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化”并举 导向明确——2004年高考全国文综试题评析与备考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文论文,导向论文,启示论文,试题论文,六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是全国范围文综高考实施的第四年。2004年高考全国文综试题和往年相比,在试卷结构、学科比例、答案设计、试题难度等方面既保持了相对稳定,又有所创新和变革。了解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思路,探析高考文综试题的命题规律,对2005年高考备考无疑大有裨益。
一、2004年高考全国文综试题的特点
1.试卷结构更优化
多年的高考实践证明,试卷结构是考试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性条件。2004年高考全国文综试题依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在保持第Ⅰ卷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第Ⅱ卷进行了适当调整。题量和赋分与2003年高考相比具体变化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Ⅱ卷主观题由2003年的6个调整为4个,跨学科综合题由原来的2个调整为1个,试题总量由2003年的41道减少到2004年的39道。这种调整,减少的是试题数量,留出的是相对宽松的考试时间,有利于减缓考生心理压力,特别是为学习潜质好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维水平的机会,优化了试卷结构,能更好地实现能力考查目标。
2.信息呈现多元化
2004年高考文综试题选取了大量课本以外的素材,充分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客观现状,引导考生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在信息呈现方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在地理试题中体现得尤其突出,如地理试题既有表格、地貌示意图,又有等高线示意图、政区分布图,选材丰富多彩。政治试题的选材也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如第33、34题选取了一段古文材料为载体,将政治、经济知识与历史、文学知识相结合,考查考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了学科的人文精神。这种命题方式使信息的呈现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使试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反映社会科学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
3.知识考查主干化
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不求考查知识点覆盖面的广度与深度,不以知识点确定试题的组织和命制,而是强化主题意识,瞄准一个或若干个核心材料进行素材的收集与试题的设置,试题考查的知识主要瞄准课本的主干知识。例如,从2004年高考文综历史学科试题内容的分布看,涉及到的知识主要有五块:珠江流域的文明、古代的地方官制、中日关系史、国际关系史中的战争与和平问题、能源问题,这些知识点都是课本上的主干知识;地理部分的试题则着重考查了气候与植被知识、水文地质知识(地下水的补给及其变化)、我国的陆路交通情况、时区的运算及月相知识(此处知识点相对较偏)、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分布、我国部分地区能源紧张的自然原因分析等。这些都是《考试说明》中要求重点掌握的主干知识。可以这样说,知识考查主干化将是未来高考文综试题的一个明显趋向。
4.热点考查隐形化
高考文综试题历年来不回避热点问题。反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表现时代最强音,是高考命题的一大原则。但高考文综试题既要迎着热点上,又要防止考生死记硬背,猜题押宝,因此在材料的选择、情境的设置、呈现的方式、设问的角度等方面充分体现出新颖和隐形的特点,以保证考试的公平性,突出考试的选拔功能。试题总是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并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将所考查的知识点巧妙地隐藏到所设置的情境中,如科学发展观是2004年高考的热点问题。但2004年高考文综试题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从禽流感的防治入手,引出第32题的结论,即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范围的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再如,可持续发展思想也是2004年高考的热点问题之一。命题者在考查这一知识点时独具匠心,通过对第36题第(4)问“在开发利用M河时,应如何协调开发和环境的关系”这一设问引出了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必要性。对热点问题进行隐形化的考查,可达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避免了猜题押题现象,真正显示了考试的选拔功能,有利于更好地适应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5.试题立意能力化
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追求,它体现着高考的终极目标和价值趋向。近年来,随着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历年高考文综题都强化了对能力的考查,2004年高考文综题也不例外。具体地说,它强化了两种能力的考查。
(1)强化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获取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富于理性的思维过程和行为,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性的思维能力。在终生学习的时代,这种能捕捉新信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自我的能力更凸显出其重要性。2004年高考文综试题尤其是地理题加大了对考生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力度,如选择题第1~3题提供了城市①②③各地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要求考生根据题干提供的若干信息进行筛选和推理,突出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选择题第7~9题也列举了1980年和2002年我国陆路交通的部分数据,要求考生根据相关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探寻其演变规律,研究其发展走向。
(2)强化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分析和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目的。因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质上包含着综合能力、分析能力的高低,反映出思维的品质和质量,关系到能否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2004年高考文综题突出了对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力度。例如,第36题要求考生根据经纬度位置、国界线、等高线分布等地理信息,准确判断出图示地区的地理位置即我国的横断山区,然后再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此题涉及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分布等,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
6.设问指向明确化
设问指向明确化是2004年高考文综题的一个突出特点。以往的高考文综题在设置具体问题时往往只是指出了答题的学科范围,如2003年高考文综试题第36题第1问“根据所学政治常识,分析目前应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第37题第1问“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等。这种设问由于过于宽泛,考生答题时容易胡子头发一把抓,把自认为合理的都照搬上去,结果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2004年高考文综试题在主观题的设置指向上则非常明确。例如,第38题第2问“运用国家经济职能的知识说明中央公布‘一号文件’的必要性”、第38题第3问“试运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第39题第7问“我们应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电力短缺的问题”等指向非常明确,没有在审题上设置任何障碍。这种做法能避免考生在审题上的失误,克服偏离主题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二、2004年高考文综试题存在的几点不足
(1)试题设计过于平和,区分度不够理想。2004年高考文综试题在选择题的难度系数上把握不够好,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客观性试题过于简单,试题的区分度不够明显,从而弱化了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不利于学习潜质好的考生的水平充分发挥。
(2)个别试题设计有明显的拼凑痕迹,没有体现出高考的能力要求。例如,第35题有拼凑的痕迹,仅仅考查“国家行政机关”指哪些机关,设问过于简单,未能体现出考查考生能力这一命题趋势。
(3)在“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设计上,命题者没有考虑答案的弹性化处理问题。2004年高考文综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一大缺憾就是没有继承2003年高考文综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中的加分规定,对参考答案之外的合理见解和有创意的答案没有给予特殊处理,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
三、2004年高考文综试题对2005年高考备考的启示
2004年高考文综试题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从总体上看,它仍然是一份难易程度适中、命题技巧娴熟、学科特色鲜明、价值导向正确的成熟试题。它给我们2005年高考备考有如下启示:
1.狠抓基础知识
当前高考命题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对考生学习能力的考查。但脱离了基础知识,能力考查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2004年高考文综试题选择题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强化了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学生应首先抓好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学习,在落实上下工夫,重点内容要准确、清楚、透彻地记忆;其次,要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沟通重点概念和主干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一张简明、清晰、便于记忆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对于教材中框与框、节与节、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与综合,按照相关内容构建其知识体系。
2.关注社会热点
高考文科综合考查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例如,政治试题中的12道选择题关注了三大热点问题:即宪法修改、电信事业的发展、禽流感的防治。尤其是禽流感,主要从国家建立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完善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来体现政府正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如何保护公民安全、健康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在平时学习中,我们要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关注思考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重大热点问题要理解它的产生背景,尤其是热点背景的成因、现状、影响及发展趋势、解决方法等,认真领会和把握党和国家正在实施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全面分析时政热点可能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以及时政热点素材导入的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分析时,切口宜小不宜大,力求新颖,不要停留在简单的原因、必然性、意义等角度,多考虑热点的背景分析、对策探究、趋势展望、时事述评等切入点,以体现能力和创新精神。
3.瞄准主干知识
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的主旋律,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基于此,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对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涉及到的主干知识要有充分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在学习某一知识点时,可以尝试以某一社会问题为主题展开综合阐述,进行多角度的思维发散,将涉及到该问题的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在知识的重组与整合中构建新的专题,培养通识理念。例如,在学习“依法治国与民主法制化建设”这一问题时,完全可以打破教材章节的束缚,将该知识体系重组如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
依法治国思想的
中国近现代史上民
“天赋人权”思想在
提出(法家最早提
主和法制化建设问
西方的提出;资产
出)、发展演变情
题:如政治上的民
阶级革命时代的三
况及封建社会统
主化、依法治国思
大文献:英国的《权
治者治理国家的
想的发展演变;包
利法案》、法国的
手段(外儒内法而
括清政府、中华民
《人权宣言》和美国
辅之以道)。国政府、伪国民政
的《独立宣言》出台
府及中华苏维埃共
的历史背景、历史
和国政府在内的政
意义及时代的局限
府曾颁布的几部宪
性;世界近现代史
法或具有宪法性质
上民主与法制的建
的文件;《共同纲
设情况:包括20世
领》和1954年《中华 纪30年代德国和日
人民共和国宪法》
本走向法西斯道路
的比较;中共八大
的深层历史原因;
后民主和法制被破
二战后同盟国对德
坏的原因及其危
国和日本的国家机
害;十一届三中全
器的改造等相关问
会后民主和法制在
题。
我国的建设情况。
4.强化能力培养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在考查学生对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由此形成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学科思维品质。如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社会现象,善于获取、处理各种信息,能熟练使用、判读、绘制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图表,具有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用的理性思维,具备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等。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要在能力的培养上痛下工夫,针对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种种能力要求进行适应性的强化训练,如审题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事物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等,切实做到有备无患。
总之,面对新高考“不停步,迈小步”的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研究新特点,跟上新形势,迎接高考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