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盘龙城类型为例
张倩影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夏商周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夏商周考古取得了很大成就,大量新的考古资料有待在考古学上作出阐述和归纳。本文通过对两湖地区江汉平原地区、洞庭湖地区考古文化的梳理,以汉东地区盘龙城类型为例,通过建筑风格、墓葬礼仪制度、典型器物以及遗址四个方面,简要分析这一时期中原文化对汉东地区的影响。
关键词:两湖 汉东地区 盘龙城类型 文化影响
一、两湖地区考古文化
“两湖”指的是长江中游湖南、湖北两省。按照水系可划分为江汉平原地区、洞庭湖地区两大地理单元。新石器时期两湖地区主要文化有: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中原与长江中游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晚于城背溪文化时期,在龙山时期,王湾三期文化对南方文化影响加剧。但江汉地区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早期的文化大多可能仍然是石家河文化的延续。中原文化摧毁南方地区文化体系并取代一些地区土著文化,差不多发生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
夏代,目前所知二里头文化在江汉地区的分布极不普遍,所见遗存亦不丰富。二里头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沿线和鄂北地区,长江之北的盘龙城与荆南寺遗址虽然发展至二里冈文化时期已成为两个重要地点,但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聚落的规模并不大。盘龙城遗址目前仅在南城垣、王家嘴等地点发现二里头文化阶段遗存。盘龙城遗址从文化性质来看,应是二里头文化直接传播的结果,向桃初先生[
]就提出二里头文化盘龙城类型这一说法。荆南寺遗址[]中二里头文化时期遗物性质可能较为复杂。陶器特征与二里头文化陶器极为接近,但还包含地方因素。目前还难以判断二里头文化时期荆南寺遗址的性质。总的来看,盘龙城与荆南寺遗址这一时期文化表现出较多的内在联系,推测二里头文化应当是由豫东南经大悟、孝感一带传播至盘龙城,而后逆江而上至荆南寺遗址。
鄂北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存见于襄阳王树岗、钟祥乱葬岗及枣阳墓子坡等地点。此地区二里头文化表现出与长江沿线二里头文化不同的特点,文化性质较单纯,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似可认为是二里头文化发展到地方的变体。由于中原文化由南阳盆地向南施加的影响自二里头文化早期即已开始,王树岗等遗址应是二里头文化经由南阳盆地、顺汉水向南传播的,但这一南下势力似乎并未打通至长江一线的通道。
长江沿线及鄂北两个区域文化由于中原地区传入的途径不同,文化面貌也略有区别。但典型二里头文化因素在这些地区文化中已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此前的石家河文化因素残存甚微,因此我们似可认为长江以北的中游地区当时已处于二里头文化的势力范围。此外,二里头文化还通过荆南寺遗址向南对湘北地区、向西对三峡地区甚至以西地区产生影响。总体来说,尽管受到中原二里头文化的强烈影响,其地方特点仍然突出。
商代时期,江汉平原区文化分布:汉东地区主要是盘龙城类型,遗存有黄陂盘龙城遗址、孝感聂家寨遗址、安陆晒书台遗址和新洲香炉山遗址。沮漳河流域有荆南寺文化和周梁玉桥文化,重要遗址有荆南寺遗址、张家山遗址和周梁玉桥遗址、沙市官堤遗址、江陵梅槐桥遗址。鄂东南及其临区遗存有:阳新大路铺、和尚垴、武穴涂万山等。洞庭湖地区文化分布:湘江与资江下游地区:岳阳铜鼓山遗址、宁乡黄材炭河里遗址、温家山遗址、岳阳对门山遗址、费家河遗址。澧水流域和沅江中下游:石门皂市遗址、宝塔遗址、澧县斑竹遗址。湘江中下游地区:安仁何古山、零陵菱角塘和南岳彭家岭。沅水和资水上游地区:斗篷坡遗址。
二、汉东地区
汉东地区位于江汉平原区,商代时期文化主要是盘龙城类型。商文化至迟在早商二期进入长江中游,随后与本土原有考古学文化结合,形成商文化的一个新的地方类型,即盘龙城类型。盘龙城类型分布于汉水以东、汉江下游地区,还包括洞庭湖区的一部分(岳阳部分地区)。地处早商文化南部边缘,一些遗址游离于核心区域之外呈据点式分布,如岳阳铜鼓山就是一外为据点。盘龙城类型历经早商、中商时期,至中商三期后为当地土著文化所取代。许多遗址都留下了商文化在这一地区消退的痕迹。如:黄陂盘龙城遗址、孝感聂家寨遗址、安陆晒书台遗址以及新洲香炉山所发现的商文化遗存,均只延续到中商二、三期。
汉东地区继盘龙城类型后,少见可与中原商文化直接类比的陶器。反映出该地区考古学文化发生重大变化。可确认为晚商时期的遗址有:安陆高家畈、云梦好石桥、大冶古塘墩和李河等。除陶器外,这些地区的晚商铜器与中原地区始终是一致的。
三、商文化对汉东地区的影响
汉东地区主要是盘龙城类型,盘龙城类型代表性遗址有黄陂盘龙城遗址、孝感聂家寨遗址、安陆晒书台遗址以及新洲香炉山。本文以黄陂盘龙城遗址、孝感聂家寨遗址为代表,分析商文化对汉东地区的影响。
盘龙城遗址位于汉水以东,长江北岸涢水入江处,与武汉市汉口隔江相望。遗址面积很大,以城址为中心,东至李家嘴,西至江家湾,延至甲宝山东侧,南达王家嘴、艾家嘴,北抵杨家嘴、杨家湾延至盘龙湖北岸的童家嘴、邓家大湾一带,遗址中心区面积约11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主要为夏商文化遗存。聂家寨遗址位于孝感市花园镇区内,西距澴水约2公里,于京广铁路之东0.5公里,遗址原为一个较大的土墩,高出四周的田地2-5米,越近土墩中心越高。
二里头时期,江汉平原以盘龙城二、三期,荆南寺H36为单位的土著文化抵挡夏文化南下。早在商代前期,商王朝的军事势力已进驻江汉,盘龙城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或是商朝南土的一处重要都邑。二里岗上层至殷墟一期:商文化最强盛时期体现为盘龙城修筑及李家嘴M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M2是目前二里岗时期所见最大和等级最高的一座墓葬,超过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此时段所见最大墓葬的面积和规格。殷墟二期至四期:土著青铜文化的兴起,商文化后退向东部延伸。
汉东地区商代文化与中原商文化的一致性,尤以晚期文化因素更为显著。形成原因:其一,与地理位置有关,孝感地区北与河南为邻,南近长江,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大江南北,沟通中原与江南的桥梁,是商王朝南征的要道,因而中原商文化给本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二,与商王朝的统治领域有关[]。
(一)建筑风格
汉东地区在与商王朝的频繁交往中,受商王朝的直接影响。汉东地区发现的商朝时期的文化遗存中,在建筑遗址及一些手工业的工艺品中都明显地带有商文化的特色,与黄河流域的商文化表现出统一性。
《周礼·考工记·匠人》记述商代的王宫说:“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所谓“堂崇三尺”,是指宫殿建筑在三尺高的台子上而言。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安阳殷墟的绝大部分宫殿,以及盘龙城F1正是建筑在长方形夯土台基上。F1有四周迥廊,上面的屋顶自然是四坡式的[]。与中原地区同样的建筑风格,说明盘龙城的修筑与商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能是为达目的而在远方建立的军事基地。
(二)墓葬及礼仪制度
黄陂盘龙城遗址的墓葬可分为四期五个等级[]。从第一到第五等级墓葬都重视随葬爵、斝为代表的酒器组合,这表明商人重酒器的理念在此时此处已是深入人心。同时表明随葬爵、斝为代表的酒器组合可能成为一种固定的葬俗或者说是一种礼制;第一等级墓葬基本都是南北向、有棺有椁、大都有腰坑、墓底铺朱砂,随葬品绝大部分是和中原早商文化相似的因素,推测是商人墓葬。另外,这类墓葬一般都随葬有象征军事权力的铜钺或玉钺,充分表明商人在盘龙城拥有最高统治权,盘龙城由商人直接控制;殷朝埋葬制度中腰坑这种风俗也传到此地。盘龙城东李家咀的M1,椁底有一腰坑。腰坑内埋的骨骼仅剩粉末,无法判断是狗架还是人骨架[]。
(三)典型器物
汉东地区商代文化与中原的商文化,特征基本一致,无论是陶器、铜器或玉器都与中原风格相同。从墓葬出土的器物形制分析:盘龙城遗址群共发现37座商代墓葬,出土器物计有陶器、硬(釉)陶、铜器、玉器、骨器、漆木器等。刘彬徽先生有略论长江中游地区夏商时期的文明, 对盘龙城的出土器物进行分析, 提出了盘龙城是荆楚人所创造的文明的观点。
盘龙城、新干和宁乡[]是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三处青铜文化,分别代表了早晚不同、前后继承的三个阶段。其中,盘龙城青铜文化是目前长江中游地区发现较早的青铜文化,也与赣江流域和湘江流域的青铜文化构成了在时间上彼此衔接、在青铜工艺上继承发展的长江中游地区青铜文化。盘龙城的考古材料中,仅有接近安阳殷墟的铜器,但少见与殷墟文化相同的器物及遗物堆积,应当在殷墟时期已废弃不用[]。
但是,盘龙城的商代二里岗青铜器与殷墟相比,表现了它们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相当晚商阶段,这一地区发现了一定数量的青铜器,器形多与中原器相近,部分器内铸有铭文,其来自中原地区的可能性十分大。从青铜器花纹上看,郑州、盘龙城与安阳殷墟所出的铜器花纹,主题大都以饕餮纹为主。从制作上看,盘龙城与郑州、殷墟所出青铜器一直沿用陶合范通体浑铸的铸造方法。主要特性虽仍然与中原地区保持有高度的一致性, 但一些个性的因素已初露端倪。与郑州商城出土的青铜器相较,至少始于盘龙城较晚阶段, 盘龙城青铜器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存在一些细部差异。
从陶器来看,聂家寨遗址早期所见灰陶较多,而晚期伴随灰陶数量的减少,红褐陶数量增多,而盘龙城遗址群出土陶器早晚也有较大的变化,如早期夹砂陶较少,晚期逐渐增多,泥质陶则相反。盘龙城遗址群红陶亦有由早至晚增多的趋势,但灰陶变化不大,且黄陶占有一定数量,而聂家寨遗址尚未见有黄陶。
器形方面[江中游地区商文化研究],聂家寨遗址器类较少,卷沿矮弧档鬲、折沿矮分裆鬲,所见素面弧腹簋、碗形圈足豆、弧腹簋、素面折肩罐等均为盘龙城类型早期所未出现。而聂家寨遗址所见折沿鬲、大口尊、小口鼓肩罐、圆饼状底大口缸、长管状底大口缸均可在盘龙城类型早期中寻得相近器类。
(四)遗址分析
从遗址分布来看,盘龙城类型晚期遗存主要分布于孝感、随州一线,多沿涢水分布。自早商四段后盘龙城废弃,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中心悄然不见,其产生的结果是一系列文化的联动变革。如江汉地区不见大型聚落出现,仅发现有数量较少的遗存,目这种文化的分布往往偏重于孝感、随州、枣阳等地,位置明显偏北,分布零星。
如果说盘龙城的废弃代表了商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分布的一次衰败,而盘龙城类型晚期遗存便是商文化回缩的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晚商时期该地区并非如以往学者所言,商文化退居桐柏山之北[],至少在聂家寨、晒书台等遗址发现器物来看,该地区依然是商文化的分布范围。
参考文献
[1.刘莉、陈星灿:《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从二里头和二里冈时期的中心和边缘的关系谈起》,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第1卷,2002年。
2.拓古:《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江汉地区》,《江汉考古》,2002年第1期。
3.向桃初:《二里头文化向南方的传播》,《考古》,2011年第10期。
4.何驽:《荆南寺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分析》,《考古学研究(二)》,1994年。
5.周厚强:《孝感地区商代文化》,《江汉考古》,1990年第02期。
6.黄有汉:《论商文化对荆楚地区的影响》,《史学月刊》,1996年第3期。
7.蒋刚:《湖北盘龙城遗址群商代墓葬再探讨》,《四川文物》,2005年3期。
8.黄有汉:《论商文化对荆楚地区的影响》,《史学月刊》,1996年第3期。
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10.傅聚良:《盘龙城、新干和宁乡—商代荆楚青铜文化的三个阶段》,《中原文物》,2004年1期。
11.豆海峰:《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12.豆海峰:《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论文作者:张倩影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6
标签:文化论文; 遗址论文; 地区论文; 盘龙城论文; 长江论文; 中原论文; 时期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