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是语言的灵魂。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但是两国语言文化的异同点非常明显。日语中的寒暄语是学习日语的基础,这也是日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日语寒暄语和日本文化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有助于促进中日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日语;寒暄语;日本文化
一、前言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我们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必备条件。而语言形式的交流占据主要地位。寒暄语作为语言交流的重要部分,因为不同的地区和文化,所以表现形式上也有所差异。正因为如此,各国在文化交流时会产生文化冲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流频繁,为了减少文化交流障碍,就有必要说出地道的日语寒暄语,这也直接关系到日本人对我们以及我国的印象。所以本文将通过阐述寒暄语的含义、种类以及日语“挨拶”的特点,最后揭示其与日本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期能够帮助日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更顺利地进行。
二、“挨拶”的含义
日本人喜欢“挨拶”。彼此见面时都要寒暄几句,也就是要做一番“挨拶”。拜托他人办事,或者受到他人的关照,要“挨拶”,晋升和工作调动,要向有关的人“挨拶”。到国外常驻或出差,临行前或回来后,也要到相关的人那里去“挨拶”一下。日本人的“挨拶”就是他们讲礼貌、懂礼节的表现。
在《广辞苑》中,“挨拶”有以下8条解释:1)禅语,在一问一答中试验悟道的程度;2)回答;3)与人见面或分别等时的礼仪性的词语和动作;4)仪式和会议上的谢辞或贺词;5)对对方挑衅的态度和失礼的行为表示讥讽的说法;6)(对争议的)仲裁、调解、斡旋;7)介绍人;8)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中所涉及的“挨拶”是其中的第三个意思。而日本语言学家渡边友左在《国语学研究事典》中给出如下定义:人们为与他人建立亲和的社会关系,或为维持、加强已经建立起来的亲和的社会关系而进行的社交、礼仪性行为之一。
三、日语“挨拶言葉”的社会性特征
3.1“内”与“外”。日语“挨拶言葉”首先有内外之分,也就是说对内和对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首先需要了解日本社会中的“内”与“外”概念的含义。所谓“内”狭义上指的是家庭成员、亲属、朋友;广义上指的是自己工作的公司、参加的组织、学习的学校及班级等成员。正因如此,在“挨拶言葉”中才出现了内外之分。如果对同一群体、且朝夕相见的人使用对外的“挨拶言葉”,则会造成对方的困惑,因为这意味着群体的脱离,成为了外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如果对群体以外的他人使用对内的“挨拶言葉”,则会使其觉得你是在别有用心地造作,理所当然也不会产生好感。再比如,分离对同一群体的成员来说,是一件令人不舍的事,日本人不会使用没有形象色彩的“さようなら”(再见),而经常使用“ではまた”或“行ってきます”等说法。因为这些表达可以给人“再次相见”的感觉。所以,如果妻子在出门前对自己的丈夫说“さようなら”,则意味着夫妻离异,妻子离去将不再回来。
3.2“上”和“下”。这里的“上下”指的是日本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上下位之别,也就是对上或对下要使用不同的表达。具体而言,上下包括了年龄的长幼、地位的优劣以及职务的高低等诸多方面。这都来自于日本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等级观念。例如,对对方付出的努力和辛苦表示感激时存在两种说法,即“ご苦労さま”和“お疲れさま”,虽然都是表示“辛苦了”,但是对那些年龄、地位和职务都比自己高的人,只能使用“お疲れさま”。“さようなら”也是如此,对“上”使用时很不礼貌,只能说“失礼します”(告辞了)。
3.3利益和亲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般而言,利益的有无和亲疏关系,表现在“内外”关系上时,对于己无利者,或亲者使用对“内”的表达方式;对于己有利者,或关系较远者使用对“上”的表达方式。但这只是一般规律,人们的社会关系常常因时因地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语言表达也发生变化。例如商店的销售人员和顾客之间,从“内外”来说,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群体,理应相敬如宾,但现实情况中很多顾客却对店员不使用对“外”的说法。这是因为,顾客的光临可以给商店带来收益。日语的“挨拶言葉”因时因地而异,如果不掌握这一点,很多情况下就会事与愿违。
四、日语“挨拶”隐含的日本文化特征
4.1日语“挨拶”表现了日本人强烈的团体归属心理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日本四面环海而又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频发。从历史上来看,从最早的“绳纹时代”开始,人们过着迁徙的生活,经常遭受野兽侵袭。为了防止和缩小灾害的损失,人们过着群居生活。后来与中国的交流不断深入,水稻种植和青铜铁器开始传入日本,日本由此进入“弥生时代”。这时由于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由最初的迁徙生活向村落集聚转变。为了共同生存下去,人们不得不共同插秧、收割、劳作。正是这种“稻作文化”的影响,人们的集团意识开始兴起,并最终扎根于每个日本人的意识之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村八分”制裁。依存于集体的安全感和脱离集体的危机感逐渐变成日本人共同的民族心理。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是日本特有的文化特征,表现出了日本人的归属意识—“家”意识。在日本日常生活中的“挨拶”也反映了这一点。日本人在出门的时候,通常会对家人说“いってきます(我走了)”,而家人则会对此回应道:“いってらっしゃい(您走好)”。外出的人回来都会说:“ただいま(我回来了)”,在家的人则说用“お帰りなさい(你回来了)”。
4.2日语“挨拶”还体现了日本人严谨的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的“挨拶”无不遵循着一定的准则和格式,几乎达到了规范化和程式化的地步。例如在日本家庭中夫妻之间或父母子女之间都相敬如宾或以礼相待,“おはよございます(早上好)”“すおやすなさい(晚安)”“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ごくろうさま(辛苦啦)”等客套话常挂在嘴边。无论是谁,离家外出时,总要说句“いってきます(我去去就回)”,而家里人总会回应道“いってらっしゃい(您走好)”。外出回家时,不管家里有没有人,也要打声招呼“ただいま(我回来了)”。甚至一天三餐也有规范化的表达“,“いただきます”“御馳走様でした”,邻里见面时“挨拶”多半围绕着天气展开。这种格式化的礼仪模式如润滑剂一般维系着日本社会人际关系的正常运转,使日本人的人际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被整理和安排得妥帖而得体。从日语的“挨拶”也可以看出日本民族是个非常重视外在形式的民族。
五、结语
日语“挨拶”内涵极其丰富,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就不能灵活地运用。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从而导致了语言文化上的诸多差异。我们研究讨论语言和文化的深层联系,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把语言看成是人际关系交流的系统,而是要深入了解语言的文化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才是全面深刻的,同时也可避免异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甲斐睦朗.日本语学[A].东京,1941.
[2]刘红艳 .从 “ 挨拶 ” 看日本社会 [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5).
[3] 张丹宇 . 日语寒暄语的表达与让日本文化的相互关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3).
[4]张艳军.浅谈日语寒暄语与日本文化 [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
作者简介:张茆静(1992年—),女,汉族,安徽省合肥市,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论文作者:张茆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日语论文; 日本论文; 日本人论文; 的人论文; 文化论文; 语言论文; 日本文化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