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考试目标中“文体”的意义分析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高考作文考试目标中“文体”的意义分析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高考作文考查目标中“有文采”的含义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采论文,高考作文论文,含义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阶段,高考语文作文的评分参考中有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大部分。基础等级包括内容和表达,发展等级中包含有“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意”4项特征内容。在阅卷评分时,4项特征中只要具备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即可按等评分,而并非根据4项特征内容的分布进行评分。

从我国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印象评分,即列出几条评分标准,由评卷员根据整体印象给分。这个评分法最大的问题是主观随意性大,误差大。

第二阶段是分项评分,即分成“内容”、“语言”、“结构”三项,每项划定分数评分。例如1994年评分标准,“内容(21分)”、“语言(19分)”、“结构(14分)”、“书写(6分)”。这个评分法控制了评卷员评分的主观随意性,但出现了标准差太小,作文打不上高分,分数严重聚中的情况,也不利于鼓励写作的个性。

第三阶段是等级评分,即分成“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评分。等级评分是从分项评分发展来的,即把原来“分项评分”的“语言”和“结构”合并为“表达”,与“内容”构成为“基础等级”的两项,然后再加上“发展等级”,每项划定分数评分。例如2009年评分标准,“基础等级(40分)”/“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等级(20分)”。

设立“发展等级”是为了鼓励个性,发展专长。“基础等级”评分要求全面关照,“发展等级”评分恰恰不能要求全面,所以评分标准说明中提出:“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至于如何按突出点评分,这要靠各地评卷场掌握落实。

“有文采”就是高考语文作文评分发展等级中的一项内容。但很多人对“有文采”这一发展等级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对“有文采”而言,语文试卷的评分标准中有“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的要求,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和详细的解释。如何理解“有文采”的真正含义,并在教学和考试中加以贯彻,这在写作教学和考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文采”最初的含义是指艳丽而错杂的色彩,《墨子·辞过》中有“刻镂文采,不知喜也”的记载。同时也有抑扬和谐之意,在《礼记·乐记》中记载“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后用来形容文章、辞藻的华美,如《梁书·文学传序》中说“其在位者,则沈约、江淹、任防,并以文采,妙绝当时”。现在“文采”一词的含义笼统指文艺方面的才华。而“文采”在高考作文中如何体现呢?这在高考语文试卷的评分标准中已经有明确的规定。但这只是为阅卷人进行评分时所提供的建议指向,而并非是高考作文对“文采”这一具有美学意义的范畴的全面定义。

那为什么会在作文的评分等级中提出“有文采”这一要求呢?我个人认为“有文采”对于一篇高考作文的评价来说是一条明确公正的衡量标准,对作文的教学和写作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文采并非仅仅是对语言形式方面的要求,而是写作中在“内容”和“表达”基础上的丰富和延伸,是对内容和形式的判别和补充。

“有文采”这一标准是以现阶段高中作文教学和高考学生作文能力现状为背景出现的。据了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大部分时间被阅读教学占据,分配给写作教学和练习的时间十分有限。除对写作有专门兴趣的学生外,很少有学生能专门用较长时间进行作文写作的练习。对写作的训练一般放在考试考查一并进行的情况较多,这种以考代练的培养方式很难实现写作教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初衷,取得的成效也非常有限。疏于练习的考生在尚未达到写作练习效果、养成写作能力的情况下应付考试,就出现了对作文写作非常错误和片面的认识。其中之一就是认为作文写作训练基本不用在日常进行,考前准备好一些作文的模板和华美的语言材料就可以。不仅学生,社会很大一部分急功近利的人也都认为这是作文备考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我们接触的大量试卷中,就出现了仓促应战、七拼八凑和套作、宿构的作文。这样作文很难有情节、情感的真实,片段的语言华丽也很难形成真正的艺术美感,而与我们所认为的“文采”差之甚远。

此外,高中学生思维较活跃,很容易出现新奇的想法。在未经系统培训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为了吸引眼球,一些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创造出很多语言险僻、形式乖张、内容离奇的作文来。这种情况虽然在高考中是极少的现象,但有些不明原委的人却媸妍不辨,一经炒作便奉如圭臬,以为是创薪、是能力等等。这对作文的考查和作文写作教学导向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对学生的写作发展尤为不利。

因此,以“有文采”作为作文评分标准中的一项内容的提出不仅仅是对传统写作观念的一种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针对现存的高考作文的风气应运而生的。如果不对“有文采”进行肆意贬低和过度夸大的话,我认为在作文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使用贴切灵活的词句,从而使文章体现和谐的美感就是正常的“文采”范畴,应该予以肯定,但是如果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和表述上的奇诡,那就应当反对和纠正。为了肯定一些优秀的高考考场作文,纠正一些在语言表述方面出现的问题,在设计之初,就以“有文采”来进行控制限定,对作文的认识有较好的指引。

就高考作文中“有文采”的理解,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有文采”的出现,是在情感充沛和内容真实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一种生发。这一设想是为了鼓励考生为表达真情实感而敷设文采。就文章的情感内容与文采的关系看,文采是语言方面的特征,是文章外化的形式体现,这种外化的体现应该是围绕着文章情感内容进行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都在揭示生活真实的同时突出体现情感表达的真实,这是“为情而造文”的创作理念的具化体现。而我们历来也对没有真实情感、过分追求藻饰的写作倾向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如古文运动对汉魏六朝后骈体文风的批判就是集中于此。文章过分追求词句的华丽,不但不能够表达真实的情感,反而对情感的表达有阻碍作用。高考作文仅仅要求800字左右的文字,如果大量出现修饰、铺排、花哨的语句,表达真实情感的权重势必会被挤占,而表现真实情感内容的篇幅就会压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作文“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摘藻”比较好地说明了情感表达与文采表述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所强调的“文采”是有着一定的真实情感,是在内容基础之上的自然生发,而非空洞的写作和修辞手法的铺排。

二是“有文采”是一篇文章的整体感觉,需要与通篇体制、风格和结构相适应,讲求文采不是片面追求字句的华美。字句辞采的华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名考生的写作素养,很多考场作文中的优美句子确有悦目怡情之感,充分体现了考生的语文积累和写作功力。但现在很多情况是考生背诵一些应考成句,在作文中表现出片段的华美和整体的苍白。这只是应试,并非我们希望看到的写作能力的体现,而这些作文中出现的所谓的文采,也不是我们提倡的。我们所认为的“文采”的要求是,字句辞采的修饰应当与文章的风格体制、结构框架结合起来产生整体的美感,是在形式和内容基础上生发出的美感。此外,不同体裁的文体表现出的“文采”是存在差异的。如论述类文体的深邃宏阔与文学类文体的飘逸灵动是存在较大区别的,这是文体的不同造成的合理的审美差异。因此,对于“文采”与文章整体特征相适应与和谐的要求也与《典论·论文》中评价文章“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整体性审美相契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有文采”设置为发展等级,是在整体关照内容和表达的基础上,对写作能力的全面考量。

三是“有文采”并不是对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夸饰,而是辞采运用要恰当,不用奇险生僻的词语和过度的语言铺排,体现蕴于内而不显的中和之美。在高考阅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作文出现辞采使用不规范、不恰当的情况。如前所述,这一情况的出现与思维活跃的学生在教学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训练有关。另外,由于作文阅卷现场阅卷时间有限,分配给每篇作文的评判时间很短,如何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打动阅卷教师?很多了解这一情况的考生在没有日积月累的训练的情况下,却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目的,因此他们采取吸引眼球的办法,涉险使用一些非常规表述。比如使用文言的叙述风格、甲骨文的字体书写等,这就形成了比较诡异的文风,却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写作能力,也不是作文题目设置考查现代语言写作的目标。因此,“有文采”的要求还应包括辞采使用要适度,不能过分;词语的使用要规范等方面内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有文采”是一个对文章美感品鉴的范畴,更是体现一篇文章整体表达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一要求的提出,会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塑造与养成产生良性的指引。

标签:;  ;  ;  

高考作文考试目标中“文体”的意义分析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