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国语文》学习“读者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语文论文,意识论文,读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语文》是一套由同心出版社于2004年引进出版的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它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语文教材。编译者选取的是美国著名中学语文教程中的《文学》版本,用以介绍各种题材的美国文学读本,适合12~18岁的中学生阅读。
据编译者介绍,美国大多数中学的语文教材包括三部教程:一是用以讲解语法知识的《英语》,一是用以进行单词拼写训练的《拼写》,还有一部就是用以介绍各种题材的美国文学作品的《文学》。《美国语文》是目前美国比较流行的权威的《文学》版本的中文节选译本。该书线索清晰,以美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为纲,将美国建国两百多年的历程分为六个不同的主题时代,选取每个主题时代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同时配以时代故事来讲解这一时期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同时代文学的发展特征。课文的内容十分庞大,几乎涵盖了主流文学的所有样式,除了我国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外,还包括日记、游记、神话等多种体裁。每篇课文的设置与辅助学习的问题设置都别具特色。作为中学生学习的范本,编者除了提供阅读的文本之外,还用“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文学聚焦”等专栏来辅助介绍作者的生平、课文的写作背景及文章的要点分析等内容,适宜师生共同交流学习。
读完《美国语文》,感觉最具有冲击力的内容不是每篇课文本身的文本内容,而是每篇课文之后的问题设置。这些课后问题与练习题目的设计处处闪耀着教材编写者的智慧和价值导向。课后问题的设置在我们看来也许是无足轻重的,但美国人恰恰在这方面做足了文章。每篇课文的“问题指南”,一般又分为“文学与生活”“阅读理解”“思考”“文学聚焦”等子栏目。这些课后问题的设计都立足于让学生进入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环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提倡创意表达与创新思维。这样的问题既具有现实性,又充满了趣味性,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秉性。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会全方位提升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学生在问题讨论中更多地体会到的是学习本身的快乐。这大概是这套美国教材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内容。本文仅结合《美国语文》课文习题中关于写作方面的训练题目谈谈如何向《美国语文》学习“读者意识”。
《美国语文》在提供阅读文本的同时也注重进行写作方面的训练,这些写作训练题目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编者无时无刻不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这从书中关于写作方面的内容编排上足可以证明。
相对于美国母语课程对于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的重视,我国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忽视这一概念,很少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读者意识”方面的作文要求。因此,学生的写作一般也没有读者意识,或者读者意识很模糊。读者意识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写作训练效力低,这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的,写作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写作训练异化为应试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习作往往是“纸上谈兵”,没有立足于社会应用,脱离现实生活;一方面学生在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着困难,这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的,学生因为跳不出应试作文的泥潭,绝大多数人缺少写作动力和写作的热情。
基于对我国写作教学现状的认识和对《美国语文》的研读,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向《美国语文》学习“读者意识”。
一、什么是“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就是指作者写作过程中设定并贴近读者对象的意识。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读者的某种反应,这种预期反应能否实现,取决于作者和读者在双向交流中是否遵循合作原则。从作家创作角度而言,“读者意识”是读者的欣赏愿望、阅读趣味和评价趋向,对写作主体表达与发表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从学生作文角度来说,“读者意识”是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让其以假想的读者为阅读对象进行写作。
写作是一种基于书面的交流互动行为,学生在动笔写作之前,头脑中应该有“假想读者”和“预期读者”,想一想这篇文章写给谁看、想说清楚什么、做什么用……这些就是“读者意识”。具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者会在具体时空背景下、具体读者对象制约下的写作过程中自觉注意到读者的存在,并根据这个显示,进行文章主题、材料、内容甚至语气、措辞的选择。
二、“读者意识”的历史溯源
最早研究读者、形成读者意识的,应该是出现在广告的写作中。早在1900年,美国略洛·盖尔就写出了第一本《广告心理学》,把消费者作为广告的研究中心,围绕着消费者行为、心理、需求、动机等开展有针对性的诉求,以求消费者对广告信息获得认知,产生共鸣,引发行动。后来“读者意识”渐渐演化成一种写作理论。
20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的一些大家很早就认识到了“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如叶圣陶、朱自清等人就提出:“写作练习是为了运用,运用就必须有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但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
综观世界各国的语文教学,很多教育发达地区的课程标准中对“读者意识”的培养明确而中肯。例如,日本《高中国语学习指导纲要》在写作须注意的指导事项中第一条就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对象和目的选择题材,写出有思考、有表现力的内容”。再如《英国国家课程·英语》,在每一个学段都对作文的“读者意识”分别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里提出,“学生应该知道自己所写文章的目的,并学习给不同的读者写作”;在第二阶段的学习大纲中则指出,“指导学生面向不同的读者群而写作,例如,老师、同学、学校或社区中其他的孩子和成年人,以及想象中的读者”;并且在修改的时候要求学生“辨别作者与读者群之间的关系与熟悉程度,并随之调整写作的口吻”。
三、如何培养“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的培养是一种成熟的高级的写作能力。怎样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呢?我们不妨从《美国语文》里借鉴一些成功的做法。
《美国语文》在每篇课文之后设计了“作品积累”的内容,它相当于我国的写作训练的板块。“作品积累”通常包括“写作”“项目”和“微型写作课”三个小的板块。每个板块里设置了有关写作方面的不同的训练题目,其中,包含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为学生的写作设定不同的读者
我们不得不承认,写作对学生来说变得困难,是因为我们没有指明读者。而更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文章一般只有一个读者,那就是教师。这样的写作既使学生意识不到不同读者的存在,也使学生丧失了写作的原动力。
让我们来看看《美国语文》中的写作题目是如何为学生的写作设定不同的读者的:
《独立宣言》一课的写作题目:信件 在1776年12月的一封信中,乔治·华盛顿写道:“我疲倦得快要死了。我想这场游戏快要结束了。”给华盛顿写一封信,表达你听到潘恩的散文之后的想法。
《穿越大峡谷》一课的写作题目之一:旅游广告 写一份到大峡谷观光游览的广告。你写出的标题和文章要能吸引读者们在下个假期里去探索那“地球上最壮观的景象”。
《穿越大峡谷》一课的写作题目之二:新闻报道 想象你是一名记者,1805年8月17日你也在麦里韦泽·李维斯当时所处的现场。写一篇新闻报道那天的事件。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一课的写作题目之一:讣告 为著名的跳蛙丹尼尔·韦伯斯特写一篇刊登在报纸上的讣告,讲述它的成就。利用夸张的手法使这篇讣告有趣。
《一场瓦格纳音乐会》一课的写作题目之一:日记写作 在文章的大部分中,克拉克都无法估计音乐对他婶婶产生的影响。那么就让乔治安婶婶为自己作出表达吧。写一篇日记记录她对那场音乐会的反应。
《幽灵进来的那一晚》一课的写作题目之一:警察报告 假设你是被叫到瑟伯家的警官之一。写一篇报告描述当时的场景和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为了和瑟伯的记录形成对比,使用一种完全客观的语气。
这些写作题目中都从不同角度为学生的写作设定了不同的读者。实际上,让学生在写作时首先明确读者,这是建立“读者意识”的最重要的一种策略。在传统观念中,因为文章总是在写出来之后才被读者阅读,所以人们倾向于把写作和阅读看作是两个分离的过程,也倾向于认为读者在写作过程中没有作用。然而,事实上,读者在写作过程的最开始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写作的开始阶段,学生应该明确读者到底是具体的某个人,还是具有某一特征的一类人。尝试着为不同的读者写作,这是一个具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者在动笔之前就应该意识到的。
(二)多写日志体和书信体的作文
《美国语文》的写作训练题目中,有两种类型的文章出现的频率很高,这就是日志体的文章和书信体的文章。仔细想来,这两种类型的文章是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的写作样式。日志,是一个人对每天发生的事件和个人感受的记录。写信,是因为自己的感受不吐不快,又有一种诉之对方的使命感,所以他会如此认真负责地对待。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平常写信给朋友,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内容决定形式,技术上也乐意尽心,而且也容易安排。”所以叶老强调:“无论写什么文章,只要而且必须如平常写信给朋友一样,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
中国的作文训练中也不缺少“日记”和“书信”这类的作文题目,但在实质内容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语文》有关“日记”和“书信”的写作题目中看出。
《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一课的写作题目之一:船员日志 想象你是哥伦布的一名船员,从你的角度重写本文。
《罪人在愤怒的上帝手中》一课的写作题目之一:写日记 假设你是克奈克提卡特,恩菲尔德的一名虔诚的会众。在一篇日记中描述你在听完爱德华兹整整六个小时的布道后的感受。
《罪人在愤怒的上帝手中》一课的写作题目之二:公开信 作为爱德华兹,写一封公开信,为导致你解职的行为做出辩解。解释你公开指责会众的原因。
《瓦尔登》一课的写作题目之一:写给编辑的信 梭罗的哲学观点在今天能怎样应用?给一份报纸的编辑写一封信,宣传人们应该简化自己的生活的观点。
《葛底斯堡演说》一课的写作题目之一:回信 假设你是李的儿子,写一封非正式的信,对你父亲信中的看法做出回应。
《一小时的故事》一课的写作题目之一:日记 想象路易斯·玛拉德经受住了她丈夫归来的震惊而没有死去。作为玛拉德太太,写一篇日记描述这一天里的情感的苦难经历。
在整套《美国语文》教材中,一共6个专题34篇课文,有8课安排了有关日志(日记)的写作题目,有15课安排了有关书信的写作题目。这些写作题目无论是真实的写作任务,还是假想的角色设计,都对内容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学生在这样的写作训练中学会的是面对不同的读者对象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不是言不由衷地说着“假话、大话、空话、套话”。
(三)设计真实可行的活动项目来体验不同的读者需求
《美国语文》把学生的写作成果称之为“作品”,把写作训练的过程称之为“作品积累”。“作品积累”中包括“项目”的板块,其内容往往是设计一些真实可行的活动项目来丰富学生的写作过程。在美国人看来,许多看似与写作无关的活动项目其实都是在让学生体验到各种不同的读者对象和社会角色,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活动具有现实的意义。
《罪人在愤怒的上帝手中》一课的项目 1.电视广告:做一个广告来说服人们采取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你把广告演示给你的同学时,加入音乐或声音效果。2.清教徒手册:收集关于清教徒信仰的资料,制成一本手册,收录作为一名合格的清教徒的生活和信仰的指南和规范。
《富兰克林自传》一课的项目 1.海报:了解更多富兰克林在科学领域的成就。制作一张集中表现他的一些成就的海报。2.旅游指南:为到费城旅游的游客制作一本旅游指南。集中表现富兰克林的成就,并包含一些相关历史古迹的照片。
从这些“项目”的内容设计上来看,美国学生写作的范围广泛,内容无所不及,天文、地理、艺术、健康、社会等都囊括在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这些写作活动真实地体验各种社会角色的不同分工。这何尝不是一种“读者意识”的熏染呢?
(四)提供作文的范例和写作技巧重点
《美国语文》在每篇课文之后的写作训练中都设计了“微型写作课”的内容。说是“微型”,其实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风格,每次微型写作课不光提供不同的写作题目,还辅以“写作技巧重点”以及“构思”“写稿”“修改”的内容。既规定要运用的写作技巧要点,又提供写作的范例。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之下,很容易学会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来写作不同类型的文章。
《从新白宫里写给女儿的信》一课的“微型写作课”
私人信件 如果你能给生活在过去的人写信,你会怎样对他讲述现代的生活呢?从美国历史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写一封私人信件,为他讲述从他生活的时代到现在,一个与他有关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变化。就像一个外国笔友一样,你的收信人也生活在另一个国度——过去的国度——也需要帮助才能理解你的世界。
写作技巧重点:必要的环境/背景知识 当为一个与你自己的文化不同的人写作时,你需要提供必要的环境和背景知识——一个读者要理解你提到的事情所必需的信息。别以为读者对于像“工作和学校”这样的词语会和你自己的理解一样。例如,阿比盖尔·亚当斯作为妇女权益的拥护者,会对妇女问题的进步很感兴趣,例如带薪产假,但是为了理解这一概念,她需要妇女在家庭和工作中的角色变化的相关信息。
构思 为你的信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列出你要提到的发展变化,然后确定你的读者要理解你的观点所需的背景信息。
写稿 在写信的时候时刻想着你写信的对象,记得这是一封私人信件,是你们两人之间一对一的交流形式。
修改 重读你的信,问问你自己你的收信人是否能理解你提到的事物。对一个不熟悉20世纪的美国的人,你是否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背景知识?
总之,写作既是一种产品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为谁写作?学生只有心中有了“读者”,才可能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与激情;也只有有了明确的“读者”,学生“胸中的积蓄”和情感才有了宣泄的对象,才能真正进入写作的自由王国。
令人欣喜的是,语文新课标在初中阶段关于“写作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就是“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高中阶段必修课程“表达与交流”目标中也在第二条中就提出,“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所谓“目的”就是写作者的意图,所谓“对象”就是文章的“读者”——阅读你的文章的人。新课标的写作教学目标第一次引进关于“读者意识”的写作理论,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纳入写作教学的训练视野,这显然有助于我国的作文教学向着高效务实的方向推进。