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应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洪钟

(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卫生院 四川德阳 618009)

【摘要】目的:探讨无张力修补术在临床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腹股沟斜疝病患60例,分为对照组应用传统外科术式,研究组应用无张力修补术。对比不同组病患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一般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无张力疝囊修补术具有优质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

【中图分类号】R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2-0067-02

腹股沟疝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多个方向斜穿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此种类型疝称为腹股沟斜疝。主要发病人群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且以右侧发病多见。临床上针对其的传统治疗多有较大张力的缺陷存在,使病灶结构原本解剖产生后续影响进而导致生理状态及功能不佳,此外高张力传统术式的术后愈合状况及副反应发生率均不佳。目前临床上日益推行的无张力修补术应用高分子材料完成修补,病患在术后的疼痛体验不明显,病情恢复速度优且并发反应少,优点突出[1]。本次研究通过对比传统术式及无张力修补术,探讨后者在临床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现将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收治的腹股沟斜疝病患共计60例,进行随机分组,包括对照组30例主要应用传统术式治疗,俱为男性病患,年龄在20到48岁,平均(38.2±1.6)岁,伴有糖尿病的10例,高血压的13例,胆囊结石的2例,首发病例28例,复发病例2例;研究组30例主要应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俱为男性病患,年龄在18到49岁,平均(37.6±2.2)岁,伴有糖尿病的11例,高血压的12例,胆囊结石的1例,首发病例27例,复发病例3例。不同组病患在年龄、性别、并发疾病等一般资料上经统计学分析无甚差异,P>0.05,可比性存在。

1.2 方法

研究组30例病患主要应用无张力疝囊修补术进行治疗:术前常规处理,硬膜外麻醉或局麻下进行腹股沟斜疝病灶处切开,首先进行腹外斜肌筋膜的上下分别游离,游离清晰后进行提睾肌切开以寻找游离疝囊病灶。依据疝囊病灶大小作不同处理,若组织相对较小可直接进行向内环方向的游离操作。如若组织较大,则选择于内环5厘米外进行疝囊离断处理,随后进行近端疝囊闭合处理后送至腹腔内并以填充物填塞,再应用高分子材料补片固定于腹股沟后壁随之缝合,关闭切口给予术后支持治疗。对照组30例病患主要应用传统术式进行治疗,术前常规处理麻醉后,依据病情行常规修补不作补片加强,术后常规缝合并支持治疗。

1.3 观察治标

观察记录不同组病患围手术期的一般治疗情况,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长及治疗费用。观察记录不同组病患手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间叶组织囊肿、积液、感染及尿潴留等。相关记录数据作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相关记录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内计量数据对比应用t检验,组间计数数据对比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组病患围手术期一般治疗情况对比分析

应用传统术式治疗的对照组30例病患,其围手术期一般治疗情况中手术时间平均(64.5±3.2)分钟,住院时长平均(9.5±1.3)天,治疗费用平均(3800.8±200.3)元;应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研究组30例病患,其围手术期一般治疗情况中手术时间平均(29.8±4.3)分钟,住院时长平均(4.8±2.2)天,治疗费用平均(2900.8±400.2)元。经统计学分析,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长及治疗费用等一般治疗情况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组病患围手术期一般治疗情况对比(x-±s)

*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腹股沟疝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多个方向斜穿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此种类型疝称为腹股沟斜疝。斜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期发病率大约占到全部腹外疝中的75%到90%,在所有腹股沟疝类型中,斜疝占至85%到95%。依据发病机制可将腹股沟斜疝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的病因主要以胚胎发育过程中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导致。后天性导致的腹壁薄弱或缺损引发的腹股沟斜疝则被归类为后天性腹股沟斜疝[2]。腹股沟疝的男女发病率之比约在15:1,主要发病人群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且以右侧发病多见。

传统的疝修补外科术式主要是以疝囊的高位接扎及腹股沟管管壁的加强和修补为手术目的,但因其手术方式造成病灶及临近组织高张力的手术特点,使得病患在术后产生相对较长的卧床恢复时间,且病患疼痛体验度高,此外,传统外科术式的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较为明显[3]。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依据腹股沟疝发病机制的治疗方式不断更迭,目前临床上日益推行的术式有无张力修补术。该术式通过填充物有效隔离病患的高腹腔内压力,同时以高分子材料补片进行病灶缺损部位的修补,从而最大限度的接近机体生理结构。其不仅能显著减少传统术式下由于外科操作形成的病灶周围组织牵拉力量以缓解局部张力,更使腹股沟前后壁的稳定效果得到更佳恢复,病患所承受的不良体验度低且具有相对较少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次研究通过对比传统术式及无张力修补术,探讨无张力修补术在临床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研究发现应用无张力修补术的研究组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长及治疗费用等一般治疗情况方面均显著优于应用传统修补术的对照组,P<0.05;应用无张力修补术的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长及治疗费用等一般治疗情况方面均显著优于应用传统修补术的对照组,P<0.05。

综上,无张力疝囊修补术在应对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治疗中,具有优质的治疗效果,术后病患一般情况佳,且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建纲,翁立新.局麻下行腹股沟斜疝手术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9):125.

[2]郑殿东.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26(16):41-42.

[3]张佰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95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72-173.

论文作者:洪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  ;  ;  ;  ;  ;  ;  ;  

腹股沟斜疝应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洪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