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1)03-0042-05

我国近年来失业问题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失业人口及下岗人员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存在。失业人口的增加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能够同步进行,是解决我国高经济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存问题的关键。

一、高失业率会降低经济的高增长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不会产生失业问题是不可动摇甚至不可怀疑的信条,实行“低工资、高就业”、靠牺牲效率来吸纳就业人口的充分就业模式,失业率极其低下,劳动力流动受到极大的限制。这种低失业率实际上是以极低的生活水平为代价的,并且在事实上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现象。同时,过去那种不加限制的人口生育政策也使得劳动力的总供给过剩和人均占有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日显突出,乃至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一部分劳动力不适应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失业;国有企业的改革,使传统经济体制下沉淀下来的隐性失业显性化,企业大量富余人员被推向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破产、倒闭,引发失业人口;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游离出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本来就不宽松的就业环境更加严峻。1999年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1%左右,登记失业者人数大约为580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为742万人(当年新增208.7万人)[1],据预测2001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仍将维持较高水平,月均保持在650万人以上。[2]另外,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约4.7亿人,其中剩余劳动力达1.6亿人。[3]总之,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就业压力。

不论在哪个国家,失业的代价都是高昂的。首先,失业影响经济的增长。失业使生产规模缩小,政府税收减少,社会福利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从而使得经济增长放慢。从整个社会经济来看,失业在经济上的最大代价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减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曾于1962年提出了引人注目的“奥肯法则”。该法则说明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的变化。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一般来讲,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之间的比率是1:2.5,即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5%左右。其次,失业导致了部分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劳动力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资源有别于其他资源的最显著特点是它的不可保留性,它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丧失。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使劳动力闲置,不能与生产资料有效结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再次,失业使失业者及其家庭失去了正常的经济收入,遭受贫困和精神痛苦,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危及到劳动力的再生产,也使得劳动者无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技术水平,进而影响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最后,长期大量的失业人口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人们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的情况下,大量失业人员如果长期找不到工作,会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构成极大的威胁。失业导致贫困人口的增加,还会使社会贫富差别进一步扩大,容易激发社会矛盾,进而产生其他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可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过高的失业率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和不可忽视的,因而许多国家都把降低失业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就业压力大、失业率迅速上升的人口大国来说,随着经济增长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经济的平稳增长开始取代高速增长,市场结构已真正走出了原先的卖方市场的格局,国内的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使失业问题取代原先的高通胀、高增长等问题成为今后阻碍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扩大就业需求,降低失业率是今后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高经济增长未必带来高就业率

要扩大就业需求,降低失业率,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在技术条件变化不大的环境中,一定的劳动投入与相应数量的资本结合可以推动经济一定速度的增长。反之,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投入。劳动力需求的水平,在动态的意义上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就高,失业率就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就会直接制约就业岗位的增加,就业水平就低,失业率就高。因而,保持稳定的较高经济增长,可以防止因经济衰退而导致的失业率激增。

经济增长无疑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但是,并非经济增长速度愈快,就业增长速度也愈快,高经济增长并不必然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增长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1981-1985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0.77%,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32%;1985-1990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61%;1991-1995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23%;1996-1999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6%。[4]1991年以来,我国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与前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较高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见,仅仅强调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作用是片面的,仅仅依靠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就业问题是难于解决的。因为就业增长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能在多大程度上带来就业的扩大,还取决于就业增长弹性。就业增长弹性是指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对比,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增长弹性=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当经济增长率一定时,提高就业增长弹性是促进就业增长的关键。要使经济增长成为连续性创造就业的过程,必须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提高就业增长弹性系数。而就业增长弹性系数的大小与选择何种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能够使就业弹性系数提高的经济增长,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

三、选择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方式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指经济增长来源的结构类型。因而,选择何种经济增长方式实际上就是主要依靠哪些因素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状况。我国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劳动力资源富裕,而资本资源、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却相对贫乏。从资本资源看,建国以来,尽管一直维持着较高的资本积累率,资本存量很大,但相对劳动力而言,资本仍然稀缺。同时由于价格失真,资本价格被人为压低,从而导致资本使用过程中的浪费。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大量引进外资,但不可能根本解决资本稀缺的难题。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资本仍将维持稀缺状态。从自然资源看,我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均占有量少,而且资源的深度开发需要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支持,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要受制于环境承载能力。从技术要素看,除某些领域外,总体水平较低,而且在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相对于任何一种资源,我国最丰富的是劳动力资源。自从把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并付诸实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仍然很多。这样的人口状况不仅意味着直接劳动力供给数量大,而且意味着潜在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也很大。我国这种资源禀赋状况反映在市场上,就表现为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而资本价格和自然资源价格以及技术价格却相对较高。因此,在选择经济增长的技术路线以及考虑密集使用何种生产要素时,就应注意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来替代、节约资本等稀缺要素。特别是在失业问题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为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就必然要选择能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节约资本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面向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就业水平。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长期来看,经济的实力最终取决于科技的进步,高质量的经济持续增长所推动的就业的持续增长是最牢靠的。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资本总量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对劳动力的绝对需求有可能增加。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将使劳动工具得到改进,劳动对象得以扩大,生产门类会不断扩展,相关产业、相关企业的产品生产规模会扩大,会创造出对劳动力的新的需求,就业人数会增加。

理论界和经济实际部门有一种观点,即把劳动密集型等同于粗放型,资本、技术密集型等同于集约型,并把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内容。我认为这种经济发展战略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如前所述,我国的人口压力巨大,自然资源、资本要素以及技术要素具比较劣势,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便宜却是最大的优势。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提升劳动密集经济的技术水平和集约程度,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将简单劳动力资源转变为具有较高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实现劳动密集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关键之一。如果我们在经济发展战略中过早地放弃劳动密集型的优势,过分强调全面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就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的大量闲置和浪费,造成过高的失业率继而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减少,将会给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给就业问题解决带来隐患,使经济和社会面临严重危机。在一个经济中,如果一种稀缺要素被密集使用而导致丰富要素的闲置和浪费,那么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显然也是不可取的。我们要打破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一定是粗放型、技术落后产业的旧观念,同时要打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不能利用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旧观念。随着高新技术在越来越多产业中的运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也会大大提高。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在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也有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

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及生产力发展多层次、不平衡这个事实,在经济增长的技术路线、不同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以及产业类型的选择上也应有所差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意味着排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迅速实现了总量的扩张以及资本的积累和积聚,近年来吸纳劳动力的增速减缓了;同时,由于工资高了、地价贵了,企业的竞争力减弱了,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是符合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的。但即使如此,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目前也还不能完全抛弃劳动密集型技术。而在我国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资本稀缺、技术条件较差,在经济发展中应立足现实,把握优势,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集约程度,来完成资本的积累和经济的起飞,为逐步向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条件。当资本和技术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资本、技术替代劳动就成为一种必然。

我国的资源禀赋状况以及解决高失业问题这一严峻挑战,决定了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十分注意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率。没有就业岗位增加的经济增长对于今天的中国没有任何价值。[5]我国的“比较优势”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我国应该选择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大部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应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多用劳动,少用资本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就业的同步增长。

四、提高我国就业增长弹性系数的建议

为确保经济增长能够带来就业的增加,使得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弹性以及经济规模的就业密度和就业容量有所提高,增加就业机会,必须采取有效的扩大就业的政策。

1.面对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稀缺的资本资源,在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特别注意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及技术密集产业的协调发展、合理布局。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程度相对较高、资本密集程度和技术能力适中的产业,增加产业中的劳动含量,提高劳动投入的贡献率。同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有选择地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增强综合国力。

2.以劳动密集方式发展基础产业即农业、林业、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和乡村道路建设;以劳动密集方式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如开展道路、住宅和园林绿化建设及防治污染、垃圾处理等。许多国家通过这一方式对降低失业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阿尔及利亚政府把农业、道路修建等作为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支柱产业,分流了大量的失业者。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第三产业是就业增长弹性最大、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在发展第三产业时,应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如商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等,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特别要重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甚至城市下岗职工的就业开辟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4.扩大出口,特别是要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并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扩大出口来拓宽就业空间,扩大就业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

收稿日期:2000-12-07

标签:;  ;  ;  ;  ;  ;  ;  

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