,若照此速度发展下去,用不到20年的时间,海南的天然林将荡然无存。据统计,云南西双版纳的天然林面积也从1952年的10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的30万公顷,天然林占森林总面积的比率从过去的99%下降到26%。

5.生物多样性锐减。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野生动物占世界总量的10%左右。但是现在已有近200个特有物种锐减,有些已经灭绝,高等植物约有4600种,其中15%以上处于濒危状态;野生动物有400种处于濒危状态。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的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56种,约占其总数的1/4。

6.内陆水域不断萎缩。由于内陆地区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水资源大量消耗,内陆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如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由于黑河中上游截流扩灌,用水量大增,使额济纳绿洲来水量锐减,目前已由40年代的12~13亿m[3]/年减少到1.8~2亿m[3]/年,额济纳河也变成干涸的沙沟。古居延地区和三大沙漠在历史上都曾是多湖地貌,随着人口增长,气候干旱,河水断流,致使居延海等近百处数千平方公里的水域、湖泊干涸,沦为荒漠。新疆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由于上游引水猛增,使塔里木河断流,现已缩短流程300多km,致使下游湖泊沼泽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7.自然灾害加剧。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由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自然灾害不断加剧。据统计,每年由于各种地质灾害给国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74亿元,其中由于不合理的工程建设活动造成或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至少占一半以上。仅川、滇、甘、辽、京五省市有迹可查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就达41万处,年均死亡人数928人。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诞生地,黄河水象乳汁一样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祖祖辈辈,但是近年来黄河断流情况愈演愈烈,黄河断流始于70年代初,自1970年以来的25年间,黄河先后断流了18次。70年代断流6次,平均断流7天,断流河段长130km;80年代断流7次,平均断流7.4天,断流河段长150km;90年代的6年中断流5次,平均断流53天,断流河段长300km;其中1995年黄河断流121天,断流河段长近700km。照此预测:2000年黄河将断流140天,2010年黄河将断流200天,2020年黄河下流将全年断流。

一些专家预言:黄河变成一条内陆河已成为定局。黄河断流不仅为这一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的人民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而且造成了深远的生态问题,如黄河两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与气候干旱,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海岸线受到海水侵蚀,黄河河道沙化影响泄洪等。

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有:

1.人口增长过猛,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压力。解放47年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初期的4.5亿猛增至现在的12亿,增加了1.7倍,尽管我们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按人口平均,我国的人均资源量就明显不足了。人口过多、资源有限、生产和生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是造成自然环境退化和自然资源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2.政策失误是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历史原因。从50年代开始,在“以粮为纲”口号的影响下,片面追求粮食产量,造成盲目开荒,毁掉大片森林、草场,甚至围海造田、围湖造田,导致湿地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反复的政策失误助长了人们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顾经济利益,忽视环境效益的错误倾向,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

3.粗放的经济活动方式是导致自然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我国是一个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高速发展经济就需要增加原料和材料的投入,在落后的经济技术的条件和在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下,不少地区和单位往往急功近利,采取掠夺式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4.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导致自然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自然保护,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如环保法、海洋环保法、森林法、草原法、水资源法、矿产资源法、土地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这些法规的颁布为加强自然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在一些地区法律、法规流于形式,导致了违法破坏自然环境的事件屡禁不止。

5.法律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是影响生态保护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许多与自然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自然保护远未形成完善健全的法律体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目前的所谓自然保护法律大多是属于资源开发性的法规,其中真正属于自然保护的内容很少;(2)虽然也有一些自然保护的单项法规,但仍然缺少一部综合性的专门的自然保护法;(3)资源保护与自然保护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两项工作,但在立法体系上却被混淆在一起,以资源保护立法代替自然保护是不利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

自然保护管理体制不顺是影响健全自然保护法律体系的根本原因。管理体制不顺主要表现为:(1)资源开发部门肩负着自然保护的任务,但却缺少外部的监督制约机制;(2)生态环境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多部门参与自然保护,但却缺少一个部门从整体上进行综合协调和统一监督。

二、努力纠正关于自然保护的几个错误认识

开展自然保护工作,最重要的是提高认识。在社会上,甚至在环保部门内部也还有不少人对自然保护工作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目前主要有三种错误认识不利于我们做好自然保护工作,需要纠正。

1.纠正“重污染防治,轻自然保护”的错误认识。1995年国家科委的一个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体改研究会和日本亚洲经济研究会联合对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居民做了一次环境意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68.1%的人认为我国大气污染严重,63.2%的人认为河流污染严重,59%的人认为绿地不够,60.4%的人认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与我国环境问题密切相关或者有很大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环境意识比前些年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这次调查并不是简单地评价人们环境意识的高低,也不是针对不同人群给予不同的评价,而是按照国际上的研究方法对环境意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国际上通常把环境意识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与人们密切联系的日常生活环境意识;另一个层次是与人们间接联系的远离人们日常生活、必须通过培训教育才能达到的生态环境意识,前者是环境意识的浅层认识,而后者则是环境意识的较深层次的认识。两个层次认识水平的一致性越高,就表明人们环境意识的整体水平越高。调查结论认为,目前中国人的环境意识还仅仅处在第一个层次上,呈明显的二元结构,即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具有较高的关注程度和意识水平,而对远离日常生活的生态环境的关注和意识则远远不足,因为调查表明,被调查的对象对森林破坏、荒漠化、野生动植物的减少等生态问题严重程度的回答,基本上不清楚或不知道的人占很大比重。这种对日常生活环境高度关注的态度和对远离日常生活的生态环境冷漠的态度形成了巨大反差,二者并存的状况明显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意识。此项调查的最后结论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仅仅是一个自我保护型的意识水平。

中华环保基金会和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分析报告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公众对各类环境问题关心程度的加权得分如下:水污染(5085)、大气污染(4854)、生活垃圾污染(2531)、噪声污染(1818)、绿地不足(1771)、公共场所污染(1382)、农药污染(1298)、固体废物污染(1231)、森林破坏(680)、野生动植物减少(672)、风沙(455)、沙漠化(149)、海洋污染(34)。这项调查证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未引起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并不是不严重,也不是不重要,而是人们尚未真正了解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深远影响。

从环保系统本身来看,也有不少人不认识或不理解自然保护工作,还是把污染治理作为环保工作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对生态问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他们甚至认为能以污染防治来代替生态保护,这显然是十分错误和不可取的。

美国国家环保局前局长助理拉塞尔先生曾于1989年应邀对我国的环境管理进行过一次考察,他跑了几个省(市、区),与上百人次座谈,包括对国务院有关部委、省、市、县、乡及企业的一些干部和职工进行了座谈和调查,在此基础上写了专门的调查报告,并举办过一个讲座。在他的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个人认为,中国最大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保护问题,大气、水的污染虽然严重,但不象生态系统破坏那样给整个国家和子孙后代带来深远的不利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态破坏的问题将更加严重。中国正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但生态破坏的问题不解决,经济发展速度也会降下来。防止经济滑坡,必须现在采取措施,而不是等到2000年。中国是农业大国,生存依赖于自然资源。日本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自然资源贫乏,靠进口原材料和出口产品而生存,而中国主要依赖自己的自然资源而生存,因此中国必须保护好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防止掠夺性的开采。如果不这样,任意让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珍贵动植物绝种、旅游资源破坏,那么不用很长时间,经济就会掉下来。作为环保工作者,有责任通过自己的行动施加影响,促使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最后他又意味深长地写到:“总之,中国的生态问题是环境保护中最重要的一环,空气污染、水污染只是危害今天,而生态破坏、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等不是短期内能恢复的。对环保工作者来说,首先要扩展自己的思路,要想到国家环境保护的根本问题,不要把眼光仅仅盯在污染治理上。”这就是拉赛尔教授推心置腹地向我们提出的一个忠告和建议,而这个建议在当时并未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7年过去了,大家对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开始认识了。现在国家环保局把自然保护作为我国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明确下来,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在全国尚未从上至下都确立这样一个战略重点,因此很有必要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一部分人的认识,特别是要首先纠正环保系统中重污染防治、轻自然保护的错误认识。

2.纠正“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的错误认识。一切自然之物都有两重属性,一是可以作为环境要素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起着稳定环境和平衡生态的作用,如水、生物以及空气、土壤、岩石等都具有稳定生态系统的作用,这本是无可非议的。而另一方面,自然之物也可以作为资源被人们广泛地开发和使用。但是问题就在于人们往往只看到自然之物的资源属性的这一方面,而忽视了环境基本要素属性的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急于脱贫致富,掠夺性和高强度地开发自然资源,从而使资源作为环境要素属性一面的功能遭到破坏和削弱。如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可以用于农田灌溉,可以发展诸如造纸、印染、食品等工业,但也会引起地下漏斗状地质结构。如果说城市漏斗尚属局部问题,而黄河断流或西部地区内陆河流和湖泊萎缩之后,则可能导致局部漏斗变成大面积的地下水位下降。湖南娄底地区有一个矿区,由于地下掏空,地面上的一家饭馆白天还在营业,到晚上就开始下沉,后来一下子就整个塌下去了,连人都找不到了。福建省有一个村庄本来地下水非常丰富,由于挖矿多年,结果突然有一天整个的村子都没有水了,全村所有的井一下子全干了,即使再打很深的井也采不出水来,原来采矿将地下水的整个自然系统全搞乱了。煤作为一种资源,可以开采出来当作能源或化工原料利用,但是煤层亦有稳定地质结构、保护地下水和维持空气交换的作用,具有稳定生态系统的功能。一些资源主管部门、经济开发部门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常常只看到资源可以开发利用的一面,片面强调以开发来暂时性地解决就业和增加经济收入,这种以牺牲明天来追求今天,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来实现当代人发展的作法,被江总书记批评为“吃祖宗饭,造子孙孽”,这种思想是与持续发展的思想完全相悖的。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由于各种地质灾害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74亿元,其中由于不合理的工程开发和经济活动造成的或诱发的人为灾害至少占一半以上。例如在乌江边上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小煤矿诱发了山体崩塌、江面堵塞、航道瘫痪,间接经济损失达8亿元。云南东川的铜矿区,因树木砍光,泥石流多发,被称为中国的“泥石流王国”。还有个统计,四川、云南、甘肃、辽宁、北京5省市历史上有资料可查的崩塌和滑坡泥石流达41万处,年均死之人数928人。由此可见,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何等的重要。

3.纠正“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错误认识。环境究竟有没有价值?过去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讲,没有人类的劳动参与就不可能有价值,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环境是没有价值的。但是随着环境保护的开展和有关研究的深入,国际上强调生态价值的提法越来越被人们所普遍接受。例如日本曾对全国树木的生态价值进行估算,包括树木储存水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氧气等方面的功能价值,计算结果是全国树木1年的生态价值相当于国家全年的财政预算,这说明生态价值的数额不仅存在,而且是非常惊人的。我国地大物博,其生态价值远比日本要高。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人不承认生态价值,认为资源是可以任意开发的,如果不将资源变为产品似乎就永远不可能实现价值,这种错误思想如果不能及时纠正,一旦生态遭受破坏,这种巨大的生态财富就会丧失贻尽。一项对吉林长白山树木价值的研究表明,长白山可年产450万m[3]的木材,折算经济价值为6.67亿元人民币,但保护下来后其生态价值可折算为95亿元,生态价值是木材价值的13.7倍。现在很多经济部门和综合部门的领导尚未真正认识到生态价值存在的重要意义,片面追求资源价值,因此造成前头污染,后头治理;前面破坏,后面恢复;治理赶不上污染,恢复赶不上破坏,最后形成了影响经济发展与破坏生态环境的双重恶性循环。正确认识生态价值对加强自然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从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变化规律来看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及其生态破坏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

1.影响结果在时间上的深远性。就环境污染而言,其影响时间一般不会太长。例如英国泰唔士河的治理,一段时间后,水能变清,鱼也能回游。但生态退化后再恢复就很难了,其影响的时间是非常深远的。调查证实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已发生很大变化,1952年那里有森林面积105.3万公顷,现在虽然森林总面积提高到113.3万公顷,但天然林面积却大幅度下降,从过去的105万公顷降至30万公顷。天然林下降后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后果。

(1)森林生态呈现退化趋势,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农业和森林病虫害大增,恶性杂草和外来种大量繁殖等等。

(2)很多物种消失,科学研究揭示,天然林每减少1万亩,就使一个物种消失,并对另一个物种的生境构成威胁。照此计算,50年来西双版纳天然林减少1000多万亩,丧失的物种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另有研究表明人工林生物多样性较差,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橡胶纯林的鸟类丧失70%以上,哺乳类减少80%。

(3)引起气候变化。西双版纳从50年代至80年代,冷季平均气温下降了0.3℃,干热季平均气温升高了0.4度。一年四季温差加大,也使该地区年降雨量平均减少50~60mm,相对湿度下降1.8%,年雾日减少20~30天,雾日的持续时间减少了1~1.3小时。州政府所在地的景洪市,1954年雾日为166天,1981年为91天。足以证明生态破坏的影响是如何深远。

2.破坏结果在空间上的广延性。如沙尘暴可以将沙尘搬远到几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之外,一条河上游的生态破坏结果可影响到数千公里之遥的下游地区,甚至影响到其他国家。

3.破坏后果的影响具有综合性。例如黄河断流后,对下游地区两岸农田灌溉、居民的饮水和工业用水、第三产业用水都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同时还带来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这些生态问题包括:断流后两岸地下水的补给大幅度减少,使这一地区的水文条件改变;河口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沙质河床在风的作用下形成新的沙丘,影响汛期泄洪;黄河断流大量减少泥沙入海,引起海岸侵蚀,导致海岸线后退。此外,黄河断流还将改变流域的气候条件,引起小气候的变化。生态系统中各环境因子都是有机联系的,一个因子的改变必然影响其他因子的存在状况,因此要充分意识生态遭受破坏后的综合性影响。

4.破坏结果的不可逆性。热带天然林砍伐后,很难恢复到原有的植物群落结构,即使在若干年后恢复到原有的植被类型,但许多物种已经丧失,而且物种一旦丧失,就再也不复存在了。对生态脆弱地带来说,一旦形成沙漠化,就难以再恢复成原来的绿洲了。

内蒙古阿拉善盟黑城的消失完全是人为的破坏,元朝末年明军进攻黑城,久攻不下,伤亡惨重,后来他们将黑城水源切断,结果黑城不攻自破,明军虽然攻下了黑城,但是黑城也就从此永远地消失了。新疆的罗布泊和古搂兰的消失也都是不可逆变化的典型例子。最近一些学者提出要对全国的生态脆弱区进行划分,明确哪些地区的生态破坏已是不可逆的了,哪些地区到达了不可逆的边缘,还有哪些地区存在着不可逆变化的倾向和危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告诫人们了解自己国家的生态脆弱区,知道生态后果的不可逆性。

(待续)

标签:;  ;  ;  ;  ;  ;  ;  ;  ;  

我国自然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上)_自然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